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来寂寞还风雨,苦我同光以后人

李黎
摘 要:李绍莲是清同光后期贵州诗人,他经历清王朝覆灭与中华民国成立之剧变,生平及诗作以戊戌变法为界分为前后两部分。前期为读书与科举时期,诗作主要表现为对功名的追求与失落。后期为乡居教书时期,诗作主要表现为对时局世风的忧虑和对民生民俗的担忧。李绍莲的经历及思想具有典型的时代特征,其作品《小芳园诗草》的价值与意义在于保存了当时基层社会真实的社会状况和基层个体在社会变迁中的心理变化。
关键词:李绍莲 《小芳园诗草》 基层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05(2018)02-73-77
由精英文学转向基层文学是近年来古代文学研究的新趋势,基层写作、布衣诗人等论题成为研究热点。清代大量文献资料的保存为基层文学研究提供了极大便利条件,传统文化的发现、地域先贤的挖掘也为基层研究提供了内在动力。但浩如烟海的卷帙降低了研究目标的确定,恒河沙数的作家队伍分化了研究对象价值。如何确定研究对象,发现并辨析作品价值将是基层文学研究的瓶颈所在。
李绍莲,贵州石阡人,生活于清末民初,名不见于各种文学史,稍有被记载者是曾参与公车上书,留下一个名字在人员名单中。是一位即将被历史遗忘的诗人。诗集《小芳园诗草》在《贵州通志·艺文志》中仅留下一条简单的信息。通读诗集,可见基层诗人斑斓驳杂的思想。
李绍莲,名光联,字璧辉,绍莲乃其号。生于道光二十八年(1848),卒于民国十三年(1924)。曾九试以登贤书,于光绪二十年(1894)甲午科中举,是年参与了著名历史事件公车上书。戊戌变法失败后,返乡设馆教学。光绪三十年(1904),因科举停,学制变,知府马衢亨将龙川书院改为中学堂,聘其为讲习。晚年组织“商乐诗社”。李绍莲还是石阡中医的开山鼻祖。著作有《小芳园诗草》《小芳园杂著》《中医要览》,今仅见《小芳园诗草》存世。
《小芳园诗草》自序作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曰“予自年十五甲子(1864)至年六十戊申(1908)期间,或流连风景,或感慨遭逢,或有愤于今,或有怀于古,共得长短诗千有余首”1。说明他于六十岁时亲自整理自己诗稿。后该集由其子整理出版。《小芳园诗草》周国华序称七卷,王万杰序称六卷,目前所见分为四卷,依时间为序,排列完整。所收录诗稿也不仅仅限于前六十年的作品,多有晚年诗作。具体而言,第一卷自甲子(1864)起,讫于癸巳(1893),为其十六岁至四十五岁作品。第二卷主要为甲午(1894)年诗人中举前后上京与返程作品,包括戊戌年(1898)的作品。自第三卷起,诗下多注明时间。起己亥(1899),讫乙卯(1916)。第四卷诗歌没有特意标明年月,起诗为乙卯(1916)作,七十岁(1918)仍有诗作,曰“忽忽光阴惊七十”(《生日口占》),诗歌还记载了县长周国华剿灭周老海的事件,该事件亦发生在1918年。
李绍莲的生平以戊戌变法为界分为前后两部分,王万杰序称:“变法后无意仕进,日以赋诗饮酒为乐,新建小芳园,竹梅而外,更有兰菊数株,起卧均其间。”诗作分前后两部分,前期诗作主要表现为对功名的追求与失落,后期主要表现为时局世风的忧虑和乡居生活。
一、会看鹿鸣秋信报,当于盛世著元音——追求与期望
