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茨基的“超帝国主义论”及其当代启示
苏 颖
[摘要]超帝国主义论”深刻地揭示了帝国主义产生的根源和历史地位,反映了考茨基关于资本主义现代形态的若干理论创见。长期以来,受列宁帝国主义理论的影响,中国学术界一直对考茨基的“超帝国主义论”持批判和否定的态度,而缺乏应有的科学分析。冷战结束后,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考茨基“超帝国主义论”所包含的合理成分日益显现出来。
[关键词]第二国际,考茨基,超帝国主义论
冲圈分类号]K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57-6241{2009)08-0075-04
在国内学界,人们对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的论断耳熟能详,对其帝国主义论的研究兴趣一直经久不衰。但由于历史和意识形态方面的原因,我们对第二国际的主要理论家卡尔。考茨基“超帝国主义论”的研究却远远不够,认识也迥然有别。近年来,一些西方左翼马克思主义者也认为,经典的马克思主义的帝国主义论面临着许多现实的理论困境,处于边缘化的状态。这些都需要我们重视认识考茨基的“超帝国主义论”,了解考茨基超帝国主义论的内涵和本质,阐明其具有的现实意义和历史局限性。
一、考茨基“超帝国主义论”的中心含义
考茨基认为,殖民扩张、军备竞赛和战争,使帝国主义国家的经济基础本身受到了威胁,“继续执行目前的帝国主义政策,将过早地引起……经济破产。这一帝国主义政策不能再长期继续下去”,那么,帝国主义的前景如何?考茨基认为:“人们可以用马克思有一次关于资本主义说过的话来说帝国主义:垄断产生竞争,竞争又产生垄断大企业、银行和亿万富翁的疯狂竞争,使并吞了小财阀的那些大财阀产生了卡特尔思想,因此现在从帝国主义大国的世界大战中也能够产生最强大的国家的联合。这一联合将导致军备竞赛。可见从纯粹经济的观点看来,资本主义不是不可能再经历一个新的阶段,也就是把卡特尔政策应用到对外政策上的超帝国主义阶段。我们当然必须像反对帝国主义一样激烈地反对超帝国主义,不过它的危险不在军备竞赛和威胁世界和平这一方面,而是在别的方面……世界大战还可能导致这样的后果,即帝国主义意图和军备竞赛首先加剧——这样一来,继之而来的和平就只是一项短暂的休战,不过从纯粹经济观点看来,已经不再有任何事情妨碍这次强烈的爆炸最后用帝国主义者的神圣同盟来代替帝国主义了。”
为此,考茨基赋予帝国主义这样的含义:“帝国主义是高度发展的工业资本主义的产物。帝国主义就是每个工业资本主义民族力图征服和吞并愈来愈多的农业区域”而采取的一种对外经济扩张“政策”。还有,“帝国主义正像它所代替的‘曼彻斯特主义一样,是资本主义政策的一种特殊类型”。
从帝国主义的这一定义出发,考茨基认为,资本主义所引起的军备竞赛、世界大战、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的加强、本国无产阶级反抗的增长等,“不仅是威胁着这个或另一个帝国主义国家,而是威胁着它们全体”。但是,“资本主义还不一定因此就到了穷途末路”。因为,“任何资本主义大国在其他类似的国家的对抗中扩大自己的殖民国家的意图,仅仅是促进资本主义扩张的许多手段之一”。而改变这种意图是完全可能的。
1915年4月,考茨基对其超帝国主义的设想做了更加完整的阐述,他说:“英国保护关税运动的衰退,美国关税的降低,裁减军备的意图,战前最后几年法德两国资本输出的迅速缩减,最后还有不同的金融资本阶级集团日益发展的国际融合,促使我意识到,现在的帝国主义政策能否被新的、超帝国主义的政策取代,这一政策将用国际上联合起来的金融资本对世界的共同剥削来代替各国金融资本间的相互斗争。资本的这样一个新阶段无论如何是可以设想的。至于它是否也能实现,目前还没有足够的前提来解答这个问题。”
考茨基还谈到帝国主义战争的两种不同结局。他指出:“战争可能使金融资本家间的民族仇恨达到极点,使军备竞赛继续进行,使第一次世界大战成为不可避免的,从而完全摧毁超帝国主义的嫩芽。”另一方面:“战争也可能有别的结局。它的结束方式可能使超帝国主义的嫩芽茁壮起来。”1927年他重申了超帝国主义的设想。他说:“金融资本通过世界大战的教训也许会看到这种扩大剥削范围的方法过于冒险。这种追求增值利润的活动,会使全部资本遭受太大的风险,而相反地过渡到超帝国主义,过渡到所有国家的金融资本家的国际卡特儿化倒会更为有利。”
