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冈山斗争时期的群众路线建设及其启示

曹秋敏+钱杭园
摘 要: 井冈山斗争时期,虽然群众路线的建设面临着困难,但在以毛泽东为首的共产党人做好宣传、调查工作,为民谋利,满足群众需求的基础上,仍然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同时,加强党的领导,密切联系群众,为革命的胜利打下了坚实基础。在当今社会,毛泽东的群众路线建设实践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开展,仍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和现实启示。
关键词: 群众路线; 困难; 实践; 启示
中图分类号: D231 文献标识码: A DOI:10.13411/j.cnki.sxsx.2016.03.020
一、井冈山斗争时期群众路线建设面临的主要困难
万事开头难,群众路线的建设亦是如此。在井冈山斗争时期,群众工作的开展也面临重重困难和压力。
(一)官兵到农村开展群众工作积极性不高
井冈山斗争时期,部队生活是非常人可以忍受和坚持的。敌人断绝根据地内部与外界的联系。因此,部队受挫连连,官兵作战受伤,药材得不到及时供给,甚至衣食的基本要求都得不到满足。“当时每人每天只发伙食费3分,4分油,4分盐,米1斤4两。3分钱一天的小菜钱,只买得起南瓜……,当时有一句口号:‘打倒资本家,天天吃南瓜,可以概见士兵的情形”。[1]因此,在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对革命悲观无望的情况下,士兵对群众工作的开展积极性不高,更无意去细致、耐心地做好。以至在后来的时间里,越来越多的士兵找借口离开,脱离革命的大队伍。由此,群众工作开展困难,缺少团结,没有足够的人员。
(二)群众畏惧、逃避使得群众工作实施困难
湘赣边界的百姓常年饱受战乱之苦,不仅受军阀的长期骚扰,而且有土匪的威胁。长此以往,百姓精神疲惫,苦不堪言,内心充满了害怕、恐惧。受敌人影响,他们认为共产党是“杀人放火,奸淫掳掠,不敬祖宗,不敬鬼神,共产共妻,不要历史,不要文化,不要祖国,不孝父母,不敬师长,不讲道理的十恶不赦的歹徒暴徒”。[2]以至共产党的军队每到一个地方,都是冷冷清清,百姓都纷纷藏匿。他们对共产党的态度是不接触、不配合,更不用说去交谈、交心、合作。在三湾村如此,在井冈山也如此。更有甚者,对共产党误会较深的,会撩起手中之物,把共产党当作土匪打。群众种种的表现,为群众工作的开展实施加大了难度。
(三)部队群众观念淡薄
在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时候,政工干部的工作常常得不到官兵们的重视。他们对群众工作的重要性不了解,也不去真正问及百姓的需要。甚至有时还会吓唬百姓,抢劫财物、敲诈勒索。粟裕在回忆当时的情景时说:“部队刚一进城,少数坏家伙钻进酒楼饭馆里去大吃大喝,吃完把嘴巴一抺就走。有的还闯进当铺,把手榴弹往柜台上一放,故意把导火索掏出来:‘老板,称称有多重,当几个钱零花”。[3]除此以外,官兵饿了渴了,去百姓田地里采个地瓜、摘个枣子的事更是屡见不鲜。从不考虑百姓对庄稼、田地的重视和保护,更不懂得尊重百姓。想民所想,急民所急在当时是一句毫无意义的话,这也就为群众工作的开展带来了局限和不便。
(四)土客籍矛盾、中间阶级问题复杂
“边界各县还有一件特别的事,就是土客籍的界限”。[4]湘赣边界这里主要由两部分人组成,一部分是地地道道的“本地人”,是世世代代都在这里繁衍生息的人;另一部分是在数百年前从中原其他地方迁至这里落地生根的人。由于这两类人有着不同的语言习惯、风俗观念,长期处于互嫌互怨的状态。因此,在土地、山林等问题上有着不同的看法和见解。此外,深受中间阶级问题的困扰。毛泽东曾在《井冈山的斗争》中写到,“全国革命低潮时,割据地区最困难的问题,就在拿不住中间阶级”。一方面,他们在土地问题上恐吓贫农,在革命问题上影响贫农的选择,贫农对待革命犹豫不决、飘忽不定;另一方面,遭到革命打击后,中间阶级往往更容易受白色恐怖迷惑,一遇白色恐怖就反水,为此贫农阶级又缺少了合作伙伴,成为了孤军。群众工作的开展难以顺利进行。
二、井冈山斗争时期群众路线建设的实践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在井冈山斗争时期,共产党紧跟群众步伐,深入群众生活,做好群众工作,群众路线的建设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和践行。
(一)做好宣传工作,消除群众偏见
新事物的出现和发展,必须以人们对它的认识为基础。认识程度的深与浅,关系到事物本身被接受与否。因此,做好宣传工作,是群众路线建设的前提。
