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子章《豫章诗话》中的佛道意识
邱美琼+刘雨婷
摘 要:郭子章《豫章诗话》以地域性著称,一直以来很少有人注意到其中鲜明的佛道意识。《豫章诗话》中的佛教意识主要体现在:记录了很多与佛教相关的诗作和诗人故实,诗僧轶事和有关诗作,以及渗透了佛教思想或借用佛语的评述和诗文;其道教意识主要体现在:记录了很多与道教相关的诗文和掌故,神仙、道人的轶事和有关诗作,以及渗透了道教思想的诗文。《豫章诗话》有如此鲜明的佛道色彩,主要缘于明中叶佛教、道教的复兴,江西佛道文化的深厚根植,以及郭子章个人的相关经历。
关键词:《豫章诗话》 佛教意识 道教意识 原因探究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05(2018)01-92-98
郭子章,字相奎,号青螺,江西泰和人。他曾在福建、广东、山西、四川、贵州等地为官,著述颇丰。《豫章诗话》是其任职贵州巡抚期间所作,记录了自晋迄明以来与江西有关的诗人诗作、逸闻轶事、诗论诗法等,无论书名还是内容都体现出鲜明的地域色彩。除此之外,其中的佛道意识也很突出。
一、《豫章诗话》中的佛教意识
《豫章诗话》呈现出明显的佛教意识,其中记录了与佛教相关的种种,包括佛门掌故、诗僧诗作、佛家思想等等,甚至是偏离诗话与佛有关的内容。
一是记录了很多与佛教相关的诗作和诗人故实。有赠僧人的诗作,如卷二中唐李群玉《登宜春醉宿景星寺寄郑判官兼简空上人》、南唐廖匡图《赠泉陵上人》等。有宣扬佛教积极作用的诗作故实,如卷三中王安石作诗劝女:
荆公女,吴安持之妻,工诗。尝寄荆公曰:“西风不入小窗纱,秋气应怜我忆家。极目江山千里恨,依然和泪看黄花。”和曰:“青灯一点映窗纱,好读《楞严》莫念家。罢了诸缘如幻事,世间唯有妙莲花。”1
吴氏乃王安石长女,出嫁后因念家思亲而心伤不已,于是寄诗向王安石诉苦。王和诗劝她了却尘缘,一心向佛,“好读《楞严》莫念家”。结句中的“妙莲花”一语双关,既暗指佛教经典《妙法莲华经》,又以莲心喻佛性,褒扬了佛教净心除杂之妙。
诗人故实多记载诗人崇佛尚佛、与僧人交游之事。如卷四中饶节的事迹:
饶节,字德操,曾丞相布之客也,性刚峻,晚与丞相论不合,因弃去,祝发为浮屠,号如璧。
饶三祝发后,尝作诗劝吕伯恭专意学道,云:“向来相许济时功,大似频伽饷远空。我已定交木上座,君犹求旧管城公。文章不疗百年老,世事能排双颊红。好贷夜窗三十刻,胡床趺坐究幡风。”1
北宋中期,饶节本是丞相曾布的门客,后因论调不合而离开,削发为僧。出家后,他曾作诗劝勉吕本中“专意学道”。这首诗中多用佛门典故及用语,譬如“频伽”是佛经中的极樂净土之鸟,“木上座”是拄杖的雅称,“幡风”出自《坛经》:“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2与“木上座”结友,结跏趺坐“究幡风”,饶节虽意在劝勉他人,却无处不表露自己的向佛之心。
有些记载甚至颇具传奇色彩。卷三中记载了苏轼兄弟、云安和聪禅师之间的一段逸闻:
苏子由谪高安,云安时时相过。有聪禅师,亦蜀人。一夕,云安梦同子由、聪迓五祖戒禅师。既觉,语子由,聪亦至。子由方与洞山说梦,子今来同说梦乎?聪曰:“夜来梦,吾三人迎戒和尚。”子由曰:“世间果有同梦者。”久之,东坡书至曰:“已至奉新,旦夕相见。”三人喜出城,而坡至,则以语坡。坡曰:“轼七八岁常梦是僧,又先妣方孕时,梦一僧来托宿。”3
苏辙谪居高安期间,和云安、聪禅师同做一梦,梦见三人共迎五祖戒禅师。后苏轼至高安,三人共迎并谈及此离奇之事。更不可思议的是,苏轼自言少时常梦此僧,其母怀胎时亦梦僧人借宿。三人进一步对比分析后认为苏轼就是五祖戒和尚的转世。后来苏轼还作偈戏说“身世”:“恶业相缠四十年,常行八棒十三禅。却着衲衣归玉局,自疑身是五通仙。”4
二是记录了很多佛僧(诗僧)轶事及有关诗作。如卷二中记录了至诚禅师依归南宗的始末:
至诚禅师,泰和人,少师事神秀禅师于玉泉寺。神秀一日谓其徒曰:“吾闻南宗深悟上乘,吾不如也。且吾师五祖亲付衣钵,岂徒然哉?”师闻此语,即往曹溪参请南宗,示偈曰:“一切无心自心戒,一切无碍自性慧。不增不退自金刚,身去身来本三昧。”师闻偈,遂誓依归南宗,即六祖也。……至诚事六祖,当是唐人。同时有真寂禅师,安福人,亦师六祖,住青原山靖居寺。5
至诚禅师早先拜在神秀禅师门下,受其引导“参请南宗”。南宗“深悟上乘”,令至诚折服,于是依归。末尾提到的真寂禅师与此事的唯一联系是“亦师六祖”,作者却仍费笔墨介绍其籍贯和居所。
又如卷一中抄录了远公(东晋高僧慧远)《庐山》《朱砂峰》二诗,并伴有推测:“但晋人绝句甚少,恐不其然。”6郭子章即使怀疑此二诗非远公亲作,还是抄录下来,包括抄录沈莲池的《远公赞》,概能见出他的崇佛倾向。
书中记录的僧人尤其是诗僧,并非全都高不可攀、不食烟火。如卷二中:
僧齐己携《早梅诗》诣之,谷为改“数枝开”作“一枝开”。齐己不觉下拜,以为一字师。7
郑谷少辄有诗名,司空图曾预言他“当为一代风骚教主”。尽管如此,齐己与之相较丝毫不逊色。他是唐末著名诗僧,诗风古雅清和,为历代诗人和批评家所称道。纪昀就盛赞:“唐诗僧以齐己为第一。”然这则中齐己携诗拜访郑谷,又尊其为一字师,展现出他谦逊好学的个性。
又如卷六中二僧争住院子,受临川聂大年“教谕仁和”后“惭愧而退”。1由此可见,郭子章择取佛僧及其轶事的范围很广,不局限于得道圣僧及其丰功伟绩。
三是评述和诗文渗透了佛家思想或借用佛语。如卷一中对“侯景之乱”前因后果的评述体现了佛家业因果报和三世轮回的思想:
梁武帝天监三年,与志公和尚讲禅于重云殿。志公忽然歌乐,复泣悲。因赋五言诗曰:“乐哉三十余,悲哉五十里。但看八十三,子地妖灾起。佞臣作欺妄,贼臣灭君子。若不信吾言,龙时侯贼起。且至马中间,衔悲不见喜。” ……侯景八月十三至丹阳,是“但看八十三”也。……侯景作乱在戊辰,是“龙时侯贼起”也。武帝己巳至庚午年岁饿死,是“马中间衔悲”也。句句皆验。或言梁武帝奉佛勤,事志公甚谨,而卒不能弥侯景之乱,岂是前定?即佛未如之何耶?夫梁武帝阴谋齐鼎,杀齐之子孙,几无噍类,大戾佛教,即舍身建寺弥文耳。或言侯景即东昏后身,事虽诞,理或然者。2