考茨基由此断言:战争的结果有可能促使“最后用帝国主义的神圣同盟来代替帝国主义”,即在国际范围内把帝国主义国家组织起来,彼此达成协议,形成一个世界范围的国际垄断组织,用和平合作、共同剥削世界来代替帝国主义之间的掠夺战争。他认为,工业大国的联合,将会在资本主义范围内出现一个裁减军备和持久和平的新时代。
因此,鉴于通过战争的办法会搞得两败俱伤,垄断资产阶级就有可能把经济上组织卡特尔的办法推广到对外政策上去,组织国际大联合,使所有国家的金融资本家实现国际卡特尔化,用联合起来的国际金融资本对世界的共同剥削来代替各国金融资本之间的相互残杀。这样,在帝国主义之后会出现一个“超帝国主义”阶段。对出现这样一个阶段的可能性,考茨基没有给予肯定的回答,而只是说“是可以设想的”,至于能否实现,尚有待于时间的检验。
二、考茨基对于帝国主义本质的认识
在考茨基看来,帝国主义就是实现“资本主义工业民族的在不断扩大同它有交换关系的农业地区的意图”的“一种特殊形式”。它包括保护关税、资本输出和殖民扩张三个方面。
考茨基一再指出,帝国主义就是高度发达的工业资本对农业地区的征服和兼并。他强调说,帝国主义不是一般的“工业资本”的政策,而是“高度发达的工业资本”的政策。这种新型的工业资本有四个主要特征。其一,工业资本的发展超出了民族国家范围,进入了世界陸的竞争阶段。他说,在20世纪的七十年代里,英国在世界市场上的工业优势不复存在了,“从那时起,我们看到愈来愈多的工业国在寻求销售市场和原料供应地。同时,资本的积累已经具有如此的规模,以致它在各文明国家里都已经过度膨胀。在国内没有足够的投资可能性或者只有低利润的投资可能性,这种资本就愈来愈力求在国外进行投资。但是,只有在那些由各该资本家的本国所统治的地方,销售市场、原料来源和投资场所才是最为保险的。于是,无论在何处,工业资本家这时也都对进行征服产生了兴趣。”
其二,在工业资本内部,重工业所占的比重超过纺织工业,占据主导地位。“值得注意的现象是——重工业资本家——不管他们的个性如何不同——毕竟都由于他们所代表的利益以及由于他们赖以致富的条件而比纺织业资本家更倾向于并且也被迫要采取残暴的方法。除此以外,重工业资本家还对军事装备有特殊的兴趣,这种装备对他们来说尤其有利可图”。
其三,在工业资本的资本组织形式发生了变化。“在这一新的阶段上,工业资本采取了股份公司的形式”。这种形式不仅直接来自以前商业资本和货币资本的组织形式,而且为工业资本的外部结合铺平了道路。
其四,就工业资本的外部特征而言,它开始同银行资本与土地贵族相结合。考茨基认为,工业资本强大之后,它过去曾有的和平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消失了。而且,它还同统治阶级中的“好战派”结合起来。这既包括同银行资本的结合,“银行资本永远是倾向于战争的”,也包括同地主贵族的结合,“自古以来,地主贵族就属于好战阶级之列”。从这里可以看出,考茨基坚持认为帝国主义是高度发达的工业资本主义的产物,不同于20世纪初奧地利著名马克思主义者希法亭关于帝国主义是“金融资本偏爱的政策”的观点。同时在立足点上,考茨基的思想与列宁的帝国主义论也有明显的区别。
三、考茨基“超帝国主义论”的现实意义
在历史上,对“超帝国主义理论”作出系统评价的当首推俄国布尔什维克党和苏联共产党的著名理论家布哈林。布哈林在《世界经济和帝国主义》这部著作中认为,“超帝国主义”在理论上是可以设想的,但是实际上是无法实现的。从理论上讲,帝国主义不过是国家资本主义托拉斯之间竞争的表现,因此这种竞争一旦消除,帝国主义政策的基础也就瓦解了,这就出现把分解为各民族集团的资本变成统一的世界组织的过程,这个世界组织就是与无产阶级对立的世界托拉斯。布哈林指出,“从抽象的理论上看,这样的托拉斯是完全可以设想的,因为一般来说,卡特尔化的过程是不存在经济界限的”。但是他随即又说,“这种抽象的经济可能性决不意味现实的可能性”
在布哈林看来,订立比较稳定的协定的首要条件是世界市场上大致势均力敌的状态,否则占据有利地位的集团就不会参加协定,它会用斗争的办法去打垮对手。而且资产阶级的民族集团不仅依据现状,而且会依据未来的可能去制订计划。如果目前势均力敌。伹未来也许某一集团会凌驾于所有竞争对手之上,这就会使协定处于不稳定的状态。布哈林声称:“在最近的将来,在我们即将目睹的历史进程中,世界资本主义将以吞并弱者的办法,朝着全世界的国家资本主义托拉斯的方向行进。一旦现在的战争结束,又有新的问题不得不以剑来‘解决,任何协议或合并都只能以新的规模来重演。如果欧洲统一起来,那还会出现以欧洲为一方,以美洲和亚洲为另一方的大规模斗争。
