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至20世纪美国农业现代化及生态保护
19至20世纪的美国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主要受益于灵活的土地政策,务实的农业立法,以及推广农业机械化、重视农业科研、建设基础设施、实行域区化生产等措施。美国农业现代化伴随着"沙暴"肆虐、生态环境恶化等众多问题。19世纪末美国掀起了第一次农业生态保护运动,随后又发起第二、三次资源保护运动。美国保护农业生态的措施多种多样,解决了农场发展需求的很多难题,其治理农业生态恶化的很多做法值得其他地区借鉴反思。
自内战后到20世纪初,美国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小麦、玉米、棉花等作物产量分别占资本主义世界生产总额的23%、66%和58%,居于世界农业生产前列。1860至1913年“小麦产量由470.8万吨增加到2042.99万吨,增长3.3倍;玉米产量由2130.5万吨增加到5772.25万吨,增长近2倍;棉花产量由83.3万吨增加到307万吨,增长2.68倍”。①美国成为当时世界粮食市场的最大供应国之一。美国农业现代化迅猛发展,既有很多自然客观因素,又有政府的诸多人为因素。
南北战争期间颁布的《宅地法》,为美国农业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该法案规定:
从1863年1月1日起,凡是忠于联邦的年满21周岁的美国公民或正在申请加入国籍的外国移民,只要交纳10美元的证件费,就可以在西部国有的自由土地上获得160英亩的荒地,并在该地块耕种五年后,即取得这块宅地所有权。②
1868—1900年间,《宅地法》使大批移民向美国西部大平原迁徙,潮水般的移民为西部农牧业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
密西西比河以西地区的总人口由687.7万人猛增到1677.5万人。大约有六十万户农民获得了宅地,总面积达8000万英亩。③
伴随西部土地的开发,形成了众多的“美国式”独立小农,这为农业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到20世纪初,雇佣劳动成为农业资本主义关系的主要形式,资本主义大农场在农民分化的基础上得以发展,并在农业中占据重要地位。
据研究:“1909年,在美国使用雇佣工人的农户约占农户总数的45.9%,其中北部最高为55.1%,西部占52.5%,南部略低占36.6%。”④至1910年,“占农户总数17.3%的资本主义大农场,生产却占美国农产品总值的52.3%,而且农业的商品率也不断提高,商品化的农产品占农产品总值的71.4%”。⑤
随着人口大量西迁,大片土地被开垦出来。美国联邦政府顺应形势,推动水利法的制订,积极调控农业生产灌溉。1877年,中央政府颁布《荒芜土地法》,鼓励水利灌溉工程建设。1894年,国会又通过《凯里法》,该法案决定拨给各干旱州100万英亩土地,用于水利灌溉工程的建设,同时允许私人经营灌溉事业。1902年,美国《新垦荒法》颁布,法案宣布增加对西部农业区水利工程的资金供应。与此同时,各州也根据各自情况采取了相应措施,如科罗拉多州于1879年和1881年先后通过法律,决定建立以分配水流、协调灌溉为目标的地区水利委员会。1887年,加利福尼亚州根据《赖特法令》,授权地方政府“建设灌溉工程并通过特别税收来筹措所需资金”。①由于各级政府采取多种措施,加强管理灌溉系统,水利灌溉及水利设施对农业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到1909年,西部十七个州灌溉总面积超过了1370万英亩”。②
美国政府还加大农技改造。农业技术改造,首要是增加土地施肥投资。
1909年,美国购买肥料的农户在所有农户中的比例,全国平均数是28.7%,新英格兰达60.9%,大西洋中部各州达57.1%,每个农户所用的平均肥料费,全国平均数为63美元,新英格兰82美元,大西洋中部各州68美元。③
其次是引入治病、育种新技术。美国靠不断引进或国内实验获得优良高产的动植物品种。
19世纪末,随着生物、化学领域研究出了结核病及其防治方法,大大减少了病牛的死亡,仅此一项,1890—1914年就为农场主节约了几十亿美元。④
再次是增加农业机械投入。从美国每户机械化平均值看,“机械化投入全美国平均值是199美元。新英格兰是269美元,大西洋中部各州358美元,滨湖区各州239美元,中西部各州332美元”。⑤数据显示,当时美国农业机械化水平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支持农业教育科研,更是政府推动农业腾飞的重要举措。1862年以后,美国很关注农业教育,国会《莫里尔赠地学院法》规定:
各州可向联邦政府领取国有土地,以创办及补助培养农业及工艺人才的高等学校,领取的土地额按该州的国会议员人数计算,每一议员为三万英亩。⑥
此后,联邦政府向各州提供了总计1300万英亩土地。各州政府拍卖中央无偿提供的土地,将所得资金用来创办培养农艺人才的高等院校。到1916年,美国共建农业高等院校68所。
这些学校培养出一批受过训练的人才,他们受到的训练使他们能不断接受各种新发现,因而使他们所干的工作更有效益。⑦
农校既培养了很多农业科技人才,又成为农业技术推广的指导中心。
为了应用农业科研成果,美国政府还设立农业实验站。1875年,康涅狄克州首创第一所农业实验站,其他各州纷纷仿效。1887年国会通过《海琪法令》,规定:
由联邦政府一年拨给每个州15000元作为研究经费,以建立农业实验站,并在各县普遍配备农业技术推广人员。⑧
到1893年,全国农业实验站已达56个。1914年,国会又通过《斯密—利维法令》:
扩大联邦援助科研工作的范围……州立农业院校通过通信联系、出版图书和讲演,以及表演新农业技术和农用设备,把他们的科研成果直接交给农场主。⑨
由于农业实验站的扎实工作,新的优良品种以及新的农业生产方法不断涌现,新作物、新农艺和新农机大量应用于农业生产,并及时地转化为生产力。美国农业总产值由1860年的22亿美元增加到1900年的58亿美元,增长近2倍。
此外,美国重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更是有力地支援了农业。
1860—1913年间,生铁的产量由84万吨增加到3146万吨,钢的生产量由1万吨增加到3180万吨,煤的开采量由1820万吨增加到5亿1710万吨。⑩
同一时期,石油开采量“在1860—1910年间由50万桶增加到2亿960万桶”,“汽车工业到1914年急剧地上升到56.8781万辆”。①铁路总长度在1865—1913年间增加到37.9万英里,占全世界铁路线总长度的1/2。雄厚的重工业基础使农业机器制造业迅猛发展,农业获得了源源不断的技术装备和廉价的能源,从而加快了农业技术改造,推动了农业机械化普及。
四通八达的运输网使农产品比过去更容易到达市场,为农民专门生产对他最适宜的农作物创造了条件。……随着铁路运输和远洋航运业的改进,农产品的运输费用已大大降低。②
20世纪以前的美国农业现代化,也是处于一个不稳定基础之上的。这里所谓的“不稳定”,是指农业生态系统比较脆弱。美国大平原降水少而且非常不稳定,有关资料显示:
从1406—1940年有11个持续10年以上的干旱周期,10个持续10年以上的湿润周期。③
西部农业区春夏蒸发量大,土壤构成独特,容易因干旱和耕作而变成粉末。在丰水年份里,旱作农业耕作法容易创造奇迹,而干旱年份时,传统农业模式必然导致资源危机。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西部大片森林、草原逐渐消失、大量农田出现板结或沙化现象。因而,在民间环保主义者和政府的共同努力下,美国掀起了第一次大规模的生态保护运动。
第一次农业生态保护运动,主要由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和科学家吉福德·平肖等人推动。吉福德·平肖认为,应该科学而有效地利用自然资源,一方面保护,一方面要有节制地使用;既要满足当代人发展经济的需要,又要不以牺牲后代人的生存为代价。他的许多名言广泛流传,成了当时保护主义者的口头禅,如“从最大多数人的最长久的最大利益出发”,④“明智地保护,明智地利用”,“保护的第一要务就是发展”,“保护意味着在最长的时间内给最大多数人以最大限度的好处”。⑤西奥多·罗斯福任总统后,让吉福德·平肖担负领导农业生态保护的重任。
美国第一次农业资源保护的项目,主要包括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的开辟、水利的综合治理以及森林保护。1902年6月,国会通过了《联邦土地开垦法》,“在农业部下设联邦土地开垦局,负责水利灌溉设施的建设和管理以及土地开垦事宜”。“联邦土地开垦法的实施加速了西部大平原地区土地的开垦,客观上减少了林区土地开垦的压力”。⑥保护农林资源也是当时政府保护政策的重点之一。从1905年开始,“西奥多·罗斯福共发布300多项行政命令新建和扩建国有森林,使国有森林面积增加3倍多,达1.5亿英亩,国有森林数目增至149个”。⑦在西奥多·罗斯福任内:
(美国)新建5个国家公园,面积达273577英亩,新建公园主要用于保护自然景观、矿泉和野生动物。1906年6月,罗斯福敦促国会通过国家纪念地法,根据该法令,罗斯福在离任前三年时间里创立了18个国家纪念地。……从1903年3月到1909年3月,他又先后创立了50个国家野生动物保护区。⑧
1908年5月,美国召开了全国性资源保护大会。会议讨论了美国自然资源的状况,认为“自然资源是国家永久繁荣的根本基础,必须坚决杜绝浪费资源的现象”。这次大会要求联邦政府以及各级政府、部门之间加强合作,共同促进自然资源的合理使用。
美国第一次农业生态保护运动,具有人本主义特色,使联邦政府开始承担起资源保护的主要责任。在这次农业资源保护运动中,西奥多·罗斯福总统确立了公共土地有偿使用原则,充分依靠科学家和专业人士来制定环保政策。美国政府创新的很多政策,对此后的生态保护影响深远。
进入20世纪,美国土地政策灵活多样,相继颁发了《沙漠土地法》《鼓励西部植树法》。这些法令的实施,促进了农业又一次大发展。到1985年,美国新开垦的耕地面积为2.45亿英亩。随着耕地增加,“玉米由1934—1938年期间的平均每年1061.3万吨,增加到1989年的1亿9120万吨,增加了约17倍;小麦由1934—1938年期间的平均每年389.5万吨,增加到1989年的5540.7万吨,增加了14.2倍;大豆由1934—1938年期间的平均每年23.3万吨,增加到1989年的5244万吨,增加了224倍”。①粮食产量的大幅度增加,使畜产品年产量不断攀升,“1989年肉类、牛奶、鸡蛋的平均年产量,分别增加到1818.9万吨、6543.2万吨、397.4万吨”。在整个20世纪里,美国的农业现代化,呈现高发展、大变革、重生态保护等特征。
二战爆发后,美国工业受扩军备战刺激而迅速增长,对劳力需求猛增。大批农业人口涌入工业城市。人口外流造成了美国农业劳力趋向枯竭。西摩·梅尔曼说:
一个人能保证自己棉花的等级,并且凭借一根树枝或绳索便能威胁他的劳动力将每一个作物上的棉花摘净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现在他(农场主)所知道的首要大事就是他不能找到劳力去摘棉花。②
