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药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观察
柳元娥
摘要:目的 探讨针灸与中药联合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效果及对患者额纹、口角歪斜、舌味觉的影响。方法 择本科室2015年8月—2017年8月间8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按治疗方案状况分为对照组(n=40)和观察组(n=40),对照组患者实施针灸治疗,观察组患者实施针灸+中药联合治疗,对比不同治疗方案的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5.0%,明显高于对照组80.0%,观察组患者治疗后额纹、口角歪斜、舌味觉症状改善时间(9.5±1.4)d、(8.8±1.2)d、(8.1±1.8)d较对照组(13.2±2.1)d、(12.1±1.7)d、(11.2±2.1)d差异明显。结论 周围性面瘫患者实施针灸与中药联合治疗效果显著,可促进患者额纹、口角歪斜、舌味觉症状及早改善。
关键词:周围性面瘫;针灸;中药;联合治疗
中图分类号:R745.1+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18)08-0055-02
周围性面瘫即面神经炎,是因面神经管内面神经出现非特异性炎症而导致的周围性面肌瘫痪疾病。周围性面瘫患者以口眼歪斜、流涎、无法抬眉、闭眼、鼓嘴等为主要表现,严重影响患者面部美观度及日常生活。以往临床多采取抗病毒治疗、神经营养治疗等西药方式治疗周围性面瘫,但临床治疗效果不佳。目前针灸、中药等相关中医疗法在周围性面瘫患者治疗中的应用逐渐增多,也取得一定疗效。本科室在临床实践中对2015年8月—2017年8月间4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实施了针灸与中药联合治疗,取得一定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本科室2015年8月—2017年8月间8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按治疗方案状况分为对照组(n=40)和观察组(n=40)。对照组男24例,女16例;年龄28~74岁,52.5岁;病程跨度1~10个月,平均5.4个月;观察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28~75岁,52.6岁;病程跨度1~10个月,5.5个月。2组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实施面部检查确诊为周围性面瘫患者;单侧发病患者;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患者;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此次研究。排除标准:其他面部疾病患者、其他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妊娠、哺乳期患者;恶性肿瘤疾病患者、严重脏器合并症患者;已经实施中医方案治疗患者;精神障碍患者。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施针灸治疗,取患者人中穴、下关穴、翳风穴、合谷穴实施直刺,取患者太冲穴、巨髎穴、四白穴、太阳穴、地仓穴、颊车穴、阳白穴实施平刺,对于风寒证患者加风池穴平刺,风热证患者加曲池穴平刺,每穴留针30 min,1次/d。持续治疗10 d为1个疗程,休息3-5 d后实施下1疗程治疗,持续治疗3个疗程;观察组患者实施针灸+中药联合治疗,针灸方案与对照组相同。中药方为:石菖蒲、桃仁各10 g,赤芍、郁金、白芷各12 g,葱白、红花各8 g,细辛、生姜各3 g,川芎20 g。对于头晕、失眠多梦患者加枸杞子、熟地、何首乌各15 g,酸枣仁12 g;痰多患者加陈皮、半夏各10 g;肝火旺患者加栀子、龙胆草、黄芩各8 g;头痛患者加3 g全蝎;气血两虚者加12 g当归,15 g黄芪。将上述药材混合加水煎煮,取汁400 mL,早晚分服,1剂/d,持续治疗10 d为1个疗程,持续治疗3个疗程。
1.4 疗效标准[1] 显效:患者治疗后额纹、口角歪斜、舌味觉消失等症状明显改善,面部肌肉功能恢复,无麻木感;有效:患者治疗后额纹、口角歪斜、舌味觉消失等症状有所改善,面部肌肉功能基本恢复,存在轻微麻木感;无效:患者治疗后额纹、口角歪斜、舌味觉消失等症状、面部肌肉功能均无改善或加重。
1.5 统计学方法 用SPSS20.0软件处理,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临床症状改善时间,t检验。用率表示治疗效果,χ2检验,P<0.05表示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1。
表1 2组临床疗效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2 2组患者额纹、口角歪斜、舌味觉症状改善时间比较 见表2。
