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兰芳、程砚秋藏曲来源之一清曲家高岱瞻考
摘 要 梅兰芳“梅氏缀玉轩藏曲”与程砚秋“程氏玉霜簃藏曲”中,多部为清人高岱瞻所钞校。但囿于文献所限,长期以来,学术界对高岱瞻其人尚无深入了解。今据新发现的江苏泰州《续修高氏迁泰支谱》和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高岱瞻作《三峰园记》及相关泰州地方志等,能初步考订其家世生平,并可辨析出高岱瞻藏曲本为其父高凤翥藏,后传递至高岱瞻和其子高垂庆。其家族文人群体,有文集诗集等传世者,达十多人。作为清代淮扬地区文化世家之一,高岱瞻家族的戏曲藏校以及文学成就,值得重新认识与发掘。
关键词 梅兰芳与程砚秋,藏曲,高岱瞻,家世与生平
中图分类号 K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457-6241(2018)12-0047-06
因盐业和漕运,清代以扬州为中心的淮扬地区逐步成为南方乃至全国的戏曲活动中心。这种以盐、漕经济为基础的地域文化,突出表现在“千金一唱在扬州”①的剧坛繁荣景象和文人荟萃、世家迭出的家族人文传统,为清代淮扬地区戏曲艺术的繁荣奠定了坚实基础。
江苏泰州,清代隶属于扬州府,乃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之故乡,素有“儒风之盛,夙冠淮南”之誉。泰州地区的戏曲文化,作为地域文化的突出代表,有着极为深厚的文化底蕴。
明清泰州地区文化世家中,往往有着延续数代的戏曲文化传承与发展。夏兆麐《吴陵纪野》云:“泰有‘宫、陈、俞、缪四大乡绅之谚。”清中前期的“宫陈俞缪”四大世家,均拥有家庭戏班。②此地先后出现了海陵宫伟鏐、俞锦泉、仲振奎、沈默家族,如皋(清雍正年间改属通州,泰州从此成为散州)冒襄、李渔、徐观政、黄振家族,海安陆舜、徐信家族,兴化李清、顾麟瑞家族,泰兴季振宜家族等著名的戏曲文化家族。这些家族极为重视本族的艺术文化建设,除传统的诗文、经史外,往往致力于戏曲的创作与评阅、收藏与刊刻,甚至拥有规模空前的表演团体(家班),其规模、数量和表演水平在同时期全国均首屈一指。因对戏曲执著的爱好,这些文化世家在戏曲文本创作、理论批评、班社建设和人才培养等方面都卓有建树,成为继明代江南地区昆山顾氏、吴江沈氏、海宁查氏、山阴祁氏、余姚吕氏等戏曲世家后,清代淮扬地区戏曲文化世家群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全国戏曲中心由苏州转移至扬州的具体表现之一。
除致力于戏曲创作和表演、剧作刊刻和评阅等外,泰州地区部分文化世家还在戏曲文献的钞校与收藏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如广为世人所知的泰兴季振宜家族曾藏有《脉望馆抄校本古今杂剧》。泰州高岱瞻家族则曾收藏钞校曲本多部,这些曲本后为梅兰芳、程砚秋所藏。
由于资料所限,长期以来,学术界对高岱瞻其人并无深入了解。近日,笔者在撰写《泰州文化概论》《江苏地方文化史(泰州卷)》时,发现泰州市图书馆藏有民国十四年(1925年)木刻活字印本《续修高氏迁泰支谱》一卷。③另泰州三峰园山响草堂存清嘉庆二十一年高岱瞻所书《三峰园记》匾额。此外,(道光)《泰州志》、(光绪)《续纂泰州志稿》、(民国)《泰州志》、夏兆麐《泰县氏族考略》等也均载有高岱瞻其人相关资料,据此可以初步考订其生平、家世,有助于解决高岱瞻生平与《古本戏曲丛刊》中所载钞校时间的矛盾,厘清高氏子孙三代藏曲的流传问题。
一、梅兰芳与程砚秋所藏高岱瞻钞校曲本
据吴书荫《梨园传本 粲然备列——〈北京大学图书馆藏程砚秋玉霜簃戏曲珍本丛刊〉序》所言,郑振铎先生在其主编的《古本戏曲丛刊》第三集中,收入的清初戏曲作品,多部来自“梅氏缀玉轩藏曲”与“程氏玉霜簃藏曲”。如《古本戏曲丛刊》第三集所收明末清初苏州派戏曲家丘园所作《御袍恩》(又名《百福带》),则系据程砚秋先生玉霜簃藏清高岱瞻钞本影印。据吴书荫云,今北京大学图书馆善本书库“程氏玉霜簃藏曲”中,除《御袍恩》外,还有《景园记》《盘陀山》《金兰谊》等三部传奇钞本,也均为高岱瞻所藏清雍正、乾隆年间钞本。且所钞录的版本均早于今《古本戏曲丛刊》第三集所收旧钞本,对版本比勘和研究极具参考价值。①