先是叙述了侯景之乱前,志公和尚曾作谶诗预言了这场叛乱及梁武帝饿死其中的命运。后评论中有“岂是前定”,即言有果必因,因为梁武帝代齐建梁时造作了“杀齐之子孙,几无噍类,大戾佛教”之业,所以尽管他殷勤奉佛,还是无法逃脱“侯景之乱”的现报。又有“侯景即东昏后身,事虽诞,理或然者”语,猜测侯景的前世就是齐东昏侯,即言轮回。
卷三中评王安石诗时借用了佛语:
王荆公诗曰:“红梨无叶庇华身,黄菊分香委路尘。岁晚苍官才自保,日高青女尚横陈。”又云:“木落冈峦因自献,水归洲渚得横陈。”山谷曰:“自献横陈事,见相如赋。”《楞严经》亦曰:“于横陈处,味如嚼蜡。”3
黄庭坚的原评论还有一句:“荆公不应完用耳。”意指王安石完全照搬“自献”“横陈”语而不加创新。郭子章先引黄庭坚的评论,后引《楞严经》中“于横陈处,味如嚼蜡” 句,表示对黄看法的认同,委婉地表达了对王诗缺乏新意的看法。
《豫章诗话》所录显现佛家思想的诗作也是不少。如苏轼于庐山东林寺作的偈:
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岂非清净身。夜来四万八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4
“广长舌”特指佛的舌头,因佛经中有言佛舌广而长,可覆面、至发际。诗人想象佛舌长如溪流,佛音如溪声不绝于耳,佛身隐于清净山色之间,可谓心中有佛,所见皆佛。这与禅宗“即心是佛”“见性成佛”的精神很是一致。
此外,《豫章诗话》还记录了一些与诗话无关但与佛教有关的内容。如卷一中的“庐山十八大贤”,本可以一笔带過,作者却将自慧远而下十八位高僧、居士的姓名、字(号)、籍贯悉数列出。又如作者游赏与佛教有关的景点:
予过曹溪,礼六祖像,取衣钵玩之。衣似今褐衣,钵则既碎,而传以漆胶者,皆唐垂拱中所赐物也。5
他不仅“礼六祖像”,还“取衣钵玩之”,更仔细观察并描绘了衣和钵的形态、来历,其对佛教的崇尚可见一斑。
二、《豫章诗话》中的道教意识
《豫章诗话》还呈现出明显的道教意识,其中记录了与道教相关的种种,包括神仙传奇、道人轶事、道教思想等等。
一是记录了很多与道教相关的诗文和掌故。诗文如卷一中湛方生的《庐山神仙诗序》,赞美庐山是“神明之区域,列真之苑囿”。
如湛方生所言,庐山确与仙道渊源甚深。关于其得名,《庐山纪事》引录了五种说法,每一种都与仙道有关。引《九微志》:“周武王时,方辅先生与李老聃跨白驴入山炼丹,得道仙去,惟庐存,故名庐山。”引《豫章旧志》:“庐俗字君孝,本姓匡,父平野王,共鄱阳令吴芮佐汉,定天下而亡。封俗于鄡阳,曰‘越庐君。兄弟七人皆好道术,寓精于洞庭之山,故世谓之‘庐山。引远法师《庐山记》:“殷周之际,匡俗先生奚道仙人共游此山,时人谓其所止为神仙之庐,因以名山矣。”引周景式《庐山记》:“庐山匡俗,字子孝,本东里子。出武王时,生而神灵,屡逃征聘。庐于此山,时人敬事之。俗后仙化,空庐尚存,弟子睹室悲哀,哭之,旦暮如乌号。世称庐君,故山取号焉。”引谢颢《广福观碑》:“周威烈王以安车迓匡续,续仙去,惟庐存,因命其山为靖庐山,邦人以先生姓呼匡山,又曰匡阜。”五种说法异名同实,均以神仙之庐、仙去庐存为核心内容展开。
又卷六载尊信道教的嘉靖皇帝与群臣赋诗作对:
出一对云:“洛水灵龟献瑞,天数五,地数五,五五还归二十五,数数定元始天尊,一诚有感。”或对曰:“丹山彩凤呈祥,雌声六,雄声六,六六总成三百六,声声祝嘉靖皇帝,万寿无疆!”1
上联中的“元始天尊”是道教最高天神之一,颇受嘉靖皇帝尊崇,他即位后还特建元祐宫作焚修祝厘之用。
《豫章诗话》记录的掌故也多是文人尚道学道之事。如卷二记施肩吾:
施希圣,字肩吾,吴兴人,元和十五年进士。以豫章西山乃十二真仙羽化之所,心慕之,因卜隐焉。且以名其所著诗,自为之序。2
施肩吾认为豫章西山是道教十二真仙羽化飞升之所,不但隐居其中,还用“西山”命名自己的诗集,可谓笃信道教。
又如卷五记王迪弃官学道之事:
王迪,宋熙宁中为洪州左司理,有道人磨镜,俾迪自照,见星冠羽帔缥缈镜中,遂弃官,与妻偕隐。新建主簿刘讹送以诗云:“发如抹漆左参军,脱去青衫从隐沦。世上更无羁绁事,壶中别有自由身。鼎烹玉兔山前药,花看金鳌背上春。莫怪少年能决烈,蓝田夫妇总登真。”3
王迪原在洪州为官。某回见道人磨治铜镜,他照见镜中自己“星冠羽帔缥缈”,遂与妻子双双隐居修道。时为新建主簿的刘讹赠诗送别王迪夫妇,末句“莫怪少年能决烈”,对他弃官学道之举表示理解,因为往后“世上更无羁绁事”。由此可窥,尚道之风盛极的背后当有更深层次的缘由。
二是记录了很多神仙、道人的轶事及有关诗作。如卷一中由“真君粥”引出了关于董真君的一段逸闻及诗作:
杏仁去核,候粥熟同煮,谓真君粥。庐山董真君未仙时,多种杏。岁稔则以杏易谷,岁歉则以谷贱粜,时全活者甚众。后白日升仙时,有诗云:“争似莲花峰下客,种成红杏亦升仙。”4
董奉生于东汉建安年间,信奉道教。他成仙前多种杏,岁稔年丰时以杏换粮,年谷不登时又以低价卖出,以此救济众人,最终得以登仙。因其慷慨济民,人多尊称为“董真君”,并将与去核杏仁同煮的粥称作“真君粥”。
卷六中紫姑仙巧以诗教化江州朱原虚:
江州朱原虚,为学究,有诗名。二弟在髫年而父母死,原虚匿父所遗绫锦十余箧,又逐二弟居外,流离不振。一日,邻人降紫姑仙,原虚适在坐,乃请曰:“闻仙姑能诗,幸见教。”仙姑降笔曰:“何处西风夜卷霜,雁行中断各悲凉。吴绫越锦藏私箧,不及姜家布被香。”原虚得诗皇恐,乃召二弟还家,与之完娶,教之业儒。后二弟俱登科,典州郡,事原虚如事父焉。1
紫姑仙不仅洞知人间事,还善教化、有诗才。江州有学究朱原虚,父母死后私吞遗产、赶走年纪尚幼的弟弟。经紫姑仙的讽刺诗点化后,他改变自私无德的作为,最终兄弟相亲。
三是部分诗文渗透了道教思想。道教思想包罗广泛,刘勰《灭惑论》概括:“案道家立法,厥品有三,上标老子,次述神仙,下袭张陵。太上为宗,寻柱史嘉遁,实为大贤,著书论道,贵在无为,理归静一,化本虚柔。”2刘勰的观点有二:一是道教思想内容纷繁,杂糅老庄学说、黄老之学、神仙方术等等;二是以老子思想为宗。《豫章诗话》中的一些诗文就渗透了道教思想,如卷三中的唱词:
“听听听,劳我以生天理定,若还懒惰必饥寒,莫到饥寒方怨命,虚空自有神明听。”又唱云:“听听听,衣食生身天付定,酒肉贪多折人寿,经营太甚违天命,定定定。”3
这是陆九渊率家族子弟在祠堂祭拜时所唱,折射出自然无为的思想。“自然无为”主张顺应事物本身的情状运行而不加私意妄为,但又非不为。“天理定”“天付定”即言事物本身依循某种规律,毋须“经营太甚”以致“违天命”;但亦反对无所作为,正如“懒惰必饥寒”。
