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田秋《诫子书》的思想特质

钱明
摘 要:田秋的《诫子书》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价值。读这篇文章不仅会被他的思想和个性所打动,还会熟悉他生活的时间和地点。至于这篇文章的特点,他首先“警告”了后人,希望通过讲述自己生活中的故事来激励他们;其次,他从自己的成长经历入手,树立榜样,利用示范效应和模范的力量,启发和教导其后人;第三,从后代的角度来看,他主张“保护”家庭和私有财产,但明确要求后人坚决拒绝不当的“权力利益”,即权力所获得的利益。
关键词:田秋 《诫子書》 思想特质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05(2018)03-80-83
与西方文化不同,中国人安身立命、心灵慰藉靠的不是“天国”,而是“家国”,故而家风、家教、家训、家规、家政、家礼、家族、家谱等“家文化”在中国人的思想世界和生活世界中显得特别重要,尤其像家训之类的东西,是会被后人反复提及、评价并利用的。可以说,家训和家教是把中国人的生命逻辑和基本信条——为己、为人、为政、为民、为国、为天下连接在一起的重要粘合剂。
本人对田秋知之甚少,只是为参加2017年12月5日在贵州省思南县举办的“田秋思想学术研讨会”才仓促阅读了他的著作。后来我在读了编入此次研讨会论文集的55篇论文后发现,竟有27篇是专论或涉及田秋的教育思想与实践方面的论文,几乎占了近一半,可见教育思想与实践在田秋思想中的分量是最重的。可以说田秋首先是个教育家,然后才是思想家和文学家,而田秋的教育思想与实践,我觉得又可分为科举教育与家庭教育两个层面。本文即拟以田秋的家训和家教为主线来谈点个人的感想。