李绍莲早期随父亲漫游,《小芳园诗草》也以此为起始。首诗为《甲子新正拟侍家君远游欣然试笔》,诗歌描述小小十六岁的他心情激动,充满理想与激情:“放眼云山雄顾盼,关心时势切劳忉”,“助我凌云犹未得,还期染翰九重高”。此行由龙溪口舟行下沅州,到达粤西,又从阳朔,过平乐、到梧州,由梧州而返。大约用了一个春天的时间,诗曰“春尽夏来归便归,满帆高挂彩云飞。直从西粤出南楚,便向黔中款故扉。”(《梧州返棹漫成五絕》)第二年,又随父亲漫游楚中,诗曰“粤中游罢楚中游,粤值春风楚值秋。看水看山谁是伴,一张琴共一扁舟。”(《乙丑侍家大人游南北》)两次出游开阔了他青少年时期的视野,也引发了他对历史社会的思考,在梧州看到“奇货侈纵横”、“遍聆丝竹韵”的繁华气象,想到“黔兵戈未宁”,感慨“扰扰怀黔地,熙熙羡粤氓。治安畴上策,得使共升平。”(《梧州纪行十四韵》)第三年丙寅返回石阡。两次出游,是为了躲避战乱。《感去年阡城失守作》注:“失守在同治乙丑五月十日,作于丙寅年避贼铜江归来。”《戊辰述怀六首》诗曰:“昔年遭世乱,奔走楚粤间。幸逢黔地平,挟策归故山。”
回黔后,李绍莲开始了“闭门时读书,良友相往还”的生活。经历了逃难漫游,诗人感受到读书的快乐,“即此有余乐,长歌破笑颜” (《戊辰述怀六首》其一)。此时,他满腔抱负:
学业务求高,启处不厌卑,丈夫志有在,岂假居室为。矫矫笼中鹤,騼騼辕下驹。霄汉虽间阻,天路未驱驰。一朝鸣得意,各自显神奇。虽我碌碌材,勤勤念在兹。(《戊辰述怀六首》其二)
走马观天下,献策见君王。既为男子身,立志在四方。(《戊辰述怀六首》其三)
后设馆为生,他期望国家出现中流砥柱式人物,亦期望诸位学生有所追求:
强敌阴谋祸眼前,国家何似太平年。谁人作得中流柱,撑住江山半壁天。
冀尔诸生尽直前,莫轻辜负好青年。荣华富贵原无定,半在功夫半在天。(《生日感怀》)
丙子年(1876)他二十八岁,为了显亲扬名到贵山游学。
富贵非吾愿,双亲赖显扬。因循归故里,决策去他乡。(《卜期正月十五日游学贵山,在家书怀》)
几度低徊吟不尽,英雄自古重功名。(《十五日在家起程》)
写字岩前几度过,功名未遂可若何。(《过写字岩》)
有志显扬何日遂,床头反侧到天明。(《夜中感怀》)
最终他科举失败,功名无望,伤感地说:“学业功名两不就,愁容常共梅花瘦。显扬莫遂嗣绩艰,搔首问天莫予觏。”(《述怀》)在29岁时感叹:“四年三度败闱场,险阻艰难已备尝”(《生日感怀》)最后他的心情变为感愤:“千秋壮志仍糊口,十载诸生未展眉”、“楚粤归来但守株,功名两字误修儒”。(《感愤五首》)
虽功名不遂,诗人却对自己的诗文非常自信。新年發笔曰:“展我磊落不平之胸次,脱我灰颓无用之头巾。泼墨淋漓惊风雨,挥毫放纵驰鬼神。镂金错采纷披座,鲜碧硬黄妙绝伦。写出龙蛇翻海底,吟成鸾凤啸江滨。时晴快雪交辉映,瑞霭祥云灿指陈。扫尽闲愁空俗韵,夺来新颖占芳春。”(《戊寅新正发笔漫成“寅”字百韵,以抒所怀》)此时,他对科举制度仍然充满期望,他在期望他人,勉励他人:“会看鹿鸣秋信报,当于盛世著元音”。(《曾子垣以留别事原韵索和,以此应之》)
此后,他又到省城参加科举。他回忆科场的困苦,如实记录下来,是难得的有关清代科举考试考场的真实史料。节录如下:
自行负笈又携囊,卑贱屡形尊贵忘。本冀贤书留姓字,先令吏役肆猖狂。呼名叫应同厮仆,封号严稽似盗藏。屈体难伸衾狭座,抬头有碍瓦低墙。文章潦草随风气,面目昏花昧日光。困惫持装出矮屋,蹒跚纳卷上都堂。(《闱后追念,困苦百端,感而赋此》)
他还仿照李白的《蜀道难》,作《中举难》,亦为反映科举的佳构。