又如卷五中陶渊明《赴镇军参军》诗中:
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真想初在襟,谁谓形迹拘。4
此四句与庄子体道境界同。庄子体道在于追求心灵活动超出物质世界的形相拘限,而“谁谓形迹拘”表达了对形迹不拘状态的向往,恰如庄子主张冲破现实藩篱而精神上达。
三、《豫章诗话》中呈现佛道色彩的原因探究
《豫章诗话》有如此鲜明的佛道意识,主要缘于明中叶佛教、道教的复兴,江西佛道文化的深厚根植,以及郭子章个人的相关经历。
明中叶佛教、道教的复兴。嘉靖以来,道教因统治者的重視重现兴盛态势。明世宗极其崇道,《明史》《明实录》等史料对此均有记载。他对道士可谓尊宠有加:“世宗最宠方士,如邵元节、陶仲文,俱拜白玉、乌玉印章之赐,而无金、银与铜,且皆别号私记,入西番法王等图书而已,不以施之笺奏也”。5
晚明有佛教复兴运动。统治者大量修建、扩建佛寺,“盖塔庙之极盛,几同《洛阳伽蓝记》所载矣”。6以云栖祩宏、紫柏真可、憨山德清、藕益智旭四大高僧为首的一众佛僧、居士释经传法,掀起了信仰佛教的热潮。
与此同时,阳明心学间接推动了佛、道教的复兴。阳明心学受禅宗佛学和老庄道家影响,融贯佛、道,在当时取代理学成为显学。由此,它势必促进佛道思想的传播,进而推动佛、道教的复兴。郭子章又是阳明后学的代表人物,自当深受影响。
《豫章诗话》成书于郭子章任职贵州巡抚期间(万历二十六年至万历三十七年),时值佛、道教由衰弱走向复兴,加之原本“明朝宗教以佛教和道教为主,势力和影响最大”1。该时代文化背景必然对文人创作产生影响,郭子章也不例外。
江西佛道文化的深厚根植。郭子章是江西泰和人,诗话所写内容又与江西息息相关。江西的佛道文化根植深厚,至明代蔚然成风。
道教的初创期当追溯到东汉,卿希泰、唐大潮合著的《道教史》指出:“到东汉顺帝、桓帝之际,早期道教派别五斗米道和太平道便相继出现,标志着道教的正式诞生。”2后太平道因创教者张角发动黄巾起义失败而渐灭,五斗米道独传。五斗米道为沛国丰(今江苏丰县)人张道陵所创,又称天师道、正一道或正一盟威之道。张道陵有一段在云锦山炼丹修道的经历,对他本人及其道教一派影响深远,“云锦”即是江西贵溪龙虎山的本名。对此,文献中不乏相关记载。
清娄近垣《重修龙虎山志》:
江西贵溪龙虎山,汉代张道陵炼丹成道于其地,尝得秘书,通神变化,驱除妖异。
龙虎山,在江西广信府贵溪县西南八十里之仁福乡,于天官牛斗之分野,星纪之次也……本名云锦山,第一代天师于此炼九天神丹,丹成而龙虎见,因以名山。道书第二十九福地也。据《龙虎山志》引清乾隆乙巳年(1785)版《留侯天师世家宗谱》:
第三代系师(鲁)嘱第四代天师(盛)曰:“龙虎山,祖师元坛在焉,其地天星照应,地气冲凝,神人所都,丹灶秘文藏诸岩洞。汝可以印剑经箓往住其地,修炼累功,广宣吾化,永传于世。四代天师自汉中还鄱阳入龙虎山,得其故栖,为世居之图。
(四代天师盛)携印剑经箓,自汉中还鄱阳龙虎山。修治祖天师元坛及丹灶故址,遂家焉。每岁以三元日登坛传箓,四方从学者千余人,自是开科范以为常。
先是张道陵择龙虎山炼丹修道,山因之得名。后其子张衡、孙张鲁相继嗣教。至第四代张盛,遵祖训还入龙虎山,自此龙虎宗成为天师道的延续。由张盛始,历代天师居此修道传教,龙虎宗遂光大,成为天师道的延续。贵溪龙虎山亦成道教第一名山。
除此之外,多位高道也曾在江西修道。《豫章诗话》开篇即可证:
秦末,匡庐寻真观溪中磐石上有玉简天篆,曰:“神化灵溪,金简标题。真人受旨,玉简潜栖。”此篆为豫章玄教之祖。庐山之匡,龙虎之张,西山之许,阁皂之葛,玉笥之萧,其所从来远矣。3
郭子章认为道教之源流上溯秦末,庐山的玉简天篆是“豫章玄教之祖”。随后列举了包括张道陵在内的四位高道,曾先后于江西九江庐山、鹰潭龙虎山、南昌西山、樟树阁皂山、峡江玉笥山修道,其中许逊、葛玄、张道陵位列四大天师,西山许逊还是江西豫章人。还有诸多道教山水胜地与历史遗迹,如上饶三清山、南城麻姑山,西山万寿宫、嗣汉天师府等等。正所谓“江西道统之传,有自来矣”。4
与此同时,江西的佛教文化信仰根植深厚。魏晋南北朝和晚唐五代是中国古代史上著名的乱世,其时中原一带兵戈扰攘,江西位处长江以南,得以相对平静。是以僧侣多有南迁,寻山占寺,创立门户。《豫章诗话》中多次提到的慧远,是中国汉传佛教最大支派之一净土宗的初祖,其祖庭为江西庐山东林寺。梁释慧皎所撰《高僧传》有载东林寺建寺始末:“时有沙门慧永,居在西林,与远同门旧好,遂要远同止。永谓刺史桓伊曰:‘远公方当弘道,今徒属已广,而来者方多。贫道所栖偏狭,不足相处,如何。桓乃为远复于山东更立房殿,即东林是也。”1及寺建成,慧远别置禅林、筑造龛室、亲著铭文、奉请阿育王像,对当地佛教文化的涵养和流播大有裨益。此外,中国本土佛教禅宗亦与江西颇有渊源,其临济、沩仰、曹洞、杨岐等宗派皆在江西开宗,赣文化一脉深受熏染。
郭子章个人的相关经历。一是师承渊源。郭子章师从王阳明再传弟子胡直。胡直尝从陈大伦学道、邓鲁学禅,其记述学习经历的《困学记》中写道:
陈公尝从阳明先生学,后专意玄门,予少病肺,咳血怔忡,夜多不寐,则就拜陈公学玄,未有人。钝峰始为魏庄渠公弟子,亦游南野先生门,后专意禅宗。予亦就钝峰问禅。2
尤其学禅使他“十余年之火症向愈,夜寝能寐”。3郭子章身为弟子必然受到胡直潜移默化的影响。二是播州之役。这是他认识佛教思想的一个转折,对此他在《明州阿育王山志序》有所记录:
生平事佛,率以名理取胜,多揉诸,最上乘门与吾灵台有所契合发明者雅尚之,至于一切报应因果等说,置弗问。中年宦辙四方,多更事,故凡有所求屡著肪蠁,于时虽或问,问未加详。万历庚子,奉命讨播,以孤军冒重围,举家百口入于万死一生之地,恐畏百至。虽委身于国,听命于天,未尝不祷于三宝,祷即应,应即审,事非影响且与关侯通于梦寐。播酋授首多赖神助。4
万历二十六年,播州宣慰司杨应龙作乱,郭子章奉命讨播。其间,军队曾陷入九死一生的境地。走投无路之际,他“未尝不祷于三宝”,且“祷即应,应即审”。后播州平定,他归结于“多赖神助”,继而转变了不信报应因果等说的态度。
The Buddhism and Taoism consciousness of Guo Zizhangs Works “Yu Zhang Shi Hua”
