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项目化的“童心陶玩”课程变革
顾翠红
爱玩泥巴是每个孩子的天性。陶艺课程是幼儿园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重要途径之一。陶玩活动是基于儿童视角下的“体验式”课程形式,是基于个体“最优发展”所提出的。教师在陶泥活动中用“玩”(不受拘束、自由创想)的方法引导幼儿创造性地进行玩泥活动,让幼儿的夸张、拟人、移情、幽默等特有审美心理得到舒展,体验想象创造,促进整体发展。
当前,幼儿园陶艺课程的实施缺少深度表达和情感链接,活动过程缺少对幼儿个体的关注,以浅层次作品分析为主,缺乏幼儿对创作过程的自主表达、情绪情感、创意表现的关注。针对陶艺课程的现状,教师需要思考让评价凸显幼儿的发展,促进幼儿艺术潜能开发。我们从发现幼儿的创作故事、支持创意想法出发,力求在真实的状态下评价幼儿,创设支持创造力和艺术能力发展的环境,评价幼儿创造性的过程和结果,促进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和成长。陶艺活动中的“儿童精神”则指《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所提出的“幼儿对事物的感受和理解不同于成人,他们表达自己认识和情感的方式也有别于成人”。
“童心陶玩”课程变革是一种基于“儿童视角”的课程创生路径研究。教师运用欣赏式、多元化的评价方法,为幼儿创设开放、包容的陶玩艺术活动氛围。理解幼儿的“创想”心理,用理解性的支持促进幼儿创新想象,让其积极参与;支持幼儿的“玩陶”创作,用接纳性的支持促进幼儿创意表达,让其体验自主;分享幼儿的“陶诉”想法,用欣赏性的支持促进幼儿创作兴趣,让其感受成功。
高宽课程《我是儿童艺术家——学前儿童视觉艺术的发展》指出:儿童是主动的学习者,儿童在成人的支持与引导下按照自己的兴趣进行探索时,学习效果最佳。我们通过“三态进阶”,探索基于项目化的“童心陶玩”课程实施路径,在尊重创作、追随想象、接纳体验、支持对话、感受成功的基础上,促进幼儿全面可持续发展。
一、“活态对话式”的追随路径:从“心智间”到“心智内”
“活态对话式”的追随路径是一种从“心智间”到“心智内”的评价,是幼儿与自己的“愿景式”对话。教师通过引发幼儿与自己的创作进行对话,不断激励和丰富幼儿调整并优化自己的艺术创作过程。
(一)与灵动“对话”:变·奇思妙想
与灵动“对话”是肯定幼儿奇思妙想、鼓励幼儿趣玩变形的动态过程。例如,根据主题的开展,在欣赏完《长城》视频后,教师引导幼儿生成了陶艺内容“合作筑长城”。活动中,有的幼儿做城墙,有的幼儿做烽火台,有的幼儿进行粘贴,等等。不一会儿,一段立体的长城搭成了。接着,孩子们叉搭出了连绵的城墙。孩子们在活动中体验到了合作后取得成功的喜悦,激发了自身创想积累灵感。(见图1)
(二)与自我“对话”:引·创造潜力
引导孩子与自己对话,可以激发他们的创造潜力,善于发现,给予鼓励,创新求异,展示个性,体验成功。例如,在“动物园”主题活动中,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表现不同造型和动态的恐龙。在欣赏了“恐龙”动态视频和图片之后,有的幼儿直接用泥捏塑剑龙身上的“剑”;有的幼儿运用旋转的方法将泥条扭出花纹,然后重叠在一起表现恐龙身上的鳞片;等等。(见图2)
(三)与大师“对话”:联·情景再现
我们引导幼儿走进本地有名的“念泥吧”艺术馆,欣赏陶艺大师的作品,现场感受陶泥拉坯,并定期邀请专业的陶泥老师来园指导。此外,我们还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廖洪标、石乔陶艺大师吴奎“面对面”,了解格调高雅、逸趣多变的创作风格,为幼儿的创作注入新的活力和灵感。例如,在欣赏完南关厢的古朴建筑之后,教师引导幼儿用陶泥的方式表现南关厢的一景一物。
二、“动态卷入式”的支持路径:从“创作”到“思变”
“动态卷入式”的支持路径,指在幼儿陶艺创作活动中,教师通过动态的、卷入的方式追随幼儿的想法,即时肯定和支持幼儿的创意。
(一)启发卷入:追随幼儿的思维变通