噫嚱,冤乎苦哉!中举之难,难于上青天!途资及场费,借贷何纷然!行来五百四十里,食尽人家臭火烟。西去青峰并万岭,可以横绝白云巅。皮嘴歪1磨不死,然后到省歇栈暂流连。暗有臭虫虼蚤耗精血,明有投文买卷罄盘川。贡院挤塞进不得,脚篮高举苦攀援。矮屋何盘盘,屈身面壁耸岩峦。呕心沥血文成就,交卷出场苦愁叹。三场免贴得意还,方冀丹桂可高攀。及闻榜发无名字,魂飞魄散卧房间。便闻秀才啼哀怨,落孙山。中举之难,难于上青天,人人困此凋朱颜。广寒宫殿不容尺,几辈空窥倚绝壁。他人喜报争喧豗,不中者闻如惊雷。其难也若此,嗟尔求名之人,胡为乎来哉!主闱光怪而崔嵬,有节名关,无钱莫开。房官更昏瞀,害甚狼与豺,苛如猛虎,毒似长蛇;拘文牵义,困人如麻。看榜归途苦,不如早还家。中举之难,难于上青天。英雄自古同咨嗟!
终于,他甲午科棘围中举,时年四十六岁,曰:“四十六年方折桂,可知时运与功名。”
乙未年(1895)他到京城参加会试。诗曰“岁干旃蒙支协洽,首来京邑瞻韎韐。”(《重到京师有感》)他一路风餐露宿于二月初九日到京,这次会试以失败告终。也就是这一年,他参与了公车上书。晚年曾有诗曰:“戊戌公车会帝京,轰闻保国致升平。万言书上曾倾倒,四裔羁留又变更。”(《感愤》)丁酉年(1897)他再次入京城,参加戊戌会试。曰“五十年已衰,遑云服官政。勉作北道行,妄欲争福命。”尽管亲人与之依依不舍,但“朋友慰我行,努力奋功名”。第二年(戊戌)才到达京城,诗曰:“越在著雍阉茂年,又从江海近日边。”(《重到京师有感》)
两次入京,他一边了解地域风俗与历史,一边观察思索中国的社会现状,前一类诗歌如《愁肠铺》《金家铺》《过杜康造酒庐》《到襄阳》《新野》《吕堰》《南新店》《白水屯感怀》《南阳》《裕州》《过沮溺耦耕子路问津处》《遵化店》《襄城》《新郑》《蒙政故里》《渡黄河》等。后一类诗歌如《上海纪异五律四首》《中外感》《观大沽口》《叹唐沽》《过天津》《轮车行》《重到京师有感》《归过上海马车游愚园张园》《圆明园阅兵》等。在上海,他看到“诡奇洋世界,纷杂汉人民”、“香衔尘洗净,利市艳如花”、“楼阁炫金碧,讴歌杂管弦”等景象,感慨“中朝先距矱,一举付沉沦。”(《上海纪异五律四首》)在京城,他看到“繁华富贵乡”,于是他期望“大业深仁爱,中兴侈富强。厚生还正德,黼黻望朝堂”(《都城胜概》)他看到朝廷的内部斗争,期望“两宫和好无他虑”;他认为官员贪污导致海防溃退,“自贪财贿许通商,遂中阴谋溃海防”;他看到朝中铨选混乱,“优人五品内供奉,阉竖一班外弄权。每选菲材沿旧例,更添花样报新捐”,“宦场惟揣阙肥瘠,铨政但冯贿有无。”(《都城漫咏》)等等。对于外国势力的侵略,他忧心忡忡,批判他们“占据码头诡谋深,渐肆蚕食逞鲸吞。教堂是处坏人心,故多遍海氛。剪我藩篱齿亡唇,竭我资财技巧淫。制我官府狡人民,乱我守旧党维新。和约愚弄我君臣,烟毒困惫我生灵。电气机谋骇古今,舟车水陆飞火轮。更有忧危昭见闻,宫阙四缭鬼为邻。”(《中外感》)当然,他的批判恶包含对新科技的恐惧与对维新变法根源的片面认识。
这一时期,他的思想发生了重大变化。首先是对于功名的重新认识:“科名岂必误斯人,无奈词华过认真。中会选多君德意,诗文磨尽士精神。纵令起草管双下,徒羡生花样一新。八股沉雄兼八韵,可能锋利靖边尘?”(《都城漫咏》)他认为八股文根本解决不了国家的危机,不可能平定中外战争。其次,他由对功名的追求转变为对国事百姓的忧虑,《谏心吟》正是这一时期思想转化的自述:
公车北去,荣禄或撄。春闱一战,强与命争。衰凤失志,老冀逸群。悲歌慷慨,欲念纷纷。娆相两局,虽若不闻。繁华靡丽,亦不萦情。惟慨中外,变异古今。赋诗见志,忧国忧民。
让他放弃一直以来的追求梦想是痛苦的,他的内心也有过挣扎,曰:“理欲交战,乱若治棼。斩断复起,克去复侵。今惟愿汝,猛加纠绳。强仕空过,知非渐臻。”在放弃功名的同时,他在寻找新的人生目标,曰“孝友为政,周书有云。伦常真性,经济宏勋。孰纲维是,葆此虚灵”,可见他找到了“孝友”“伦常”等传统的儒家思想,他誓言“旧染胥除,咸与维新。合造物量,全性命身”,完成了人生思想的转化。
