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空巢老人居家养老问题与解决对策研究
摘 要: 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需求的满足受到个体社会资本结构和资源多寡的影响。社会资本主要通过社会互动效应、信任效应、互惠效应、规范效应影响农村空巢老人居家养老需求的满足程度和实现方式。实证研究发现,农村空巢老人在经济收入、日常生活照料、医疗卫生、精神慰藉、社区服务享受和社会资本建构能力等方面面临居家养老困境。这些困境可以追溯到养老观念变迁、家庭结构变化、城镇化推进、乡土文化变迁等背景下农村空巢老人居家养老社会资本结构及存量的变化。具体而言,农村空巢老人的人际网络不断疏化,信任资源不断流失,所依赖的社会规范不够健全,互惠式能力不断弱化,赖以生存的农村社区发展尚未成熟。改善农村空巢老人居家养老困境,需要农村空巢老人家庭、社区、政府和社会等多元主体从互动、信任、规范和互惠四个维度构建与丰富农村空巢老人的社会资本。
关键词: 社会资本; 农村空巢老人; 居家养老
中图分类号: B823 文献标识码: A DOI:10.13411/j.cnki.sxsx.2016.02.003
《中国家庭发展报告(2015年)》显示,空巢老人占老年人总数的一半,其中,独居老人占老年人总数的近10%,仅与配偶居住的老人占41.9%。[1]随着社会转型的深入,城镇化的推进,农村社会的价值理念、生活秩序等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农村留守老人、空巢老人的群体规模也日渐增长。如何解决日益严峻的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引起了学界关注和思考。刘亿、吴奇超分析了经济转型期农村家庭社会资本的养老功能弱化,并提出加强家庭社会资本的养老功能、整合其他载体的社会资本解决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2]钱桂年分析了乡村社会资本的流失,探讨了社会资本和基础生活秩序的关系,提出利用乡村民间组织培育乡村社会资本。[3]袁同成从社会资本的视角分析了我国古代以义庄为载体的农村家族邻里互助养老模式得以成功运行的原因、实践和历史进程,提出以NGO形式开展现代农村家族邻里互助养老,激活和培育乡土社会中的社会资本。[4]马小华分析了社会转型效应背景下农村老人社会资本“显”功能和“潜”功能的双重缺失及其对老人养老的冲击。[5]苏荣夏分析了农村社区养老模式发展中社会资本的作用,并提出了完善农村社区养老方式的路径。[6]既有的研究主要分析了农村空巢老人养老社会资本流失的原因与解决对策。但社会资本总量和构成的变化是如何带来农村空巢老人居家养老困境的?又如何培育社会资本进而解决农村空巢老人居家养老困境?这些问题有待进一步厘清。笔者拟在对浙江省实证调查的基础上,结合社会资本理论分析农村空巢老人居家养老困境的形成原因,并据此提出农村空巢老人居家养老的发展对策。本文中的“农村空巢老人”指无子女或虽有子女但与子女分开居住的年满60周岁的老年人。
一、社会资本对农村空巢老人居家养老的影响机制
(一)社会资本理论概述
皮埃尔·布迪厄从社会网络角度出发研究社会资本,指出社会资本就是一种体制化网络,社会资本就是以这样的关系网络形式而存在的,它能使网络内的成员相互信任,并形成对解决社会问题有价值的资源。[7]罗伯特·普特南指出社会资本所具有的生产性可以通过促进合作来提高社会的效率,社会资本主要表现出信任、规范及网络等组织特点。[8]长莉教授认为社会资本是以一定的社会关系为基础,以一定的文化如信任、互惠、合作作为内在的行为规范,以一定群众或组织的共同收益为目的,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所形成的社会关系网络。[9]卢祖询认为,社会资本是个人可动员的社会资源,诸如社会关系网络、信任等,它本质上体现的是社会互动中基于信任的参与、互惠和人际网络的形成。[10]综上所述,社会资本主要指网络、信任、互惠和规范。从类型上而言,既有网络结构和社会互动客观联系的结构性社会资本,也有信任、互惠和规范主观价值的关系性社会资本。基于研究的需要,文中的社会资本主要指微观层次的个体社会资本,即农村空巢老人个体之间的互动及互动中形成的关系特征(如信任、互惠和规范)。
(二)农村空巢老人及其居家养老需求
依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有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农村空巢老人主要有经济供给、生活照料、医疗康复、精神慰藉和权益保障等方面的养老需求。比较而言,农村空巢老人有如下特点:相对于年轻人,农村空巢老人收入日渐减少但消费水平日渐提高。相对于一般老年人,农村空巢老人因为家庭网络和载体的变化,家庭社会资本存量减少。如穆光宗指出,不少老年人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满足经济性的养老需求,但精神方面的需求确是普遍和强烈的,因为它关涉代际关系和人际关系,亲情和友情,所以老年人很难完全凭借自身的力量来满足这种需求,虽然老年人对需求的表现方式可能是淡然处之和善解人意的。[11]相对于城市老年人,受城乡二元体制的影响,农村空巢老人所能享受到的养老服务水平要低很多。农村空巢老人的上述特点,决定了其处于社会中弱势地位,在家庭养老功能日渐蜕化的同时,更需要健全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及其功能。
(三)社会资本在农村空巢老人居家养老体系中的功能及作用方式
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需求的满足受到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健全程度和养老资源多寡的影响和制约。从社会资本角度而言,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需求的满足受到个体社会资本结构和资源多寡的影响。农村空巢老人养老水平与其社会资本总量和结构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社会资本主要通过社会互动效应、信任效应、互惠效应、规范效应影响农村空巢老人居家养老需求的满足程度和实现方式。
1. 农村空巢老人社会资本的社会互动效应。结构性社会资本包括网络结构和社会互动。农村空巢老人与配偶、子女、亲朋好友、邻居、政府、社区、养老服务市场服务主体等之间彼此构成网络结构。农村空巢老人行使权力这一网络以及网络中的载体实现社会互动。具体而言,在家庭内部关系中,与配偶、子女等进行互动,获得家庭成员的经济帮助、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等;在家庭外部关系中,借由社区、社团组织等实现与外界的互动。农村空巢老人通过这种网络结构和社会互动,在知识、信息、资源和情感等方面与家庭成员及其外界进行交流和联系,满足自身的养老需求。
2. 农村空巢老人社会资本的信任效应。社会信任促进社会合作,而社会合作的深入可以实现社会信任资源的再生产。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一方面受到正式的规章制度和政策基础上的社会信任影响,如从法律上有没有界定养老主体、内容和方式,界定养老主体的权利、义务、风险,是否建立法律权利义务约束基础上的信任;另一方面还受到非正式规章制度基础上的社会信任影响,如农村空巢老人自身的品格、能力、资源、信誉、人际舆论评价等的影响。