在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中,百姓起初对共产党是处于不清楚、不了解的状态。他们把共产党军队与国民党军队、军阀部队等混为一谈,他们害怕、恐惧、逃避。因此,为了消除群众的误解,共产党的宣传工作尤为重要。共产党的宣传对象既包括普通群众、部队官兵,也包括中间阶级的反水农民和敌军。由于宣传对象有所不同,由此带来的宣传手段和方法也有所不同。对待前者,更偏重于思想政治教育,加深他们对国共两党的认识,提高他们的阶级觉悟能力,“都知道是为了自己和工农阶级而作战”。而对待后者,“最有效的方法是释放俘虏和医治伤兵”,[4]体现对俘虏应有的尊重。尽管当时条件艰苦,经济拮据,仍然坚持给俘虏举办欢送会,发放回去的路费等。每到一个地方,共产党的宣传工作就跟进一个地方,因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逐渐改变了每到一个地方都是冷冷清清的,群众畏惧、逃避、躲藏的局面,也慢慢消除了“共匪见人就杀”的误解,同时敌军也开始效仿释放俘虏、医治伤兵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共产党队伍力量。
(二)做好调查工作,了解百姓所想
单纯的宣传仍只是停留在表面上,要想真正深得民心,必须了解百姓内心所想。因此,做好群众调查,是群众路线建设的必经过程。
井冈山斗争时期,毛泽东同志经常走近群众,访问群众,了解百姓所需,从不吝啬调查时间。从1927年9月制订《党代表工作大纲》,具体细致地反映了有关民众调查的内容。再到11月“毛泽东利用脚伤疗养期间,在茅坪的坝上、洋桥湖、马源坑一带进行了深入的调查”[5]写下《宁冈调查》,以及在之后的调查过程中,也坚持亲力亲为,墫点塘间,边帮百姓割禾边询问状况等,都体现了毛泽东对群众调查工作的重视和坚持。在调查过程中,毛泽东还注重运用科学的调查方法。他的调查涉及各个工作岗位和各个社会层次,群众调查覆盖范围广,包括“干部、农民、秀才、狱吏、商人和钱粮师爷”,[6]增强了调查的准确性和全面性。同时,也注重调查结果的对比性。在走遍整个罗霄山脉进行调查的时候,对南、北、中各段情况进行分析比较。比如对群众基础薄弱程度的分析,“南段地势较北段好,但群众基础不如中段”。[4]经过调查,最终选择了中段来创造和扩大政权,确保了选择的正确性。
(三)做好落实工作,给予百姓所需
群众工作的开展并不是纸上谈兵,而是要真正落向实处的。对群众而言,谁给予他们生活上的保障,人格上的尊重,才是真正地为其谋利。因此,做好群众落实工作,是群众路线建设的根本。
首先,深受小农经济思想的影响,农民对土地有着特别的渴望。根据边界地区的土地状况和农民所有土地资源情况,共产党人“对于土地是采取全部没收、彻底分配的政策”。[4]同时,规定土地分配标准,“以乡为分配土地的单位,所有乡村中男女老幼,一律平分”;调整所纳土地税额,包括减税和免税。但因为中间阶级问题,土地的分配的公平性仍然惠及不到贫农,“中间阶级表面上投降贫农阶级,实际则利用他们从前的社会地位及家族主义,恐吓贫农”。长期以来,贫农畏惧中间阶级,受其影响,革命积极性不高。因此,解决土地问题,还需要关注中间阶级问题,既要打压中间阶级损害贫农利益的行为,也要对反水的中间阶级给予宽容。其次,群众还需要一定的民主权利,包括言论自由权和权利自主权。一方面,废除以往的封建雇佣制度,实行军队内的民主主义制度。在军队里,军官与士兵平等,士兵开会言论自由,部队经济收支公开,在行动上保障了士兵的民主权利,士兵的精神生活得到了极大的解放,实现了由红军士兵向红军的实质上的转变。另一方面,打破各级民众政权组织以群众会选举的局面,制定各级代表会组织法,“纠正从前只有士兵委员会而无士兵代表会的错误”,改善“工农兵政府”做事不采纳群众意见,分配土地犹豫不决的现象,实行民主集中主义,加强群众监督。提请中央制定并发布包括小资产阶级利益在内的政纲,“制订一个整个民权革命的政纲,包括工人利益、土地革命和民族解放,使各地有所遵循”,[4]给予民权政策上的依据和保证。
(四)做好领导工作,增强工作正确性
井冈山斗争时期,农民问题是关键问题。由于农民本身受教育程度的限制,其自身对待革命缺乏正确的认识,对待革命行动缺少正确的指导。因此,共产党人做好群众领导工作,是成功建设群众路线的保障。
在地方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共产党人始终将党的领导放在重要位置。严格区分“统治阶级政权的暂时稳定的时期和破裂的时期”,[4]不同时期采取不同战略;加强党的领导机关的建设,改支部干事会为委员会,设区委、县委,加强党组织建设,领导农民革命。同时,成立领导班子,选举书记;设前委、特委,做好随军工作和管理地方党的工作,时刻关注部队情况、地方事务,加强与部队、与群众的密切联系,地方武装,增强斗争开展的正确性。毛泽东还写到,“无产阶级思想领导的问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边界各县的党,几乎完全是农民成分的党,若不给以无产阶级的思想领导,其趋向是会要错误的”。通过推进宣传工作,开展教育活动,提高红军士兵对阶级的认识,逐渐扫除深埋于群众乃至党员头脑中的带有封建色彩的、独断的观念和不良的习惯,减少小资产阶级思想的存在,促进土客籍党员的团结。
三、井冈山斗争时期群众路线建设的启示
井冈山斗争时期,毛泽东及共产党人之所以能够取得斗争的胜利,离不开密切联系人民群众。从宣传、调查,再到落实、领导群众工作,最终得到群众支持,这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开展群众工作依然值得借鉴、学习的。