从20世纪40年代起,由于农业劳力不断匮乏及劳动力价格成本提高,农田耕作技术发生了一系列革新。农场主大量采用拖拉机、摘棉机、收割机等机械,并以化学除草剂代替人工除草。“这意味着常年维持大量佃农是不经济的”。③广泛采用机械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农业对劳力的需求。美国农业经济结构也猛烈变革,农业从租佃制生产方式过渡到大规模的雇佣劳动和完全机械化的生产方式。20世纪50年代以后,农业机械化仍然不断加深,“1946年密西西比河三角洲的棉田,有27%是用摘棉机收获的,36年后,即1985年,这个百分比增加到81%”。④
20世纪30年代,受经济大危机沉重打击,美国农产品价格直线下跌。经济大危机对于“依赖资源的产业意味着灾难,而对于几乎完全仰仗于一种资源的经济则预示着完全的崩溃”。⑤而20世纪30年代相对较少的降水和高温等环境变化,更是使西部农业雪上加霜。“1934年,内布拉斯加的最高气温达到华氏118度,艾奥瓦115度,伊利诺伊100度”。⑥经济大萧条和频繁的自然灾害,使美国农作物地区开始由单一作物种植转向多样化生产。美国农业因此走上了因地制宜的区域化发展道路:
新英格兰、大西洋沿岸的中部各州及五大湖区,以多种经营即混合农业耕作为主,发展乳用养畜业外,同时发展烟草业、蔬菜种植业、新鲜水果业、家禽饲养业和花卉种植业,稻米成为阿肯色和得克萨斯的基本农作物,佐治亚、北卡罗来纳和亚拉巴马成为花生的主要产地。⑦
美国农业专业化及作物多样化,有利于发挥各地区之间的潜在优势,提高劳动生产率,也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集约化、机械化。在农作物区域多样化种植后,美国农民被鼓励参加各种农业知识培训班,并得到政府的财政援助,大量农民迅速掌握饲养牲畜、禽类或种植其他作物的技能。此间美国政府不断完善农业管理机构,加强对农业生产的领导,农业部成为拥有四十个局和处的机构。除了联邦政府设有农业部、局及处外,在全国各州县也设立农业管理组织,从而逐步地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农业管理系统,这对于加强和扩大对农业的监督和指导产生了重大影响。
美国农业管理机构经过调整充实,加强了对农业生产的管理、干预和投入。1923年与1900年相比较,农业拨款也增加了34.5倍。⑧
20世纪的美国农业现代化之时,沙尘暴等生态灾难也频繁爆发。据相关资料统计:
整个30年代,能见度不到1英里的天数,在1932年有14天,1933年38天,1934年22天,1935年40天,1936年68天,1937年72天,1938年61天。①
在堪萨斯西部、科罗拉多东南部、新墨西哥东北部等交叉的狭长地带,其“1000万英亩的土地成为受灾最严重的沙暴中心。整个沙暴肆虐的地区,平均每英亩有408吨表土被吹走,被吹走的表土达到8.5亿吨”。②大规模沙尘暴肆虐,使美国农业区水土流失严重,农田荒漠化面积逐年增长,“仅在大平原南部,2000多万英亩的良田变得沟壑纵横,仅1935年流失的土壤就达到8.5亿吨”,③水土流失带走了大量的腐殖质和氮、磷等元素,降低了土地肥力。沙尘暴还加剧了肺炎和麻疹等疾病的传播。美国大平原的农场大量破产,多数家庭只能靠举债度日。“1933年,在大平原地区约440万人口中依靠救济生活的比例,远远超过11.3%这一全国平均数”。④
1936年,美国政府成立“大平原调查委员会”,在《大平原的未来》报告中指出:13%的土地已经遭受轻度退化,37%的土地遭受重度退化,34%的土地严重退化,16%的土地极端退化。一些农业生产地区水资源也日趋枯竭。根据统计资料:
1340万英亩地下水位下降的耕地,分布在北部平原、南部平原、丘陵地区、太平洋沿岸的17个州;如,西部的加利福尼亚州中央的溪谷地区,地下水位的降低,已成为亟待解决的严重问题。另据美国联邦农业部的调查,1980—1984年,有1400万英亩的可灌溉耕地的地下水位每年下降0.5~5.0英尺。⑤
此外,农业生产大量使用的氮和磷,给动植物的生存带来负面影响。
面对严重的土地荒漠化及农业生态环境恶化,20世纪30年代初到40年代,美国发起了第二次农业资源保护运动。1933年5月,联邦政府设立田纳西流域管理局,对田纳西地区进行综合的治理和开发。1934年7月,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拨款1500万美元筹划建立西部风沙防护带;同年,国会通过了《泰勒放牧法》:
通过制止过度放牧和水土流失而防止对公共放牧土地的危害,保证土地的正常使用、改善和发展,并稳定依靠公共土地放牧的畜牧业。⑥
1933年6月,美国政府成立了全国计划局,主要负责对美国自然资源进行调查,以利于从全局规划资源保护政策。
生态环境恶化迫使联邦政府颁布法令,调整农业生产结构。1933年颁布《农业调整法》,对愿意参加生产削减计划的农场主给予补贴。“从1937年开始,联邦政府对实施土壤保护耕作技术的农场主额外给予补贴”。⑦为控制畜牧业生产,从1934年6月开始,联邦政府及国会为农业调整署拨款2.75亿美元,用于收购那些老弱病残的牲口。从1933年到1935年8月,国会通过农场信用管理局,向两万个牧场主提供了600万美元的紧急饲料贷款。
