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
刘彦彤 赵爽
摘要:城镇化的水平和国家经济发展息息相关,近年来国家对于城镇化的建设给予高度的重视,特别是对于建设新型城镇化的问题,国家工作会议中也不断地对其进行探讨和改进。本文根据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指出目前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农村基础设施不足,“城市病”的出現,城乡发展不协调等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 “城市病” 协调发展 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F299.21 文献标识码:A
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是依据我国国情提出的,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力,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近几年,党中央在国家工作会议中多次强调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对我国的经济增长、改善民生、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的重要意义。因此,发展新型城镇化将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同时也是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根本途径。
1 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现状
新型城镇化是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依据,以人为核心,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区域协调发展为重点,建设成为具有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城镇化。[1]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在城镇化的发展方式上比较粗犷,大部分地区在发展过程中盲目求快、盲目求大、盲目分配。虽然在城镇化的进程中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也加快了经济发展的速度,但同时,也造成了很多的问题。比如,在生态环境方面的破坏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资源分配不均造成的资源浪费问题,基础设施不健全的问题,农村人口的就业和社保问题等等。城镇化的建设并不是意味着城镇面积足够大,城镇的楼建的高,城镇的人口足够多这样的指标的完成,更重要的是要建设以人为本、生态宜居、产业优化的新型城镇。现阶段,我国要发展的新型城镇化是城镇与农村协调发展、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城镇化,是具有独特竞争力的生态产业群。[2]因此,建设新型城镇化对我国经济发展有两点重要的意义,第一是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协调发展;第二,是有利于城镇合理化布局,实现可持续发展。当前由于我国的政策支持和社会各界的努力,我国的城镇化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成就。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的数据来看,2016年全国总人口为138271万人,比2015年增加809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为79298万人,占总人口比重57.35%,比2015年提高1.25个百分点。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41.2%,比2015年提高1.3个百分点。综合以上数据来看,我国总体的城镇化发展趋近于成熟,发展速度。[3]2016年我国各个省份的城镇化发展情况,如图1。
从图1中大致可以看出在31个省级单位中,23个省的城镇化率超过50%。除西藏自治区以外,其他地区的城镇化率均在40%以上,西藏自治区的城镇化率较其他省份差异明显,城镇化率为29.56%。其中全国排名前三的上海、北京市、天津市的城镇化率均在80%到90%之间,其平均水平要远远高于其他地区。值得注意的是,在京津冀一带,北京、天津的城镇化率为86.5%和82.93%,但是河北省的城镇化率为53.32%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7.35%。在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的城镇化发展较为成熟,基本达到60%以上。我国东部地区的城镇化率高于中西部地区,从图1中可以看出城镇化率在50%以下的省份均位于我国中西部地区。在新城镇化发展的同时城乡居民的生活也在日益改善,在2016年全年我国对606万套棚户区住房开始进行改造,有658万套的住房基本改造完成。同时,对158万户的农村危房进行了改造。
2 当前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从以上数据来看,目前,我国的城镇化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同时在加快发展城镇化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还需加强,我国的许多城市中“城市病”问题日益显现,城乡发展不协调等方面的问题。
2.1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和公共服务供需矛盾问题
在新型城镇化的进程中农村的基础设施落后是制约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问题。农村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呈现出严重不足,表现在医疗、教育等方面。在农村如果需要就诊的话,除了乡镇中心有几个规模比较小的医院以外绝大多数都是村卫生室,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如图2),2016年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93.1万个,其中乡镇卫生院3.7万个,村卫生室64.2万个,占比69%。并且卫生室的医疗条件无论是在硬件还是软件方面都十分欠缺,既没有先进的医疗器械和足够的床位,也缺乏专业的医师。因此,在农村看病成了村民们很大的困扰。普通常见疾病尚可去卫生室拿药看病,一旦生了大病就必须去乡镇中心的小医院或者去城市医院治疗。农村的医疗设施落后和不健全阻碍了医疗体系的建设和完善,村民也没有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
在科教文化方面,农村的建设水平也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很多农村的民众都选择将孩子送到城市上学,这是因为城市的教学水平要远远高于农村。在农村学校数量少,学生可选择学校不多、教师不足,一个老师要同时教几门课程;课程种类少,很多学校只设置一些基础课程。这些问题的存在,不利于学生的素质教育也制约了一些农村儿童的发展。同样,养老院和幼儿园这样的公共服务方面的供给不足,这也造成了我国农村社会的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的问题日益加剧。还有在自来水、燃气、互联网等方面的覆盖率不高。