Qiu Meiqiong Liu Yuting
Abstract: The works “Yu Zhang Shi Hua” written by Guo Zizhang, is famous for its region, there have been few people paid attention to its Buddhist and Taoism consciousness. Its Buddhism consciousness is mainly embodied in: record a lot of Buddhism and the associated the poets poems and stories, anecdotes and poems about the poem monk, and infiltration of Buddhism or borrow the commentary and poetry; the Taoism consciousness is mainly embodied in: record a lot of Taoism and the associated poems and stories, the Gods and Taoist anecdotes and related poems, and infiltration of Taoism poems. The works “Yu Zhang Shi Hua” is so distinctive from Buddhist and Taoism color, which mainly dues to the revival of the middle Ming Dynasty Buddhism and Taoism, Buddhism and Taoism culture that deeply rooted in Jiangxi, and Guo Zizhangs personal experience.
Key words: Yu Zhang Shi Hua; Buddhism consciousness ; Taoism consciousness; reason inquiry
作者简介:邱美琼,女,1966年生,广西荔浦人,教授,文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典诗学。
刘雨婷,女,1994年生,江西新余人,2016级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典诗学。
﹝基金项目﹞:孔学堂2016年研究项目“阳明后学郭子章文献整理与思想研究”(编号:kxtyb201605)阶段性成果。
1 郭子章《豫章诗话》,《全明诗话》本,齐鲁书社2005年版,第2290页。
1 郭子章《豫章诗话》,《全明诗话》本,齐鲁书社2005年版,第2315-2316页。
2 赖永海主编,尚荣译注《坛经》,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31页。
3 郭子章《豫章诗话》,《全明诗话》本,齐鲁书社2005年版,第2292页。
4 郭子章《豫章詩话》,《全明诗话》本,齐鲁书社2005年版,第2292页。
5 郭子章《豫章诗话》,《全明诗话》本,齐鲁书社2005年版,第2273-2274页。
6 郭子章《豫章诗话》,《全明诗话》本,齐鲁书社2005年版,第2266页。
7 郭子章《豫章诗话》,《全明诗话》本,齐鲁书社2005年版,第2277页。
1 郭子章《豫章诗话》,《全明诗话》本,齐鲁书社2005年版,第2340页。
2 郭子章《豫章诗话》,《全明诗话》本,齐鲁书社2005年版,第2271页。
3 郭子章《豫章诗话》,《全明诗话》本,齐鲁书社2005年版,第2290页。
4 郭子章《豫章诗话》,《全明诗话》本,齐鲁书社2005年版,第2291页。
5 郭子章《豫章诗话》,《全明诗话》本,齐鲁书社2005年版,第2273-2274页。
1 郭子章《豫章诗话》,《全明诗话》本,齐鲁书社2005年版,第2339页。
2 郭子章《豫章诗话》,《全明诗话》本,齐鲁书社2005年版,第2276-2277页。
3 郭子章《豫章诗话》,《全明诗话》本,齐鲁书社2005年版,第2326-2327页。
4 郭子章《豫章诗话》,《全明诗话》本,齐鲁书社2005年版,第2270页。
1 郭子章《豫章诗话》,《全明诗话》本,齐鲁书社2005年版,第2345页。
2 僧祐编撰,刘立夫、胡勇译注《弘明集》,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288页。
3 郭子章《豫章诗话》,《全明诗话》本,齐鲁书社2005年版,第2294页。
4 郭子章《豫章诗话》,《全明诗话》本,齐鲁书社2005年版,第2324页。
5 沈德符《万历野获编》,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701页。
6 沈德符《万历野获编》,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678页。
1 何孝荣《论明朝宗教的特点》,《福建论坛》2014年第1期。
2 卿希泰,唐大潮《道教史》,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5页。
3 郭子章《豫章诗话》,《全明诗话》本,齐鲁书社2005年版,第2261页。
4 郭子章《豫章诗话》,《全明诗话》本,齐鲁书社2005年版,第2347页。
1 释慧皎著,汤用彤校注《高僧传》,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687页。
2 黄宗羲《明儒学案》,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521页。
3 黄宗羲《明儒学案》,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521页。
4 郭子章《明州阿育王山志》卷首,《中国佛寺史志汇刊》(第一辑第11-12册),明文书局1980年版。