表2 2组患者额纹、口角歪斜、舌味觉症状改善时间比较(x±s)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周围性面瘫患者起病较急,患者多在发病数小时或数天内处于高峰期。周围性面瘫患者多表现为单侧发病,患者以口角歪斜、流涎、讲话漏风、吹口哨漏气、鼓腮等症状,影响患者正常生活。目前临床研究显示周围性面瘫的发生与受寒、病毒感染、自主神经功能不稳相关因素引起的局部神经营养血管痉挛相关。因此西药治疗以神经营养治疗、抗病毒治疗为主。但西药治疗效果不佳。贾莹梅等[2]的报道中实施常规西药治疗总有效率为74.42%。
中医中将周围性面瘫划为口僻范畴。中医认为该病的发生主要因正气不足、外敌入侵、经脉阻痹、气血失调引起[3]。风痰湿邪极易干扰头面部,导致筋脉不顺、缓急牵引,引发口眼歪斜等症状。针灸治疗时可温经通络,促进面部经络疏通、气血平衡,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本研究中使用的桃仁、赤芍、红花、川芎等药材具有活血化瘀效果;白芷、郁金、细辛、川芎解表散寒、祛风止痛;石菖蒲可活血祛湿、散风祛痈、止痛消肿;葱白、生姜可解表散寒。全方可活血化瘀、消肿止痛、解表散寒。且通过对症中药加减治疗可进一步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且现代药理学研究显示针灸治疗和活血化瘀中药还可改善面部微循环,改善面部水肿,并可促进周围神经再生和修复,改善患者预后[4]。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达95.0%,说明采取针灸和中药联合治疗可相互辅助,进一步提升治疗效果,促进患者临床症状及早消失,改善患者预后。
综上所述,周围性面瘫患者实施针灸与中药联合治疗效果显著,可促进患者额纹、口角歪斜、舌味觉症状及早改善,运用价值高。
參考文献:
[1]陈四有,高晓芬.电针结合旋转罐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观察[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16,38(10):940-941.
[2]贾莹梅,高杨.针灸配合中药熏洗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临床疗效观察[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11(8):1147-1149.
[3]刘铭,马晖,富晓旭,等.温针灸配合康复功能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40例疗效观察[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38(1):86-89.
[4]秦峰,陆荣,俞生,等.针灸联合康复功能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及预后分析[J].陕西中医,2015,36(12):1657-1658.
(收稿日期:2018-03-26)
摘要:目的 探讨针灸与中药联合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效果及对患者额纹、口角歪斜、舌味觉的影响。方法 择本科室2015年8月—2017年8月间8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按治疗方案状况分为对照组(n=40)和观察组(n=40),对照组患者实施针灸治疗,观察组患者实施针灸+中药联合治疗,对比不同治疗方案的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5.0%,明显高于对照组80.0%,观察组患者治疗后额纹、口角歪斜、舌味觉症状改善时间(9.5±1.4)d、(8.8±1.2)d、(8.1±1.8)d较对照组(13.2±2.1)d、(12.1±1.7)d、(11.2±2.1)d差异明显。结论 周围性面瘫患者实施针灸与中药联合治疗效果显著,可促进患者额纹、口角歪斜、舌味觉症状及早改善。
关键词:周围性面瘫;针灸;中药;联合治疗
中图分类号:R745.1+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18)08-0055-02
周围性面瘫即面神经炎,是因面神经管内面神经出现非特异性炎症而导致的周围性面肌瘫痪疾病。周围性面瘫患者以口眼歪斜、流涎、无法抬眉、闭眼、鼓嘴等为主要表现,严重影响患者面部美观度及日常生活。以往临床多采取抗病毒治疗、神经营养治疗等西药方式治疗周围性面瘫,但临床治疗效果不佳。目前针灸、中药等相关中医疗法在周围性面瘫患者治疗中的应用逐渐增多,也取得一定疗效。本科室在临床实践中对2015年8月—2017年8月间4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实施了针灸与中药联合治疗,取得一定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本科室2015年8月—2017年8月间8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按治疗方案状况分为对照组(n=40)和观察组(n=40)。对照组男24例,女16例;年龄28~74岁,52.5岁;病程跨度1~10个月,平均5.4个月;观察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28~75岁,52.6岁;病程跨度1~10个月,5.5个月。2组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实施面部检查确诊为周围性面瘫患者;单侧发病患者;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患者;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此次研究。