3. 农村空巢老人社会资本的互惠效应。社会交换理论认为人际关系的经营受到成本、收益、预期以及替代性知觉的影响。换句话说,在人际关系经营中,“我帮助你,是因为我预期到未来你也能帮助到我”。人们对一段人际关系的投入,受到对方互惠能力的影响。对于农村社会农民而言,互惠是资源的一种再分配方式。农村村民彼此之间通过借钱、借物、借工或信息交换实现互帮互助。农村空巢老人社会互惠能力越强,得到的养老帮助越及时和丰富。
4. 农村空巢老人社会资本的规范效应。群体规范是群体成员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产物,是每一个成员都必须遵守的规则。它有两种形成途径:一是群体成员通过归属、模仿、暗示等心理自发形成的;另一种是群体领袖根据群体成员公认的最适当的情况制定的。社会规范是非常重要的社会资本,不仅为某些行动提供便利(如安全和治安),同时限制其他行为(如自利、犯罪行为)。对于农村社会而言,良好的村庄规范能引导和约束每位村民的行为,形成村民稳定的心理预期。它对于提高村民的信任感、安全感、归属感、幸福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农村空巢老人居家养老现状的实证调查
为了更好地了解农村空巢老人的居家养老现状,2015年12月,课题组前往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丈午村、慈溪市横河镇伍梅村、嘉兴市独山港镇前进村等共计20个村庄发放问卷195份,回收问卷169份,回收率86.67%。① 在被调查的空巢老人中,男性80人,女性89人,分别占比47.34%和52.66%。年龄上,60-69岁、70-79岁、80岁以上的分别为87人、64人、18人,分别占比51.48%、37.87%和10.65%。文化程度上,小学、初中、高中分别为156人、8人和5人,分别占比92.31%、4.73%和2.96%。
(一)经济收入状况
从家庭纯收入而言(见表1),农村空巢老人的收入水平并不高,家庭年收入在1万元以下的占比49.1%。农村空巢老人的收入来源主要有养老金、子女现金资助以及自己的劳动收入,分别占比75.15%、60.95%和55.03%(见表2)。这说明农村空巢老人的生活费用来源是多元的,大多数老年人有一定的自我供养能力,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老人的创收能力会降低,子女的资助也存在不确定性。从收入是否满足需要的情况来看,大致够用、有剩余、比较困难和很困难的分别占比48.52%、40.83%、10.06%和0.59%。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不完善使得农村老人的弱势地位比较突出,而农村空巢老人无法分享子女的劳动果实(比如住房、家用电器等),经济状况更不容乐观。
(二)日常生活照料状况
农村空巢老人生活照料状况自理“没有困难”、“有一些困难”和“有很大困难”的分别占比57.40%、37.28%和5.32%(见表3)。生活上的照料者主要是自己、配偶和身边的子女,分别占比53.25%、28.99%和9.47%。可见,空巢老人本人和配偶是家务劳动的主要承担者,子女提供的帮助比较有限。
(三)医疗卫生状况
从身体健康状况来看(见表4),有些小疾病、身体健康、有病身体很弱、因病经常卧床的分别占比59.17%、19.53%、18.34%和2.96%。大多数农村空巢老人身体都有一些小病痛,但都拖延着不去就医。从就医遇到的困难而言,主要是“费用过高”、“行动不便”和“没有陪同护理”,分别占比47.34%、20.71%和16.57%。这说明,相对于经济收入,农村空巢老人面临比较沉重的医疗负担,且随着子女外出务工,很多空巢老人看病面临“行动不便”、“没有陪同护理”等现实困难。
(四)精神慰藉状况
从农村空巢老人的精神慰藉情况来看(见表5),经常会感觉到孤独、生活充实没有孤独感、偶尔会感觉到孤独的分别占比36.68%、33.73%和29.59%。总体而言,农村空巢老人有孤独感的占比66.27%,精神生活不充实、质量不高。从家庭关系的亲密度而言,比较亲密、很亲密、较不亲密和很不亲密的,分别占比50.89%、22.49%、22.49%和4.13%。从倾诉对象而言,主要的倾诉对象是子女、配偶、朋友/邻居、亲戚,分别占比62.72%、52.07%、31.95%和26.63%。这说明,子女和配偶是农村空巢老人精神慰藉的主要载体。当生活中遇到烦心事时,31.95%的空巢老人会选择向朋友/邻居倾诉,说明朋友/邻居在农村空巢老人精神生活中也非常重要。“远亲不如近邻”,朋友/邻居是农村空巢老人情绪宣泄、精神慰藉的对象之一,它非常有利于农村空巢老人的身心健康。
从日常活动的主要内容来看,“忙自己的活”、“无所事事”、“为子女提供扶助”和“忙公益活动”的分别占比56.80%、23.08%、18.34%和1.78%。这说明大部分农村空巢老人依然在积极参与劳动。从兴趣爱好而言(见表6),主要是“与朋友、邻居聊天”、“看电视听广播”和“烧香念佛”,占比分别为55.03%、52.66%和28.99%。这说明,农村空巢老人有比较强烈的精神慰藉需求,也说明公共文化建设是未来农村社区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
从困难时能否得到帮助而言,95.86%的农村空巢老人能及时得到帮助,只有大约4.14%的农村空巢老人选择“不能”。从帮助来源而言(见表7),主要的帮助来源是“子女”、“配偶”、“亲戚”和“朋友、邻居”,分别占比82.84%、52.66%、39.64%和37.28%。这说明绝大部分农村空巢老人在遇到困难时还是能得到帮助,尽管子女不能长期侍奉在身边,但对中国农村老人而言,子女依然是他们最重要的依靠和帮助来源,其次是配偶,亲戚、朋友/邻居也是比较重要的帮助来源,而村委提供的帮助有限。
(五)社区服务享受情况
从农村空巢老人已享受到的社区服务来看,目前主要是物业维修、文体活动和法律援助等方面的服务,分别占比52.66%、27.22%和11.24%。从未来的期待而言(见表8),他们希望能享受到物业维修、上门做家务、陪同看病、家庭病床照护等方面的社区服务,分别占比45.56%、33.14%、28.99%和24.26%。农民职业的特殊性以及居住地点的相对固定,决定了农村社区可以在农民的生活中发挥较大作用,尤其在当前大量青壮年外出务工、农村因此出现较多空巢老人的背景下,农村社区更应该在老年人的生活中发挥重要功能。在这其中,健康医疗成为农村空巢老年人养老比较强烈的需求,推进医养结合是农村社区未来发展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工作。
(六)社会资本建构状况
问卷从社会互动、社团组织参与、社会信任、社会互惠、村庄规范认同几个方面运用李克特量表测量农村空巢老人的社会资本建构。经统计,被调查农村空巢老人社会资本建构能力的平均分是68.18分。社会资本建构能力在平均分以上的有72人,占比42.60%。这说明农村空巢老人倾向于通过社会互动、社会互惠、社会信任等构建和丰富自身的社会资本,但还有大部分农村空巢老人的社会资本建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和发展。
三、农村空巢老人居家养老现状原因剖析
农村空巢老人居家养老困境可以追溯到养老观念变迁、家庭结构变化、城镇化推进、乡土文化变迁等背景下农村空巢老人居家养老社会资本结构及存量的变化。
(一)农村空巢老人的人际网络不断疏化