摘 要:郭子章《豫章诗话》以地域性著称,一直以来很少有人注意到其中鲜明的佛道意识。《豫章诗话》中的佛教意识主要体现在:记录了很多与佛教相关的诗作和诗人故实,诗僧轶事和有关诗作,以及渗透了佛教思想或借用佛语的评述和诗文;其道教意识主要体现在:记录了很多与道教相关的诗文和掌故,神仙、道人的轶事和有关诗作,以及渗透了道教思想的诗文。《豫章诗话》有如此鲜明的佛道色彩,主要缘于明中叶佛教、道教的复兴,江西佛道文化的深厚根植,以及郭子章个人的相关经历。
关键词:《豫章诗话》 佛教意识 道教意识 原因探究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05(2018)01-92-98
郭子章,字相奎,号青螺,江西泰和人。他曾在福建、广东、山西、四川、贵州等地为官,著述颇丰。《豫章诗话》是其任职贵州巡抚期间所作,记录了自晋迄明以来与江西有关的诗人诗作、逸闻轶事、诗论诗法等,无论书名还是内容都体现出鲜明的地域色彩。除此之外,其中的佛道意识也很突出。
一、《豫章诗话》中的佛教意识
《豫章诗话》呈现出明显的佛教意识,其中记录了与佛教相关的种种,包括佛门掌故、诗僧诗作、佛家思想等等,甚至是偏离诗话与佛有关的内容。
一是记录了很多与佛教相关的诗作和诗人故实。有赠僧人的诗作,如卷二中唐李群玉《登宜春醉宿景星寺寄郑判官兼简空上人》、南唐廖匡图《赠泉陵上人》等。有宣扬佛教积极作用的诗作故实,如卷三中王安石作诗劝女:
荆公女,吴安持之妻,工诗。尝寄荆公曰:“西风不入小窗纱,秋气应怜我忆家。极目江山千里恨,依然和泪看黄花。”和曰:“青灯一点映窗纱,好读《楞严》莫念家。罢了诸缘如幻事,世间唯有妙莲花。”1
吴氏乃王安石长女,出嫁后因念家思亲而心伤不已,于是寄诗向王安石诉苦。王和诗劝她了却尘缘,一心向佛,“好读《楞严》莫念家”。结句中的“妙莲花”一语双关,既暗指佛教经典《妙法莲华经》,又以莲心喻佛性,褒扬了佛教净心除杂之妙。
诗人故实多记载诗人崇佛尚佛、与僧人交游之事。如卷四中饶节的事迹:
饶节,字德操,曾丞相布之客也,性刚峻,晚与丞相论不合,因弃去,祝发为浮屠,号如璧。
饶三祝发后,尝作诗劝吕伯恭专意学道,云:“向来相许济时功,大似频伽饷远空。我已定交木上座,君犹求旧管城公。文章不疗百年老,世事能排双颊红。好贷夜窗三十刻,胡床趺坐究幡风。”1
北宋中期,饶节本是丞相曾布的门客,后因论调不合而离开,削发为僧。出家后,他曾作诗劝勉吕本中“专意学道”。这首诗中多用佛门典故及用语,譬如“频伽”是佛经中的极樂净土之鸟,“木上座”是拄杖的雅称,“幡风”出自《坛经》:“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2与“木上座”结友,结跏趺坐“究幡风”,饶节虽意在劝勉他人,却无处不表露自己的向佛之心。
有些记载甚至颇具传奇色彩。卷三中记载了苏轼兄弟、云安和聪禅师之间的一段逸闻:
苏子由谪高安,云安时时相过。有聪禅师,亦蜀人。一夕,云安梦同子由、聪迓五祖戒禅师。既觉,语子由,聪亦至。子由方与洞山说梦,子今来同说梦乎?聪曰:“夜来梦,吾三人迎戒和尚。”子由曰:“世间果有同梦者。”久之,东坡书至曰:“已至奉新,旦夕相见。”三人喜出城,而坡至,则以语坡。坡曰:“轼七八岁常梦是僧,又先妣方孕时,梦一僧来托宿。”3
苏辙谪居高安期间,和云安、聪禅师同做一梦,梦见三人共迎五祖戒禅师。后苏轼至高安,三人共迎并谈及此离奇之事。更不可思议的是,苏轼自言少时常梦此僧,其母怀胎时亦梦僧人借宿。三人进一步对比分析后认为苏轼就是五祖戒和尚的转世。后来苏轼还作偈戏说“身世”:“恶业相缠四十年,常行八棒十三禅。却着衲衣归玉局,自疑身是五通仙。”4
二是记录了很多佛僧(诗僧)轶事及有关诗作。如卷二中记录了至诚禅师依归南宗的始末:
至诚禅师,泰和人,少师事神秀禅师于玉泉寺。神秀一日谓其徒曰:“吾闻南宗深悟上乘,吾不如也。且吾师五祖亲付衣钵,岂徒然哉?”师闻此语,即往曹溪参请南宗,示偈曰:“一切无心自心戒,一切无碍自性慧。不增不退自金刚,身去身来本三昧。”师闻偈,遂誓依归南宗,即六祖也。……至诚事六祖,当是唐人。同时有真寂禅师,安福人,亦师六祖,住青原山靖居寺。5
至诚禅师早先拜在神秀禅师门下,受其引导“参请南宗”。南宗“深悟上乘”,令至诚折服,于是依归。末尾提到的真寂禅师与此事的唯一联系是“亦师六祖”,作者却仍费笔墨介绍其籍贯和居所。
又如卷一中抄录了远公(东晋高僧慧远)《庐山》《朱砂峰》二诗,并伴有推测:“但晋人绝句甚少,恐不其然。”6郭子章即使怀疑此二诗非远公亲作,还是抄录下来,包括抄录沈莲池的《远公赞》,概能见出他的崇佛倾向。
书中记录的僧人尤其是诗僧,并非全都高不可攀、不食烟火。如卷二中:
僧齐己携《早梅诗》诣之,谷为改“数枝开”作“一枝开”。齐己不觉下拜,以为一字师。7
郑谷少辄有诗名,司空图曾预言他“当为一代风骚教主”。尽管如此,齐己与之相较丝毫不逊色。他是唐末著名诗僧,诗风古雅清和,为历代诗人和批评家所称道。纪昀就盛赞:“唐诗僧以齐己为第一。”然这则中齐己携诗拜访郑谷,又尊其为一字师,展现出他谦逊好学的个性。
又如卷六中二僧争住院子,受临川聂大年“教谕仁和”后“惭愧而退”。1由此可见,郭子章择取佛僧及其轶事的范围很广,不局限于得道圣僧及其丰功伟绩。
三是评述和诗文渗透了佛家思想或借用佛语。如卷一中对“侯景之乱”前因后果的评述体现了佛家业因果报和三世轮回的思想:
梁武帝天监三年,与志公和尚讲禅于重云殿。志公忽然歌乐,复泣悲。因赋五言诗曰:“乐哉三十余,悲哉五十里。但看八十三,子地妖灾起。佞臣作欺妄,贼臣灭君子。若不信吾言,龙时侯贼起。且至马中间,衔悲不见喜。” ……侯景八月十三至丹阳,是“但看八十三”也。……侯景作乱在戊辰,是“龙时侯贼起”也。武帝己巳至庚午年岁饿死,是“马中间衔悲”也。句句皆验。或言梁武帝奉佛勤,事志公甚谨,而卒不能弥侯景之乱,岂是前定?即佛未如之何耶?夫梁武帝阴谋齐鼎,杀齐之子孙,几无噍类,大戾佛教,即舍身建寺弥文耳。或言侯景即东昏后身,事虽诞,理或然者。2
先是叙述了侯景之乱前,志公和尚曾作谶诗预言了这场叛乱及梁武帝饿死其中的命运。后评论中有“岂是前定”,即言有果必因,因为梁武帝代齐建梁时造作了“杀齐之子孙,几无噍类,大戾佛教”之业,所以尽管他殷勤奉佛,还是无法逃脱“侯景之乱”的现报。又有“侯景即东昏后身,事虽诞,理或然者”语,猜测侯景的前世就是齐东昏侯,即言轮回。
