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C在极低体重儿中的应用
代丽萍
【摘 要】 目的:讨论极低体重儿采用PICC(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4月—2019年11月间我院收纳34例极低体重患儿采用PICC置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中17例纳进对照组(按常规模式进行开展),剩余17例纳进实验组(采用PICC进行开展),比较两组应用价值。结果:实验组置管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是11.7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1.17%(P<0.05)。结论:极低体重患儿采用PICC置管效果显著,有效减少了因反复穿刺给患儿带来的痛苦,解决了因需要输注高渗性药物和刺激性药物对外周血管带来的危害,明显降低了因药物外渗而引发的皮损率,因此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关键词】 PICC;极低体重;临床效果;应用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0019(2020)19-198-02
早产极低体重儿因出身孕周体重较小,且住院时间长,病情变化快,同时需长期不断输注静脉营养液,且在抢救时需准确无误使用药物。由于极低出生体重患儿需长期静脉治疗,传统留置针难以长期使用,且需反复穿刺,从而严重影响新生儿的生长发育。近年来随着二胎政策的开放,早产儿出生呈上升趋势,医疗水平也不断完善,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技术也相对成熟,并应用于极低出生患儿、早产儿中效果颇为显著,该方式留置导管时间较长,且与其他中心静脉导管相比具有较低的并发症,同时穿刺成功率较高以及操作简便等优点[1]。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4月—2019年11月间我院收纳34例极低体重患儿采用PICC,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中17例纳进对照组(按常规模式进行开展),剩余17例纳进实验组(采用PICC进行开展);两组男女比例分别为8:9、10:9例,胎龄分别为26-32周、27-34周,平均值分别为(29±0.12)周、(30.5±0.11)周,出生体重分别为1010-1400g、1080-1380g,平均值分别为(1205.12±31.89)g、(1232.44±34.08)g,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组采用常规静脉留置法,按静脉穿刺法选择静脉,正压留置针接头连接螺口输液装置,穿刺为15度—30度,观察回血流至软管,松开压脉带,同时将针蕊放入锐器盒内,并按照操作流程贴无菌膜,连接输液延长管,输液完毕。实验组采用PICC置管进行实施,具体如下:(1)操作前准备:对符合置管指征者,取得家属同意后签署PICC置管同意书。(2)物品准备:1.9Fr规格PICC穿刺包、3M透明敷贴、无菌敷料包、每毫升1单位肝素钠溶液、无菌生理盐水、棉签、碘伏,注射器数具。(3)操作步骤:测量穿刺长度,应用无菌技术建立无菌区;助手戴手套消毒穿刺肢体(从指甲至腋下),先用酒精消毒脱脂,再用碘伏消毒。穿刺者打开PICC穿刺包和敷料包,穿一次性手术衣,戴无菌手套,根据测量剪切导管,准备肝素盐水和生理盐水预冲导管及相关配件;扎止血带,用穿刺针穿刺,见回血后立即降低穿刺角度,推送套管,松开止血带,按压穿刺点上方,拔出针芯后立即送人润滑好的导管,送导管速度要慢且匀速送人,导管置入4-5CM时,将患儿头转向穿刺侧手臂,下颌紧贴胸锁部。置管达到测量长度时,退出导丝,回抽血并注入生理盐水,确定导管是否通畅;分离套管,再次确定导管置入长度,肝素盐水先脉冲式冲关再正压封管,连接正压接头,穿刺点用小块纱布覆盖,用3M透明敷贴以“S”或“L”形固定导管,注明置管日期、时间。(4)护理:加强导管维护 ,每4-6小时冲管一次,每周均要进行1次接头更换、和敷料更换等维护工作,发现污染、出血或敷料卷边则要随时进行更换,治疗期间密切观察患者的穿刺点以及导管通畅度等情况。加强评估,置管前完善对患儿的相关检查,了解输注药物的性质、用药时间、血管显露程度,以便能够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置管方式、制定相应的导管维护计划。
1.3 观察指标
观察2组PICC置管时间;观察2组置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堵塞、感染、静脉炎)。
1.4 统计学处理
全文数据均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计算分析,其中均数±标准差(x±s)用于表达计量资料,采取t检验,百分比表达计数资料,采取χ2检验,其中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置管时间比较
实验组置管时间(3.21±0.41)min,短于对照组的(15.47±2.32)min,差异显著(t=21.456,P<0.05)。
2.2 并发症比较
实验组并发症为堵塞1例、感染0例、静脉炎1例,总发生率11.76%(2/17),对照组堵塞2、感染1、静脉炎4,总发生率41.17%(7/17),差异显著(χ2=22.222,P<0.05)。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医疗行业不断完善,PICC静脉置管逐渐步入临床,且被众多学者应用于极低体重患儿,临床已证实应用效果显著,该方式穿刺创伤较小,且安全、简便以及留置时间长(可长期保留1年)等特点,从而有效为极低体重患儿提供长期静脉通道,降到反复穿刺给患儿带来痛苦和创伤,且未限制其自由活动,从而提高患儿安全感[2]。另外防止药物外渗造成皮肤损伤和外周血管的发生,可有效维持患儿营养,且维持生命体征和血糖稳定,为患儿提供理想的静脉通道。最后正确的护理方法是提高PICC成功的重要步骤,需严格进行无菌操作,正确的封管、冲管,且及时换药,并在输液过程中密切观察患儿生命体征,从而减少并发症发生。本文研究显示,实验组置管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是11.7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1.17%(P<0.05),可说明极低体重患儿采用PICC置管效果显著,有效提高到位率,且置管时间明显较短。
综上所述,极低体重患儿采用PICC置管效果显著,可减低患儿痛苦和创伤,且安全、可靠以及留置时间较长,因此值得临床及推广。
参考文献
[1] 刘利兴,马燕兰.一种新型PICC冲洗套管冲洗方案性能分析[J].中国医疗设备,2019,34(12):37-40,60.
[2] 刘国艳.原发性PICC导管异位原因分析与护理对策[J].吉林医学,2019,40(12):2927-2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