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家庭青壮年外出务工,家庭规模趋于核心化和小型化,原本的家庭人际网络结构发生变化,农村空巢老人拥有的家庭社会资本不断减少。在家庭内部,一方面普遍存在重幼轻老、家庭资源分配不均衡的情况;另一方面,随着老人年龄的增长,子女间容易为老人赡养问题发生摩擦,家庭信任和合作减少,这些直接导致农村空巢老人家庭支持网络的缩小和疏化。如调研结果显示,农村空巢老人家庭年收入不高,生活上的照料者主要是自己和配偶,子女提供的帮助有限。在医疗上,面临费用过高、行动不便和没有陪同护理等现实困难。
随着身体行动能力下降,农村空巢老人的社会交往和互动日渐减少,与外界的交往网络逐渐疏化,关系强度逐渐降低。调研结果显示,66.27%的农村空巢老人存在孤独感。从社会组织情况而言,当前农村社会组织数量有限,空巢老人的社会网络支持少,社会资本存量少。从农村社区情况而言,不少农村社区发展比较滞后,难以获得上级或外界组织的支持。这些都直接导致农村空巢老人外界支持网络的缩小和疏化。
(二)农村空巢老人的信任资源不断流失
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社会普通民众,抑或老年人自己,大多对年龄存在一种偏见,持有一种“人老不中用”的消极心理。有时这种思想没有直接表达出来,但会不自觉地外显于行为和行动之中。从家庭养老而言,很多年轻夫妇并不喜欢和老人一起居住,有时勉强接受这种状况,也是考虑小孩照料方便做出的一种无奈选择。从基层政府行为来看,部分村两委对推进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工作并不重视,遇到困难倾向于消极等待,不愿意主动创造条件解决用房紧张等困难。
农村空巢老人遭遇信任危机,主要来源于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能力信任危机。由于身体行动能力、社会知觉能力等的弱化,农村空巢老人的能力遭遇信任危机。二是知识危机。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子女的信息和知识不断增长,而农村空巢老人的观念、思想和信息却相对闭塞,家庭文化反哺现象出现,农村空巢老人的知识遭遇信任危机。三是身体素质信任危机。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和看病就医等费用也逐渐增长。照顾老年人是一项比较耗时、耗力又耗资的工作,子女为此容易背上沉重的心理负担,子女间也容易为老人赡养问题发生摩擦,农村空巢老人的身体素质遭遇信任危机。
(三)农村空巢老人所依赖的社会规范不够健全
农村空巢老人养老状况受到村庄群体规范的影响。一方面,受到正式的群体规范如相关养老政策和制度的影响。当前,养老服务对象面广、规模大、需求异质程度高,而政府财政投入能力却有限,只能依据“社会政策托底”原则对重点困难对象进行救助。随着农村空巢家庭数量的增加,亟须走社会化养老道路,借助市场和社会力量,满足农村老人日益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养老需求。另一方面,受到农村非正式群体规范如风俗和舆论等的影响。当前部分农村尊老爱幼、邻里互助等传统社会价值日渐式微,出现贿选、赌博、偷盗、虐老啃老等不正之风。在不正之风盛行的村庄,村民与村委之间、村民与村民之间的信任和合作很难达成与深化,农村空巢老人也很难得到重视和较好的养老服务。
(四)农村空巢老人的互惠式能力不断弱化
由于行动能力降低、经济收入减少、社会角色弱化,农村空巢老人日渐成为社会弱势群体,更多地需要别人的帮助,互惠式能力不足。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民群体的阶层分化日益明显,收入分化,职业分异,农村社会的异质性增强,加之利益主体多元化、利益取向多级化、利益差别显性化,农村社会出现了错综复杂的利益局面。[12]这些制约了空巢老人与非空巢老人、富裕老人与贫困老人、精英老人与普通老人之间的互助合作。如调研结果显示,子女和配偶是农村空巢老人的主要帮助来源,其次是亲戚、朋友/邻居,村委会提供的帮助有限。
(五)农村空巢老人赖以生存的农村社区发展尚未成熟
农村社区中,由家人、亲戚、朋友、邻里、志愿者、社区领袖等组成的非正式网络协同各种正式的社会服务机构,在社区内对需要的人提供服务。[13]可以说,农村社区将在农村空巢老人居家养老过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当前农村社区建设和发展尚未成熟,具体表现在:一是领导体制运行层面的问题。农村社区建设实行党委政府主导、民政部门牵头、部门协同配合的组织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在调研民政局的过程中,业务科室工作人员坦言民政部门是弱势部门,在整合相关部门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增强服务能力的过程中有点力不从心。二是农村社区信息化建设工作。限于村级审批权限以及村民知识文化程度水平,农村社区网上审批的需求并不高,这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社区信息化建设。三是农村社会组织或养老服务主体培育不足问题。在推进农村养老服务产业化、构建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过程中,一些社会组织或企业面临消防、卫生等繁杂行政审批手续、冗长审批时限等问题,这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农村社会组织或养老服务主体的培育和发展。四是农村社团组织培育不足。农村社团组织主要有老年人协会。在部分农村,老年人协会活动开展被家族势力干预和裹挟,老年人协会面临规范化建设和管理的问题。
为了更好地解决养老问题,当前各地农村社区在积极建设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但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自身的运行也面临一些现实问题。一是用房紧张、设备老化等问题。新建养老用房在解决土地指标、办理审批手续等方面存在一定难度,缺乏场地成为服务中心建设面临的首要问题。二是思想意识问题。压力型体制下,基层政府关注的是对表面性政绩的考核,很难考虑乡村内在的真实需求。[14]农村村两委忙于村的中心工作,对农村养老服务提供与完善不太重视。三是服务覆盖面问题。由于地理距离较远,囿于养老资源成本效益的考虑,自然村养老服务供给不足。目前,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在行政村已全部覆盖,在自然村尚未覆盖,自然村老人因为地理距离较远,难以享受到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服务。四是农村老人意识问题。当前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主要目标和功能定位是为农村老人提供日间生活照料服务,供给相对价廉的饮食,但有一定经济能力的农村老人却不愿花钱消费,这在某种程度上阻滞了农村居家养老中心功能的发挥。
四、社会资本理论视角下农村空巢老人居家养老的发展对策
改善农村空巢老人居家养老困境,需要农村空巢老人家庭、社区、政府和社会等多元主体从互动、信任、规范和互惠四个维度构建和丰富农村空巢老人的社会资本。
(一)营造尊老爱老的社会氛围,增强对老年人的社会信任