卷三中评王安石诗时借用了佛语:
王荆公诗曰:“红梨无叶庇华身,黄菊分香委路尘。岁晚苍官才自保,日高青女尚横陈。”又云:“木落冈峦因自献,水归洲渚得横陈。”山谷曰:“自献横陈事,见相如赋。”《楞严经》亦曰:“于横陈处,味如嚼蜡。”3
黄庭坚的原评论还有一句:“荆公不应完用耳。”意指王安石完全照搬“自献”“横陈”语而不加创新。郭子章先引黄庭坚的评论,后引《楞严经》中“于横陈处,味如嚼蜡” 句,表示对黄看法的认同,委婉地表达了对王诗缺乏新意的看法。
《豫章诗话》所录显现佛家思想的诗作也是不少。如苏轼于庐山东林寺作的偈:
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岂非清净身。夜来四万八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4
“广长舌”特指佛的舌头,因佛经中有言佛舌广而长,可覆面、至发际。诗人想象佛舌长如溪流,佛音如溪声不绝于耳,佛身隐于清净山色之间,可谓心中有佛,所见皆佛。这与禅宗“即心是佛”“见性成佛”的精神很是一致。
此外,《豫章诗话》还记录了一些与诗话无关但与佛教有关的内容。如卷一中的“庐山十八大贤”,本可以一笔带過,作者却将自慧远而下十八位高僧、居士的姓名、字(号)、籍贯悉数列出。又如作者游赏与佛教有关的景点:
予过曹溪,礼六祖像,取衣钵玩之。衣似今褐衣,钵则既碎,而传以漆胶者,皆唐垂拱中所赐物也。5
他不仅“礼六祖像”,还“取衣钵玩之”,更仔细观察并描绘了衣和钵的形态、来历,其对佛教的崇尚可见一斑。
二、《豫章诗话》中的道教意识
《豫章诗话》还呈现出明显的道教意识,其中记录了与道教相关的种种,包括神仙传奇、道人轶事、道教思想等等。
一是记录了很多与道教相关的诗文和掌故。诗文如卷一中湛方生的《庐山神仙诗序》,赞美庐山是“神明之区域,列真之苑囿”。
如湛方生所言,庐山确与仙道渊源甚深。关于其得名,《庐山纪事》引录了五种说法,每一种都与仙道有关。引《九微志》:“周武王时,方辅先生与李老聃跨白驴入山炼丹,得道仙去,惟庐存,故名庐山。”引《豫章旧志》:“庐俗字君孝,本姓匡,父平野王,共鄱阳令吴芮佐汉,定天下而亡。封俗于鄡阳,曰‘越庐君。兄弟七人皆好道术,寓精于洞庭之山,故世谓之‘庐山。引远法师《庐山记》:“殷周之际,匡俗先生奚道仙人共游此山,时人谓其所止为神仙之庐,因以名山矣。”引周景式《庐山记》:“庐山匡俗,字子孝,本东里子。出武王时,生而神灵,屡逃征聘。庐于此山,时人敬事之。俗后仙化,空庐尚存,弟子睹室悲哀,哭之,旦暮如乌号。世称庐君,故山取号焉。”引谢颢《广福观碑》:“周威烈王以安车迓匡续,续仙去,惟庐存,因命其山为靖庐山,邦人以先生姓呼匡山,又曰匡阜。”五种说法异名同实,均以神仙之庐、仙去庐存为核心内容展开。
又卷六载尊信道教的嘉靖皇帝与群臣赋诗作对:
出一对云:“洛水灵龟献瑞,天数五,地数五,五五还归二十五,数数定元始天尊,一诚有感。”或对曰:“丹山彩凤呈祥,雌声六,雄声六,六六总成三百六,声声祝嘉靖皇帝,万寿无疆!”1
上联中的“元始天尊”是道教最高天神之一,颇受嘉靖皇帝尊崇,他即位后还特建元祐宫作焚修祝厘之用。
《豫章诗话》记录的掌故也多是文人尚道学道之事。如卷二记施肩吾:
施希圣,字肩吾,吴兴人,元和十五年进士。以豫章西山乃十二真仙羽化之所,心慕之,因卜隐焉。且以名其所著诗,自为之序。2
施肩吾认为豫章西山是道教十二真仙羽化飞升之所,不但隐居其中,还用“西山”命名自己的诗集,可谓笃信道教。
又如卷五记王迪弃官学道之事:
王迪,宋熙宁中为洪州左司理,有道人磨镜,俾迪自照,见星冠羽帔缥缈镜中,遂弃官,与妻偕隐。新建主簿刘讹送以诗云:“发如抹漆左参军,脱去青衫从隐沦。世上更无羁绁事,壶中别有自由身。鼎烹玉兔山前药,花看金鳌背上春。莫怪少年能决烈,蓝田夫妇总登真。”3
王迪原在洪州为官。某回见道人磨治铜镜,他照见镜中自己“星冠羽帔缥缈”,遂与妻子双双隐居修道。时为新建主簿的刘讹赠诗送别王迪夫妇,末句“莫怪少年能决烈”,对他弃官学道之举表示理解,因为往后“世上更无羁绁事”。由此可窥,尚道之风盛极的背后当有更深层次的缘由。
二是记录了很多神仙、道人的轶事及有关诗作。如卷一中由“真君粥”引出了关于董真君的一段逸闻及诗作:
杏仁去核,候粥熟同煮,谓真君粥。庐山董真君未仙时,多种杏。岁稔则以杏易谷,岁歉则以谷贱粜,时全活者甚众。后白日升仙时,有诗云:“争似莲花峰下客,种成红杏亦升仙。”4
董奉生于东汉建安年间,信奉道教。他成仙前多种杏,岁稔年丰时以杏换粮,年谷不登时又以低价卖出,以此救济众人,最终得以登仙。因其慷慨济民,人多尊称为“董真君”,并将与去核杏仁同煮的粥称作“真君粥”。
卷六中紫姑仙巧以诗教化江州朱原虚:
江州朱原虚,为学究,有诗名。二弟在髫年而父母死,原虚匿父所遗绫锦十余箧,又逐二弟居外,流离不振。一日,邻人降紫姑仙,原虚适在坐,乃请曰:“闻仙姑能诗,幸见教。”仙姑降笔曰:“何处西风夜卷霜,雁行中断各悲凉。吴绫越锦藏私箧,不及姜家布被香。”原虚得诗皇恐,乃召二弟还家,与之完娶,教之业儒。后二弟俱登科,典州郡,事原虚如事父焉。1
紫姑仙不仅洞知人间事,还善教化、有诗才。江州有学究朱原虚,父母死后私吞遗产、赶走年纪尚幼的弟弟。经紫姑仙的讽刺诗点化后,他改变自私无德的作为,最终兄弟相亲。
三是部分诗文渗透了道教思想。道教思想包罗广泛,刘勰《灭惑论》概括:“案道家立法,厥品有三,上标老子,次述神仙,下袭张陵。太上为宗,寻柱史嘉遁,实为大贤,著书论道,贵在无为,理归静一,化本虚柔。”2刘勰的观点有二:一是道教思想内容纷繁,杂糅老庄学说、黄老之学、神仙方术等等;二是以老子思想为宗。《豫章诗话》中的一些诗文就渗透了道教思想,如卷三中的唱词:
“听听听,劳我以生天理定,若还懒惰必饥寒,莫到饥寒方怨命,虚空自有神明听。”又唱云:“听听听,衣食生身天付定,酒肉贪多折人寿,经营太甚违天命,定定定。”3
这是陆九渊率家族子弟在祠堂祭拜时所唱,折射出自然无为的思想。“自然无为”主张顺应事物本身的情状运行而不加私意妄为,但又非不为。“天理定”“天付定”即言事物本身依循某种规律,毋须“经营太甚”以致“违天命”;但亦反对无所作为,正如“懒惰必饥寒”。
又如卷五中陶渊明《赴镇军参军》诗中:
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真想初在襟,谁谓形迹拘。4
此四句与庄子体道境界同。庄子体道在于追求心灵活动超出物质世界的形相拘限,而“谁谓形迹拘”表达了对形迹不拘状态的向往,恰如庄子主张冲破现实藩篱而精神上达。
三、《豫章诗话》中呈现佛道色彩的原因探究
《豫章诗话》有如此鲜明的佛道意识,主要缘于明中叶佛教、道教的复兴,江西佛道文化的深厚根植,以及郭子章个人的相关经历。
明中叶佛教、道教的复兴。嘉靖以来,道教因统治者的重視重现兴盛态势。明世宗极其崇道,《明史》《明实录》等史料对此均有记载。他对道士可谓尊宠有加:“世宗最宠方士,如邵元节、陶仲文,俱拜白玉、乌玉印章之赐,而无金、银与铜,且皆别号私记,入西番法王等图书而已,不以施之笺奏也”。5
晚明有佛教复兴运动。统治者大量修建、扩建佛寺,“盖塔庙之极盛,几同《洛阳伽蓝记》所载矣”。6以云栖祩宏、紫柏真可、憨山德清、藕益智旭四大高僧为首的一众佛僧、居士释经传法,掀起了信仰佛教的热潮。
与此同时,阳明心学间接推动了佛、道教的复兴。阳明心学受禅宗佛学和老庄道家影响,融贯佛、道,在当时取代理学成为显学。由此,它势必促进佛道思想的传播,进而推动佛、道教的复兴。郭子章又是阳明后学的代表人物,自当深受影响。
《豫章诗话》成书于郭子章任职贵州巡抚期间(万历二十六年至万历三十七年),时值佛、道教由衰弱走向复兴,加之原本“明朝宗教以佛教和道教为主,势力和影响最大”1。该时代文化背景必然对文人创作产生影响,郭子章也不例外。
江西佛道文化的深厚根植。郭子章是江西泰和人,诗话所写内容又与江西息息相关。江西的佛道文化根植深厚,至明代蔚然成风。
道教的初创期当追溯到东汉,卿希泰、唐大潮合著的《道教史》指出:“到东汉顺帝、桓帝之际,早期道教派别五斗米道和太平道便相继出现,标志着道教的正式诞生。”2后太平道因创教者张角发动黄巾起义失败而渐灭,五斗米道独传。五斗米道为沛国丰(今江苏丰县)人张道陵所创,又称天师道、正一道或正一盟威之道。张道陵有一段在云锦山炼丹修道的经历,对他本人及其道教一派影响深远,“云锦”即是江西贵溪龙虎山的本名。对此,文献中不乏相关记载。
清娄近垣《重修龙虎山志》:
江西贵溪龙虎山,汉代张道陵炼丹成道于其地,尝得秘书,通神变化,驱除妖异。
龙虎山,在江西广信府贵溪县西南八十里之仁福乡,于天官牛斗之分野,星纪之次也……本名云锦山,第一代天师于此炼九天神丹,丹成而龙虎见,因以名山。道书第二十九福地也。据《龙虎山志》引清乾隆乙巳年(1785)版《留侯天师世家宗谱》:
第三代系师(鲁)嘱第四代天师(盛)曰:“龙虎山,祖师元坛在焉,其地天星照应,地气冲凝,神人所都,丹灶秘文藏诸岩洞。汝可以印剑经箓往住其地,修炼累功,广宣吾化,永传于世。四代天师自汉中还鄱阳入龙虎山,得其故栖,为世居之图。
(四代天师盛)携印剑经箓,自汉中还鄱阳龙虎山。修治祖天师元坛及丹灶故址,遂家焉。每岁以三元日登坛传箓,四方从学者千余人,自是开科范以为常。
先是张道陵择龙虎山炼丹修道,山因之得名。后其子张衡、孙张鲁相继嗣教。至第四代张盛,遵祖训还入龙虎山,自此龙虎宗成为天师道的延续。由张盛始,历代天师居此修道传教,龙虎宗遂光大,成为天师道的延续。贵溪龙虎山亦成道教第一名山。
除此之外,多位高道也曾在江西修道。《豫章诗话》开篇即可证:
秦末,匡庐寻真观溪中磐石上有玉简天篆,曰:“神化灵溪,金简标题。真人受旨,玉简潜栖。”此篆为豫章玄教之祖。庐山之匡,龙虎之张,西山之许,阁皂之葛,玉笥之萧,其所从来远矣。3
郭子章认为道教之源流上溯秦末,庐山的玉简天篆是“豫章玄教之祖”。随后列举了包括张道陵在内的四位高道,曾先后于江西九江庐山、鹰潭龙虎山、南昌西山、樟树阁皂山、峡江玉笥山修道,其中许逊、葛玄、张道陵位列四大天师,西山许逊还是江西豫章人。还有诸多道教山水胜地与历史遗迹,如上饶三清山、南城麻姑山,西山万寿宫、嗣汉天师府等等。正所谓“江西道统之传,有自来矣”。4
与此同时,江西的佛教文化信仰根植深厚。魏晋南北朝和晚唐五代是中国古代史上著名的乱世,其时中原一带兵戈扰攘,江西位处长江以南,得以相对平静。是以僧侣多有南迁,寻山占寺,创立门户。《豫章诗话》中多次提到的慧远,是中国汉传佛教最大支派之一净土宗的初祖,其祖庭为江西庐山东林寺。梁释慧皎所撰《高僧传》有载东林寺建寺始末:“时有沙门慧永,居在西林,与远同门旧好,遂要远同止。永谓刺史桓伊曰:‘远公方当弘道,今徒属已广,而来者方多。贫道所栖偏狭,不足相处,如何。桓乃为远复于山东更立房殿,即东林是也。”1及寺建成,慧远别置禅林、筑造龛室、亲著铭文、奉请阿育王像,对当地佛教文化的涵养和流播大有裨益。此外,中国本土佛教禅宗亦与江西颇有渊源,其临济、沩仰、曹洞、杨岐等宗派皆在江西开宗,赣文化一脉深受熏染。
郭子章个人的相关经历。一是师承渊源。郭子章师从王阳明再传弟子胡直。胡直尝从陈大伦学道、邓鲁学禅,其记述学习经历的《困学记》中写道:
陈公尝从阳明先生学,后专意玄门,予少病肺,咳血怔忡,夜多不寐,则就拜陈公学玄,未有人。钝峰始为魏庄渠公弟子,亦游南野先生门,后专意禅宗。予亦就钝峰问禅。2
尤其学禅使他“十余年之火症向愈,夜寝能寐”。3郭子章身为弟子必然受到胡直潜移默化的影响。二是播州之役。这是他认识佛教思想的一个转折,对此他在《明州阿育王山志序》有所记录:
生平事佛,率以名理取胜,多揉诸,最上乘门与吾灵台有所契合发明者雅尚之,至于一切报应因果等说,置弗问。中年宦辙四方,多更事,故凡有所求屡著肪蠁,于时虽或问,问未加详。万历庚子,奉命讨播,以孤军冒重围,举家百口入于万死一生之地,恐畏百至。虽委身于国,听命于天,未尝不祷于三宝,祷即应,应即审,事非影响且与关侯通于梦寐。播酋授首多赖神助。4
万历二十六年,播州宣慰司杨应龙作乱,郭子章奉命讨播。其间,军队曾陷入九死一生的境地。走投无路之际,他“未尝不祷于三宝”,且“祷即应,应即审”。后播州平定,他归结于“多赖神助”,继而转变了不信报应因果等说的态度。
The Buddhism and Taoism consciousness of Guo Zizhangs Works “Yu Zhang Shi Hua”
Qiu Meiqiong Liu Yuting