吴晓铃拟《古本戏曲丛刊》第五集目录云:“《四奇观传奇》,四卷,朱白隺、朱佐朝作,清雍正年高岱瞻钞本。《金兰谊传奇》,二卷,朱白隺、朱佐朝作,清雍正十二年高岱瞻钞本。”②
此外,《古本戏曲丛刊》第二集还收有高岱瞻钞明汪廷讷《天书记》,所抄为万历环翠堂本,题作《重订天书记》。
综上所言,目前可考清高岱瞻钞校曲本计有《御袍恩》(又名《百福带》)、《四奇观》(又名《酒色财气》)、《景园记》《盘陀山》《金兰谊》和《天书记》。
2017年10月24日,北京梅兰芳纪念馆举办了“梅兰芳纪念馆藏戏曲文献脸谱展”。笔者经向该馆馆长刘桢研究员求教,得知本次所展出的梅氏缀玉轩藏曲本中,亦有来自泰州高氏的抄本。该批曲本目前已开始整理,即将影印出版。
二、高岱瞻家世生平考
据《续修高氏迁泰支谱》可知,高氏家族于明万历迁居泰州,高岱瞻为泰州高氏第七世:
荣轼,凤翥三子,字岱瞻,号景苏,行三。国学生,誥授朝议大夫、盐运使司运同衔、候选通判、诰赠中议大夫、河南补用知府加二级晋赠资政大夫三品衔、直隶候补知府、赵州直隶知州加二级。性孝友,以母老,不忍远离,遂不谒选。嘉庆乙丑、丙寅水灾,捐银米助赈。历修学宫、文昌阁、胡公书院,凡道路桥梁,有损坏者,辄为修治。置水龙,远近有水灾,虽隆冬深夜,必躬督人往救。每腊月,知乡中多贫乏者,周恤尤厚。平时送药饵、施棺木,数十年不衰。清节堂善举,倡捐银千两,总督藩司先后奖以匾额,笃行载《州志》。其人生于乾隆乙丑八月,卒于嘉庆庚辰十月。娶陈氏之女(注:清泰州名士、昆曲家班主人陈端孙女)为妻。续娶泰州朱氏。
(道光)《泰州志》载:
高荣轼,字岱瞻,候选通判,加职选同凤翥……督藩先后奖以匾额“清节堂”善举。荣轼捐银千两以上。道光六年提请建坊旌表。③
(清)《陶澍全集》中也载有:
江宁布政使张志绪详称,据泰州详称:“册开候选通判高荣轼并王谢氏等捐数均在千两以上。高荣轼,系候选之员,应否题请旌表?”兹据泰州查明:“已故候选通判高荣轼之子候选知州高垂庆询称:情愿代伊故父呈请建坊旌表……由府加结,详送到司。”泰州已故候选通判高荣轼……所捐经费银数均在千两以上,例应题请旌表。相应取具事实册结,详请具题旌表,以彰善举。④
由《续修高氏迁泰支谱》和(道光)《泰州志》可知,高岱瞻(1745—1820年),名荣轼,字岱瞻,号景苏,又号三峰园主人,清江苏泰州人,地方乡绅,好善乐施。清嘉庆年间,高岱瞻曾捐款增建泰州文昌阁西偏屋宇。高岱瞻曾多次受朝廷表彰,地方政府还在城内坡子街专门为其建有旌表牌坊,直至民国时期才被拆除。
此外,泰州三峰园中“山响草堂”今存有嘉庆二十一年高岱瞻所作并书《三峰园记》楠木匾。其文如下:
余少从先大夫宦游闽中,遍历诸山水名胜,归来邶有啸傲林泉之志。厥后板舆侍养,未尝作出山计也。宅东南有小园,选石为山,浚泉为池,杂植桐、松、桧、杉、柳,皆葱郁可观。唯堂、榭、廊、庑,风磨雨蚀已久。经年修葺者十多处,经营者敦十年,始得备浏览憩息之所。园之旧额以“日涉”名,洎余居此,自壯至老,啸歌其中,日涉成趣,若前定端。春秋佳日,或隔水而赛笙簧,或迎风而咏花鸟,怡然秩然,不觉年臻耄耋矣!园有三峰石,嶙峋逋峭,余尤爱之,因更名为“三峰园”,并跋数语,以记余承先人堂构,有其举之莫敢废。云云。
据《三峰园记》,可知高岱瞻其人生平些许,亦可与《续修高氏迁泰支谱》和(道光)《泰州志》等相对照,考定其曾改“日涉园”为“三峰园”,并“自壮至老,啸歌其中”。
三、高岱瞻钞校曲本为其父递藏考
笔者观《古本戏曲丛刊》第三集所收《御袍恩》抄本之影印本的跋署为:“乾隆四十二年春正月江溪主人校订。雍正拾二年十一月在杭城寓中高岱瞻钞写。”此后,杨慧《民国时期私家藏曲研究》、①杨慧玲《明清江南望族和昆曲艺术》等均沿袭此说。
按《古本戏曲丛刊》第三集《御恩袍》后跋和王汉民、刘奇玉先生编著《清代戏曲史编年》云:“雍正七年虎月在寓中,高岱瞻钞《酒色财气》;雍正九年十二月在仪真县,录完季秀甫笔、施实侯记钞《盘陀山》;雍正十二年荷月在杭寓中,高岱瞻钞写《金兰谊》;乾隆十四年十二月初二日钞《天书记》;乾隆四十二年春,高岱瞻钞、江溪主人校订《御袍恩》。”②高岱瞻钞校曲本时间应在雍正七年(1729年)至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之间。