在这些基本的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方面,村镇的需求量供给不足,造成了严重的供需矛盾,城市和村镇之间资源分配不均,加剧城乡二元结构。因此,政府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应重视乡镇及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村镇的医疗服务水平;重视教育;增加自来水、燃气等方面的覆盖率这些也是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基础。
2.2城镇化过程中“城市病”问题日益严重
在城镇化进程中很多地区出现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环境恶化等等情况,并且日益严重,这些“症状”被统称为城市病。这是由于在城镇化的进程中,大批量人口涌入城市,而城市的功能尚不完善,不能缓解人口增长的压力,造成城市的承载能力无法吸纳逐渐增大的人口规模。首先,交通问题一直是困扰着城市发展的重要问题,根据相关统计资料显示,我国民用车辆年均增速在百分之十以上,但是各地的道路、交通设施以及城市规划建设发展缓慢,造成了人们出行的极大困扰,尤其是像北京、上海这样的特大城市交通拥堵尤为严重。其次是住房问题,近些年来房地产业蓬勃发展,而房子的价格也在逐年攀升,仅看我国东部沿海二三线城市的房价大部分已达到每平米万元以上,百万一套的房子比比皆是,一线城市房价更甚。而2016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为31554元,居民收入和房价的增长严重不匹配,房地产市场供需存在严重问题。在很多城市中还存在棚户区、城中村,居民住房问题给城市发展带来巨大的压力。同时还有城市环境日益恶化;水资源消耗过大;绿地资源供给不足等问题。缓解城市日益“拥堵”的状态就需要科学合理的建设小城镇,提高城镇发展的质量,同时让大城市带动中小城市的发展。
2.3城乡收入、社会保障方面差距大
据我国统计网站公布2016年数据来看,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是31554元,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11149元。从数据上看,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还比较大,城乡二元结构明显。在传统的城镇化发展中,无论是将农村人口迁移到城市的过程还是就地城镇化,都没有在根本上转变村民的生活方式。还有很多进城务工的农民,在社会保障、子女教育以及住房问题都没有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公共服务水平。结果导致进城务工的农民不断地被边缘化,并没有真正地融入城市。这也是今后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这需要政府进一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健全城乡社会保障体系。
3 推进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策略
3.1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在改善农村基层设施建設和提高农村生活水平方面需要政府加大财政方面的投入和政策的支持。政府应在农村的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等方面加大财政投入和政策支持,同时借助社会资本与企业进行合作,发展“PPP”模式。在统筹建设医疗卫生、学校、体育场等基础设施时要注意人口增长趋势和空间分布,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提升公共服务水平。[4]以此,提高农村卫生室和学校的硬件设施,改善农村医疗水平和教育环境,在医疗、教育方面减轻村民的忧虑,提高村镇对于农民的“吸引力”。
3.2合理规划城镇布局,有效治理“城市病”
从我国总体的城镇化发展进程来看,我国总体的城镇化已经达到57%,以平均每年1.2的增速来看,预计到2020年我国的城镇化率将达到60%,这个数字对于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来说也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面对城镇化率的不断提高,“城市病”逐渐显现并且日益严重,就要求在发展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提高政府的治理能力。改善城市交通的基础设施;提高城市基础设施的利用效率;利用“互联网+”实时对拥堵道路进行疏导。对房地产市场进行严格的监管和管制,调节房地产市场供需矛盾;对棚户区、城中村进行改造;对贫困居民进行补贴;增加保障性住房。并且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型工业化道路减少工业污染和废气的排放。同时,让大城市带动小城镇的发展,重点发展中小城镇,以缓解大城市的承载压力。对城镇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高效合理地利用资源,提高小城镇的公共服务水平。
3.3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协调是经济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新型城镇化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协调发展既是经济发展的手段也是经济发展的目标。新型城镇化坚持的协调理念就是要注重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多元协调发展。[5]在保证城镇化增速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城镇化质量的发展。在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中不仅仅是让农村人口变为城市人口,更重要的是改变农村居民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同时提高城市的公共服务体系,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让进城务工的农民真正地融入城市,减少在住房、医保、子女教育等方面的压力。同时,各地政府也应该考虑自身的环境因素,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比如在我国山东省的一些地区就为各个县的特色农产品树立品牌;我国的西南地区以自然风光和少数民族文化为当地特色发展旅游产业;我国的苏南地区以乡镇企业为特色发展经济。这些都是值得借鉴的成功案例。总之,发展特色产业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经之路,也是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 焦晓云.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就地城镇化的困境、重点与对策探析———“城市病”治理的另一种思路城市发展研究[J]. 城市发展研究,2015,(01):108- 115.
[2] 李振中. 问道新型城镇化[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M].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7.
[4] 刘庆斌. 有序推进新型城镇化的现实困境及对策研究[J]. 城市观察,2014,(06):115- 122.
[5] 金月华. 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研究[D]. 吉林大学,2016.