二、末俗嗟无耻,端人讶不祥——晚年的悠游与愤慨
会试下第之后,李绍莲返乡而居,重施教职,“归来终养志,跬步未忍离。官聘教中学,屡恳不容辞……朝夕课经史,讲贯乐不疲。”(《自遣辞》)在自己功名无望的同时,把理想寄托在子孙、弟子身上,“帝京回首教重施,式谷居然有可期。……我滞功名今望汝,早攀丹桂最高枝。”(《庚子补录乙未冬喜让儿入泮》)这一时期,他修建小芳园,自称小芳园主人。修建万卷书楼,带领学生读书其中。小芳园与万卷书楼,成了他晚年悠游之地。丁未年作《自题行乐图》,为该时期生活写照:
这老子托根在仙李,不著道德经,不名柱下史。但学谪仙人,宴序芳园里。名利不关心,荣禄不挂齿。癖染烟霞以,来惟藉诗酒,洽比邻倩花月盟知己。登楼看远山,倚槛听流水。竹树深间,家人父子共幽居,现今即桃源栗里。或时率群孙儿,嬉戏扑花飞,惊蝶起,斯皆足矣畅性天,行乐如斯已足矣。
当时的贵州,尽管咸同之乱已经结束,但是外来思想的启蒙,宗教的传播以及传统思想的延续造成思想各异。晚年李绍莲自称“清叟”,以寓清朝遗老之意,他不能理解当时新的启蒙思想,极尽批判之能事。他的《世变》一诗,自称“语无伦次,不过以世变太奇。随笔记之,使后人知遭逢之太苦耳”。
混沌后三皇,终明类帝王,历朝当晚近,一变甚洪荒,首是人心坏,终非世道光。虚浮滋恶习,利欲尽贪脏。我总安贫弱,人多逞富强。乱源纷党社,祸水遍汪洋。压制嗤前代,纷更鄙旧章。自由生僭乱,平等坏钢常。华夏隳名教,青春误学堂。公司森布列,报馆类荒唐。刑律新文诰,战争重武装。游洋归故土,革命起萧墙。总统殊心目,共和假肺肠。民权规法美,国是别康梁。东亚乖和局,西欧莽战场。五千年绝统,九万里开张。众命埋烟土,同胞毙火枪。潜航祸潜伏,飞艇险飞扬。竹破忧国势,瓜分悚报章。耶稣群奉教,孔圣自为戕。奴隶嗤曾左,圣神誉蔡黄。土豪滋内患,威令失中央。铁道行交错,金融感激昂。火轮飞水陆,电线逞康庄。清室虚经费,民生鲜盖藏。督军雄抚视,司令肆披猖。命贱头颅遍,财空骨肉伤。衙多官啸虎,路险匪关羊。南北交为虏,东西合战商。筑台丛积债,租界溃边防。上下乖违久,公私运动忙。平权紊男女,合历别阴阳。饥馑群生困,腥膻众说香。人情弥冷暖,世态更炎凉。末俗嗟无耻,端人讶不祥。是非成治乱,留待后评量。
李绍莲批判“虚浮”、重“利欲”、“逞富强”的世风。批判党社、自由平等的思想,批判学堂、公司与报馆等新生事物,批判新的“刑律”与武装战争,批判“总统”“共和”等新名词。他出发点在于忧心“国势”与“民生”,自称“端人”,为“末俗”而感叹。需要补充的是尽管诗人思想上不能认同新的思想与新生事物,但他的两个儿子在国民政府担任职务。可以推测,他的认识是逐渐改变的。
混乱的思想必然导致行为各异,社会矛盾丛生。且当时各种政治势力此消彼长,社会动乱不已。诗史是古典诗人追求的诗歌价值所在。李绍莲诗歌不仅如实记载自己的心路历程,亦如实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难得的是他总是站在百姓的立场,为百姓所受之痛苦而感慨,这是一名基层诗人最突出的特点。己酉所作的《纪乱》记载庚子川岩坝之乱与己酉葛彰司之乱,并指出兵匪斗争的结果是“团首勾引官差倾陷”以至于“良民受牵连”, 诗曰:“隶役实戎首,官绅总祸胎。无辜甘惨戮,天网岂恢恢。”(《纪乱》)《时事有感竹枝词六首》作于辛亥,从百姓视角反映辛亥革命背景下的石阡民生状况,兹节录如下:
某府某州某县官,某罚银钱某若干。年来到处炊烟断,正月繁霜六月寒。
大委员兼小委员,痞棍兵差共万千。地皮刮尽绝生息,安望春深更种田。
乞言隆礼圣明时,悼耄刑俱不忍施。八十衰翁贫受罚,余恩断送老头皮。