最初,列宁对“超帝国主义论”的批判沿袭了布哈林的思路,说考茨基是以“超帝国主义”的设想来否定“无产阶级在今天在危机已经开始、战争已经发生、阶级矛盾空前尖锐化的‘阶段的革命任务和策略!”并斥责考茨基是“无产阶级叛徒”,考茨基的“超帝国主义”论从理论上讲,是脱离当时实际的小资产阶级空想,是“‘纯粹的抽象概念”。
在著名的《帝国主义论》一书中,列宁对考茨基的思想进行了更深入的批判。他指出,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争夺不会停止,奢望帝国主义国家实现所谓和平的“超帝国主义”的国际联合是不可能的。在“超帝国主义”出现以前帝国主义对世界的统治就会被无产阶级革命所推翻。
显而易见,上述论断反映了列宁和布哈林等人对无产阶级革命形势的乐观估计。的确,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列强为追逐世界霸权不惜诉诸战争,由此造成的革命形势一触即发。为此,列宁所作的论断自有其相当的根据。
然而,从逻辑上讲,一个或者几个国家无产阶级的胜利,并不一定意味着帝国主义的全面崩溃和灭亡,也不意味着它再也不会有所变化。尽管直到现在考茨基设想的“超帝国主义”没有出现,但是世界范围的资产阶级统治地位并没有走向崩溃和消亡。不仅如此,20世纪中叶以来资本主义还得到长足的发展,并且在战后维持了长久的和平。这就自然而然地引起了人们的困惑,到底应当如何看待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显然,墨守成规是不行的。因此,笔者感到对各种帝国主义论包括对考茨基的“超帝国主义论”进行反思和做出新的评价就是必要的了。
众所周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这主要表现在:经济全球化成为当今世界的一个基本特征。资本主义的生产社会化发展到一个更高的阶段,与此相适应,资本主义在某些方面形成了一整套自我调节机制和比较完备的法制体制,同时通过实施反托拉斯立法对垄断的弊端加以一定程度的约束。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和斗争依然存在,但更多的是以和平方式化解争执。在此背景下,资本主义经济明显增长,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国内外矛盾趋于缓和。另一方面,战后世界趋于多极化,这在冷战结束之后更加明显。多极化格局有利于遏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和实现各国人民对和平、稳定、繁荣的新世界的美好期盼。同时,世界多极化格局也有利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抓住机遇,发展自身的经济,巩固自己的独立。
如果以当代全球化的视角来观照考茨基的“超帝国主义”论,可以说,帝国主义是一种对外经济扩张政策,“超帝国主义”论有一定的合理成分。因为,考茨基关于帝国主义的定义,有着明确的界限,是指私人垄断资本因对外经济扩张的需要而进行的对外侵略政策。在他看来,这个帝国主义的定义以及它所引起的战争,未必与经济基础有直接联系。严格说来,帝国主义这一定义只适合于19世纪末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而对战后已从私人垄断发展到国家垄断和国际垄断的现代资本主义却不一定适用,即不能把当今美国、日本、西欧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笼统地称为帝国主义国家。此其一。