摘要:城镇化的水平和国家经济发展息息相关,近年来国家对于城镇化的建设给予高度的重视,特别是对于建设新型城镇化的问题,国家工作会议中也不断地对其进行探讨和改进。本文根据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指出目前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农村基础设施不足,“城市病”的出現,城乡发展不协调等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 “城市病” 协调发展 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F299.21 文献标识码:A
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是依据我国国情提出的,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力,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近几年,党中央在国家工作会议中多次强调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对我国的经济增长、改善民生、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的重要意义。因此,发展新型城镇化将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同时也是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根本途径。
1 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现状
新型城镇化是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依据,以人为核心,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区域协调发展为重点,建设成为具有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城镇化。[1]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在城镇化的发展方式上比较粗犷,大部分地区在发展过程中盲目求快、盲目求大、盲目分配。虽然在城镇化的进程中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也加快了经济发展的速度,但同时,也造成了很多的问题。比如,在生态环境方面的破坏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资源分配不均造成的资源浪费问题,基础设施不健全的问题,农村人口的就业和社保问题等等。城镇化的建设并不是意味着城镇面积足够大,城镇的楼建的高,城镇的人口足够多这样的指标的完成,更重要的是要建设以人为本、生态宜居、产业优化的新型城镇。现阶段,我国要发展的新型城镇化是城镇与农村协调发展、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城镇化,是具有独特竞争力的生态产业群。[2]因此,建设新型城镇化对我国经济发展有两点重要的意义,第一是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协调发展;第二,是有利于城镇合理化布局,实现可持续发展。当前由于我国的政策支持和社会各界的努力,我国的城镇化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成就。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的数据来看,2016年全国总人口为138271万人,比2015年增加809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为79298万人,占总人口比重57.35%,比2015年提高1.25个百分点。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41.2%,比2015年提高1.3个百分点。综合以上数据来看,我国总体的城镇化发展趋近于成熟,发展速度。[3]2016年我国各个省份的城镇化发展情况,如图1。
从图1中大致可以看出在31个省级单位中,23个省的城镇化率超过50%。除西藏自治区以外,其他地区的城镇化率均在40%以上,西藏自治区的城镇化率较其他省份差异明显,城镇化率为29.56%。其中全国排名前三的上海、北京市、天津市的城镇化率均在80%到90%之间,其平均水平要远远高于其他地区。值得注意的是,在京津冀一带,北京、天津的城镇化率为86.5%和82.93%,但是河北省的城镇化率为53.32%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7.35%。在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的城镇化发展较为成熟,基本达到60%以上。我国东部地区的城镇化率高于中西部地区,从图1中可以看出城镇化率在50%以下的省份均位于我国中西部地区。在新城镇化发展的同时城乡居民的生活也在日益改善,在2016年全年我国对606万套棚户区住房开始进行改造,有658万套的住房基本改造完成。同时,对158万户的农村危房进行了改造。
2 当前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从以上数据来看,目前,我国的城镇化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同时在加快发展城镇化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还需加强,我国的许多城市中“城市病”问题日益显现,城乡发展不协调等方面的问题。
2.1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和公共服务供需矛盾问题
在新型城镇化的进程中农村的基础设施落后是制约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问题。农村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呈现出严重不足,表现在医疗、教育等方面。在农村如果需要就诊的话,除了乡镇中心有几个规模比较小的医院以外绝大多数都是村卫生室,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如图2),2016年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93.1万个,其中乡镇卫生院3.7万个,村卫生室64.2万个,占比69%。并且卫生室的医疗条件无论是在硬件还是软件方面都十分欠缺,既没有先进的医疗器械和足够的床位,也缺乏专业的医师。因此,在农村看病成了村民们很大的困扰。普通常见疾病尚可去卫生室拿药看病,一旦生了大病就必须去乡镇中心的小医院或者去城市医院治疗。农村的医疗设施落后和不健全阻碍了医疗体系的建设和完善,村民也没有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
在科教文化方面,农村的建设水平也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很多农村的民众都选择将孩子送到城市上学,这是因为城市的教学水平要远远高于农村。在农村学校数量少,学生可选择学校不多、教师不足,一个老师要同时教几门课程;课程种类少,很多学校只设置一些基础课程。这些问题的存在,不利于学生的素质教育也制约了一些农村儿童的发展。同样,养老院和幼儿园这样的公共服务方面的供给不足,这也造成了我国农村社会的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的问题日益加剧。还有在自来水、燃气、互联网等方面的覆盖率不高。