教师以“启发·思维变通”为核心,从追求“像不像”到追求“像什么”,促使幼儿喜欢陶艺。《指南》在艺术领域的教育建议中多次强调,要“理解和尊重”幼儿的艺术感受与表现。例如,在大班陶艺“夸张的脸”中,乐乐制作的眼睛十分有创意,有着长长的睫毛和深邃的瞳孔。教师及时将他的作品投放到大屏幕上,请他说一说自己的创作方法。如此,不仅肯定了幼儿的创作想法,也将这一创意分享给了更多的孩子,促使大家散发出更多的想法。(见图3)
(二)创媒卷入:追随幼儿的学习过程
教师采用创作欣赏卡、变形提示卡、逆向玩创卡等多元媒介的方式,创设让幼儿自主感受美与表现美的机会。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强调,每个孩子都是潜在的天才。因此,教师要支持幼儿随意趣玩、夸张变形,鼓励他们的创想形式,给予其可创作空间。例如,在富有艺术气息的“陶艺吧”里,教师和幼儿一起通过玩一玩、捏一捏、变一变的方式,形成陶艺活动“泥板变变变”。活动中,有的幼儿将泥板变成了“笔筒”,有的幼儿用泥土创作了“大树”,教师不断追随幼儿的创作过程,给予其肯定和多元支持。(见图4)
(三)纵深卷入:追随幼儿的创作动态
教师尝试采用档案袋的动态评价和支持方式,制订“陶玩活动发展性评价表”,为幼儿的深度探索提供了空间和时间上的支持。幼儿通过对自己或同伴作品的正面评价和积极附议,展示自己的努力、进步和成就。例如,在陶艺活动“坦克列队”中,教师通过记录幼儿每一次的陶艺活动,观察幼儿的创作过程,分析他们的陶艺作品,运用流动跟进的评价模式,激发幼儿的兴趣和再创作。通过纵向追随幼儿的创作过程,有利于教师在一段时间内更好地了解幼儿的创作意图和情绪表现,促进其更好地发展。(见图5)
三、“深态可视式”的分享路径:从“陶艺”到“陶诉”
“深态可视式”的分享路径,指在幼儿陶艺作品分享中,运用深度、开放、多维、发展的眼光,评价幼儿的创作作品、创作情感、态度体验等,引发幼儿多维度分享陶玩创作及故事。
(一)玩中学:“情景可视式”作品解读分享
教师在评价过程中巧妙融入游戏的情景,达到直观可视的目的。教师评价幼儿参与陶玩的思维状态及整个创作动态过程,理解幼儿的作品,及时肯定幼儿的思维闪光点。例如,在陶泥活动“浮雕脸谱”中,教师引发幼儿尝试扮演各种各样的脸谱,激发他们创作出夸张的五官,然后运用情景式评价语言,如“做一个像你现在一样很开心的大眼睛”“我看到了—个叉大叉挺的鼻子,看上去真漂亮”等。在激发创意的过程中,能唤醒幼儿的创作乐趣和成就感,这样的情景式评价往往在孩子的创作过程中很奏效。
(二)玩中思:“经验可视式”亮点捕捉分享
当幼儿产生独特的创意和想法时,教师要及时对幼儿进行有效评价,帮助他们梳理和分享经验。例如,使用针对性的情感语言“小闹钟的牛头造型很独特”“小猪的睡觉姿势制作得很棒”等,丰富灵动地表现作品形式。同时,教师可以辅以动作引导,给幼儿一个微笑的眼神,或向他们竖起大拇指,表示赞许。这种评价简便、直接又有效,对幼儿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例如,在陶泥活動“长城”中,教师运用发现分享式评价,引导幼儿说一说筑造的是长城的哪一部分,并及时给予肯定。
(三)玩中享:“成长可视式”情感共鸣分享
幼儿的成长是—个综合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教师通过设计和记录幼儿发展性表格,对幼儿的陶泥活动进行有针对性的纵向比较。活动结束后,教师可以建立图文并茂的“陶玩微故事”,对幼儿有创意的作品提出表扬,提炼核心陶泥经验,使幼儿的成长过程具有可视性。教师采用“学习故事”的评价形式,连续观察和跟踪分析幼儿学习陶泥的瞬间,捕捉幼儿的创作亮点,包括情绪情感等,以便后续推进。评价过程中,教师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将幼儿的陶泥作品集合到一起,创编成故事,也可以让幼儿自己介绍创作过程中的“小插曲”,感悟在“创想体验式”陶泥活动中的情感变化、情绪波动等,生成新的想法,为后期活动的推进提供素材。
总之,幼儿“童心陶玩”课程要以促进幼儿个性发展为本,以幼儿的想象创作为基。每个幼儿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也都有着不同的学习与发展过程。在儿童精神引领下的“对话·卷入·可视”课程实施路径,能发现儿童快乐的创作过程、灵性的艺术表现、创新的思想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