其二,战后资本主义的发展,尽管没有根本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但“超帝国主义”论中所阐述的一些现象,有一些萌芽和初步发展,而且这种趋势还在继续。不可否认,现代资本主义国家具有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无疑为过渡到一个有高度民主、高度文明的社会主义社会奠定了更加成熟的物质基础。尽管这个过渡过程将是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但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战后出现的新情况和我们所处时代的新特征来看,在总体上,资本主义将和平地而非暴力地进入社会主义。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西北欧资本主义国家中不断增长的社会主义因素,就很能说明问题。
综上所述,在当代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的历史背景下,重新审视考茨基的“超帝国主义”论确有必要。这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当前所处的时代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当然,考茨基的“超帝国主义”论并非严谨深刻的科学理论,有许多方面尚值得认真推敲。比如,“超帝国主义论”掩饰了帝国主义的根本矛盾和帝国主义危机产生革命的必然性,似乎帝国主义本性可以改变,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也可以一劳永逸地达到实现世界和平。还有,与考茨基的设想不同,长期以来美国等资本主义大国挑起的军备竞赛并没有停止,当前似有重新抬头之势。这些都说明“超帝国主义论”绝非无懈可击。另外,考茨基刻意淡化阶级斗争,认为工业资本的初期是热爱和平的,这些观点也广受世人的诟病。我们只是觉得,在当时的情况下,考茨基结合时代的变化,本着马克思主义的态度,进行较为深刻的理论探索,这种不畏权威、敢于探索的勇气还是值得后人认真学习的。至于“超帝国主义论”的得失,也就只能放在历史发展的长河里去加以检验。世界史研究
[作者简介]苏颖,女,山东济南人,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05级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当代国际关系。
[责任编辑:柳文全]
[摘要]超帝国主义论”深刻地揭示了帝国主义产生的根源和历史地位,反映了考茨基关于资本主义现代形态的若干理论创见。长期以来,受列宁帝国主义理论的影响,中国学术界一直对考茨基的“超帝国主义论”持批判和否定的态度,而缺乏应有的科学分析。冷战结束后,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考茨基“超帝国主义论”所包含的合理成分日益显现出来。
[关键词]第二国际,考茨基,超帝国主义论
冲圈分类号]K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57-6241{2009)08-0075-04
在国内学界,人们对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的论断耳熟能详,对其帝国主义论的研究兴趣一直经久不衰。但由于历史和意识形态方面的原因,我们对第二国际的主要理论家卡尔。考茨基“超帝国主义论”的研究却远远不够,认识也迥然有别。近年来,一些西方左翼马克思主义者也认为,经典的马克思主义的帝国主义论面临着许多现实的理论困境,处于边缘化的状态。这些都需要我们重视认识考茨基的“超帝国主义论”,了解考茨基超帝国主义论的内涵和本质,阐明其具有的现实意义和历史局限性。
一、考茨基“超帝国主义论”的中心含义
考茨基认为,殖民扩张、军备竞赛和战争,使帝国主义国家的经济基础本身受到了威胁,“继续执行目前的帝国主义政策,将过早地引起……经济破产。这一帝国主义政策不能再长期继续下去”,那么,帝国主义的前景如何?考茨基认为:“人们可以用马克思有一次关于资本主义说过的话来说帝国主义:垄断产生竞争,竞争又产生垄断大企业、银行和亿万富翁的疯狂竞争,使并吞了小财阀的那些大财阀产生了卡特尔思想,因此现在从帝国主义大国的世界大战中也能够产生最强大的国家的联合。这一联合将导致军备竞赛。可见从纯粹经济的观点看来,资本主义不是不可能再经历一个新的阶段,也就是把卡特尔政策应用到对外政策上的超帝国主义阶段。我们当然必须像反对帝国主义一样激烈地反对超帝国主义,不过它的危险不在军备竞赛和威胁世界和平这一方面,而是在别的方面……世界大战还可能导致这样的后果,即帝国主义意图和军备竞赛首先加剧——这样一来,继之而来的和平就只是一项短暂的休战,不过从纯粹经济观点看来,已经不再有任何事情妨碍这次强烈的爆炸最后用帝国主义者的神圣同盟来代替帝国主义了。”