美国联邦政府不断收回或收购不宜耕种的土地。1934年,国会《泰勒放牧法》规定,未被占用的8000万英亩草地,禁止垦殖,只用于放牧。从1934年开始,农业部启动了“土地利用工程”,“对大平原、阿巴拉契亚地区、五大湖周围不宜耕种的土地进行收购。同时实行生态移民,将这些地区的居民外迁到较好的土地上”。⑧到1947年,联邦政府花费了4750万美元,收购不宜耕种的1130万英亩土地,“收回的许多土地被规划为国有林地、草场与野生动植物保护区”。⑨从1933年春到1942年夏,民间资源保护队主要承担农业资源保护工作,“先后动员和征募了大约300万青年在遍布全国的约5000个野营工作站从事森林、土地资源保护和国家公园游览设施建设等巨大工程工作,先后完成的工程项目计一万多个,谱写了美国资源保护历史上的壮美篇章”。⑩
与第一次农业生态保护运动相比,第二次保护运动中政府强化了干预力度,资源保护已经成为民众生态环保的自觉意识。20世纪60年代以后,美国又进行了第三次农业生态保护运动,政府不仅注重生产及生态保护,还制定了一系列旨在保护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耕地、水利等的法规和长期计划。特别是1985年制定的“农地保护计划”,“大规模地实施退耕还草、退耕植树或休耕;到1990年共将1亿1800万英亩的农地纳入,发挥了巨大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①美国农地保护计划的实施,不是一帆风顺的。但政府强力干预、推行农地保护计划,明确规定农户不参加农地保护计划,取消该农户享受政府扶持的一切待遇。1988年联邦农业部公布了“土壤、水资源保护全国计划”及“区域水资源水质净化计划”,通过这些计划的落实,积极推进农地等资源的保护项目。
美国农业现代化带来的生态恶化,经过综合性资源保护与治理,土地荒漠化防治成效显著。这为部分国家治理沙尘暴提供了良好借鉴。
其一,要加大行政干预,调动农民主动性。农业生态环境是宏观性问题,单靠农民家庭或民间团体不可能彻底解决。国家要担起农业生态治理的主要责则。美国联邦政府“对荒漠化防治给予重视,并采取有力措施。可以设想,如果罗斯福政府不实行国家干预,而任由资本主义生产无序发展,美国的许多城市恐怕早已被埋在沙漠之下”。②国家主导生态环保,更多地要发挥农民主动性。对农民而言,荒漠化吞噬的土地是自己生命的家园,农民对防治荒漠存在着极大的积极性。在美国荒漠化治理中,农民“表现出了高昂的热情。他们积极响应和配合政府的土壤保护计划。红十字会等民间组织积极参与赈灾救灾,减轻了政府赈灾的费用及难度”。③
其二,要坚持生态规划,领导农民脱贫致富。20世纪30年代以后,美国联邦政府在容易发生荒漠化的地区,实行有计划的退耕还草、退耕还林及休耕。对容易发生土壤侵蚀的耕地,“实行为期10年的休耕或永久性退耕还草、退耕还林”。作为补偿,美国农业部每年向参加该计划的农户,支付一定数量的补助金,按每英亩一定的单价乘以退耕、休耕地面积的方法计算。尽管此治理思路很好,但起初参加者却寥寥无几。为了配合这规划实施,“农、牧、工、商联合开发的多元经济提高了美国南部大平原输出产品的附加值,提高了当地农民的收入,改善了他们的生活水平,降低了土地的压力”。④所以,当今世界要汲取美国农业生态保护的经验,带领农户走脱贫致富的联合经济道路,既可吸纳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又可以帮助农民增加收入,扩大农业生态治理的成效。
其三,要建设节约型水利,采用混合型耕作。 采用传统的粗放型农业耕作,会使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下降,从而导致土壤的保水能力下降,造成农地荒漠化。但是,集约型持续单一的经营方式,也会容易发生土壤侵蚀。只有坚持集约型与传统农业耕作相结合,利用农作物秸秆、根茎叶等剩余物覆盖地表,或将秸秆粉碎后还田,尽可能地减少农地耕翻次数,才能提高农田肥力。20世纪30年代,美国大平原“地下水位的迅速下降又带来了一些新的环境问题,成为制约大平原开发的重要因素”。⑤因此,推行节水灌溉成为农业生态环保的重要经验措施。为了配合混合型耕作,20世纪末,很多国家启动了一系列节约型农业灌溉项目。但是,在治理农业水源污染方面,部分国家还没有相应的项目。因此,一些发展国家要借鉴美国几十年的实践经验,尽快设立相关项目,积极推进节约型水利灌溉。
其四,要加强农业立法,推行生态环保教育。1980年代,美国联邦政府修订了农业法,修订后的农业法贯彻对农地进行保护的方针。该法案包含了有关环境保护、草地保护、沼泽地保护等条款,这些条款主要是为了提高农业生产的劳动生产率,保护土地和水等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1990年,美国联邦政府再次修订农业法。修订后的农业法坚决实施农地、水利等资源的保护及水质改善、湿地的生态环境系统保护工程,以保证农业生产力的持续提高。在新的农业法中还增添了关于“持续农业”和“推行新的耕作方法”等条款。从20世纪30年代起,美国农业部通过农技站、农业示范基地、农业院校等各类机构宣传和推广先进耕作技术和理念,“还利用宣传手册和电视等,传播有关土壤保护的知识”。另外,美国政府通过立法,不断要求学校推行环境教育。美国农业生态保护对于其他国家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农业生态环保要广泛地宣传,让更多农户理解、掌握农业生态学的基本理念。
近年来,世界范围内的农业生态保护举步维艰,“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民众的环保意识薄弱。要改变这种状况,环保理念的推广与环保政策的执行同样重要”。①只有让整个社会都提高警惕,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树立保护环境的价值观,民众力量与“政府执行相互配合,才能遏制住农业生态不断恶化的趋势”。②