排除标准:其他面部疾病患者、其他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妊娠、哺乳期患者;恶性肿瘤疾病患者、严重脏器合并症患者;已经实施中医方案治疗患者;精神障碍患者。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施针灸治疗,取患者人中穴、下关穴、翳风穴、合谷穴实施直刺,取患者太冲穴、巨髎穴、四白穴、太阳穴、地仓穴、颊车穴、阳白穴实施平刺,对于风寒证患者加风池穴平刺,风热证患者加曲池穴平刺,每穴留针30 min,1次/d。持续治疗10 d为1个疗程,休息3-5 d后实施下1疗程治疗,持续治疗3个疗程;观察组患者实施针灸+中药联合治疗,针灸方案与对照组相同。中药方为:石菖蒲、桃仁各10 g,赤芍、郁金、白芷各12 g,葱白、红花各8 g,细辛、生姜各3 g,川芎20 g。对于头晕、失眠多梦患者加枸杞子、熟地、何首乌各15 g,酸枣仁12 g;痰多患者加陈皮、半夏各10 g;肝火旺患者加栀子、龙胆草、黄芩各8 g;头痛患者加3 g全蝎;气血两虚者加12 g当归,15 g黄芪。将上述药材混合加水煎煮,取汁400 mL,早晚分服,1剂/d,持续治疗10 d为1个疗程,持续治疗3个疗程。
1.4 疗效标准[1] 显效:患者治疗后额纹、口角歪斜、舌味觉消失等症状明显改善,面部肌肉功能恢复,无麻木感;有效:患者治疗后额纹、口角歪斜、舌味觉消失等症状有所改善,面部肌肉功能基本恢复,存在轻微麻木感;无效:患者治疗后额纹、口角歪斜、舌味觉消失等症状、面部肌肉功能均无改善或加重。
1.5 统计学方法 用SPSS20.0软件处理,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临床症状改善时间,t检验。用率表示治疗效果,χ2检验,P<0.05表示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1。
表1 2组临床疗效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2 2组患者额纹、口角歪斜、舌味觉症状改善时间比较 见表2。
表2 2组患者额纹、口角歪斜、舌味觉症状改善时间比较(x±s)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周围性面瘫患者起病较急,患者多在发病数小时或数天内处于高峰期。周围性面瘫患者多表现为单侧发病,患者以口角歪斜、流涎、讲话漏风、吹口哨漏气、鼓腮等症状,影响患者正常生活。目前临床研究显示周围性面瘫的发生与受寒、病毒感染、自主神经功能不稳相关因素引起的局部神经营养血管痉挛相关。因此西药治疗以神经营养治疗、抗病毒治疗为主。但西药治疗效果不佳。贾莹梅等[2]的报道中实施常规西药治疗总有效率为74.42%。
中医中将周围性面瘫划为口僻范畴。中医认为该病的发生主要因正气不足、外敌入侵、经脉阻痹、气血失调引起[3]。风痰湿邪极易干扰头面部,导致筋脉不顺、缓急牵引,引发口眼歪斜等症状。针灸治疗时可温经通络,促进面部经络疏通、气血平衡,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本研究中使用的桃仁、赤芍、红花、川芎等药材具有活血化瘀效果;白芷、郁金、细辛、川芎解表散寒、祛风止痛;石菖蒲可活血祛湿、散风祛痈、止痛消肿;葱白、生姜可解表散寒。全方可活血化瘀、消肿止痛、解表散寒。且通过对症中药加减治疗可进一步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且现代药理学研究显示针灸治疗和活血化瘀中药还可改善面部微循环,改善面部水肿,并可促进周围神经再生和修复,改善患者预后[4]。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达95.0%,说明采取针灸和中药联合治疗可相互辅助,进一步提升治疗效果,促进患者临床症状及早消失,改善患者预后。
综上所述,周围性面瘫患者实施针灸与中药联合治疗效果显著,可促进患者额纹、口角歪斜、舌味觉症状及早改善,运用价值高。
參考文献:
[1]陈四有,高晓芬.电针结合旋转罐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观察[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16,38(10):940-941.
[2]贾莹梅,高杨.针灸配合中药熏洗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临床疗效观察[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11(8):1147-1149.
[3]刘铭,马晖,富晓旭,等.温针灸配合康复功能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40例疗效观察[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38(1):86-89.
[4]秦峰,陆荣,俞生,等.针灸联合康复功能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及预后分析[J].陕西中医,2015,36(12):1657-1658.
(收稿日期:2018-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