但据家谱所记其生卒年,与《古本戏曲丛刊》中所载钞校时间存在明显矛盾。高岱瞻作为乾隆乙丑年出生之人,无法于雍正七年、九年和十二年钞校曲本。且《御袍恩》抄本跋署也极为奇怪,记录乾隆四十二年江溪主人校订之跋书于前,雍正十二年高岱瞻钞写之跋反列于后,实在有违常理。
针对这一困惑,笔者考证相关史料后认为,高岱瞻所藏曲本,应来自其父高凤翥所藏。高岱瞻藏校的曲本,是高凤翥所钞,并传至高岱瞻。后人应是将父子二人混同。如清末泰州学者夏兆麐就已将高凤翥、高岱瞻父子生平事迹混淆,甚至将高凤翥、高垂庆祖孙姓名字号混同。如夏兆麐《吴陵野纪》中载:“‘三峰草堂为日涉园旧址,陈兰台退居之所也。园归高麓庵太守凤翥,以其中有石笋三,乃易名曰三峰园。云云。”其实,据高岱瞻《三峰园记》可知,将日涉园改名为三峰园的乃是高凤翥之子高岱瞻。王澄主编的《扬州历史人物辞典》云:高凤翥(1707—1771年),字麓庵,曾任福州府通判。③则沿袭夏兆麐之误,混淆了高凤翥与其孙高垂庆之表字。
(道光)《泰州志》云:
高凤翥,字象六,号果亭。清泰州人。高琰孙。博学,工诗古文。弱冠为诸生。屡试不售。后官福建福州府通判。著有《三山游草》二卷、《日涉园仿陶诗》四卷。
据《续修高氏迁泰支谱》载:
高凤翥,簪缨次子,出继绳武,字象六,号果亭。行三。康熙丁亥生,乾隆丁卯卒。副贡生,敕授承德郎,福建福州府通判,署福州府知府。诰封中宪大夫、候补主事,加四级诰赠中议大夫、河南补用知府,加二级晋赠资政大夫、三品衔直隶候补知府,赵州、直隶州知州加二级。博学工诗、古文。弱冠游庠,文名藉甚,播于江浙。然南北闱十试,屡荐不售,始弃书读律。判福州时,总理仓廒钱局,弊窦悉除。……乾隆十五年,充乡试供给官,于常例外,捐廉加粥一餐。有诗云“矮屋半生怜席帽,香秔一勺慰同袍”。权福州府时,有闽清、同安两县事,奉檄鞠讯,申被枉者冤。总督喀公疑徇庇,公坚执不移,终得昭雪。致仕家居,敦善行不倦,施粥放生,其尤著者也。著有《日涉园仿陶诗》四卷、《三山游草》二卷。
综合志、谱所云,可知高氏祖孙基本情况应为:高凤翥(1707—1771年),字象六,号果亭;子荣轼(1745—1820年),字岱瞻,号景苏,又号三峰园主人;荣轼子高垂庆(1790—1834年),字麓庵。以正讹误。
值得注意的是,清李渔有七律《秋日同于胜斯郡司马、顾梁汾典籍、高凤翥邑侯,集何紫雯使君署中,听新到梨园度曲》:
有客同时佩锦囊,载花县里看秋芳。弯弓预习持螯手,觅句能宽贮酒肠。小部新来天上曲,轻衫犹带月中香。漫言在席都少年,老兴如侬亦复狂。①
该诗记载了李渔与高凤翥等共同观剧之事。而且在曾任御史、太常卿、顺天府尹的清泰州人程盛所修著的《夕阳书屋诗初编》中,有《与高象六》《酬高果亭通判自武林寄简》诗两首。据上所言,高凤翥曾游历扬州、南京、杭州等地,并曾观看过李渔家班演出,必有一定的戏曲修养。
另外,清乾隆《潍县志·山川》载:“程符山原名浮烟山……明刘子和先生将麓台修贞观移建山半。高凤翥先生复修整之,一邑盛地也。”②可知高凤翥还曾北游过山东,修整了当地的名胜修贞观。据泰州高氏后人所云,郑板桥曾寄居过高氏“三峰园”(其时应名为“日涉园”),与高凤翥有一定交往。所以,高凤翥去山东潍县,可能是在乾隆十一年应任潍县县令的郑板桥所邀。此说尚无直接证据,为笔者推测,存疑。
根据高凤翥生平经历和文学修养,笔者推断高岱瞻所藏曲本应来自其父所藏,后高岱瞻重新校订。后世江溪主人在题跋时,则是因不了解曲本中评阅钞校信息为两人所留,武断的将高氏父子混同为一人。其后,高氏父子所藏曲本部分归于扬州阮元。据阮元《选楼藏书记》所述,他藏有泰州高岱瞻钞校的《金兰谊》《御袍恩》《四奇观传奇》。③太平天国攻陷扬州后,阮元藏书自扬州散出,可能经书商之手流入北京,辗转入藏“程氏玉霜簃”。
吴书荫先生认为这批梨园传钞本来源于金匮陈氏和怀宁曹氏的旧藏。笔者认为此说也正确。因为高岱瞻藏曲后归于其三子高垂庆。(同治)《续纂扬州府志》载:
高垂庆……道光十一年,再官寿州。值岁饥,力筹赈恤,境无流亡,民咸感之。④
道光十一年高垂庆再官寿州,后病卒于安庆。其可能曾将部分家族藏曲携带至安徽,后辗转归于怀宁曹氏。潘光旦《中国伶人血缘之研究》“梅氏家系”一章曾提出梅兰芳曾祖母为安徽怀宁人。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梅兰芳研究中心主任、原北京梅兰芳纪念馆馆长吴开英先生在《梅兰芳艺事新考》中认为,梅兰芳曾祖母确系怀宁曹氏。可能因梅兰芳曾祖母出自怀宁曹氏,所以这批曲本最终归藏于梅兰芳“梅氏缀玉轩”。⑤