中国人写家训,大都浓缩了撰著者毕生的生活经历、人生体验和思想情怀,不仅撰著者的子孙后代从中获益颇多,就是今人读来也会有许多可借鉴之处。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被后人誉为“智慧之化身”,他的《诫子书》可谓是一篇充满智慧之语的家训,是古代家训的典范。诸葛亮的《诫子书》是在他54岁时写给8岁儿子诸葛瞻的,书中留下了千古名句:“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早于诸葛亮《诫子书》的还有西汉东方朔的《诫子书》、东汉郑玄的《诫子书》(又名《戒子益恩书》)等名篇,但都比不上诸葛亮的《诫子书》影响广泛。田秋的《诫子书》(又名《西麓训子》)1虽不能与这些千古名篇相提并论,但也有其自身的特点与价值,细细读来,不仅能为田秋的思想个性所感动,还可对田秋所处的时代和地域有所把握。
田秋(1494-1556),字汝力,号西麓,贵州思南人。他是中国历史上不多见的少数民族(土家族)思想家之一。他出身仕宦书香门第,幼年读书用功,聪敏过人。明正德五年(1510)十七岁时领云南乡荐,九年(1514)二十一岁时登进士第。嘉靖元年(1522)任福建延平府推官,六年(1527)任直隶河间府推官,次年授户科给事,九年(1530)授礼科左给事,十五年(1536)任吏科左给事,户科都给事,福建布政司右参政,十八年(1539)升任四川按察使,次年再升任广东右布政使。二十年(1541)六月,惊悉二子会试不第,相继丧于京城的消息后,悲痛欲绝,辞职还乡。后在家乡办学,至嘉靖三十五年(1556)去世。田秋最大的功绩是最早提出在贵州兴办州县学校,并在贵州开科取士,1成为继王阳明之后从根本上改变贵州地区教育文化落后面貌的代表性人物。
下面我就对《诫子书》谈点读后感,主要谈两点:一是《诫子书》本身的要旨或主要内容;二是通过与田秋同时代人的比较来分析田秋家训的思想特质。
《诫子书》虽为田秋去世前两年写给其三子田时都,但其实是写给其所有后人看的,全文约1300字,内容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一是向子孙后代讲述了思南田氏的家族史,以及自己为行孝道而放弃做官、居家侍养父母八年,后又因父母双亡而“无仕进意”的心路历程。最后,因“闻时中、时龙(田秋二子)会试下第,连丧于京邸,疮钜痛深,方过迷乱2,弃官而归。再疏请乞致仕,乃得准家居。修饰先墓,创建宗祠,买祭田以供粢盛,盛邸舍以供祭物”。真真切切地彰显出一个孝贤之子的难得品质。
二是向子孙后代讲述了自己的成长史,比如“吾少颖敏,过目几于成诵,惜未经大儒指授,偶得科第,于道未闻,未成童而食廪,君恩至重,未尽致身之节。少为父母所钟爱,乃以虚名奔走,竞逢属纩之日,此皆吾终身所抱恨”,对自己未能尽忠尽孝抱有终生遗憾。同时还介绍了自己所承担过的各种职务,以及为官时或致仕后的个人表现和人格特质,比如“暇则修桥梁、治药饵,以惠乡民;耕作凿井之外,别无经营以自封。平生耻攀权要、干谒贵3。致仕以来,未尝入官府干挠公事。居官虽二十年,历俸未及九。性甘淡素,居官且不当利权”。向后人描绘了一个廉政惠民、厌恶权贵的活脱脱的清官形象。
三是向子孙后代讲述了何为贤孝之子的基本道理。比如“读书不止于应举取科第,内则以之涵养气质,薰陶德性,外则资之以抚世酹物。若修身慎行,不辱先人,虽不能成大名,亦为贤子。居官持廉者多深刻4,吾廉而不刻也,宜有后人……汝力弱,不能别求庄地,虽劣,亦免争竞也”。为后人树立了一个薰陶德性、修身慎行、抚世酹物、与世无争的君子样板。
不难看出,田秋想留给子孙后代的,首先是一个励志奋斗的孝子贤孙的形象,同时也是一部思南田氏在读书、为官、做学问上的家族成功史。在田秋眼里,这些《诫子书》中所述之内容无疑是激励后人的最好的励志教材。当然,不仅田秋,几乎所有撰写过家训、家书、家谱的古代哲人,用家族成员的成功史、奋斗史来激励后人,乃是不变的手段和目的。
田秋的这篇《诫子书》还告诉我们:
第一,田秋是个大孝子。他二十一岁中进士后,一直居家赡养老人,直到二十八岁才在长兄、老父的催促下赴京候任。他在官二十余年,但真正领取俸禄的时间只有九年,多数时间是在家中尽孝养老。
第二,田秋主张“廉而不刻”。“刻”在此处指的是“刻板”“刻薄”,“不刻”就是不刻板、通人情。这说明,田秋这个人很有人情味,所坚守的是儒家的“中道”原则。他是在坚持原则、把握好“度”的前提下,对正常的人情往来持理解立场。也就是说,对于朝廷高官内宦等大权在握者,他不仅不讲情面,而且大胆上疏,予以揭露,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但对于普通人,对于乡里人,他则通情达理,不刻板,不绝情,从而保持了与家乡人的较好关系,并自认这是“宜有后人”的基本前提,而“有后人”乃是中国古代孝道的重要内容。
第三,田秋读书“未经大儒指授”。这说明,田秋基本上是自学成才,所以他非常强调自得、自悟的重要性,而这点正好与阳明心学的主张相吻合。当然,这也反映了当时贵州地区教师力量缺乏、难有大儒名师指导,就连科举考试也得千里迢迢到云南赴考的基本现实。这一点,还可能是田秋要求其后代多多咨询请教家里亲人,而不像文教发达地区以师友为第一求教对象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对“友”的强调,则可谓文教发达地区之阳明学者的共同立场,由此亦可看出当时贵州与发达地区的差距。