(一)调整宣传方式,做到因人而异、有始有终
井冈山斗争时期,对普通群众和对俘虏的宣传方式有所不同,前者以教育为主,后者以实践为主。原因就在于普通群众和俘虏所扮演的社会角色不一样,所代表的利益面也不一样。因此,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除了发动群众共同参与到现代化建设中来,对群众的宣传方式也要做到因人而异。对普通群众的宣传,首先可发挥报纸、广播、电视等主流媒体的导向作用,通过典型示范,具体介绍,来增进群众对现代化建设的理论认识、目标认识。其次,落实惠民工程,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落实“用之于民”的行动上,“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则是最有说服力的宣传方式。而对领导干部,可安排定期的理论学习、定向的实践活动,从而最大限度地帮助领导干部理解现代化建设,并在实践中总结现代化建设的经验教训。最后,井冈山斗争时期,党和国家领导人发布各项新的政策、方针的目的,侧重在“宣传”,而对宣传效果本身是否达到和达到的程度没有一个直观的反映。因此,新时期下,我们也要注重宣传的后续工作,包括对宣传内容是否接受的反馈,接受程度的反馈以及群众意见的反馈。这样才能夯实群众基础,有始有终;才能事半功倍,便于今后工作的开展;才能更好地支持和践行中国特色的建设。
(二)丰富调查方法,坚持全面科学、深层分析
井冈山时期,毛泽东深入民众调查。积极访谈,倾听群众心声;体验群众生活,了解百姓疾苦;调整调查方法,保证调查结果的全面科学。因此,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调查方式的多样性和调查方法的及时调整,更有助于了解群众需求,保证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丰富调查方式,除了通过定期的电话访问、问卷调查等,还可以搭建民意反映平台,包括网络平台和实体平台,通过发送邮件,设立民众接待处等方式开展调查。调整调查方法,分人群,进行需求分析;分地区,反映不同诉求;分时间,抓住不同变化。保证调查方式的灵活性,调查方法的协调性,调查结果的全面性与科学性,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可靠的、实际的信息来源。同时,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各国文化的相互冲击以及政治理念的推陈出新,群众自我意识水平在不断提高,需求也在不断变化,调查分析要放在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大背景下,不能只停留在分析调查结果来定位群众需求的层面上,而忽视了对群众暂未体现的、潜在的需求分析。为此,党和政府要主动融入群众生活,在体验群众生活的基础上,做好需求预测调查。通过运用信息科学技术,全真模拟群众现处生活状态,以人工智能的方式呈现群众将来生活的情景,从而提供可行性的需求预测。也可通过心理测试,对群众心理进行分析,找出群众自我尚未感知的、潜在的内心需求,从而为调查工作的新突破做好充分准备。
(三)强化群众利益,做到切实落实、制度完善
井冈山斗争时期,正是因为毛泽东和共产党人帮助农民解决土地问题,保证人民民主权利,注重人民群众利益,才赢得了民心。因此,在现代化建设中,为民谋利,才有利于加快建设进程,保证建设取得胜利。新时期的现代化建设,要将群众利益保障落向实处,将保障措施体系化、系列化。具体来说,主要包括就业、教育、分配、社保、稳定五大方面。保证就业机会,实现群众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提高教育水平,保证教育公平,普及义务教育;完善分配制度,实现发展成果共享,缩小贫富差距;健全社会保障机制,做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居有其屋;提高稳定水平,排除矛盾纠纷,提高治安水平。同时,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不同于战争年代,群众路线的建设如果没有一套比较完善的、切实的法律制度,保证群众利益的长久落实,那么“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就很难落到实处”。[7]为此,党和国家要将保障人民利益的内容具体化、行动组织化、领导专业化,以成文的形式记录在册,消除群众内心的不安,给予群众足够的安全感。采用“公司合同制”的做法,将群众的切实利益当作重要任务,对有违承诺的行为可做出相应赔偿,从而在利益落实方面明确责任,增强群众发自内心深处的对党和政府的信任感。扩大人民民主权利,将群众的生存权和发展权融入到现代化建设中来,避免无作为、纸上谈兵,成为无支撑的“空中楼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人民当家作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四)加强领导作用,避免盲目跟风、增强互动