【作者简介】金二威,男,1985年生,山东枣庄人,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世界近现代史。
【责任编辑:杜敬红】
自内战后到20世纪初,美国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小麦、玉米、棉花等作物产量分别占资本主义世界生产总额的23%、66%和58%,居于世界农业生产前列。1860至1913年“小麦产量由470.8万吨增加到2042.99万吨,增长3.3倍;玉米产量由2130.5万吨增加到5772.25万吨,增长近2倍;棉花产量由83.3万吨增加到307万吨,增长2.68倍”。①美国成为当时世界粮食市场的最大供应国之一。美国农业现代化迅猛发展,既有很多自然客观因素,又有政府的诸多人为因素。
南北战争期间颁布的《宅地法》,为美国农业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该法案规定:
从1863年1月1日起,凡是忠于联邦的年满21周岁的美国公民或正在申请加入国籍的外国移民,只要交纳10美元的证件费,就可以在西部国有的自由土地上获得160英亩的荒地,并在该地块耕种五年后,即取得这块宅地所有权。②
1868—1900年间,《宅地法》使大批移民向美国西部大平原迁徙,潮水般的移民为西部农牧业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
密西西比河以西地区的总人口由687.7万人猛增到1677.5万人。大约有六十万户农民获得了宅地,总面积达8000万英亩。③
伴随西部土地的开发,形成了众多的“美国式”独立小农,这为农业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到20世纪初,雇佣劳动成为农业资本主义关系的主要形式,资本主义大农场在农民分化的基础上得以发展,并在农业中占据重要地位。
据研究:“1909年,在美国使用雇佣工人的农户约占农户总数的45.9%,其中北部最高为55.1%,西部占52.5%,南部略低占36.6%。”④至1910年,“占农户总数17.3%的资本主义大农场,生产却占美国农产品总值的52.3%,而且农业的商品率也不断提高,商品化的农产品占农产品总值的71.4%”。⑤
随着人口大量西迁,大片土地被开垦出来。美国联邦政府顺应形势,推动水利法的制订,积极调控农业生产灌溉。1877年,中央政府颁布《荒芜土地法》,鼓励水利灌溉工程建设。1894年,国会又通过《凯里法》,该法案决定拨给各干旱州100万英亩土地,用于水利灌溉工程的建设,同时允许私人经营灌溉事业。1902年,美国《新垦荒法》颁布,法案宣布增加对西部农业区水利工程的资金供应。与此同时,各州也根据各自情况采取了相应措施,如科罗拉多州于1879年和1881年先后通过法律,决定建立以分配水流、协调灌溉为目标的地区水利委员会。1887年,加利福尼亚州根据《赖特法令》,授权地方政府“建设灌溉工程并通过特别税收来筹措所需资金”。①由于各级政府采取多种措施,加强管理灌溉系统,水利灌溉及水利设施对农业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到1909年,西部十七个州灌溉总面积超过了1370万英亩”。②
美国政府还加大农技改造。农业技术改造,首要是增加土地施肥投资。
1909年,美国购买肥料的农户在所有农户中的比例,全国平均数是28.7%,新英格兰达60.9%,大西洋中部各州达57.1%,每个农户所用的平均肥料费,全国平均数为63美元,新英格兰82美元,大西洋中部各州68美元。③
其次是引入治病、育种新技术。美国靠不断引进或国内实验获得优良高产的动植物品种。
19世纪末,随着生物、化学领域研究出了结核病及其防治方法,大大减少了病牛的死亡,仅此一项,1890—1914年就为农场主节约了几十亿美元。④
再次是增加农业机械投入。从美国每户机械化平均值看,“机械化投入全美国平均值是199美元。新英格兰是269美元,大西洋中部各州358美元,滨湖区各州239美元,中西部各州332美元”。⑤数据显示,当时美国农业机械化水平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支持农业教育科研,更是政府推动农业腾飞的重要举措。1862年以后,美国很关注农业教育,国会《莫里尔赠地学院法》规定:
各州可向联邦政府领取国有土地,以创办及补助培养农业及工艺人才的高等学校,领取的土地额按该州的国会议员人数计算,每一议员为三万英亩。⑥
此后,联邦政府向各州提供了总计1300万英亩土地。各州政府拍卖中央无偿提供的土地,将所得资金用来创办培养农艺人才的高等院校。到1916年,美国共建农业高等院校68所。
这些学校培养出一批受过训练的人才,他们受到的训练使他们能不断接受各种新发现,因而使他们所干的工作更有效益。⑦
农校既培养了很多农业科技人才,又成为农业技术推广的指导中心。
为了应用农业科研成果,美国政府还设立农业实验站。1875年,康涅狄克州首创第一所农业实验站,其他各州纷纷仿效。1887年国会通过《海琪法令》,规定:
由联邦政府一年拨给每个州15000元作为研究经费,以建立农业实验站,并在各县普遍配备农业技术推广人员。⑧
到1893年,全国农业实验站已达56个。1914年,国会又通过《斯密—利维法令》:
扩大联邦援助科研工作的范围……州立农业院校通过通信联系、出版图书和讲演,以及表演新农业技术和农用设备,把他们的科研成果直接交给农场主。⑨