老年人曾经为家庭和社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政府要引导新闻媒体在全社会营造知恩图报、尊老爱老的文化。可以通过加强对典型老人及其突出贡献、尊老爱老家庭、政府养老助老政策的宣传,从文化价值观的角度强化社会对老年人的认同,增强对老年人的信任。
(二)强化家庭养老功能,增加农村空巢老人的家庭社会资本
基于中国的国情,在目前阶段完全推行社会化养老不太可行。在养老方面,一方面需要通过法律法规、道德习俗、孝道文化等强化家庭养老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可以创新社会政策,为家庭养老功能的强化提供平台和支撑。如创新住房政策,鼓励子女与父母就近居住或同住;设计“多代屋”,鼓励多代同住;调整个人所得税政策,对赡养老人的子女征税者适当提高起征点或减少纳税额;对家有高龄老人、有病老人的在职职工,给予特殊的照料老人带薪假期制度等等。[15]
(三)推进农村空巢老人社会参与,拓展其人际互动网络
老年人对自己生活的掌控权和自主权逐渐减弱。退休之后,老年人积累多年的经验和能力被荒废,这造成他们自我效能感降低,产生无力感和失落情绪,又加速了他们身体机能的衰败。[16]因此,积极老龄化至关重要。而社会参与是积极老龄化的核心,也是老年人构建和完善自身社会资本的重要举措。[17]因此,老年人要改变自己的观念,积极参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活动,扩大自己的社会网络;要积极主动发挥自身的优势和价值,在主动贡献和服务中赢得他人的尊重,不断丰富自身的社会资本。调研结果显示,只有1.78%的农村空巢老人日常活动的主要内容是公益活动。事实上,这一比例有待进一步提高。与此同时,政府部门也要通过政策和资金加强引导。
(四)加强村规乡约建设,提高农村空巢老人所在村域互惠互信水平
社会资本需要正式的国家制度去培养和保护。因此,在推进村庄自主治理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强化政府权威性制度的供给,并通过激励约束机制引导乡贤能人担任村两委班子主要干部,提高村两委推进村规乡约建设和引领村庄文化发展的能力。通过这样在村民之间形成稳定的心理预期,增强村民之间的互信互惠。另一方面,要强化以孝为荣的非制度规范的规制力量,通过社会舆论引导农民回归尊老敬老、家庭和睦和邻里团结的传统美德。[14]
人的动机有三种类型:经济动机、道德动机和社会动机。对于某些类型的错误,社会动机具有强大的抑制作用。为了提高村庄的自主治理能力,基层政府在政策宣传解读、权力运行、村庄风气等方面要致力于打造公共平台和舆论空间,激发村干部和村民的社会动机,提升村干部的公共服务能力,提高村民家庭行为和社会行为的自觉性。
(五)多元主体合作共建农村社区,丰富农村空巢老人的社区社会资本
多渠道筹集资金,构建农村社区发展多元主体参与机制。鉴于当前农村社区发展的相对滞后性,应建立社区发展多元资金投入机制,财政资金、共建单位支持、集体经济以及村民资助等都是有效的资金筹措方式。养老方面,可以设立老年基金会,接受社会捐赠,用于老年福利设施建设、特困老年人救助以及老年人的养老补贴。
以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为依托,构建农村空巢老人与社区之间的互动网络。在管理上,可以聘请老年协会进行管理,由村委和村民进行监督,从而既充分发挥老年协会贴近老年人的优势,又在经费使用上破解“村财乡管”财政体制下村务账目报销繁琐问题,提高村级财务运行效率,还大大缓解压力型体制下村两委的工作压力。服务内容上,应秉承服务理念加速推进医养结合、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等。
发展互助养老模式,构建农村空巢老人与社区居民之间的互动网络。政府应通过政策、资金鼓励和引导村民之间、老年人之间进行经济互助、疾病的相互照料、劳动上的互助、情感互济、信息共享和代管孙辈,从而不仅一定程度上解决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增强养老的弹性与灵活程度,还有效整合社区社会资源,使之变成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公共资源。在资金上,乡级或村级内部可以探索建立农村养老发展基金,实现养老资源和资金的互助共享功能。
推进“三社联动”,构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与农村社区之间的互动网络。可以通过购买服务、公益创投、项目资助等方式大力构建、发展和丰富农村社会组织,发展老年协会、红白理事会、志愿者协会等联合型公益型社区社会组织;可以通过一定的激励约束机制将农村医生、水电工、理发师等社会工作专业人员纳入到养老服务体系中来。
发展智慧养老,构建养老资源、服务主体与服务对象之间的互动网络。村改社区政策实施带来村民居住地理位置分散、村民文化融合与认同等问题,这给农村养老工作的推进也带来一些挑战。在农村养老服务体系未来发展过程中,政府应发挥“互联网+”的优势,推进信息化建设,发展智慧养老,构建养老资源、服务主体与服务对象之间的互动网络平台;应通过农村老年人基本信息、养老需求供给信息等大数据的挖掘开发进一步优化农村养老资源配置,提高养老资源的使用效益。
参考文献:
[1]2015家庭发展报告:空巢老人占老年
人总数一半[EB/OL].新华网,(2015-05-13)
[2016-02-25].http://www.xinhuanet.com.
[2]刘亿,吴奇超.经济转型期家庭社会资
本与“空巢”老人养老问题研究[J].市场
论坛,2006,(10):94-95.
[3]钱桂年.利用社会资本改善农民养老问
题——以甘肃省T村为例[J].湖北职业
技术学院学报,2008,(10):86-88.
[4]袁同成.“义庄”:创建现代农村家族邻
里互助养老模式的重要参鉴——基于
社会资本的视角[J].理论导刊,2009,(4):
19-21.
[5]马小华.显与潜:试论社会资本功能的
发挥与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J].西北
人口,2009,(5):120-123.
[6]苏荣夏.社会资本对农村社区养老模式
的影响研究[J].经济视角,2011,(2):59.
[7]皮埃尔·布迪厄.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
[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201-223.
[8]罗伯特·D·帕特南.使民主运转起来[M].
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270-289.
[9]卜长莉.社会资本与社会和谐[M].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101-112.
[10]卢祖询,白明.社会资本开发与卫生事
业发展[J].中国卫生经济,2006,(3):
13-14.
[11]穆光宗.老龄人口的精神赡养问题[J].中
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4):124-129.
[12]金华宝.农村社区互助养老的发展瓶
颈与完善路径[J].探索,2014,(6):
155-161.
[13]钱宁.以社区照顾为基础的中国老年
人福利发展路径[J].探索,2013,(2):
46-50.
[14]赵志强.农村互助养老模式的发展困
境与策略[J].河北大学学报,2015,(1):
72-75.