Abstract: The works “Yu Zhang Shi Hua” written by Guo Zizhang, is famous for its region, there have been few people paid attention to its Buddhist and Taoism consciousness. Its Buddhism consciousness is mainly embodied in: record a lot of Buddhism and the associated the poets poems and stories, anecdotes and poems about the poem monk, and infiltration of Buddhism or borrow the commentary and poetry; the Taoism consciousness is mainly embodied in: record a lot of Taoism and the associated poems and stories, the Gods and Taoist anecdotes and related poems, and infiltration of Taoism poems. The works “Yu Zhang Shi Hua” is so distinctive from Buddhist and Taoism color, which mainly dues to the revival of the middle Ming Dynasty Buddhism and Taoism, Buddhism and Taoism culture that deeply rooted in Jiangxi, and Guo Zizhangs personal experience.
Key words: Yu Zhang Shi Hua; Buddhism consciousness ; Taoism consciousness; reason inquiry
作者简介:邱美琼,女,1966年生,广西荔浦人,教授,文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典诗学。
刘雨婷,女,1994年生,江西新余人,2016级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典诗学。
﹝基金项目﹞:孔学堂2016年研究项目“阳明后学郭子章文献整理与思想研究”(编号:kxtyb201605)阶段性成果。
1 郭子章《豫章诗话》,《全明诗话》本,齐鲁书社2005年版,第2290页。
1 郭子章《豫章诗话》,《全明诗话》本,齐鲁书社2005年版,第2315-2316页。
2 赖永海主编,尚荣译注《坛经》,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31页。
3 郭子章《豫章诗话》,《全明诗话》本,齐鲁书社2005年版,第2292页。
4 郭子章《豫章詩话》,《全明诗话》本,齐鲁书社2005年版,第2292页。
5 郭子章《豫章诗话》,《全明诗话》本,齐鲁书社2005年版,第2273-2274页。
6 郭子章《豫章诗话》,《全明诗话》本,齐鲁书社2005年版,第2266页。
7 郭子章《豫章诗话》,《全明诗话》本,齐鲁书社2005年版,第2277页。
1 郭子章《豫章诗话》,《全明诗话》本,齐鲁书社2005年版,第2340页。
2 郭子章《豫章诗话》,《全明诗话》本,齐鲁书社2005年版,第2271页。
3 郭子章《豫章诗话》,《全明诗话》本,齐鲁书社2005年版,第2290页。
4 郭子章《豫章诗话》,《全明诗话》本,齐鲁书社2005年版,第2291页。
5 郭子章《豫章诗话》,《全明诗话》本,齐鲁书社2005年版,第2273-2274页。
1 郭子章《豫章诗话》,《全明诗话》本,齐鲁书社2005年版,第2339页。
2 郭子章《豫章诗话》,《全明诗话》本,齐鲁书社2005年版,第2276-2277页。
3 郭子章《豫章诗话》,《全明诗话》本,齐鲁书社2005年版,第2326-2327页。
4 郭子章《豫章诗话》,《全明诗话》本,齐鲁书社2005年版,第2270页。
1 郭子章《豫章诗话》,《全明诗话》本,齐鲁书社2005年版,第2345页。
2 僧祐编撰,刘立夫、胡勇译注《弘明集》,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288页。
3 郭子章《豫章诗话》,《全明诗话》本,齐鲁书社2005年版,第2294页。
4 郭子章《豫章诗话》,《全明诗话》本,齐鲁书社2005年版,第2324页。
5 沈德符《万历野获编》,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701页。
6 沈德符《万历野获编》,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678页。
1 何孝荣《论明朝宗教的特点》,《福建论坛》2014年第1期。
2 卿希泰,唐大潮《道教史》,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5页。
3 郭子章《豫章诗话》,《全明诗话》本,齐鲁书社2005年版,第2261页。
4 郭子章《豫章诗话》,《全明诗话》本,齐鲁书社2005年版,第2347页。
1 释慧皎著,汤用彤校注《高僧传》,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687页。
2 黄宗羲《明儒学案》,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521页。
3 黄宗羲《明儒学案》,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521页。
4 郭子章《明州阿育王山志》卷首,《中国佛寺史志汇刊》(第一辑第11-12册),明文书局198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