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静脉输液在重症脑卒中患者的应用
郭云
【摘要】探讨主动静脉治疗在神经内科重症脑卒中患者临床护理中的应用。脑卒中,是由于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脑引起的脑组织损失的一组疾病,发病临床表现严重的脑卒中患者应用静脉输液治疗保证用药的治疗效果。静脉输作为临床治疗诊断重要和常用的方法,重症脑卒中患者,病程时间长,输液量相对比较大,应用的脱水降低颅内压的药物血液渗透压大。主动静脉输液[1]是根据治疗相关因素、病人因素选择合适血管通路。
【关键词】主动静脉输液;脑卒中患者
【中图分类号】R74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9.25..0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18年3月~219年3月,神经内科收治的下病重通知的脑卒中患者62例,其中脑梗塞患者36例,脑出血患者26例,男性患者41人,年龄42~91岁,女性患者21人,年龄53~88岁,平均年龄67岁。将上述的危重脑卒中患者按住院顺序分为主动静脉组(观察组)30人和传统被动静脉输液组(对照组)30人。年龄,性别一般资料比较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传统静脉输液治療组采用常规静脉程序输液处理。主动静脉输液组在入院24~48小时完成患者的评估(患者病情、患者的心理、血管情况、药物性质、输液器材、风险评估等)。与传统静脉输液治疗对比,主动静脉输液的患者减少对血管损伤,减少静脉炎[2]、血栓、局部感染、组织坏死,减少患者痛苦,保证输液治疗的进行,保证工作质量。
2 结 果(见表1)
(1)入院24~48小时主动评估患者患者病情、血管情况、药物性质、输液器材、风险评估等。根据评估的结果,为患者实施主动输液治疗。
(2)选择合理的输液工具,甘露醇在特殊情况会析出结晶,选择精密过滤注射器可以减少微粒进入血管。根据患者的评估情况,使用静脉输液的工具。了解输液药物的酸碱度(pH值)正常人血液pH值为7.35~7.45,pH9.0为强碱性,超过正常范围的药物均会损伤静脉内膜,造成静脉炎。如需要监测CVP情况的重症患者可选择使用CVC或锁骨下静脉留置管。中长期使用脱水药的患者,有条件可以留置PICC导管、中长导管。
(3)减少外周血管穿刺次数,减少外周血管损失的次数,保护外周的血管。重症脑卒中患者病情长,需要使用脱水药物控制脑水肿,脱水药物如甘露醇、吡拉西坦注射液,甘油果糖注射液均为高渗性药物,对血管刺激性强,长期使用浅表静脉留置针注射容易引起静脉炎,损坏血管内壁,而且长期注射容易造成患者血管硬化,造成穿刺困难,增加护理的工作难度,延误正常用药的时间。通过主动静脉注射模式,主动评估患者使用静脉输液的输液方法,减少静脉炎,保证输液治疗的正常进行,患者、医生、护士三方满意。
(4)对留置的导管进行相关管道知识健康宣教,合理放置及固定管道,防止管道意外滑脱。避免患肢和下肢进行穿刺。固定管道的敷料,保持清洁干燥,按要求更换敷料,敷料出现污染的情况下随时更换敷料。PICC宣教人员需经过静脉治疗知识系统培训,专业的为患者进行PICC管道知识宣教和管道维护。
(5)为留置管道的患者及家属做好心理护理,告知留置管道的好处。还要根据患者的病情需要、意愿、经济条件,选择合适的穿刺工具。解除患者及家属的紧张情绪,取得患者及家属的配合。每天做好评估留置管道的必要性。
(6)管道的维护,患者留置的CVC、PICC管道严格遵守无菌原则,静脉输液过程避免液体滴空,按要求使用10ML以上的注射器脉冲式冲管。严禁使用高压注射器注射药液。每次输液前后,输血前后,输营养液前后,连续输液的每12小时冲洗导管一次。接触导管维护的护理人员均要接受导管相关知识培训。
(7)减轻护士穿刺的工作时间,提高护士工作效率,保证药物治疗的效果,保证及时用药的治疗时间不受穿刺失败导致延误药物治疗的风险。
(8)患者及时正确用药,提高治疗效果,缩短患者住院时间,提高护理满意度。
3 讨 论
在临床中,静脉输液作为住院患者最普遍的给药途径,正确的选择输液工作,等于是成功的开始。从接诊患者到多因素评估,给予患者最适合的血管通路,完成住院过程的输液治疗,树立主动工作模式,树立一种决策主动评估的解决方案,尤其是对于重症的脑卒中患者,输液治疗时间相对比较长,将被动的静脉输液模式转变为主动评估服务模式,执行穿刺者的评估护理人员应从一个熟练的操作者变成一个有判断力、有决断力的思考者,让护理工作模式由被动服务模式转变为主动思考模式。降低输液治疗过程可能遇到的风险,大大提高患者舒适度和满意度,降低输液的护理并发症。
参考文献
[1] 马 ? 艳,高 ? 丽.主动静脉治疗模式在老年危重患者中的应用研究[J].实用老年医学,2016,12.
[2] 韩秋红.静脉炎的发生原因与预防护理[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血液学专业委员会.第十一届全国中西医结合血液学学术会议暨第二届中西医结合血液高峰论坛论文集[C].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血液学专业委员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2014:1.
本文编辑:吴 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