罚后加刑刑后罚,民财民命总难堪。天心仁爱岂如此,还共乞怜叩蔚蓝。
有明流寇今游勇,劫掠纷纷孰敢当。恐激穷民胥作乱,吁谁入告圣神皇。
诗歌反映纷乱社会秩序给百姓带来的痛苦,其中有来自官长和委员的各种罚款、摊派、兵差、刑罚;有来自游勇的劫掠,百姓的生活真是求告无门。
历史上的辛亥革命固然是推动中国文明进步的重大历史事件,但在辛亥前后这个社会变革政权交替的时候,乱象丛生也是不可避免的。文明的进步、社会的转型总是在权利斗争中实现,但也总是以百姓的痛苦为代价。李绍莲的诗歌是基层百姓的视角,曰“休夸变法极文明,亿万人民苦战争”(《壬子元旦试笔》)《黔石》四首也是反映时代乱象的长篇诗歌,分为《阡人泪》《芙蓉怨》《下大围》《贼民叹》,心心念念全是百姓,“借口民权伸,伤心民命促。民生尽涂炭,民财空储蓄”,“官威三面重,民命一毛轻。盗贼既戕民,官吏复剥民。绅团既虐民,痞棍复害民。屠捐捐我民,厘税税我民。烟酒困我民,斗息括我民”。
李绍莲对于新的思想不理解,在于对传统纲常的坚守。其诗曰:“回首旧游如梦寐,感怀新政似颠狂。尊亲直废安残忍,祸乱丛生苦善良。”(《有感》)饱受儒家思想浸润的他不能接受平等自由博爱的思想,认为是“尊亲直废”。他固守的是传统的儒家思想:“从遵孔孟懔纲常”(《有感》)、“吾儒忠信为甲胄,礼义为干橹,戴仁而行抱义处”(《感遇》)。他认为新思想破坏了传统的以三纲五常为基础的社会秩序,曰:“罢考停科改学堂,后生资遣遍游洋。民财括尽民风坏,莫问三纲并五常”。(《壬子元旦试笔》)他期盼一个有序的社会,他既向往以前那个“各勤正业各安土”(《慨桃园》)民风朴醇的家乡,也赞美一切有利于社会安定的因素。他在《感时》诗中把孙中山与清裕隆皇后相提并论,只因为他们都为和平与安定做出了退让,造福了无数生灵。
堪言革命只孫公,余有愧心大不同。本以征诛成揖让,如斯举功算英雄。江南逊位真奇节,蓟北传贤亦巨功。满汉生全无数命,万千年尚景高风。
宋朝隆佑清隆裕,隆裕贤逾隆佑贤。深识帝王关连数,默安宗祖答皇天。共和政体诚推让,满汉生灵曲保全。五族从今同励治,免教祸乱遍垓埏。
对于社会的变化,他无能为力,在辛亥年感慨曰:“无功无过真吾分,此后茫茫听自然”。(《感遇》)“时事日非吾老矣,契怀还去访天僧。”(《感遇》)“时事日非吾老矣,几徒搔首盼穹苍。”(《有感》)他只能在一个家庭或者家族推行他的纲常思想,李绍莲曾作“文章千古事,孝友一家春”联,以作家训。他教育儿子说:“欲保纲常名教身,首将色戒固精神……父慈子孝弟兄睦,聚庆家庭世代春。”(《教子》)他告诉外甥说:“笃思恩义消仇恨,厚报尊亲播简编。此际纲常须振作,大家欢好乐无边。”(《与外甥皮坤生》)他为亲友交恶而叹息不已,有诗《近来亲友交恶,比比皆是,赋此志感》。
以现代眼光审视纲常思想,固然有其糟粕一面。但透过李绍莲对于纲常的坚守,读者感受到的是一个社会底层人士在乱世之中对心灵安宁与家庭的团结和睦的坚持。诗人曰:“贵腾食用贱头颅,大乱重经守故吾。”“四境嚚凌皆患气,一堂聚顺总和声。”(《慨世》)周国华评价曰:“先生当清末叶,慨世风日卑,乃敝屣功名,潜心教育,课徒于五老峰下,岁月优游……郡中后起各俊乂际新旧学过渡时期,而能谨守礼教以维持网常于不替者,皆先生之循循善诱,有以启迪而造就之也。”王万杰序称:“其对诸昆季,怡怡然常有余欢,乡里后进闻风默化者不知凡几。” 李绍莲的意义在于代表着许许多多像他一样的基层诗人在乱世社会中传承着中国反对战乱、热爱和平和睦的优秀传统文化。
李紹莲曰:“变来寂寞还风雨,苦我同光以后人”(《元宵竹枝词十二首》)可做其生平总结,作为生活在同光后期的诗人且经历清王朝的覆灭与中华民国成立的社会剧变,他的经历及思想具有典型的时代特征。《小芳园诗草》的价值与意义在于保存了当时基层社会真实的社会状况和基层个体在社会变迁中的心理变化。