王阳明的再传弟子、浙江绍兴人张元忭(1538-1588)比田秋小四十多岁,他也写过一篇著名的家训——《遗子说》。如果拿张元忭的《遗子说》与田秋的《诫子书》作一比较便可以看出,张元忭写的家训看重的是官员的自省自律,而田秋写的家训则看重的是个人的德行操守。
张元忭在《遗子说》中告诫官员,与其“广买田宅以遗其子”,不如把优秀品德与渊博知识教于子。他的《遗子说》记载道:“客有广买田宅以遗其子者,其言曰:‘不如是不足以遗吾子。张子闻而诘之曰:‘子之父遗子几何?子之祖遗若父又几何?客曰:‘吾祖所遗薄田敝庐耳,吾父始拓之,至予又拓之。张子曰:‘若是,则安用子之汲汲焉为若子谋也?客曰:‘夫人之子,亦安得人人贤且智,如吾父子之能自创立者?张子悠然而笑曰:‘噫!子过矣,子过矣!子亦安可逆料汝之子不贤且智,如若父与子之能自创立也,而汲汲焉为之谋邪?若子广田宅以遗若子,而逆待之以不肖,遗之虽厚,待之实薄矣。且子既以不肖待若子,又安望若子以贤且智自待,而终守子之所遗也。夫我则不然。我将以贤且智待吾子,即亡以遗吾子,视子之待若子,不已厚乎?客默然而退。”1
尽管田秋、张元忭等当时著名的思想家都是在晚年或致仕以后才开始重视家教,进而撰写家训的,但比较而言,张元忭提出了应该把什么样的“遗产”留给后代这样严肃的社会政治课题,而田秋则以自己的成长经历告诫其子孙后代,读书对于“涵养气质,薰陶德性”的重要性,以及应该如何为官做人的重要个人修养问题。而据笔者解析,这种分别至少部分反映了贵州与当时的发达地区在问题意识上的差异。
除此之外,通过与张元忭的《遗子说》的比较,我们还可以透视到田秋《诫子书》的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田秋《诫子书》是写给自己家人的,而湛甘泉2、张元忭等当时的心学大家所写的家训则主要是写给族人乃至天下人的。
第二,田秋写《诫子书》是在向后代“预警”,欲通过叙述自己的人生经历来激发后人的志气,而湛甘泉、张元忭等人则是在看到了后代、族人利用自己的地位和权力开始“变质”,以势欺人,给自己抹了黑后,才意识到了家训、家教的重要性。这说明,当时的贵州地区,主要的任务是发展和追赶,是为激发奋斗实干之志气,而地处经济发达地区和沿海地区的张元忭、湛甘泉等人则已面临了后代颓废懒散、族人仗势欺人的严重问题。前者只是“预设”之课题,而后者则是现实之课题,故而田秋写《诫子书》的真实目的与湛甘泉、张元忭等人是不太相同的。
第三,田秋是从自己的成长经历出发,通过示范效应和榜样力量,以身作则地启迪、教诲自己的子孙后代,而湛甘泉、张元忭等心学家则是想通过说“理”的方式,来对世人进行说教,以训诫和规范族人乃至天下人,在社会关切上,田秋与湛甘泉、张元忭等人是表现出一定差异的。
第四,正是从子孙后代的立场考虑问题,田秋主张合理的、正当的家产、小产还是要“保守”的,但对于不合理的“利权”,即通过权力而获得的利益,则明确要求坚决拒之;而张元忭则主张与其“广买田宅以遗其子”,不如把优秀品德与渊博知识教于子,这同样也反映了田秋不刻板、通人情的行事风格。在贵州这样的经济特别落后的地方,田秋的做法和主张,我以为是有利于地方经济发展的,这就如同在改革开放初期强调“让一部分人(合法合理地)先富起来”的政策一样,到了一定的发展阶段,就要强调共同富裕了。对于当时的贵州地区来说,迫切要解决的是有无问题,而对于当时的江南地区来说,则是要解决公平的问题。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地域条件,理应有不同的家教和家训。田秋了不起的地方,就是能做到因时而异、因地而异地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教化思想和主张。他是想通过自己的示范带头作用,来提高家乡的文教水准和经济发展水平,所以他在强调孝道、自得之学以及家中人传帮带作用的同时,又要求后人在不与人争利的前提下,保护好家产,并加以发展,以便通过这种示范效应,尽快地改变家乡的落后面貌。因此,他主张把合理的财产留给后人,让他们珍惜保护,发展祖产,以带动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使之能跟上或赶上经济发达地区。
众所周知,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风的“家”,是家庭的“家”,也是国家的“家”。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谈到要“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强调“家庭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在这方面,包括田秋在内的古代家训给我们留下了相当丰富的思想遗产,如果拿田秋的《诫子书》、张元忭的《遗子说》等家训遗产来对照一下当下的官场现形,也许会让相当一批官员汗颜!也会让相当一部分年轻人自励奋进!而这也是我们当下研究和弘扬田秋家训的意义之所在。
Abstract: Tian Qius Admonition to My Sons(Jie Zi Shu) has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and value. While reading the article, we will not only be impressed by his thoughts and personality, but also get acquainted with the time and place in which he lived. As for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rticle, he first“warned”descendants, hoping to motivate them by telling his own stories in life; second, he inspired and taught them by starting with his own experiences of growing up, setting an example and making use of demonstration effect and the strength of a model; third, from the standpoint of descendants, he advocated the“conservation”of family and private property, but clearly required them to resolutely refuse improper“interests from power”, which meant the interests obtained by virtue of power.
Key Words: Tian Qiu; Admonition to My Sons(Jie Zi Shu); Thought characteristic
(責任编辑:黄万机)
相关文章!
  • 情境、主体、意识、理性

    新课程改革以来,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如有效教学理论、生本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念、“学习金字塔”理论等无不揭示

  • 第一次世界大战:20世纪历史的

    历史学家常常习惯于用时间作为坐标来表明历史的分期,这是历史学的特性使然。正是在时间的流淌中,时代的特性悄然发生着转换,尽管有时不

  • 为历史课赋予历史感

    何睦何智坚?眼关键词?演大众传媒,变迁,教学设计?眼中图分类号?演G63 ?眼文献标识码?演B ?眼文章编号?演0457-6241(2014)17-0052-07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