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坞年画数字化传承与创新的研究

    鲍钱绘乐

    摘要:苏州桃花坞年画作为中国传统民间艺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具有宝贵的历史人文价值和艺术价值。然而,随着现代社会文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审美观念和生活方式发生了转变,桃花坞年画市场日益惨淡。人们对年画的关注度以及使用频率日渐下降,年画的足迹濒临消失,只零星剩下一些爱好者和傳承者还坚持保留着当初的文化传统。在当下的数字化发展趋势下,桃花坞年画该如何在传承自身文化的同时,与数字媒体技术相结合,创新文化传播的方式,是现今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通过概述桃花坞年画历史文化背景、现状与艺术特征,探讨如何将现代数字化技术用于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播以及再创新中,并且进行举例分析,为桃花坞年画找到新的传承与文化传播方式。

    关键词:桃花坞年画 数字化 传承与创新一、桃花坞年画概述

    (一)历史背景与发展现状

    苏州桃花坞年画是江南地区的民间木版年画。它兴起于明代,鼎盛于清朝雍正、乾隆年间,因年画的销售制作大多分布在苏州桃花坞大街一带而得名。桃花坞年画的题材非常之丰富,包括风景名胜、仕女婴戏、岁时吉祥、市井农桑、戏文故事、时俗新闻等多种题材内容。它的画面构图饱满,色彩明艳且具有装饰性的特征。桃花坞木版年画与天津的杨柳青木版年画齐名,名为“南桃北柳”,又与天津杨柳青、四川绵竹、山东潍坊杨家埠的木版年画并称为“中国四大民间木版年画”。

    然而,清末民初,在太平天国战乱期间,大火烧毁了阊门、山塘街一带的画坊,之后又经历了抗日战争,桃花坞年画受到了巨大的重创,近乎绝迹。直至新中国成立后,桃花坞年画才逐渐恢复,三家画坊合并成立了桃花坞木刻年画社,对旧的年画进行了改革并且增添了许多当代的新内容,由此,这种“新年画”的形式开始快速地发展起来。之后的桃花坞年画又经历了起起落落,一度面临消失的困境。直至2001年,为了能把这个灿烂的民间工艺文化有效地保护起来,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社被正式划分到了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并且带动了一些相关的教学科研课题项目展开,让学校的学生们也能更好地了解、解读以及传承文化。到了2006年,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入选了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而现今,桃花坞大街上几乎已经没有了年画的气息和踪迹。尽管经过历史的沉淀,民众对于桃花坞木版年画的历史人文价值和艺术价值有着高度的评价,但是随着现代文明与科技的发展,人们对这方面的关注度逐渐下降,老一辈的人已逐渐遗忘,新一代的年轻人得不到文化的传扬,桃花坞木版年画面临着市场需求匮乏、政府扶持度不够、人才缺乏等问题。因此,桃花坞木版年画是时候应该做出转变,顺应时代的潮流,与数字媒体领域相结合,在传承自身文化价值的基础上,能够让它得到更好地保护、发展与创新。

    (二)艺术特征

    政治、经济、文化等一些因素都会影响桃花坞年画的制作发展,因此,桃花坞年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有着不同的艺术风格。特别是在清朝雍正、乾隆时期,那正是桃花坞木版年画发展的鼎盛期。创作出了“姑苏版”风格特色的年画,名扬中外,人们称之为“中西合璧,雅俗共赏”。

    “姑苏版”年画有两个重要的艺术特征。一是“继古法”,它的题材、构图、笔墨技巧、表现形式都深受传统绘画的影响,特别是宋代以来传统院体文人画和风俗画的影响。比如说在描绘花卉的时候,花的主体不是拿线条勾勒的,而是以颜色晕染开形成的。还有在描绘苏州风景题材的时候,画面的构图受传统山水画的影响,以郭熙所著的画论《林泉高致》中所提出的“三远法”理念来描绘风景中的亭台楼阁,以此表达出画面深远的意境。二是“仿泰西”,中国文化传人西方的同时,西方的往来商船也带来很多西方文化,特别是图书。因此,西方的透视与明暗的绘画技法由此传入。“姑苏版”年画也融合了西方绘画技法来体现空间感与光感。比如在《墨浪子全本西厢记》中,利用了空间透视法来突出庭院的层次(图1-2),结合了中式晕染以及西式规整、均匀的排线来表现人物服饰衣褶,树木群山的明暗层次(图3-4)。“姑苏版”桃花坞年画既借鉴了西方的表现手法,又传承了历史传统绘画表现技法,两者相融合,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民族人文特色,后期对日本的浮世绘版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图1

    

    图2

    

    图3

    

    图4

二、数字媒体背景下桃花坞年画传承与创新的新思考

    在当下现代文明与科技的飞速发展以及人类生活方式、审美的转变下,桃花坞年画渐渐淡出了我们的生活。在以前姑苏繁华的桃花坞大街上,家家户户张贴、制作年画,商贩们走街串巷吆喝贩卖年画,以及琳琅满目的画坊店,这些景致如今已不复存在。桃花坞年画,它不仅是一种装饰品,更承载了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温馨画面。它不仅仅是一种艺术价值,更是商业价值与人文价值的体现。然而现今的桃花坞年画仅仅只是被当作一种艺术工艺品来传承,失去了传统的商业价值。在当代互联网大环境下,年画文化传播方式的转变是发展的必然趋势,特别是在数字媒体技术方面。传统的桃花坞年画仅仅是以纸张的形式来传播,这已经不能够满足当代人日益增长的审美需求。因此,桃花坞年画与数字化领域相结合将会丰富、创新其文化的传播,主要有以下呈现方式、艺术形式以及数字技术上的创新:

    (一)APP年画数字“博物馆”与数据库的保存

    传统的年画大多数是以纸张的媒介来传播的,随着岁月的流逝,纸张很难保存下来,会导致许多珍贵的绘画资料、筆墨技法、装饰手法等文化价值流失,因此,桃花坞年画需要一个像“博物馆”一样的数字化资料库来保存以往的珍贵资料。数字化资料库的载体可以以手机APP端的形式来呈现,这样让人们可以随时随地都能很便捷地用手机端查看关于年画的数字馆藏资料。数字化数据库具体可以分为三大块。第一部分是展示,通过前期对于桃花坞年画进行数字拍摄收集,按照年画的题材、人物、朝代等进行分类,访客可以按照分类级别进行图片的查看。第二部分是内容解读,对于每一幅年画,访客可点击年画的图片后就可以查看关于这幅年画讲述的具体内容和含义。第三部分是制作工艺,对桃花坞年画了解不多的游客来说,仅仅用文字描述来介绍其文化内涵可能是不够的。通过三维建模来模拟场景、工具、动作等,不仅可以带给访客更直观的感受,也能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其中的制作工艺。

    (二)叙事性年画的动画化

    桃花坞年画有几类题材是富有叙事性特征的,比如戏文故事、市井生活和时俗新闻,它的构图画面大多以单张一个大画面来呈现的,但也有少数是多格连环画式的画面。因此,以一个画面来表现故事内容导致画面构图都非常饱满丰富,读者很难关注到重要的部分并且无法读懂故事的内容。如果把年画中的故事内容分成几个阶段,比如前奏、高潮和结尾,以动画的形式来表现故事情节,读者就可以很直观地了解到故事的发生情节以及背后的含义。很多戏文故事,比如《薛丁山征西》《金枪传杨家将》等都是以往的故事,对于很多当代90后、00后的年轻人来说都是比较陌生的。所以,桃花坞年画的动画化既符合年轻人的兴趣方向,能吸引他们的目光,又能够让年轻人了解故事背后的历史文化价值。

    (三)虚拟现实VR场景呈现与交互体验

    虚拟现实技术,又称为VR,在全球被广泛应用于影视娱乐、教育、设计、医学、军事等领域,具有沉浸性、想象性、交互性等特征。沉浸性是虚拟现实技术的最重要的特征,用户基于自身的感知系统,与所创造的环境融为一体,触觉、听觉、嗅觉能够感应到刺激,思维能够感受到共鸣,仿佛置身于真实世界。对于桃花坞年画里边一些精彩的故事场景画面,我们可以利用虚拟现实技术(VR)来创造一个这样的场景。游客可以戴上配备的头盔,把自己置身于这个场景中,与其融为一体,以便更好地解读桃花坞年画的内容以及了解背后的历史人文价值。虚拟现实技术的交互性特征可以与游客的互动体验性相融合,我们可以开发模拟一个桃花坞木版年画制作工坊的虚拟场景,这个场景中包含了制作的案台、工具等。游客戴上配备的装备,用手感知里面的场景工具,根据教学提示,模拟抓取的动作可以拿到里面的制作工具,仿佛真的自己在亲身体验桃花坞木版年画的制作工艺过程。这种互动体验活动,具有极强的趣味性,容易吸引游客的注意力,让游客在体验游戏的同时,真正能够直观地了解桃花坞木版年画的制作工艺。三、总结

    桃花坞木版年画目前面临的困境,应当做出转变,与数字媒体领域相结合,利用虚拟现实技术、交互理念方法等,让桃花坞年画在传承自身文化的同时,一定程度拓宽它的呈现形式以及创新它的传播方式。比如数字化数据库的理念既解决了桃花坞年画由于年代久远资料流失的问题,又在数字平台向访客传扬了桃花坞年画的人文价值。又比如结合虚拟现实技术的沉浸性、想象性、交互性特征,给游客一个仿佛置身于真实场景的虚拟互动体验,既提升了游客对桃花坞年画的关注度,又让桃花坞年画的文化价值得以传承。因此,桃花坞数字化传承与创新的研究也对我国其他传统手工艺的文化传扬提供了参考。

相关文章!
  • 北京电影学院

    校训:尊师重道 薪火相传北京电影学院是一所有着电影历史传承和深厚电影文化积淀的高等艺术院校,学校的前身是1950年创建的表演艺术研

  • 中央音乐学院

    中央音乐学院由1940年建立的国立音乐院等几所音乐教育机构于1949年合并组建而成,是一所培养高级专门音乐人才的高等学府,全国艺术院校

  • 中央美术学院

    学院概况中央美术学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唯一一所高等美术学校。现设有中国画学院、造型学院、 设计学院、建筑学院、人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