四、高氏父子藏曲原因考
對于高氏子孙三代钞校曲本的原因,笔者认为,除高岱瞻、高垂庆等退居林下,以园林和词曲作为自娱所需外,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作初步探考。
首先,如前所述,清代淮扬地区,特别是作为扬州府属散州的泰州,浓厚的戏曲氛围,为高氏家族的藏曲校曲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土壤。
其次,高氏姻亲家族绵延数代的家族性戏曲文化传承,成为高氏家族藏曲校曲的助力。
如高凤翥妻为泰州宫氏候选州同宫焕廷之女,其女分别嫁给宫氏宫玉柱和俞氏家族俞维钦。俞维钦乃清初著名昆曲女班主人俞锦泉之孙。俞氏因科举起家,拥有园林“渔壮园”,园内建有“舫亭”和“流香阁”,专供戏曲演出。俞家昆曲“女部”(即家班)人数超过百人,规模当时海内第一。孔尚任《午灯行》诗云:“俞君声伎甲江南,粉白黛绿不知数。”⑥
高凤翥长媳为泰州仲氏举人仲振猷之女,进士仲鹤庆孙女。而俞锦泉之妾、进士俞梅(扬州诗局《全唐诗》编撰十词臣之一)之母则为仲振猷之姑母。仲振猷两兄仲振奎、仲振履均为著名戏曲家。
高岱瞻妻家泰州陈氏也蓄有昆曲家班。其居住地因“终日歌舞不绝,时人名之为‘歌舞巷”。⑦
仅以高岱瞻外祖宫氏家族为例,作为清代泰州世家之首,戏曲文化传承达八代之久。其中,宫伟鏐有弹词《史略词话》,其人拥有昆曲家班,余怀、孔尚任、丁耀亢等戏曲名家曾旅居于其春雨草堂或宫氏北园。宫鸿历,与其父宫伟鏐均为孔尚任至交,赋有《观〈桃花扇〉传奇六绝》。宫婉兰,宫伟鏐女,冒辟疆弟媳,曾从袁枚学诗。其人曾有多首观剧诗。宫鼎基,号敬轩,著《海岳圆传奇》,今存。宫国苞,曾入扬州删改词曲馆,参与删改“古今杂剧传奇”,与黄文旸、李斗、金兆燕等交往莫逆。宫癯仙,著《梁园花影》,载有多则戏曲史料。①
再次是高凤翥、高岱瞻与当时戏曲家的密切交往。除前文所述高凤翥与同乡如皋李渔之交游外,高岱瞻与当时诸多戏曲家交往甚多。他们曾多次会聚高氏三峰园内,观剧赋诗。清乾隆五十七年春,泰州宫国苞、夏震、叶兆兰等与高岱瞻一起结芸香社,内除著名文人阮元、阮亨、王豫、黄文旸等外,还有仲振奎、仲振履、李宸、顾麟瑞、纪桂芳、黄径祥、徐信等多位曲家。②他们均有剧作传世。如仲振奎作有《红楼梦传奇》等12部剧作,仲振履有北曲《羊城候补曲》、南曲《冰绡帕传奇》和《双鸳祠传奇》,李宸有《香囊记传奇》,纪桂芳有《星河梦传奇》,顾麟瑞有《蛾眉妍传奇》《乐府定壩记》。③
嘉庆年间,仪征诗人、戏曲家团升迁居泰州,与夏兰、夏蓉、夏荃、李亨衢、叶兆兰、王辅、邹熊、徐信、高岱瞻等八十余人唱和,辑为《春柳唱和诗钞》,仲振奎为序。内有芸香诗社成员、广西横州知州缪永垣《秋日游三峰园》:
秋光倒影一泓斜,落日亭台散绮霞。隔座凉生云窦雪。开春风陪石床花。当牵金谷留余韵,今日平泉忆故家。最是层楼高处望,一行白鹭起睛沙。④
缪永垣,字时亮,号葛峰,岁贡生,高氏姻亲泰州四大乡绅中缪家的后人,为康熙乙丑科探花缪沅侄,著有《缪氏杂诗钞》等。
五、清代泰州高氏家族文人群考
清代泰州高氏家族文人,据除上述所考外,笔者据《续修高氏迁泰支谱》和(道光)《泰州志》、(光绪)《续纂泰州志稿》、(民国)《续纂泰州志》,夏荃《海陵文征》《海陵诗征》以及王豫《江苏诗征》,阮元《淮海英灵集》,王豫、阮亨《淮海英灵续集》等辑考,有诗文传世者,达十多人。
高日起,高凤翥曾祖。《续修高氏迁泰支谱》云其“有声于时”。
高琰,高凤翥祖父,(道光)《泰州志》卷25载:
高琰,字余侯,廪膳生。……琰承世德之后,仁孝性。生幼时曾刲股救父,事孀母刘氏,竭力孝养,刲服以疗者屡矣。长恭敬,遇物以信,扶危济困。不吝,尝有应得之金,让于贫友,或亲友抅难,辄挥金暗为消释,事过友尚不知。早年工举业,名噪一时,闭户潜修,多所著述,力行功过格。众推为纯笃君子。中年即世,里人咸悼之。
高簪缨,高凤翥伯父(注:本其生父,因凤翥出继绳武,故家谱中称其为伯父),(道光)《泰州志》载:
高簪缨,字伟谟,号鹭骞。少孤,事孀母唐极孝,与弟绳武相友爱。初任山东胶莱盐运分司,题补桃源集同知,历知济南泰安许州府事。雍正十一年以同知引见,奏对称旨,特旨赏给封典……上司以治行为东河最,题补曹州府知府,以母老乞养归。
高绳武,字畲恬,高凤翥之父,附贡生,候选知州。(道光)《泰州志》云,其“工诗善书”。
高荣祚,高凤翥之子。(道光)《泰州志》称其人“诗赋极工”。
高筠,原名垂绅,字紫岚,一字省存,号湘浦,一号正如,高荣祚子。乾隆六十年举人,官内阁中书。博通经史,才丰而不遇。工琴。晚年目盲。道光初年卒。著有《废书叹》《感怀文艺》一卷、《红丝砚馆诗集》《红丝砚馆试帖诗》二卷、《麦秀两歧唱和诗》(也作《麦秀双歧题咏》)二卷。
高堃,号镜汸,荣轼子,候选知州。工诗。性醇谨,尽孝友。(道光)《泰州志》卷24云:“其父荣轼晚年多病,堃遂不谒选,晨昏待汤药者数载。及父终,以哀毁致疾,未几而殁。”
高垂庆,又名瑞庆,字麓庵,荣轼子,善书诗画。(光绪)《泰州志稿》、(民国)《续纂泰州府志》“仕绩”“文苑”皆有传。
其他如高椿,字江溪,号灵崖山人,又号咏花居士,高垂绶子。著有《灵崖诗钞》二卷。高饽,字琴夫,号简斋,高垂勋子。素工琴,因以自号。中年以后所遭不偶,一一皆寄之于诗。著有《亦是轩诗钞》。高锡康,高垂庆长子,道光己酉年(1849年)举人,任裕州知府,文宗桐城。高维翰,高垂庆次子,贡生,官赵州知州。诗学杜工部,有画作存世。高铭,高垂藻子,字金雨,号文子,晚号曼亭。贡生。补河南淇县县令。好学不倦,无书不观。诗兼学唐宋,著有《曼亭吟草》二卷。高銎,字子山,号紫珊,高凤翥四世孙。附贡生。其人肆力于《春秋左傳》,著有《春秋霸国分纪》六卷。晚清民国时,曾参与淮东师范学堂等校的筹建工作。⑤
六、高氏家族与“淮左第一园”——“三峰园”
清乾隆年间,高凤翥自福州府通判退仕后,从泰州田氏购得“半园”,恢复旧名“日涉园”。该园传至其三子高岱瞻后,见“园有三峰石,嶙峋逋峭,余尤爱之,因更名为三峰园”。三峰园素有“淮左第一园”之称,现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是江苏长江以北地区现存最古老的园林。该园最早归属高氏姻亲泰州陈氏,为明万历年间陈应芳所建,初名“日涉园”。明王世贞曾作有《日涉园记》。①清初归田氏,名“半园”。清康熙二十六年,孔尚任游园后赋有《除岁同李厚余、黄仙裳饮田氏半园题壁》。②清咸丰八年(1858年)高氏将三峰园出售给仪征吴文锡,更名蛰园。吴文锡留有《蛰园记》。同治七年,该园归于因太平天国战事而迁驻泰州的两淮盐运使乔松年,遂称“乔园”。概略算来,自乾隆年间至咸丰八年,泰州高氏家族拥有“淮左第一园”——“三峰园”逾百年之久。在此期间,“三峰园”既是高氏家族聚居之处,亦是泰州地区文人诗歌雅集,宴会观剧之处。
道光五年,与高岱瞻同为芸香诗社成员,并借居三峰园的李育、周庠合绘有《三峰园景图》。高岱瞻在画上题有长跋,除诗咏三峰园诸景外,亦云“歌啸终日”。③李育(1843—?年),甘泉(今江苏扬州)人,字梅牛。尝师事朱本,与李绂尘称“南北李”。工人物、花鸟、杂品。其写意花卉木石,能综各家所长,脱略高浑。下笔甚捷,有心手相和、色墨并施之妙。④周庠,字西苓,泰州东台梁垛场人。嘉庆十四年庚午科副贡,候选直隶州州判。民国陆铨《泰县著述考》云,“周庠,字西芩,东台人。道光三年癸未客居吴陵‘三峰园,尝为园景图咏”。⑤
高岱瞻身后,三峰园传给三子高垂庆。曾寓居泰州的诗人金长福《海陵竹枝词》中有“尘埃不染即神仙,花鸟清音胜管弦。谁向三峰园里坐,滁州遗爱至今传”,诗后有小注“城南三峰园,为高麓庵刺史别墅,刺史历任安徽五直隶州,所至皆著循声,风雅好客,书画尤超迈,无尘俗气”。⑥
梅曾亮,字伯言,清文学家。曾入安徽巡抚邓廷桢与江苏巡抚陶澍之幕,在此期间与高垂庆成为挚友。其人曾暂居于三峰园年余,并留有《三峰草堂歌》:
草堂对雪平如掌,雪作春声入泉响。堂后泉声上碧空,上有一阁名松风。俯瞰众绿不见底,红亭点破青濛濛。数鱼亭下波声小,雁齿金鳞报春晓。古松斜出一枝横,十八鬟多绿云绕。洞底穿云石径开,天容潭影万花来。花光不动池光定,碧草琅玕贴明镜。池南三石名三峰,插笏崔巍众皱中。山响草堂正相对,画师于此经营工。徘徊西上来青阁,四面风光一廉箔。楼台重叠夕阳疏,水木清华秋月拓。北去幽篁路转偏,绿天黄雪横苍烟。当时延赏故难尽,画入丹青那得全。回头却到笙歌路,莱庆堂前灯万树。送君出岫作霖云,他日三峰重缓步。⑦