Li shao lian and his Poetry of small garden
Li li
Abstract:Li Shao lian was a Guizhou poet.He lived in the period of Tongzhi and Guangxu in the Qing Dynasty. He experienced the perish of the Qing Dynasty ' and the founding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Li Shaolian's life and poetry is divided into two parts according to the limits of the reform movement of 1898. Early Li Shaolian was mainly prepared for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Li Shaolian's early poetry theme was the pursuit and loss of fame. In the late stage he mainly lived on education. During this period, the theme of his poems changed to the worries and concerns of people's lives and customs. Li Shaolian's experience and thoughts have displayed the typ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ose times. Poetry of small garden preserved the real social status of the lower class society , as well as the psychological changes of the individual poet during that time.
Key words: Li shao lian;Poetry of small garden;the literature of the lower class society
相关文章!
  • 情境、主体、意识、理性

    新课程改革以来,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如有效教学理论、生本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念、“学习金字塔”理论等无不揭示

  • 第一次世界大战:20世纪历史的

    历史学家常常习惯于用时间作为坐标来表明历史的分期,这是历史学的特性使然。正是在时间的流淌中,时代的特性悄然发生着转换,尽管有时不

  • 为历史课赋予历史感

    何睦何智坚?眼关键词?演大众传媒,变迁,教学设计?眼中图分类号?演G63 ?眼文献标识码?演B ?眼文章编号?演0457-6241(2014)17-0052-07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