由于农业实验站的扎实工作,新的优良品种以及新的农业生产方法不断涌现,新作物、新农艺和新农机大量应用于农业生产,并及时地转化为生产力。美国农业总产值由1860年的22亿美元增加到1900年的58亿美元,增长近2倍。
此外,美国重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更是有力地支援了农业。
1860—1913年间,生铁的产量由84万吨增加到3146万吨,钢的生产量由1万吨增加到3180万吨,煤的开采量由1820万吨增加到5亿1710万吨。⑩
同一时期,石油开采量“在1860—1910年间由50万桶增加到2亿960万桶”,“汽车工业到1914年急剧地上升到56.8781万辆”。①铁路总长度在1865—1913年间增加到37.9万英里,占全世界铁路线总长度的1/2。雄厚的重工业基础使农业机器制造业迅猛发展,农业获得了源源不断的技术装备和廉价的能源,从而加快了农业技术改造,推动了农业机械化普及。
四通八达的运输网使农产品比过去更容易到达市场,为农民专门生产对他最适宜的农作物创造了条件。……随着铁路运输和远洋航运业的改进,农产品的运输费用已大大降低。②
20世纪以前的美国农业现代化,也是处于一个不稳定基础之上的。这里所谓的“不稳定”,是指农业生态系统比较脆弱。美国大平原降水少而且非常不稳定,有关资料显示:
从1406—1940年有11个持续10年以上的干旱周期,10个持续10年以上的湿润周期。③
西部农业区春夏蒸发量大,土壤构成独特,容易因干旱和耕作而变成粉末。在丰水年份里,旱作农业耕作法容易创造奇迹,而干旱年份时,传统农业模式必然导致资源危机。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西部大片森林、草原逐渐消失、大量农田出现板结或沙化现象。因而,在民间环保主义者和政府的共同努力下,美国掀起了第一次大规模的生态保护运动。
第一次农业生态保护运动,主要由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和科学家吉福德·平肖等人推动。吉福德·平肖认为,应该科学而有效地利用自然资源,一方面保护,一方面要有节制地使用;既要满足当代人发展经济的需要,又要不以牺牲后代人的生存为代价。他的许多名言广泛流传,成了当时保护主义者的口头禅,如“从最大多数人的最长久的最大利益出发”,④“明智地保护,明智地利用”,“保护的第一要务就是发展”,“保护意味着在最长的时间内给最大多数人以最大限度的好处”。⑤西奥多·罗斯福任总统后,让吉福德·平肖担负领导农业生态保护的重任。
美国第一次农业资源保护的项目,主要包括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的开辟、水利的综合治理以及森林保护。1902年6月,国会通过了《联邦土地开垦法》,“在农业部下设联邦土地开垦局,负责水利灌溉设施的建设和管理以及土地开垦事宜”。“联邦土地开垦法的实施加速了西部大平原地区土地的开垦,客观上减少了林区土地开垦的压力”。⑥保护农林资源也是当时政府保护政策的重点之一。从1905年开始,“西奥多·罗斯福共发布300多项行政命令新建和扩建国有森林,使国有森林面积增加3倍多,达1.5亿英亩,国有森林数目增至149个”。⑦在西奥多·罗斯福任内:
(美国)新建5个国家公园,面积达273577英亩,新建公园主要用于保护自然景观、矿泉和野生动物。1906年6月,罗斯福敦促国会通过国家纪念地法,根据该法令,罗斯福在离任前三年时间里创立了18个国家纪念地。……从1903年3月到1909年3月,他又先后创立了50个国家野生动物保护区。⑧
1908年5月,美国召开了全国性资源保护大会。会议讨论了美国自然资源的状况,认为“自然资源是国家永久繁荣的根本基础,必须坚决杜绝浪费资源的现象”。这次大会要求联邦政府以及各级政府、部门之间加强合作,共同促进自然资源的合理使用。
美国第一次农业生态保护运动,具有人本主义特色,使联邦政府开始承担起资源保护的主要责任。在这次农业资源保护运动中,西奥多·罗斯福总统确立了公共土地有偿使用原则,充分依靠科学家和专业人士来制定环保政策。美国政府创新的很多政策,对此后的生态保护影响深远。
进入20世纪,美国土地政策灵活多样,相继颁发了《沙漠土地法》《鼓励西部植树法》。这些法令的实施,促进了农业又一次大发展。到1985年,美国新开垦的耕地面积为2.45亿英亩。随着耕地增加,“玉米由1934—1938年期间的平均每年1061.3万吨,增加到1989年的1亿9120万吨,增加了约17倍;小麦由1934—1938年期间的平均每年389.5万吨,增加到1989年的5540.7万吨,增加了14.2倍;大豆由1934—1938年期间的平均每年23.3万吨,增加到1989年的5244万吨,增加了224倍”。①粮食产量的大幅度增加,使畜产品年产量不断攀升,“1989年肉类、牛奶、鸡蛋的平均年产量,分别增加到1818.9万吨、6543.2万吨、397.4万吨”。在整个20世纪里,美国的农业现代化,呈现高发展、大变革、重生态保护等特征。
二战爆发后,美国工业受扩军备战刺激而迅速增长,对劳力需求猛增。大批农业人口涌入工业城市。人口外流造成了美国农业劳力趋向枯竭。西摩·梅尔曼说:
一个人能保证自己棉花的等级,并且凭借一根树枝或绳索便能威胁他的劳动力将每一个作物上的棉花摘净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现在他(农场主)所知道的首要大事就是他不能找到劳力去摘棉花。②