为此,考茨基赋予帝国主义这样的含义:“帝国主义是高度发展的工业资本主义的产物。帝国主义就是每个工业资本主义民族力图征服和吞并愈来愈多的农业区域”而采取的一种对外经济扩张“政策”。还有,“帝国主义正像它所代替的‘曼彻斯特主义一样,是资本主义政策的一种特殊类型”。
从帝国主义的这一定义出发,考茨基认为,资本主义所引起的军备竞赛、世界大战、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的加强、本国无产阶级反抗的增长等,“不仅是威胁着这个或另一个帝国主义国家,而是威胁着它们全体”。但是,“资本主义还不一定因此就到了穷途末路”。因为,“任何资本主义大国在其他类似的国家的对抗中扩大自己的殖民国家的意图,仅仅是促进资本主义扩张的许多手段之一”。而改变这种意图是完全可能的。
1915年4月,考茨基对其超帝国主义的设想做了更加完整的阐述,他说:“英国保护关税运动的衰退,美国关税的降低,裁减军备的意图,战前最后几年法德两国资本输出的迅速缩减,最后还有不同的金融资本阶级集团日益发展的国际融合,促使我意识到,现在的帝国主义政策能否被新的、超帝国主义的政策取代,这一政策将用国际上联合起来的金融资本对世界的共同剥削来代替各国金融资本间的相互斗争。资本的这样一个新阶段无论如何是可以设想的。至于它是否也能实现,目前还没有足够的前提来解答这个问题。”
考茨基还谈到帝国主义战争的两种不同结局。他指出:“战争可能使金融资本家间的民族仇恨达到极点,使军备竞赛继续进行,使第一次世界大战成为不可避免的,从而完全摧毁超帝国主义的嫩芽。”另一方面:“战争也可能有别的结局。它的结束方式可能使超帝国主义的嫩芽茁壮起来。”1927年他重申了超帝国主义的设想。他说:“金融资本通过世界大战的教训也许会看到这种扩大剥削范围的方法过于冒险。这种追求增值利润的活动,会使全部资本遭受太大的风险,而相反地过渡到超帝国主义,过渡到所有国家的金融资本家的国际卡特儿化倒会更为有利。”
考茨基由此断言:战争的结果有可能促使“最后用帝国主义的神圣同盟来代替帝国主义”,即在国际范围内把帝国主义国家组织起来,彼此达成协议,形成一个世界范围的国际垄断组织,用和平合作、共同剥削世界来代替帝国主义之间的掠夺战争。他认为,工业大国的联合,将会在资本主义范围内出现一个裁减军备和持久和平的新时代。
因此,鉴于通过战争的办法会搞得两败俱伤,垄断资产阶级就有可能把经济上组织卡特尔的办法推广到对外政策上去,组织国际大联合,使所有国家的金融资本家实现国际卡特尔化,用联合起来的国际金融资本对世界的共同剥削来代替各国金融资本之间的相互残杀。这样,在帝国主义之后会出现一个“超帝国主义”阶段。对出现这样一个阶段的可能性,考茨基没有给予肯定的回答,而只是说“是可以设想的”,至于能否实现,尚有待于时间的检验。
二、考茨基对于帝国主义本质的认识
在考茨基看来,帝国主义就是实现“资本主义工业民族的在不断扩大同它有交换关系的农业地区的意图”的“一种特殊形式”。它包括保护关税、资本输出和殖民扩张三个方面。
考茨基一再指出,帝国主义就是高度发达的工业资本对农业地区的征服和兼并。他强调说,帝国主义不是一般的“工业资本”的政策,而是“高度发达的工业资本”的政策。这种新型的工业资本有四个主要特征。其一,工业资本的发展超出了民族国家范围,进入了世界陸的竞争阶段。他说,在20世纪的七十年代里,英国在世界市场上的工业优势不复存在了,“从那时起,我们看到愈来愈多的工业国在寻求销售市场和原料供应地。同时,资本的积累已经具有如此的规模,以致它在各文明国家里都已经过度膨胀。在国内没有足够的投资可能性或者只有低利润的投资可能性,这种资本就愈来愈力求在国外进行投资。但是,只有在那些由各该资本家的本国所统治的地方,销售市场、原料来源和投资场所才是最为保险的。于是,无论在何处,工业资本家这时也都对进行征服产生了兴趣。”
其二,在工业资本内部,重工业所占的比重超过纺织工业,占据主导地位。“值得注意的现象是——重工业资本家——不管他们的个性如何不同——毕竟都由于他们所代表的利益以及由于他们赖以致富的条件而比纺织业资本家更倾向于并且也被迫要采取残暴的方法。除此以外,重工业资本家还对军事装备有特殊的兴趣,这种装备对他们来说尤其有利可图”。