该诗记述了三峰园中“笙歌满路”的演剧盛况。值得注意的是,晚清桐城派“姚门四杰”中的梅曾亮、姚莹,都与高垂庆交往密切,并都曾寄居高氏三峰园。
具有戏剧性的是,1956年3月7日至14日,梅兰芳先生曾偕夫人福芝芳、儿子梅葆玖等回故乡泰州寻根探亲和访问演出,即下榻于泰州乔园宾馆(即三峰园)中来青阁。只是那时的梅先生,应不知道自己“梅氏缀玉轩”中所藏多部曲本,正是来自三峰园的前主人高氏家族。更不知道,百余年前,此园的前主人曾是传承数代的戏曲世家,此地亦是清中后期泰州地区文人观剧雅集处所之一,曾见证了泰州高氏家族逾百年的氍毹风流。
【作者简介】钱成,泰州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泰州历史文化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明清戏曲史和地方文化研究。
【责任编辑:王湉湉】
关键词 梅兰芳与程砚秋,藏曲,高岱瞻,家世与生平
中图分类号 K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457-6241(2018)12-0047-06
因盐业和漕运,清代以扬州为中心的淮扬地区逐步成为南方乃至全国的戏曲活动中心。这种以盐、漕经济为基础的地域文化,突出表现在“千金一唱在扬州”①的剧坛繁荣景象和文人荟萃、世家迭出的家族人文传统,为清代淮扬地区戏曲艺术的繁荣奠定了坚实基础。
江苏泰州,清代隶属于扬州府,乃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之故乡,素有“儒风之盛,夙冠淮南”之誉。泰州地区的戏曲文化,作为地域文化的突出代表,有着极为深厚的文化底蕴。
明清泰州地区文化世家中,往往有着延续数代的戏曲文化传承与发展。夏兆麐《吴陵纪野》云:“泰有‘宫、陈、俞、缪四大乡绅之谚。”清中前期的“宫陈俞缪”四大世家,均拥有家庭戏班。②此地先后出现了海陵宫伟鏐、俞锦泉、仲振奎、沈默家族,如皋(清雍正年间改属通州,泰州从此成为散州)冒襄、李渔、徐观政、黄振家族,海安陆舜、徐信家族,兴化李清、顾麟瑞家族,泰兴季振宜家族等著名的戏曲文化家族。这些家族极为重视本族的艺术文化建设,除传统的诗文、经史外,往往致力于戏曲的创作与评阅、收藏与刊刻,甚至拥有规模空前的表演团体(家班),其规模、数量和表演水平在同时期全国均首屈一指。因对戏曲执著的爱好,这些文化世家在戏曲文本创作、理论批评、班社建设和人才培养等方面都卓有建树,成为继明代江南地区昆山顾氏、吴江沈氏、海宁查氏、山阴祁氏、余姚吕氏等戏曲世家后,清代淮扬地区戏曲文化世家群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全国戏曲中心由苏州转移至扬州的具体表现之一。
除致力于戏曲创作和表演、剧作刊刻和评阅等外,泰州地区部分文化世家还在戏曲文献的钞校与收藏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如广为世人所知的泰兴季振宜家族曾藏有《脉望馆抄校本古今杂剧》。泰州高岱瞻家族则曾收藏钞校曲本多部,这些曲本后为梅兰芳、程砚秋所藏。
由于资料所限,长期以来,学术界对高岱瞻其人并无深入了解。近日,笔者在撰写《泰州文化概论》《江苏地方文化史(泰州卷)》时,发现泰州市图书馆藏有民国十四年(1925年)木刻活字印本《续修高氏迁泰支谱》一卷。③另泰州三峰园山响草堂存清嘉庆二十一年高岱瞻所书《三峰园记》匾额。此外,(道光)《泰州志》、(光绪)《续纂泰州志稿》、(民国)《泰州志》、夏兆麐《泰县氏族考略》等也均载有高岱瞻其人相关资料,据此可以初步考订其生平、家世,有助于解决高岱瞻生平与《古本戏曲丛刊》中所载钞校时间的矛盾,厘清高氏子孙三代藏曲的流传问题。
一、梅兰芳与程砚秋所藏高岱瞻钞校曲本
据吴书荫《梨园传本 粲然备列——〈北京大学图书馆藏程砚秋玉霜簃戏曲珍本丛刊〉序》所言,郑振铎先生在其主编的《古本戏曲丛刊》第三集中,收入的清初戏曲作品,多部来自“梅氏缀玉轩藏曲”与“程氏玉霜簃藏曲”。如《古本戏曲丛刊》第三集所收明末清初苏州派戏曲家丘园所作《御袍恩》(又名《百福带》),则系据程砚秋先生玉霜簃藏清高岱瞻钞本影印。据吴书荫云,今北京大学图书馆善本书库“程氏玉霜簃藏曲”中,除《御袍恩》外,还有《景园记》《盘陀山》《金兰谊》等三部传奇钞本,也均为高岱瞻所藏清雍正、乾隆年间钞本。且所钞录的版本均早于今《古本戏曲丛刊》第三集所收旧钞本,对版本比勘和研究极具参考价值。①