[15]如何破解中国式养老难题——全国老
龄办副主任吴玉韶一席谈[EB/OL].人民
网,(2015-05-08)[2016-02-25].http:
//www.pe-ople.com.cn.
[16]王利清.养老保障制度改进中老年增
权问题分析[J].探索,2014,(2):149-153.
[17]杨运姣,范伟超.老年人社会参与的关
键影响因素研究[J].知识经济,2016,
(3):5-8.
[责任编辑、校对:杨栓保]
关键词: 社会资本; 农村空巢老人; 居家养老
中图分类号: B823 文献标识码: A DOI:10.13411/j.cnki.sxsx.2016.02.003
《中国家庭发展报告(2015年)》显示,空巢老人占老年人总数的一半,其中,独居老人占老年人总数的近10%,仅与配偶居住的老人占41.9%。[1]随着社会转型的深入,城镇化的推进,农村社会的价值理念、生活秩序等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农村留守老人、空巢老人的群体规模也日渐增长。如何解决日益严峻的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引起了学界关注和思考。刘亿、吴奇超分析了经济转型期农村家庭社会资本的养老功能弱化,并提出加强家庭社会资本的养老功能、整合其他载体的社会资本解决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2]钱桂年分析了乡村社会资本的流失,探讨了社会资本和基础生活秩序的关系,提出利用乡村民间组织培育乡村社会资本。[3]袁同成从社会资本的视角分析了我国古代以义庄为载体的农村家族邻里互助养老模式得以成功运行的原因、实践和历史进程,提出以NGO形式开展现代农村家族邻里互助养老,激活和培育乡土社会中的社会资本。[4]马小华分析了社会转型效应背景下农村老人社会资本“显”功能和“潜”功能的双重缺失及其对老人养老的冲击。[5]苏荣夏分析了农村社区养老模式发展中社会资本的作用,并提出了完善农村社区养老方式的路径。[6]既有的研究主要分析了农村空巢老人养老社会资本流失的原因与解决对策。但社会资本总量和构成的变化是如何带来农村空巢老人居家养老困境的?又如何培育社会资本进而解决农村空巢老人居家养老困境?这些问题有待进一步厘清。笔者拟在对浙江省实证调查的基础上,结合社会资本理论分析农村空巢老人居家养老困境的形成原因,并据此提出农村空巢老人居家养老的发展对策。本文中的“农村空巢老人”指无子女或虽有子女但与子女分开居住的年满60周岁的老年人。
一、社会资本对农村空巢老人居家养老的影响机制
(一)社会资本理论概述
皮埃尔·布迪厄从社会网络角度出发研究社会资本,指出社会资本就是一种体制化网络,社会资本就是以这样的关系网络形式而存在的,它能使网络内的成员相互信任,并形成对解决社会问题有价值的资源。[7]罗伯特·普特南指出社会资本所具有的生产性可以通过促进合作来提高社会的效率,社会资本主要表现出信任、规范及网络等组织特点。[8]长莉教授认为社会资本是以一定的社会关系为基础,以一定的文化如信任、互惠、合作作为内在的行为规范,以一定群众或组织的共同收益为目的,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所形成的社会关系网络。[9]卢祖询认为,社会资本是个人可动员的社会资源,诸如社会关系网络、信任等,它本质上体现的是社会互动中基于信任的参与、互惠和人际网络的形成。[10]综上所述,社会资本主要指网络、信任、互惠和规范。从类型上而言,既有网络结构和社会互动客观联系的结构性社会资本,也有信任、互惠和规范主观价值的关系性社会资本。基于研究的需要,文中的社会资本主要指微观层次的个体社会资本,即农村空巢老人个体之间的互动及互动中形成的关系特征(如信任、互惠和规范)。
(二)农村空巢老人及其居家养老需求
依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有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农村空巢老人主要有经济供给、生活照料、医疗康复、精神慰藉和权益保障等方面的养老需求。比较而言,农村空巢老人有如下特点:相对于年轻人,农村空巢老人收入日渐减少但消费水平日渐提高。相对于一般老年人,农村空巢老人因为家庭网络和载体的变化,家庭社会资本存量减少。如穆光宗指出,不少老年人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满足经济性的养老需求,但精神方面的需求确是普遍和强烈的,因为它关涉代际关系和人际关系,亲情和友情,所以老年人很难完全凭借自身的力量来满足这种需求,虽然老年人对需求的表现方式可能是淡然处之和善解人意的。[11]相对于城市老年人,受城乡二元体制的影响,农村空巢老人所能享受到的养老服务水平要低很多。农村空巢老人的上述特点,决定了其处于社会中弱势地位,在家庭养老功能日渐蜕化的同时,更需要健全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及其功能。
(三)社会资本在农村空巢老人居家养老体系中的功能及作用方式
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需求的满足受到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健全程度和养老资源多寡的影响和制约。从社会资本角度而言,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需求的满足受到个体社会资本结构和资源多寡的影响。农村空巢老人养老水平与其社会资本总量和结构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社会资本主要通过社会互动效应、信任效应、互惠效应、规范效应影响农村空巢老人居家养老需求的满足程度和实现方式。
1. 农村空巢老人社会资本的社会互动效应。结构性社会资本包括网络结构和社会互动。农村空巢老人与配偶、子女、亲朋好友、邻居、政府、社区、养老服务市场服务主体等之间彼此构成网络结构。农村空巢老人行使权力这一网络以及网络中的载体实现社会互动。具体而言,在家庭内部关系中,与配偶、子女等进行互动,获得家庭成员的经济帮助、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等;在家庭外部关系中,借由社区、社团组织等实现与外界的互动。农村空巢老人通过这种网络结构和社会互动,在知识、信息、资源和情感等方面与家庭成员及其外界进行交流和联系,满足自身的养老需求。
2. 农村空巢老人社会资本的信任效应。社会信任促进社会合作,而社会合作的深入可以实现社会信任资源的再生产。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一方面受到正式的规章制度和政策基础上的社会信任影响,如从法律上有没有界定养老主体、内容和方式,界定养老主体的权利、义务、风险,是否建立法律权利义务约束基础上的信任;另一方面还受到非正式规章制度基础上的社会信任影响,如农村空巢老人自身的品格、能力、资源、信誉、人际舆论评价等的影响。
3. 农村空巢老人社会资本的互惠效应。社会交换理论认为人际关系的经营受到成本、收益、预期以及替代性知觉的影响。换句话说,在人际关系经营中,“我帮助你,是因为我预期到未来你也能帮助到我”。人们对一段人际关系的投入,受到对方互惠能力的影响。对于农村社会农民而言,互惠是资源的一种再分配方式。农村村民彼此之间通过借钱、借物、借工或信息交换实现互帮互助。农村空巢老人社会互惠能力越强,得到的养老帮助越及时和丰富。