从20世纪40年代起,由于农业劳力不断匮乏及劳动力价格成本提高,农田耕作技术发生了一系列革新。农场主大量采用拖拉机、摘棉机、收割机等机械,并以化学除草剂代替人工除草。“这意味着常年维持大量佃农是不经济的”。③广泛采用机械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农业对劳力的需求。美国农业经济结构也猛烈变革,农业从租佃制生产方式过渡到大规模的雇佣劳动和完全机械化的生产方式。20世纪50年代以后,农业机械化仍然不断加深,“1946年密西西比河三角洲的棉田,有27%是用摘棉机收获的,36年后,即1985年,这个百分比增加到81%”。④
20世纪30年代,受经济大危机沉重打击,美国农产品价格直线下跌。经济大危机对于“依赖资源的产业意味着灾难,而对于几乎完全仰仗于一种资源的经济则预示着完全的崩溃”。⑤而20世纪30年代相对较少的降水和高温等环境变化,更是使西部农业雪上加霜。“1934年,内布拉斯加的最高气温达到华氏118度,艾奥瓦115度,伊利诺伊100度”。⑥经济大萧条和频繁的自然灾害,使美国农作物地区开始由单一作物种植转向多样化生产。美国农业因此走上了因地制宜的区域化发展道路:
新英格兰、大西洋沿岸的中部各州及五大湖区,以多种经营即混合农业耕作为主,发展乳用养畜业外,同时发展烟草业、蔬菜种植业、新鲜水果业、家禽饲养业和花卉种植业,稻米成为阿肯色和得克萨斯的基本农作物,佐治亚、北卡罗来纳和亚拉巴马成为花生的主要产地。⑦
美国农业专业化及作物多样化,有利于发挥各地区之间的潜在优势,提高劳动生产率,也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集约化、机械化。在农作物区域多样化种植后,美国农民被鼓励参加各种农业知识培训班,并得到政府的财政援助,大量农民迅速掌握饲养牲畜、禽类或种植其他作物的技能。此间美国政府不断完善农业管理机构,加强对农业生产的领导,农业部成为拥有四十个局和处的机构。除了联邦政府设有农业部、局及处外,在全国各州县也设立农业管理组织,从而逐步地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农业管理系统,这对于加强和扩大对农业的监督和指导产生了重大影响。
美国农业管理机构经过调整充实,加强了对农业生产的管理、干预和投入。1923年与1900年相比较,农业拨款也增加了34.5倍。⑧
20世纪的美国农业现代化之时,沙尘暴等生态灾难也频繁爆发。据相关资料统计:
整个30年代,能见度不到1英里的天数,在1932年有14天,1933年38天,1934年22天,1935年40天,1936年68天,1937年72天,1938年61天。①
在堪萨斯西部、科罗拉多东南部、新墨西哥东北部等交叉的狭长地带,其“1000万英亩的土地成为受灾最严重的沙暴中心。整个沙暴肆虐的地区,平均每英亩有408吨表土被吹走,被吹走的表土达到8.5亿吨”。②大规模沙尘暴肆虐,使美国农业区水土流失严重,农田荒漠化面积逐年增长,“仅在大平原南部,2000多万英亩的良田变得沟壑纵横,仅1935年流失的土壤就达到8.5亿吨”,③水土流失带走了大量的腐殖质和氮、磷等元素,降低了土地肥力。沙尘暴还加剧了肺炎和麻疹等疾病的传播。美国大平原的农场大量破产,多数家庭只能靠举债度日。“1933年,在大平原地区约440万人口中依靠救济生活的比例,远远超过11.3%这一全国平均数”。④
1936年,美国政府成立“大平原调查委员会”,在《大平原的未来》报告中指出:13%的土地已经遭受轻度退化,37%的土地遭受重度退化,34%的土地严重退化,16%的土地极端退化。一些农业生产地区水资源也日趋枯竭。根据统计资料:
1340万英亩地下水位下降的耕地,分布在北部平原、南部平原、丘陵地区、太平洋沿岸的17个州;如,西部的加利福尼亚州中央的溪谷地区,地下水位的降低,已成为亟待解决的严重问题。另据美国联邦农业部的调查,1980—1984年,有1400万英亩的可灌溉耕地的地下水位每年下降0.5~5.0英尺。⑤
此外,农业生产大量使用的氮和磷,给动植物的生存带来负面影响。
面对严重的土地荒漠化及农业生态环境恶化,20世纪30年代初到40年代,美国发起了第二次农业资源保护运动。1933年5月,联邦政府设立田纳西流域管理局,对田纳西地区进行综合的治理和开发。1934年7月,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拨款1500万美元筹划建立西部风沙防护带;同年,国会通过了《泰勒放牧法》:
通过制止过度放牧和水土流失而防止对公共放牧土地的危害,保证土地的正常使用、改善和发展,并稳定依靠公共土地放牧的畜牧业。⑥
1933年6月,美国政府成立了全国计划局,主要负责对美国自然资源进行调查,以利于从全局规划资源保护政策。
生态环境恶化迫使联邦政府颁布法令,调整农业生产结构。1933年颁布《农业调整法》,对愿意参加生产削减计划的农场主给予补贴。“从1937年开始,联邦政府对实施土壤保护耕作技术的农场主额外给予补贴”。⑦为控制畜牧业生产,从1934年6月开始,联邦政府及国会为农业调整署拨款2.75亿美元,用于收购那些老弱病残的牲口。从1933年到1935年8月,国会通过农场信用管理局,向两万个牧场主提供了600万美元的紧急饲料贷款。
美国联邦政府不断收回或收购不宜耕种的土地。1934年,国会《泰勒放牧法》规定,未被占用的8000万英亩草地,禁止垦殖,只用于放牧。从1934年开始,农业部启动了“土地利用工程”,“对大平原、阿巴拉契亚地区、五大湖周围不宜耕种的土地进行收购。同时实行生态移民,将这些地区的居民外迁到较好的土地上”。⑧到1947年,联邦政府花费了4750万美元,收购不宜耕种的1130万英亩土地,“收回的许多土地被规划为国有林地、草场与野生动植物保护区”。⑨从1933年春到1942年夏,民间资源保护队主要承担农业资源保护工作,“先后动员和征募了大约300万青年在遍布全国的约5000个野营工作站从事森林、土地资源保护和国家公园游览设施建设等巨大工程工作,先后完成的工程项目计一万多个,谱写了美国资源保护历史上的壮美篇章”。⑩