在这些基本的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方面,村镇的需求量供给不足,造成了严重的供需矛盾,城市和村镇之间资源分配不均,加剧城乡二元结构。因此,政府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应重视乡镇及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村镇的医疗服务水平;重视教育;增加自来水、燃气等方面的覆盖率这些也是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基础。
2.2城镇化过程中“城市病”问题日益严重
在城镇化进程中很多地区出现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环境恶化等等情况,并且日益严重,这些“症状”被统称为城市病。这是由于在城镇化的进程中,大批量人口涌入城市,而城市的功能尚不完善,不能缓解人口增长的压力,造成城市的承载能力无法吸纳逐渐增大的人口规模。首先,交通问题一直是困扰着城市发展的重要问题,根据相关统计资料显示,我国民用车辆年均增速在百分之十以上,但是各地的道路、交通设施以及城市规划建设发展缓慢,造成了人们出行的极大困扰,尤其是像北京、上海这样的特大城市交通拥堵尤为严重。其次是住房问题,近些年来房地产业蓬勃发展,而房子的价格也在逐年攀升,仅看我国东部沿海二三线城市的房价大部分已达到每平米万元以上,百万一套的房子比比皆是,一线城市房价更甚。而2016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为31554元,居民收入和房价的增长严重不匹配,房地产市场供需存在严重问题。在很多城市中还存在棚户区、城中村,居民住房问题给城市发展带来巨大的压力。同时还有城市环境日益恶化;水资源消耗过大;绿地资源供给不足等问题。缓解城市日益“拥堵”的状态就需要科学合理的建设小城镇,提高城镇发展的质量,同时让大城市带动中小城市的发展。
2.3城乡收入、社会保障方面差距大
据我国统计网站公布2016年数据来看,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是31554元,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11149元。从数据上看,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还比较大,城乡二元结构明显。在传统的城镇化发展中,无论是将农村人口迁移到城市的过程还是就地城镇化,都没有在根本上转变村民的生活方式。还有很多进城务工的农民,在社会保障、子女教育以及住房问题都没有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公共服务水平。结果导致进城务工的农民不断地被边缘化,并没有真正地融入城市。这也是今后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这需要政府进一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健全城乡社会保障体系。
3 推进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策略
3.1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在改善农村基层设施建設和提高农村生活水平方面需要政府加大财政方面的投入和政策的支持。政府应在农村的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等方面加大财政投入和政策支持,同时借助社会资本与企业进行合作,发展“PPP”模式。在统筹建设医疗卫生、学校、体育场等基础设施时要注意人口增长趋势和空间分布,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提升公共服务水平。[4]以此,提高农村卫生室和学校的硬件设施,改善农村医疗水平和教育环境,在医疗、教育方面减轻村民的忧虑,提高村镇对于农民的“吸引力”。
3.2合理规划城镇布局,有效治理“城市病”
从我国总体的城镇化发展进程来看,我国总体的城镇化已经达到57%,以平均每年1.2的增速来看,预计到2020年我国的城镇化率将达到60%,这个数字对于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来说也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面对城镇化率的不断提高,“城市病”逐渐显现并且日益严重,就要求在发展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提高政府的治理能力。改善城市交通的基础设施;提高城市基础设施的利用效率;利用“互联网+”实时对拥堵道路进行疏导。对房地产市场进行严格的监管和管制,调节房地产市场供需矛盾;对棚户区、城中村进行改造;对贫困居民进行补贴;增加保障性住房。并且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型工业化道路减少工业污染和废气的排放。同时,让大城市带动小城镇的发展,重点发展中小城镇,以缓解大城市的承载压力。对城镇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高效合理地利用资源,提高小城镇的公共服务水平。
3.3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协调是经济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新型城镇化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协调发展既是经济发展的手段也是经济发展的目标。新型城镇化坚持的协调理念就是要注重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多元协调发展。[5]在保证城镇化增速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城镇化质量的发展。在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中不仅仅是让农村人口变为城市人口,更重要的是改变农村居民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同时提高城市的公共服务体系,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让进城务工的农民真正地融入城市,减少在住房、医保、子女教育等方面的压力。同时,各地政府也应该考虑自身的环境因素,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比如在我国山东省的一些地区就为各个县的特色农产品树立品牌;我国的西南地区以自然风光和少数民族文化为当地特色发展旅游产业;我国的苏南地区以乡镇企业为特色发展经济。这些都是值得借鉴的成功案例。总之,发展特色产业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经之路,也是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 焦晓云.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就地城镇化的困境、重点与对策探析———“城市病”治理的另一种思路城市发展研究[J]. 城市发展研究,2015,(01):108- 115.
[2] 李振中. 问道新型城镇化[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M].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7.
[4] 刘庆斌. 有序推进新型城镇化的现实困境及对策研究[J]. 城市观察,2014,(06):115- 122.
[5] 金月华. 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研究[D]. 吉林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