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分层教学策略, 促进初中数学教学
张淑玲
[摘? 要] 初中数学新课程强调,要让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要让不同水平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分层教学立足于学生的差异,针对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改变传统教学中“一刀切”的弊端,使得数学教学适用于全体学生,促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从而有效消除学生之间的差异化矛盾,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与效率,推动数学教学的改革与深化.
[关键词] 初中数学;分层教学;教學策略;差异性
传统班级授课的数学教学形式,导致数学学习的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学困生跟不上、学优生吃不饱,教师处于一种两头不能同时兼顾的尴尬境地. 在新课改教育思想指导下,要想消除学生的这种差异,就需要向课堂教学模式动刀,积极寻求能够满足不同水平层次学生需求的教学模式,让不同的学生都能学有所获,切实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 所以,分层教学在初中课堂中的有效实施,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能使学生之间的差异化矛盾得到缓解,从而实现数学教学面向全体学生的目标. 下面笔者以“二元一次方程组”一课的教学为例,具体探讨分层教学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深入了解,科学分层
根据学生的数学基础水平及学习能力,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可以将学生分为以下三个层次:C层学生为基础层,这类学生的基础知识与智能水平较差,学习缺乏自觉性且接受能力不强,听课时常常一知半解,注意力极易分散,课后作业抄袭现象严重,且常常不按时完成,同时,对教师的批评有较强的免疫力,但对教师的表扬偶尔能激动很久;B层为中等层,学生的数学基础一般,接受能力一般,学习较为自觉,有较强的学习上进心,但容易自我满足,在课堂上不会主动地探究更高层次的知识,缺乏一定的主动性;A层学生为提高层,学习能力较强,会主动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善于总结数学规律与方法,并能做到举一反三和触类旁通,具有较强的知识迁移运用能力.
钻研教材,分层备课
备课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教师课堂教学活动开展的重要依据. 在分层教学中,教师首先应结合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吃透数学教材,对三个层次的学生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 对于A层的学生,注重对其自主学习能力和知识灵活运用能力的培养;对于B层的学生,注重对其综合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对于C层的学生,注重对其基础知识的扎实与巩固. 例如,教学“二元一次方程组”时,教师可以根据班级A,B,C三个层次的学生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 对于C层的学生,要求其可以正确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及解的概念,并可以运用代入消元法和加减消元法求解一些比较简单的二元一次方程组;对于B层的学生,要求在C层的基础上,可以掌握简单的二元一次方程组求解方法,并能准确计算出结果;对于A层的学生,能够掌握较为复杂的二元一次方程组求解方法,并能运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分层,激活课堂
教学过程分层是实施分层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最难操作的部分. 教师在安排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坚持以放为主、放中有扶的基本原则. 对于B层和C层的学生,要以“扶”为主,对于A层的学生,则要以“放”为主,其目的是促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课堂学习. 因此,在分层教学中,我们应优先考虑C层学生,制定低起点、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的阶梯式教学模式,积极鼓励C层学生回答问题,让B层学生进行补充与完善. 对于A层的学生,则给予更高难度的训练,促使其进行深层次学习. 这样,在课堂中便可以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均等地参与学习与思考,有利于激活数学课堂教学.
例如,教学“二元一次方程组”时,在课堂导入环节,首先让C层的学生回顾与复习一元一次方程的求解方法,并给出几道简单的练习题让他们求解,然后引出二元一次方程问题:假设一项修路工程,甲方修x米,乙方修y米,他们一共修了10米. 此时,引导B层学生思考,并根据给出的已知条件列出关系式x+y=10,由A层学生尝试探索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的求解方法,并适当增加条件. A层学生尝试加入条件:“当甲方比乙方多修3米时”“当甲方所修的路是乙方的2倍时”“当甲方比乙方少修5米时”等等,这样将加入的条件运用数学式子表达出来后,将两个式子放在一起求解,就能求出x和y的值了. 求解过程由A层学生演示. 学生探讨结束后,由教师引出二元一次方程及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相关概念,并通过课堂习题练习,引导学生分别利用代入消元法和加减消元法进行求解. 在求解的过程中思考两种消元法哪一种更为简便,分别在什么场合使用. 在教师的带领下,每个层次的学生都积极参与了课堂活动,且开动脑筋思考问题,进而促使所有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获.
分层练习,提升能力
课后练习是巩固与检验课堂教学知识的重要环节,也是教学反馈的主要形式. 为此,结合分层教学的要求,我们针对三个层次的学生分别设计了基础题、综合题和提高题. 对于C层的学生,要求其能记住课堂基础知识,并完成基础题;对于B层的学生,要求其能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并运用知识求解一些简单的综合题目;对于A层的学生,则要求其学会做提高题,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
例如,教学“二元一次方程组”一课后,可以给学生布置以下分层习题.
基础训练
1. 解下列方程组.
(1)2x-3y=2,
2x+y=18;
(2)
+=1,
--2=0;
(3)=-=.
综合训练
2.已知方程x+y-1+(x-y+3)2=0,求x,y的值.
3.已知关于x,y的方程组2x+3y=k,
3x+2y=k+2的解满足x+y=6,求k的值.
提高训练
4. 已知关于x,y的方程组x+2y=1,
x-2y=m.
(1)求方程组的解;
(2)当m为多少时,上述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满足x>1 ,y<-1?
5. 解三元一次方程组:x+y+z=26,
x-y=1,
2x-y+z=18.
教师根据学生课后练习的正确率对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判断每个层次学生是否达到了该层的教学目标要求,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制定改善措施. 此外,对于C层能够认真完成基础训练的学生给予一定的鼓励和表扬;对于B层选做提高训练习题的学生,在进行评价时应该加上相应的分数;而对于A层能够准确完成提高训练题的学生,也应给予赞赏,促使他们更加有信心地进行自主探究与思维创新. 对不同层次学生的课后练习情况给予不同的情况,既能让学生更加清楚自己的数学学习水平及对课堂知识的掌握程度,又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促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通过习题训练都能有所收获.
结语
综上所述,较之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有助于教师形成科学合理的教育模式,对于增强学生的数学信心、提高数学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也大有裨益. 尤其是针对班级上的学困生,能帮助他们更好地扎实数学基础,调动他们对数学学习的主动性,并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与思考,这样更有利于促进班级群体数学成绩的整体提升,更好地实现数学教学目标,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获得较为明显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