4. 农村空巢老人社会资本的规范效应。群体规范是群体成员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产物,是每一个成员都必须遵守的规则。它有两种形成途径:一是群体成员通过归属、模仿、暗示等心理自发形成的;另一种是群体领袖根据群体成员公认的最适当的情况制定的。社会规范是非常重要的社会资本,不仅为某些行动提供便利(如安全和治安),同时限制其他行为(如自利、犯罪行为)。对于农村社会而言,良好的村庄规范能引导和约束每位村民的行为,形成村民稳定的心理预期。它对于提高村民的信任感、安全感、归属感、幸福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农村空巢老人居家养老现状的实证调查
为了更好地了解农村空巢老人的居家养老现状,2015年12月,课题组前往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丈午村、慈溪市横河镇伍梅村、嘉兴市独山港镇前进村等共计20个村庄发放问卷195份,回收问卷169份,回收率86.67%。① 在被调查的空巢老人中,男性80人,女性89人,分别占比47.34%和52.66%。年龄上,60-69岁、70-79岁、80岁以上的分别为87人、64人、18人,分别占比51.48%、37.87%和10.65%。文化程度上,小学、初中、高中分别为156人、8人和5人,分别占比92.31%、4.73%和2.96%。
(一)经济收入状况
从家庭纯收入而言(见表1),农村空巢老人的收入水平并不高,家庭年收入在1万元以下的占比49.1%。农村空巢老人的收入来源主要有养老金、子女现金资助以及自己的劳动收入,分别占比75.15%、60.95%和55.03%(见表2)。这说明农村空巢老人的生活费用来源是多元的,大多数老年人有一定的自我供养能力,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老人的创收能力会降低,子女的资助也存在不确定性。从收入是否满足需要的情况来看,大致够用、有剩余、比较困难和很困难的分别占比48.52%、40.83%、10.06%和0.59%。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不完善使得农村老人的弱势地位比较突出,而农村空巢老人无法分享子女的劳动果实(比如住房、家用电器等),经济状况更不容乐观。
(二)日常生活照料状况
农村空巢老人生活照料状况自理“没有困难”、“有一些困难”和“有很大困难”的分别占比57.40%、37.28%和5.32%(见表3)。生活上的照料者主要是自己、配偶和身边的子女,分别占比53.25%、28.99%和9.47%。可见,空巢老人本人和配偶是家务劳动的主要承担者,子女提供的帮助比较有限。
(三)医疗卫生状况
从身体健康状况来看(见表4),有些小疾病、身体健康、有病身体很弱、因病经常卧床的分别占比59.17%、19.53%、18.34%和2.96%。大多数农村空巢老人身体都有一些小病痛,但都拖延着不去就医。从就医遇到的困难而言,主要是“费用过高”、“行动不便”和“没有陪同护理”,分别占比47.34%、20.71%和16.57%。这说明,相对于经济收入,农村空巢老人面临比较沉重的医疗负担,且随着子女外出务工,很多空巢老人看病面临“行动不便”、“没有陪同护理”等现实困难。
(四)精神慰藉状况
从农村空巢老人的精神慰藉情况来看(见表5),经常会感觉到孤独、生活充实没有孤独感、偶尔会感觉到孤独的分别占比36.68%、33.73%和29.59%。总体而言,农村空巢老人有孤独感的占比66.27%,精神生活不充实、质量不高。从家庭关系的亲密度而言,比较亲密、很亲密、较不亲密和很不亲密的,分别占比50.89%、22.49%、22.49%和4.13%。从倾诉对象而言,主要的倾诉对象是子女、配偶、朋友/邻居、亲戚,分别占比62.72%、52.07%、31.95%和26.63%。这说明,子女和配偶是农村空巢老人精神慰藉的主要载体。当生活中遇到烦心事时,31.95%的空巢老人会选择向朋友/邻居倾诉,说明朋友/邻居在农村空巢老人精神生活中也非常重要。“远亲不如近邻”,朋友/邻居是农村空巢老人情绪宣泄、精神慰藉的对象之一,它非常有利于农村空巢老人的身心健康。
从日常活动的主要内容来看,“忙自己的活”、“无所事事”、“为子女提供扶助”和“忙公益活动”的分别占比56.80%、23.08%、18.34%和1.78%。这说明大部分农村空巢老人依然在积极参与劳动。从兴趣爱好而言(见表6),主要是“与朋友、邻居聊天”、“看电视听广播”和“烧香念佛”,占比分别为55.03%、52.66%和28.99%。这说明,农村空巢老人有比较强烈的精神慰藉需求,也说明公共文化建设是未来农村社区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
从困难时能否得到帮助而言,95.86%的农村空巢老人能及时得到帮助,只有大约4.14%的农村空巢老人选择“不能”。从帮助来源而言(见表7),主要的帮助来源是“子女”、“配偶”、“亲戚”和“朋友、邻居”,分别占比82.84%、52.66%、39.64%和37.28%。这说明绝大部分农村空巢老人在遇到困难时还是能得到帮助,尽管子女不能长期侍奉在身边,但对中国农村老人而言,子女依然是他们最重要的依靠和帮助来源,其次是配偶,亲戚、朋友/邻居也是比较重要的帮助来源,而村委提供的帮助有限。
(五)社区服务享受情况
从农村空巢老人已享受到的社区服务来看,目前主要是物业维修、文体活动和法律援助等方面的服务,分别占比52.66%、27.22%和11.24%。从未来的期待而言(见表8),他们希望能享受到物业维修、上门做家务、陪同看病、家庭病床照护等方面的社区服务,分别占比45.56%、33.14%、28.99%和24.26%。农民职业的特殊性以及居住地点的相对固定,决定了农村社区可以在农民的生活中发挥较大作用,尤其在当前大量青壮年外出务工、农村因此出现较多空巢老人的背景下,农村社区更应该在老年人的生活中发挥重要功能。在这其中,健康医疗成为农村空巢老年人养老比较强烈的需求,推进医养结合是农村社区未来发展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工作。
(六)社会资本建构状况
问卷从社会互动、社团组织参与、社会信任、社会互惠、村庄规范认同几个方面运用李克特量表测量农村空巢老人的社会资本建构。经统计,被调查农村空巢老人社会资本建构能力的平均分是68.18分。社会资本建构能力在平均分以上的有72人,占比42.60%。这说明农村空巢老人倾向于通过社会互动、社会互惠、社会信任等构建和丰富自身的社会资本,但还有大部分农村空巢老人的社会资本建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和发展。
三、农村空巢老人居家养老现状原因剖析
农村空巢老人居家养老困境可以追溯到养老观念变迁、家庭结构变化、城镇化推进、乡土文化变迁等背景下农村空巢老人居家养老社会资本结构及存量的变化。
(一)农村空巢老人的人际网络不断疏化
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家庭青壮年外出务工,家庭规模趋于核心化和小型化,原本的家庭人际网络结构发生变化,农村空巢老人拥有的家庭社会资本不断减少。在家庭内部,一方面普遍存在重幼轻老、家庭资源分配不均衡的情况;另一方面,随着老人年龄的增长,子女间容易为老人赡养问题发生摩擦,家庭信任和合作减少,这些直接导致农村空巢老人家庭支持网络的缩小和疏化。如调研结果显示,农村空巢老人家庭年收入不高,生活上的照料者主要是自己和配偶,子女提供的帮助有限。在医疗上,面临费用过高、行动不便和没有陪同护理等现实困难。