其三,在工业资本的资本组织形式发生了变化。“在这一新的阶段上,工业资本采取了股份公司的形式”。这种形式不仅直接来自以前商业资本和货币资本的组织形式,而且为工业资本的外部结合铺平了道路。
其四,就工业资本的外部特征而言,它开始同银行资本与土地贵族相结合。考茨基认为,工业资本强大之后,它过去曾有的和平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消失了。而且,它还同统治阶级中的“好战派”结合起来。这既包括同银行资本的结合,“银行资本永远是倾向于战争的”,也包括同地主贵族的结合,“自古以来,地主贵族就属于好战阶级之列”。从这里可以看出,考茨基坚持认为帝国主义是高度发达的工业资本主义的产物,不同于20世纪初奧地利著名马克思主义者希法亭关于帝国主义是“金融资本偏爱的政策”的观点。同时在立足点上,考茨基的思想与列宁的帝国主义论也有明显的区别。
三、考茨基“超帝国主义论”的现实意义
在历史上,对“超帝国主义理论”作出系统评价的当首推俄国布尔什维克党和苏联共产党的著名理论家布哈林。布哈林在《世界经济和帝国主义》这部著作中认为,“超帝国主义”在理论上是可以设想的,但是实际上是无法实现的。从理论上讲,帝国主义不过是国家资本主义托拉斯之间竞争的表现,因此这种竞争一旦消除,帝国主义政策的基础也就瓦解了,这就出现把分解为各民族集团的资本变成统一的世界组织的过程,这个世界组织就是与无产阶级对立的世界托拉斯。布哈林指出,“从抽象的理论上看,这样的托拉斯是完全可以设想的,因为一般来说,卡特尔化的过程是不存在经济界限的”。但是他随即又说,“这种抽象的经济可能性决不意味现实的可能性”
在布哈林看来,订立比较稳定的协定的首要条件是世界市场上大致势均力敌的状态,否则占据有利地位的集团就不会参加协定,它会用斗争的办法去打垮对手。而且资产阶级的民族集团不仅依据现状,而且会依据未来的可能去制订计划。如果目前势均力敌。伹未来也许某一集团会凌驾于所有竞争对手之上,这就会使协定处于不稳定的状态。布哈林声称:“在最近的将来,在我们即将目睹的历史进程中,世界资本主义将以吞并弱者的办法,朝着全世界的国家资本主义托拉斯的方向行进。一旦现在的战争结束,又有新的问题不得不以剑来‘解决,任何协议或合并都只能以新的规模来重演。如果欧洲统一起来,那还会出现以欧洲为一方,以美洲和亚洲为另一方的大规模斗争。
最初,列宁对“超帝国主义论”的批判沿袭了布哈林的思路,说考茨基是以“超帝国主义”的设想来否定“无产阶级在今天在危机已经开始、战争已经发生、阶级矛盾空前尖锐化的‘阶段的革命任务和策略!”并斥责考茨基是“无产阶级叛徒”,考茨基的“超帝国主义”论从理论上讲,是脱离当时实际的小资产阶级空想,是“‘纯粹的抽象概念”。
在著名的《帝国主义论》一书中,列宁对考茨基的思想进行了更深入的批判。他指出,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争夺不会停止,奢望帝国主义国家实现所谓和平的“超帝国主义”的国际联合是不可能的。在“超帝国主义”出现以前帝国主义对世界的统治就会被无产阶级革命所推翻。
显而易见,上述论断反映了列宁和布哈林等人对无产阶级革命形势的乐观估计。的确,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列强为追逐世界霸权不惜诉诸战争,由此造成的革命形势一触即发。为此,列宁所作的论断自有其相当的根据。
然而,从逻辑上讲,一个或者几个国家无产阶级的胜利,并不一定意味着帝国主义的全面崩溃和灭亡,也不意味着它再也不会有所变化。尽管直到现在考茨基设想的“超帝国主义”没有出现,但是世界范围的资产阶级统治地位并没有走向崩溃和消亡。不仅如此,20世纪中叶以来资本主义还得到长足的发展,并且在战后维持了长久的和平。这就自然而然地引起了人们的困惑,到底应当如何看待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显然,墨守成规是不行的。因此,笔者感到对各种帝国主义论包括对考茨基的“超帝国主义论”进行反思和做出新的评价就是必要的了。