与第一次农业生态保护运动相比,第二次保护运动中政府强化了干预力度,资源保护已经成为民众生态环保的自觉意识。20世纪60年代以后,美国又进行了第三次农业生态保护运动,政府不仅注重生产及生态保护,还制定了一系列旨在保护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耕地、水利等的法规和长期计划。特别是1985年制定的“农地保护计划”,“大规模地实施退耕还草、退耕植树或休耕;到1990年共将1亿1800万英亩的农地纳入,发挥了巨大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①美国农地保护计划的实施,不是一帆风顺的。但政府强力干预、推行农地保护计划,明确规定农户不参加农地保护计划,取消该农户享受政府扶持的一切待遇。1988年联邦农业部公布了“土壤、水资源保护全国计划”及“区域水资源水质净化计划”,通过这些计划的落实,积极推进农地等资源的保护项目。
美国农业现代化带来的生态恶化,经过综合性资源保护与治理,土地荒漠化防治成效显著。这为部分国家治理沙尘暴提供了良好借鉴。
其一,要加大行政干预,调动农民主动性。农业生态环境是宏观性问题,单靠农民家庭或民间团体不可能彻底解决。国家要担起农业生态治理的主要责则。美国联邦政府“对荒漠化防治给予重视,并采取有力措施。可以设想,如果罗斯福政府不实行国家干预,而任由资本主义生产无序发展,美国的许多城市恐怕早已被埋在沙漠之下”。②国家主导生态环保,更多地要发挥农民主动性。对农民而言,荒漠化吞噬的土地是自己生命的家园,农民对防治荒漠存在着极大的积极性。在美国荒漠化治理中,农民“表现出了高昂的热情。他们积极响应和配合政府的土壤保护计划。红十字会等民间组织积极参与赈灾救灾,减轻了政府赈灾的费用及难度”。③
其二,要坚持生态规划,领导农民脱贫致富。20世纪30年代以后,美国联邦政府在容易发生荒漠化的地区,实行有计划的退耕还草、退耕还林及休耕。对容易发生土壤侵蚀的耕地,“实行为期10年的休耕或永久性退耕还草、退耕还林”。作为补偿,美国农业部每年向参加该计划的农户,支付一定数量的补助金,按每英亩一定的单价乘以退耕、休耕地面积的方法计算。尽管此治理思路很好,但起初参加者却寥寥无几。为了配合这规划实施,“农、牧、工、商联合开发的多元经济提高了美国南部大平原输出产品的附加值,提高了当地农民的收入,改善了他们的生活水平,降低了土地的压力”。④所以,当今世界要汲取美国农业生态保护的经验,带领农户走脱贫致富的联合经济道路,既可吸纳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又可以帮助农民增加收入,扩大农业生态治理的成效。
其三,要建设节约型水利,采用混合型耕作。 采用传统的粗放型农业耕作,会使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下降,从而导致土壤的保水能力下降,造成农地荒漠化。但是,集约型持续单一的经营方式,也会容易发生土壤侵蚀。只有坚持集约型与传统农业耕作相结合,利用农作物秸秆、根茎叶等剩余物覆盖地表,或将秸秆粉碎后还田,尽可能地减少农地耕翻次数,才能提高农田肥力。20世纪30年代,美国大平原“地下水位的迅速下降又带来了一些新的环境问题,成为制约大平原开发的重要因素”。⑤因此,推行节水灌溉成为农业生态环保的重要经验措施。为了配合混合型耕作,20世纪末,很多国家启动了一系列节约型农业灌溉项目。但是,在治理农业水源污染方面,部分国家还没有相应的项目。因此,一些发展国家要借鉴美国几十年的实践经验,尽快设立相关项目,积极推进节约型水利灌溉。
其四,要加强农业立法,推行生态环保教育。1980年代,美国联邦政府修订了农业法,修订后的农业法贯彻对农地进行保护的方针。该法案包含了有关环境保护、草地保护、沼泽地保护等条款,这些条款主要是为了提高农业生产的劳动生产率,保护土地和水等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1990年,美国联邦政府再次修订农业法。修订后的农业法坚决实施农地、水利等资源的保护及水质改善、湿地的生态环境系统保护工程,以保证农业生产力的持续提高。在新的农业法中还增添了关于“持续农业”和“推行新的耕作方法”等条款。从20世纪30年代起,美国农业部通过农技站、农业示范基地、农业院校等各类机构宣传和推广先进耕作技术和理念,“还利用宣传手册和电视等,传播有关土壤保护的知识”。另外,美国政府通过立法,不断要求学校推行环境教育。美国农业生态保护对于其他国家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农业生态环保要广泛地宣传,让更多农户理解、掌握农业生态学的基本理念。
近年来,世界范围内的农业生态保护举步维艰,“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民众的环保意识薄弱。要改变这种状况,环保理念的推广与环保政策的执行同样重要”。①只有让整个社会都提高警惕,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树立保护环境的价值观,民众力量与“政府执行相互配合,才能遏制住农业生态不断恶化的趋势”。②
【作者简介】金二威,男,1985年生,山东枣庄人,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世界近现代史。
【责任编辑:杜敬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