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清王朝灭亡的三大症候

苏全有



摘 要清王朝的灭亡,其症候之一是外交失分。在时人看来,清末外交一言以蔽之,就是“失败”。清政府外交失分,引起了民众的极大不满。民众的爱国抗外行为发生了矛头转向,即由外而内,爱国风潮之火烧向清政府自身。症候之二是舆论失控,其表现为谣言蜂起及舆论界的独立趋向。这直接导致舆论放大效应,使得清政府风雨飘摇,在遭到资产阶级革命派并非致命的攻击之下,迅速土崩瓦解。症候之三是民众的组织化趋向,如农会、商会、工会、学会等。之所以如此,与合群思潮及政府支持有关。总之,外交失分、舆论失控与民众的组织化三大症候,昭示着清王朝的灭亡。
关键词清末,外交失分,舆论失控,民众的组织化
中图分类号K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7-6241(2015)02-0010-09
目前史学研究存在的最大问题是,相对于微观领域中丰富的点式研究成果,宏观领域中的研究则有失欠缺;治史者习惯于就事论事,缺乏宏大视野与长远眼光。尽管具体问题的研究是学术推进的基础和常态表征,不过,宏观把握与总结才能得出更有高度、更全面的和更具有指导意义的见解、结论。纵横寰宇内,像汤因比、韦伯那样着意于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宏观整体描述的哲人型史学巨匠太少了,多的是剥茧抽丝、精雕细刻、管窥蠡测的小工。有鉴于此,笔者拟以王朝灭亡的症候为视点,以清末为视域,梳理史实,并提出自己的看法,以深化研究,进而资鉴现实。
外交失分作为清王朝灭亡的症候之一,因其为中外舆论所共同关注,故较为凸显。
1914年11月1日,李大钊著文《政治对抗力之养成》道:“自清政不纲,国民怵于危亡之祸迫,喻之以理,告之以哀,求之立宪而弗从,不获已侥悻于万一,奋全力以颠掊之,其亡也忽焉。”①这里,李大钊在阐释清朝灭亡问题时强调了“国民怵于危亡之祸迫”,所谓“危亡”,主指清末的列强环视、亡国灭种危机,这引发了国人前所未有的“怵”。
上海图书馆“晚清期刊全文数据库(1833—1911年)”中收有晚清300多种期刊,其中篇名有“亡国”一词的文章计154篇,其年代分布如表1:
从表1可知,19世纪只有3篇,而到了20世纪初,“亡国”则在舆论界中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北京“《申报》数据库”具有全文检索的功能,其中“图存”一词的词频如表2。
从表2可知,1900年“图存”的频次陡增至21次,并在之后的十多年间保持一个较高的水平。国人是到了20世纪之初方才意识到了生存危机之严重。②
20世纪初国人对外在威胁陡增的忧虑、纠结,昭示了清政府的外交失分。在时人看来,清末外交一言以蔽之,就是“失败”。
1903年,署名“天民”者发表《论列国外交大势及中国外交上之失败》指出:
吾中国自与各国通商以来,外交上失败之点,不一而足,其最甚者,为租借地及领事裁判制二大端,毁损国体,侵害利权,且一切衅争,皆由此而起,辱国祸民,莫此为甚。
其中关于租借地问题,该文称:
吾国由甲午一败,列国乘势,各欲张其势力圈,磨牙竖发,环相逼视,而吾缔约诸公,梦焉,昧焉,受其恫吓,手足罔措,于是租旅大于俄,租威海于英,租胶州于德,租广州湾于法,而吾全国海险几尽入于列强之手,盖自有国家以来,外交之失败,未有如此其甚者也。
关于领事裁判权,该文认为“是即蔑视我国法律”,“实即蔑视我国主权”,“我国国境以内,我国主权不能行使,反使他国主权行使于我境内,喧宾夺主,耻莫大焉,诟莫甚焉”。文章最后对清末外交抨击道:
处今日外交之难,亦百千倍于往古,一有不慎,即为所挟制,蹈瑕伺间,诡谋百出,而我当局者尚泄泄以承之,一遇交涉案件,即瞠目咋舌,不知所出,否则唯唯诺诺,有求必应,但得苟安便幸福,所谓国家之利害若何,人民之公益如何,皆在所不计也。其一二自命为洋务人员者,则又仰望外人之鼻息,奴颜婢膝,喘喘焉惟恐贾祸,使我二万万方里之广土,四万万灵胄之众民,几等于土耳其、埃及、朝鲜诸国之列。呜呼!谁实为之而至于此?①
总之,该文全面否定了清末外交。
20世纪初,东北因俄、日、英、美等列强的介入而成为当时全国的外交重心,东三省总督徐世昌的作为多为时论所诟病,如御史江春霖奏陈“东三省四邻环视,外交极关重要,东督徐世昌著著失败”。②《振华五日大事记》接连载文《奉天交涉大失败又闻》③《奉天交涉失败三志》④《论东省交涉之失败》⑤等,历数东北对外交涉的种种损失。
1907—1908年间,署名“击椎生”者在《云南》第4、5、6、8、9、11、12期上连载《云南外交之失败及挽回》,将云南外交定性为失败。
类似的否定清末外交的言论,举不胜举,《申报》上多有提及,如1905年有文载称:“五十年来外交政策,无一不归失败。”⑥“我国自与东西各国通商以来,数十年中办外交者,无一不归于失败。”⑦1908年又道:“自海通以还,我国外交无往而不失败。”⑧“十余年来,外交失败,书不胜书。”⑨
当然,在清末,国人并非仅仅指斥外交为失败,其他方面亦所在多有。如经济方面,嵩隐著文《中国财政失败之由》,⑩认为财政失败;还有演说稿《中国商业失败之原因》{11}《论中国人制造业之失败》{12}等,不一而足。只是需要强调的是,时人在分析失败因由时多将之与外交相关联。以嵩隐之文《中国财政失败之由》为例,该文称:“洎乎甲午以还,内讧外患,殆无虚日,国债偿金,以亿兆计,司农理财五方,惟事横征暴敛……此又失之量出为入之谬见,而不知休养民力之为急也。”①认为清政府财政失败导源于对外战败等。《中国商业失败之原因》一文直言商业之所以“岌岌乎有不可终日之势”,“推其失败之原,谓远因实根于赔款”。②
清政府外交失分,引起了民众的极大不满。民众一方面将矛头指向卖国官员,认为“东方多卖国之臣,西方有卖国之君”。③《讨卖国贼檄》一文更是称卖国贼为“凉血物”,“人面而兽同”,“与禽兽其奚异?”“哀莫哀于无耻,病莫病于丧心。媚献邻邦,毒贻全国,面目空具,心肝全无。对外敌则舐痔吮痈,正虎豺之不食;对国民则张牙舞爪,效鹰犬以扬威。大盗何心,千夫并指,纵令波倾北海,讵足以濯其污;竹罄南山,讵足以书其罪。”“相率天下热心人,歼除斯贼。”④另一方面又将清政府视为民众的对立面,予以抨击,如《北京士民国会请愿书》一文道,外交失败,“贻我政府莫大之荆棘,增我国民极大之羞耻,稍有心者孰不痛恨外交之失败,政府之不负责”。⑤《论东省交涉之失败》认为,“间接以亡我者外人,而直接以亡我者则政府也,则吾四万万同胞,不可不与政府开谈判”。⑥《亚东新拟卖国会简章》更是讽刺清政府为“卖国公司”,其宗旨是“卖尽全国版图,不留尺地寸土”。“公司”的商品是“铁路若干处,矿山若干座,海港若干所,内河航线若干条,地皮四百余州,头颅四万万颗,金银珠宝布帛菽粟等物,附属于土地者,恒河沙数”。“公司”在纪念方面规定:
相关文章!
  • 情境、主体、意识、理性

    新课程改革以来,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如有效教学理论、生本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念、“学习金字塔”理论等无不揭示

  • 第一次世界大战:20世纪历史的

    历史学家常常习惯于用时间作为坐标来表明历史的分期,这是历史学的特性使然。正是在时间的流淌中,时代的特性悄然发生着转换,尽管有时不

  • 为历史课赋予历史感

    何睦何智坚?眼关键词?演大众传媒,变迁,教学设计?眼中图分类号?演G63 ?眼文献标识码?演B ?眼文章编号?演0457-6241(2014)17-0052-07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