井冈山斗争时期,共产党人密切联系群众,坚持党对群众的领导,指导革命行动,加强思想建设等做法,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群众在教育、意识形态上的不足,为革命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在现代化建设中,党的领导至关重要。一方面,发挥党的先进示范作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要树立党的形象,做好带头作用,为群众树立榜样,使群众从心底认同并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另一方面,加强党对群众的思想引导作用,提高群众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自信能力,增强群众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意识,坚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奉献的决心,树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胜利的信念。同时,加强党对群众的指导作用,指导群众走正确的建设路线,避免盲目跟风、冲动冒进;引导群众树立正确的利益观,对不当行为和错误思想进行教育。从而减少出现盲目建设、走弯路、走错路的现象,以此为党顺利开展群众路线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胜利打下坚实基础。以此同时,加强与百姓的互动。党的领导并不一定要自上而下,也可反其道而行,从底层向上层推进,自下而上。人民本身个体的存在就处于群体之中,对群体有深刻了解,也最具亲和力。为此,党的领导可充分利用各个群体中的群众,通过观察发现有素养的可塑团体或个人,激发其所潜藏和蕴含着的主动性和创造力,发挥纽扣式连接作用,以最亲民、最通俗易懂的方式,帮助党的领导,传递正能量,促进社会稳定、发展、和谐。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群众力量仍是我们的依靠,群众路线的合理建设仍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开展群众工作,听取群众意见,落实群众需求的同时,如何改进群众路线的建设方式,创新群众路线的理论内容,仍是我们需要继续努力的方向,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的牢固基石。
参考文献:
[1]杨克敏.关于湘赣边苏区的综合报告[R].1929-02-25.
[2]范国盛.井冈山时期以革命教育为主的群众教育初探[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12,(2).
[3]粟裕.激流归大海[C]//星火燎原选编之一.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出版社,1979.
[4]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石劲松,刘水芬.论井冈山斗争时期毛泽东的群众工作实践[J].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5(6).
[6]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江西省社会科学院课题组.论新形势下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新要求[J].江西社会科学,2011,(2).
[责任编辑、校对:叶慧娟]
相关文章!
  • 基于企业文化的国企思想政治工

    陈广梅中图分类号:D641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1145(2019)4-081-02摘 要 新形势下,党对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

  • 一次为中国革命延续火种的伟大

    朱强今年11月12日是我国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在孙中山先生早期的革命生涯中,有一段流亡海外的经历,这段经历见证了

  • 周强:在县域治理中发挥好司法

    大数据时代,司法案件运行情况成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晴雨表。法院将海量案件信息进行大数据分析,从刑事案件判断治安状况,从民商事案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