随着身体行动能力下降,农村空巢老人的社会交往和互动日渐减少,与外界的交往网络逐渐疏化,关系强度逐渐降低。调研结果显示,66.27%的农村空巢老人存在孤独感。从社会组织情况而言,当前农村社会组织数量有限,空巢老人的社会网络支持少,社会资本存量少。从农村社区情况而言,不少农村社区发展比较滞后,难以获得上级或外界组织的支持。这些都直接导致农村空巢老人外界支持网络的缩小和疏化。
(二)农村空巢老人的信任资源不断流失
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社会普通民众,抑或老年人自己,大多对年龄存在一种偏见,持有一种“人老不中用”的消极心理。有时这种思想没有直接表达出来,但会不自觉地外显于行为和行动之中。从家庭养老而言,很多年轻夫妇并不喜欢和老人一起居住,有时勉强接受这种状况,也是考虑小孩照料方便做出的一种无奈选择。从基层政府行为来看,部分村两委对推进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工作并不重视,遇到困难倾向于消极等待,不愿意主动创造条件解决用房紧张等困难。
农村空巢老人遭遇信任危机,主要来源于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能力信任危机。由于身体行动能力、社会知觉能力等的弱化,农村空巢老人的能力遭遇信任危机。二是知识危机。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子女的信息和知识不断增长,而农村空巢老人的观念、思想和信息却相对闭塞,家庭文化反哺现象出现,农村空巢老人的知识遭遇信任危机。三是身体素质信任危机。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和看病就医等费用也逐渐增长。照顾老年人是一项比较耗时、耗力又耗资的工作,子女为此容易背上沉重的心理负担,子女间也容易为老人赡养问题发生摩擦,农村空巢老人的身体素质遭遇信任危机。
(三)农村空巢老人所依赖的社会规范不够健全
农村空巢老人养老状况受到村庄群体规范的影响。一方面,受到正式的群体规范如相关养老政策和制度的影响。当前,养老服务对象面广、规模大、需求异质程度高,而政府财政投入能力却有限,只能依据“社会政策托底”原则对重点困难对象进行救助。随着农村空巢家庭数量的增加,亟须走社会化养老道路,借助市场和社会力量,满足农村老人日益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养老需求。另一方面,受到农村非正式群体规范如风俗和舆论等的影响。当前部分农村尊老爱幼、邻里互助等传统社会价值日渐式微,出现贿选、赌博、偷盗、虐老啃老等不正之风。在不正之风盛行的村庄,村民与村委之间、村民与村民之间的信任和合作很难达成与深化,农村空巢老人也很难得到重视和较好的养老服务。
(四)农村空巢老人的互惠式能力不断弱化
由于行动能力降低、经济收入减少、社会角色弱化,农村空巢老人日渐成为社会弱势群体,更多地需要别人的帮助,互惠式能力不足。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民群体的阶层分化日益明显,收入分化,职业分异,农村社会的异质性增强,加之利益主体多元化、利益取向多级化、利益差别显性化,农村社会出现了错综复杂的利益局面。[12]这些制约了空巢老人与非空巢老人、富裕老人与贫困老人、精英老人与普通老人之间的互助合作。如调研结果显示,子女和配偶是农村空巢老人的主要帮助来源,其次是亲戚、朋友/邻居,村委会提供的帮助有限。
(五)农村空巢老人赖以生存的农村社区发展尚未成熟
农村社区中,由家人、亲戚、朋友、邻里、志愿者、社区领袖等组成的非正式网络协同各种正式的社会服务机构,在社区内对需要的人提供服务。[13]可以说,农村社区将在农村空巢老人居家养老过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当前农村社区建设和发展尚未成熟,具体表现在:一是领导体制运行层面的问题。农村社区建设实行党委政府主导、民政部门牵头、部门协同配合的组织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在调研民政局的过程中,业务科室工作人员坦言民政部门是弱势部门,在整合相关部门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增强服务能力的过程中有点力不从心。二是农村社区信息化建设工作。限于村级审批权限以及村民知识文化程度水平,农村社区网上审批的需求并不高,这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社区信息化建设。三是农村社会组织或养老服务主体培育不足问题。在推进农村养老服务产业化、构建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过程中,一些社会组织或企业面临消防、卫生等繁杂行政审批手续、冗长审批时限等问题,这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农村社会组织或养老服务主体的培育和发展。四是农村社团组织培育不足。农村社团组织主要有老年人协会。在部分农村,老年人协会活动开展被家族势力干预和裹挟,老年人协会面临规范化建设和管理的问题。
为了更好地解决养老问题,当前各地农村社区在积极建设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但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自身的运行也面临一些现实问题。一是用房紧张、设备老化等问题。新建养老用房在解决土地指标、办理审批手续等方面存在一定难度,缺乏场地成为服务中心建设面临的首要问题。二是思想意识问题。压力型体制下,基层政府关注的是对表面性政绩的考核,很难考虑乡村内在的真实需求。[14]农村村两委忙于村的中心工作,对农村养老服务提供与完善不太重视。三是服务覆盖面问题。由于地理距离较远,囿于养老资源成本效益的考虑,自然村养老服务供给不足。目前,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在行政村已全部覆盖,在自然村尚未覆盖,自然村老人因为地理距离较远,难以享受到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服务。四是农村老人意识问题。当前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主要目标和功能定位是为农村老人提供日间生活照料服务,供给相对价廉的饮食,但有一定经济能力的农村老人却不愿花钱消费,这在某种程度上阻滞了农村居家养老中心功能的发挥。
四、社会资本理论视角下农村空巢老人居家养老的发展对策
改善农村空巢老人居家养老困境,需要农村空巢老人家庭、社区、政府和社会等多元主体从互动、信任、规范和互惠四个维度构建和丰富农村空巢老人的社会资本。
(一)营造尊老爱老的社会氛围,增强对老年人的社会信任
老年人曾经为家庭和社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政府要引导新闻媒体在全社会营造知恩图报、尊老爱老的文化。可以通过加强对典型老人及其突出贡献、尊老爱老家庭、政府养老助老政策的宣传,从文化价值观的角度强化社会对老年人的认同,增强对老年人的信任。
(二)强化家庭养老功能,增加农村空巢老人的家庭社会资本