众所周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这主要表现在:经济全球化成为当今世界的一个基本特征。资本主义的生产社会化发展到一个更高的阶段,与此相适应,资本主义在某些方面形成了一整套自我调节机制和比较完备的法制体制,同时通过实施反托拉斯立法对垄断的弊端加以一定程度的约束。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和斗争依然存在,但更多的是以和平方式化解争执。在此背景下,资本主义经济明显增长,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国内外矛盾趋于缓和。另一方面,战后世界趋于多极化,这在冷战结束之后更加明显。多极化格局有利于遏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和实现各国人民对和平、稳定、繁荣的新世界的美好期盼。同时,世界多极化格局也有利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抓住机遇,发展自身的经济,巩固自己的独立。
如果以当代全球化的视角来观照考茨基的“超帝国主义”论,可以说,帝国主义是一种对外经济扩张政策,“超帝国主义”论有一定的合理成分。因为,考茨基关于帝国主义的定义,有着明确的界限,是指私人垄断资本因对外经济扩张的需要而进行的对外侵略政策。在他看来,这个帝国主义的定义以及它所引起的战争,未必与经济基础有直接联系。严格说来,帝国主义这一定义只适合于19世纪末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而对战后已从私人垄断发展到国家垄断和国际垄断的现代资本主义却不一定适用,即不能把当今美国、日本、西欧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笼统地称为帝国主义国家。此其一。
其二,战后资本主义的发展,尽管没有根本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但“超帝国主义”论中所阐述的一些现象,有一些萌芽和初步发展,而且这种趋势还在继续。不可否认,现代资本主义国家具有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无疑为过渡到一个有高度民主、高度文明的社会主义社会奠定了更加成熟的物质基础。尽管这个过渡过程将是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但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战后出现的新情况和我们所处时代的新特征来看,在总体上,资本主义将和平地而非暴力地进入社会主义。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西北欧资本主义国家中不断增长的社会主义因素,就很能说明问题。
综上所述,在当代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的历史背景下,重新审视考茨基的“超帝国主义”论确有必要。这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当前所处的时代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当然,考茨基的“超帝国主义”论并非严谨深刻的科学理论,有许多方面尚值得认真推敲。比如,“超帝国主义论”掩饰了帝国主义的根本矛盾和帝国主义危机产生革命的必然性,似乎帝国主义本性可以改变,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也可以一劳永逸地达到实现世界和平。还有,与考茨基的设想不同,长期以来美国等资本主义大国挑起的军备竞赛并没有停止,当前似有重新抬头之势。这些都说明“超帝国主义论”绝非无懈可击。另外,考茨基刻意淡化阶级斗争,认为工业资本的初期是热爱和平的,这些观点也广受世人的诟病。我们只是觉得,在当时的情况下,考茨基结合时代的变化,本着马克思主义的态度,进行较为深刻的理论探索,这种不畏权威、敢于探索的勇气还是值得后人认真学习的。至于“超帝国主义论”的得失,也就只能放在历史发展的长河里去加以检验。世界史研究
[作者简介]苏颖,女,山东济南人,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05级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当代国际关系。
[责任编辑:柳文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