吴晓铃拟《古本戏曲丛刊》第五集目录云:“《四奇观传奇》,四卷,朱白隺、朱佐朝作,清雍正年高岱瞻钞本。《金兰谊传奇》,二卷,朱白隺、朱佐朝作,清雍正十二年高岱瞻钞本。”②
此外,《古本戏曲丛刊》第二集还收有高岱瞻钞明汪廷讷《天书记》,所抄为万历环翠堂本,题作《重订天书记》。
综上所言,目前可考清高岱瞻钞校曲本计有《御袍恩》(又名《百福带》)、《四奇观》(又名《酒色财气》)、《景园记》《盘陀山》《金兰谊》和《天书记》。
2017年10月24日,北京梅兰芳纪念馆举办了“梅兰芳纪念馆藏戏曲文献脸谱展”。笔者经向该馆馆长刘桢研究员求教,得知本次所展出的梅氏缀玉轩藏曲本中,亦有来自泰州高氏的抄本。该批曲本目前已开始整理,即将影印出版。
二、高岱瞻家世生平考
据《续修高氏迁泰支谱》可知,高氏家族于明万历迁居泰州,高岱瞻为泰州高氏第七世:
荣轼,凤翥三子,字岱瞻,号景苏,行三。国学生,誥授朝议大夫、盐运使司运同衔、候选通判、诰赠中议大夫、河南补用知府加二级晋赠资政大夫三品衔、直隶候补知府、赵州直隶知州加二级。性孝友,以母老,不忍远离,遂不谒选。嘉庆乙丑、丙寅水灾,捐银米助赈。历修学宫、文昌阁、胡公书院,凡道路桥梁,有损坏者,辄为修治。置水龙,远近有水灾,虽隆冬深夜,必躬督人往救。每腊月,知乡中多贫乏者,周恤尤厚。平时送药饵、施棺木,数十年不衰。清节堂善举,倡捐银千两,总督藩司先后奖以匾额,笃行载《州志》。其人生于乾隆乙丑八月,卒于嘉庆庚辰十月。娶陈氏之女(注:清泰州名士、昆曲家班主人陈端孙女)为妻。续娶泰州朱氏。
(道光)《泰州志》载:
高荣轼,字岱瞻,候选通判,加职选同凤翥……督藩先后奖以匾额“清节堂”善举。荣轼捐银千两以上。道光六年提请建坊旌表。③
(清)《陶澍全集》中也载有:
江宁布政使张志绪详称,据泰州详称:“册开候选通判高荣轼并王谢氏等捐数均在千两以上。高荣轼,系候选之员,应否题请旌表?”兹据泰州查明:“已故候选通判高荣轼之子候选知州高垂庆询称:情愿代伊故父呈请建坊旌表……由府加结,详送到司。”泰州已故候选通判高荣轼……所捐经费银数均在千两以上,例应题请旌表。相应取具事实册结,详请具题旌表,以彰善举。④
由《续修高氏迁泰支谱》和(道光)《泰州志》可知,高岱瞻(1745—1820年),名荣轼,字岱瞻,号景苏,又号三峰园主人,清江苏泰州人,地方乡绅,好善乐施。清嘉庆年间,高岱瞻曾捐款增建泰州文昌阁西偏屋宇。高岱瞻曾多次受朝廷表彰,地方政府还在城内坡子街专门为其建有旌表牌坊,直至民国时期才被拆除。
此外,泰州三峰园中“山响草堂”今存有嘉庆二十一年高岱瞻所作并书《三峰园记》楠木匾。其文如下:
余少从先大夫宦游闽中,遍历诸山水名胜,归来邶有啸傲林泉之志。厥后板舆侍养,未尝作出山计也。宅东南有小园,选石为山,浚泉为池,杂植桐、松、桧、杉、柳,皆葱郁可观。唯堂、榭、廊、庑,风磨雨蚀已久。经年修葺者十多处,经营者敦十年,始得备浏览憩息之所。园之旧额以“日涉”名,洎余居此,自壯至老,啸歌其中,日涉成趣,若前定端。春秋佳日,或隔水而赛笙簧,或迎风而咏花鸟,怡然秩然,不觉年臻耄耋矣!园有三峰石,嶙峋逋峭,余尤爱之,因更名为“三峰园”,并跋数语,以记余承先人堂构,有其举之莫敢废。云云。
据《三峰园记》,可知高岱瞻其人生平些许,亦可与《续修高氏迁泰支谱》和(道光)《泰州志》等相对照,考定其曾改“日涉园”为“三峰园”,并“自壮至老,啸歌其中”。
三、高岱瞻钞校曲本为其父递藏考
笔者观《古本戏曲丛刊》第三集所收《御袍恩》抄本之影印本的跋署为:“乾隆四十二年春正月江溪主人校订。雍正拾二年十一月在杭城寓中高岱瞻钞写。”此后,杨慧《民国时期私家藏曲研究》、①杨慧玲《明清江南望族和昆曲艺术》等均沿袭此说。
按《古本戏曲丛刊》第三集《御恩袍》后跋和王汉民、刘奇玉先生编著《清代戏曲史编年》云:“雍正七年虎月在寓中,高岱瞻钞《酒色财气》;雍正九年十二月在仪真县,录完季秀甫笔、施实侯记钞《盘陀山》;雍正十二年荷月在杭寓中,高岱瞻钞写《金兰谊》;乾隆十四年十二月初二日钞《天书记》;乾隆四十二年春,高岱瞻钞、江溪主人校订《御袍恩》。”②高岱瞻钞校曲本时间应在雍正七年(1729年)至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之间。
