网络学习平台中测评因素的分析与思考

    李欣

    [摘 要] 21世纪新学生标准要求教学手段和教学过程也随即发生变化。在技术变革的时代,如何借助网络和技术发挥教师设计教学过程的作用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而测评环节也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对一项网络学习项目中的测评设计进行了客观的分析,以期通过深入思考,在网络学习中测评活动设计上有所借鉴,从而保障网上教学质量。

    [关 键 词] 网络教育;测评;英语;效度

    [中图分类号] G648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07-0158-01

    一、引言

    根据我国“十三五”教育规划,预计到2020年,将有3亿多人进行继续教育。“互联网+”教育要求更多的学校利用互联网平台向学习者提供教育资源,特别是成人,在线学习的灵活时间特征備受成人学习者的青睐。越来越多的成年人为了全面提升自己的能力进行网上学习,在线学习的设计应该保证有效的教育质量来满足学习者的需求。

    二、网络学习平台介绍

    某成人高校在2015就开始进行课程改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网上学习即可获得学分,并可申请学位证书。对任何专业的学生,英语作为公共基础课都是一门必修课。在大学英语(2)课程中,学生要在六周内学习六个模块,其中每模块包含七个讲座,各讲座由四部分组成,包括视频、讲解、练习和答案。学生要在一周内学习所有的内容。然而,最重要的部分是测评。每个模块有三个测评活动,其中讨论占3分,阅读理解占6分,小测验占6分。课程终结还有10分的测试。

    三、优势分析

    网上学习是成年人自我完善的途径,自我约束是网络学习的关键。没有自我约束力就没有良好的学习结果。以测评为导向的学习方案能促使学生定期学习。该网络课程中的测评设计有以下优势。

    (一)测评的时间限定

    这对没有自我约束力的学生是有帮助的。“自我约束学习是网络课程的一个重要特征”(皮彻&麦尔,2010)。

    (二)测评的可靠性

    这有助于学生了解学习重点是什么。讨论部分是学生运用知识、深化理解的有效途径。阅读部分训练学生阅读关键信息的技能。小测验针对语法规则进行强化训练。

    (三)测评的公平性

    任何一个学生都面对相同的测评内容、测评系统以及测评时间。过去两年中,883名学生中90%的人完成课程并获得学分。

    四、评价

    根据教师和学员两年学习过程的反馈,此项目中的测评设计还存在不足。

    (一)评测权重不平衡

    比如,讨论部分要求学生用200个英文单词写作文,占3分,而10道选择题占10分。它与内容有效性不一致。学生因不重视讨论部分而出现抄袭现象。

    (二)没有统一评分标准

    教师对讨论部分打分各持己见。没有事先公布的评分标准,不同的教师可能会对相同的作文给出不同的分数;学生也不清楚在讨论活动中的重点,这是不公平和不可靠的。

    (三)考核内容与学习内容不一致

    例如,讲的是要点A、练的是要点B、测的是要点C。这有悖评测理论中内容的有效性。

    (四)忽略学习过程

    学生可以直接参与计分的评测活动而忽视不计分的其他学习活动。这意味着没有学习过程的发生。

    五、建议

    这种学习模式对任何有学习欲望、有支付能力及学习时间的人都是开放的。市场需求率会越来越高,但是要提高教育质量,还需要进行一些改进。

    (一)过程监控体系

    安德森(2005)认为,在线课程设计必须包括形成性和终结性评估。

    (二)统一的评价标准

    只有标准的测评量规才能为学生提供一个公正的评价。

    (三)内容与测评联系

    当测评与学习内容密切相关时,测评才是有意义的。

    (四)测评形式多样化

    成人需要评测中的一些挑战来应用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并获得更高的课程满意度和自信。

    六、结论

    在线学习将是继续教育的一种趋势。正如鲍德所言,“虽然有些困难,学生却能绕开劣质的教学效果,但是他们却不能(如果他们想毕业的话)逃脱差评的影响”(1995,第35页)。无效的评测设计会危及教育质量。在线学习设计者应保证测评的效度和信度,以达到教育评测的目的。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