基于中国的国情,在目前阶段完全推行社会化养老不太可行。在养老方面,一方面需要通过法律法规、道德习俗、孝道文化等强化家庭养老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可以创新社会政策,为家庭养老功能的强化提供平台和支撑。如创新住房政策,鼓励子女与父母就近居住或同住;设计“多代屋”,鼓励多代同住;调整个人所得税政策,对赡养老人的子女征税者适当提高起征点或减少纳税额;对家有高龄老人、有病老人的在职职工,给予特殊的照料老人带薪假期制度等等。[15]
(三)推进农村空巢老人社会参与,拓展其人际互动网络
老年人对自己生活的掌控权和自主权逐渐减弱。退休之后,老年人积累多年的经验和能力被荒废,这造成他们自我效能感降低,产生无力感和失落情绪,又加速了他们身体机能的衰败。[16]因此,积极老龄化至关重要。而社会参与是积极老龄化的核心,也是老年人构建和完善自身社会资本的重要举措。[17]因此,老年人要改变自己的观念,积极参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活动,扩大自己的社会网络;要积极主动发挥自身的优势和价值,在主动贡献和服务中赢得他人的尊重,不断丰富自身的社会资本。调研结果显示,只有1.78%的农村空巢老人日常活动的主要内容是公益活动。事实上,这一比例有待进一步提高。与此同时,政府部门也要通过政策和资金加强引导。
(四)加强村规乡约建设,提高农村空巢老人所在村域互惠互信水平
社会资本需要正式的国家制度去培养和保护。因此,在推进村庄自主治理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强化政府权威性制度的供给,并通过激励约束机制引导乡贤能人担任村两委班子主要干部,提高村两委推进村规乡约建设和引领村庄文化发展的能力。通过这样在村民之间形成稳定的心理预期,增强村民之间的互信互惠。另一方面,要强化以孝为荣的非制度规范的规制力量,通过社会舆论引导农民回归尊老敬老、家庭和睦和邻里团结的传统美德。[14]
人的动机有三种类型:经济动机、道德动机和社会动机。对于某些类型的错误,社会动机具有强大的抑制作用。为了提高村庄的自主治理能力,基层政府在政策宣传解读、权力运行、村庄风气等方面要致力于打造公共平台和舆论空间,激发村干部和村民的社会动机,提升村干部的公共服务能力,提高村民家庭行为和社会行为的自觉性。
(五)多元主体合作共建农村社区,丰富农村空巢老人的社区社会资本
多渠道筹集资金,构建农村社区发展多元主体参与机制。鉴于当前农村社区发展的相对滞后性,应建立社区发展多元资金投入机制,财政资金、共建单位支持、集体经济以及村民资助等都是有效的资金筹措方式。养老方面,可以设立老年基金会,接受社会捐赠,用于老年福利设施建设、特困老年人救助以及老年人的养老补贴。
以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为依托,构建农村空巢老人与社区之间的互动网络。在管理上,可以聘请老年协会进行管理,由村委和村民进行监督,从而既充分发挥老年协会贴近老年人的优势,又在经费使用上破解“村财乡管”财政体制下村务账目报销繁琐问题,提高村级财务运行效率,还大大缓解压力型体制下村两委的工作压力。服务内容上,应秉承服务理念加速推进医养结合、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等。
发展互助养老模式,构建农村空巢老人与社区居民之间的互动网络。政府应通过政策、资金鼓励和引导村民之间、老年人之间进行经济互助、疾病的相互照料、劳动上的互助、情感互济、信息共享和代管孙辈,从而不仅一定程度上解决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增强养老的弹性与灵活程度,还有效整合社区社会资源,使之变成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公共资源。在资金上,乡级或村级内部可以探索建立农村养老发展基金,实现养老资源和资金的互助共享功能。
推进“三社联动”,构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与农村社区之间的互动网络。可以通过购买服务、公益创投、项目资助等方式大力构建、发展和丰富农村社会组织,发展老年协会、红白理事会、志愿者协会等联合型公益型社区社会组织;可以通过一定的激励约束机制将农村医生、水电工、理发师等社会工作专业人员纳入到养老服务体系中来。
发展智慧养老,构建养老资源、服务主体与服务对象之间的互动网络。村改社区政策实施带来村民居住地理位置分散、村民文化融合与认同等问题,这给农村养老工作的推进也带来一些挑战。在农村养老服务体系未来发展过程中,政府应发挥“互联网+”的优势,推进信息化建设,发展智慧养老,构建养老资源、服务主体与服务对象之间的互动网络平台;应通过农村老年人基本信息、养老需求供给信息等大数据的挖掘开发进一步优化农村养老资源配置,提高养老资源的使用效益。
参考文献:
[1]2015家庭发展报告:空巢老人占老年
人总数一半[EB/OL].新华网,(2015-05-13)
[2016-02-25].http://www.xinhuanet.com.
[2]刘亿,吴奇超.经济转型期家庭社会资
本与“空巢”老人养老问题研究[J].市场
论坛,2006,(10):94-95.
[3]钱桂年.利用社会资本改善农民养老问
题——以甘肃省T村为例[J].湖北职业
技术学院学报,2008,(10):86-88.
[4]袁同成.“义庄”:创建现代农村家族邻
里互助养老模式的重要参鉴——基于
社会资本的视角[J].理论导刊,2009,(4):
19-21.
[5]马小华.显与潜:试论社会资本功能的
发挥与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J].西北
人口,2009,(5):120-123.
[6]苏荣夏.社会资本对农村社区养老模式
的影响研究[J].经济视角,2011,(2):59.
[7]皮埃尔·布迪厄.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
[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201-223.
[8]罗伯特·D·帕特南.使民主运转起来[M].
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270-289.
[9]卜长莉.社会资本与社会和谐[M].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101-112.
[10]卢祖询,白明.社会资本开发与卫生事
业发展[J].中国卫生经济,2006,(3):
13-14.
[11]穆光宗.老龄人口的精神赡养问题[J].中
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4):124-129.
[12]金华宝.农村社区互助养老的发展瓶
颈与完善路径[J].探索,2014,(6):
155-161.
[13]钱宁.以社区照顾为基础的中国老年
人福利发展路径[J].探索,2013,(2):
46-50.
[14]赵志强.农村互助养老模式的发展困
境与策略[J].河北大学学报,2015,(1):
72-75.
[15]如何破解中国式养老难题——全国老
龄办副主任吴玉韶一席谈[EB/OL].人民
网,(2015-05-08)[2016-02-25].http:
//www.pe-ople.com.cn.
[16]王利清.养老保障制度改进中老年增
权问题分析[J].探索,2014,(2):149-153.
[17]杨运姣,范伟超.老年人社会参与的关
键影响因素研究[J].知识经济,2016,
(3):5-8.
[责任编辑、校对:杨栓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