但据家谱所记其生卒年,与《古本戏曲丛刊》中所载钞校时间存在明显矛盾。高岱瞻作为乾隆乙丑年出生之人,无法于雍正七年、九年和十二年钞校曲本。且《御袍恩》抄本跋署也极为奇怪,记录乾隆四十二年江溪主人校订之跋书于前,雍正十二年高岱瞻钞写之跋反列于后,实在有违常理。
针对这一困惑,笔者考证相关史料后认为,高岱瞻所藏曲本,应来自其父高凤翥所藏。高岱瞻藏校的曲本,是高凤翥所钞,并传至高岱瞻。后人应是将父子二人混同。如清末泰州学者夏兆麐就已将高凤翥、高岱瞻父子生平事迹混淆,甚至将高凤翥、高垂庆祖孙姓名字号混同。如夏兆麐《吴陵野纪》中载:“‘三峰草堂为日涉园旧址,陈兰台退居之所也。园归高麓庵太守凤翥,以其中有石笋三,乃易名曰三峰园。云云。”其实,据高岱瞻《三峰园记》可知,将日涉园改名为三峰园的乃是高凤翥之子高岱瞻。王澄主编的《扬州历史人物辞典》云:高凤翥(1707—1771年),字麓庵,曾任福州府通判。③则沿袭夏兆麐之误,混淆了高凤翥与其孙高垂庆之表字。
(道光)《泰州志》云:
高凤翥,字象六,号果亭。清泰州人。高琰孙。博学,工诗古文。弱冠为诸生。屡试不售。后官福建福州府通判。著有《三山游草》二卷、《日涉园仿陶诗》四卷。
据《续修高氏迁泰支谱》载:
高凤翥,簪缨次子,出继绳武,字象六,号果亭。行三。康熙丁亥生,乾隆丁卯卒。副贡生,敕授承德郎,福建福州府通判,署福州府知府。诰封中宪大夫、候补主事,加四级诰赠中议大夫、河南补用知府,加二级晋赠资政大夫、三品衔直隶候补知府,赵州、直隶州知州加二级。博学工诗、古文。弱冠游庠,文名藉甚,播于江浙。然南北闱十试,屡荐不售,始弃书读律。判福州时,总理仓廒钱局,弊窦悉除。……乾隆十五年,充乡试供给官,于常例外,捐廉加粥一餐。有诗云“矮屋半生怜席帽,香秔一勺慰同袍”。权福州府时,有闽清、同安两县事,奉檄鞠讯,申被枉者冤。总督喀公疑徇庇,公坚执不移,终得昭雪。致仕家居,敦善行不倦,施粥放生,其尤著者也。著有《日涉园仿陶诗》四卷、《三山游草》二卷。
综合志、谱所云,可知高氏祖孙基本情况应为:高凤翥(1707—1771年),字象六,号果亭;子荣轼(1745—1820年),字岱瞻,号景苏,又号三峰园主人;荣轼子高垂庆(1790—1834年),字麓庵。以正讹误。
值得注意的是,清李渔有七律《秋日同于胜斯郡司马、顾梁汾典籍、高凤翥邑侯,集何紫雯使君署中,听新到梨园度曲》:
有客同时佩锦囊,载花县里看秋芳。弯弓预习持螯手,觅句能宽贮酒肠。小部新来天上曲,轻衫犹带月中香。漫言在席都少年,老兴如侬亦复狂。①
该诗记载了李渔与高凤翥等共同观剧之事。而且在曾任御史、太常卿、顺天府尹的清泰州人程盛所修著的《夕阳书屋诗初编》中,有《与高象六》《酬高果亭通判自武林寄简》诗两首。据上所言,高凤翥曾游历扬州、南京、杭州等地,并曾观看过李渔家班演出,必有一定的戏曲修养。
另外,清乾隆《潍县志·山川》载:“程符山原名浮烟山……明刘子和先生将麓台修贞观移建山半。高凤翥先生复修整之,一邑盛地也。”②可知高凤翥还曾北游过山东,修整了当地的名胜修贞观。据泰州高氏后人所云,郑板桥曾寄居过高氏“三峰园”(其时应名为“日涉园”),与高凤翥有一定交往。所以,高凤翥去山东潍县,可能是在乾隆十一年应任潍县县令的郑板桥所邀。此说尚无直接证据,为笔者推测,存疑。
根据高凤翥生平经历和文学修养,笔者推断高岱瞻所藏曲本应来自其父所藏,后高岱瞻重新校订。后世江溪主人在题跋时,则是因不了解曲本中评阅钞校信息为两人所留,武断的将高氏父子混同为一人。其后,高氏父子所藏曲本部分归于扬州阮元。据阮元《选楼藏书记》所述,他藏有泰州高岱瞻钞校的《金兰谊》《御袍恩》《四奇观传奇》。③太平天国攻陷扬州后,阮元藏书自扬州散出,可能经书商之手流入北京,辗转入藏“程氏玉霜簃”。
吴书荫先生认为这批梨园传钞本来源于金匮陈氏和怀宁曹氏的旧藏。笔者认为此说也正确。因为高岱瞻藏曲后归于其三子高垂庆。(同治)《续纂扬州府志》载:
高垂庆……道光十一年,再官寿州。值岁饥,力筹赈恤,境无流亡,民咸感之。④
道光十一年高垂庆再官寿州,后病卒于安庆。其可能曾将部分家族藏曲携带至安徽,后辗转归于怀宁曹氏。潘光旦《中国伶人血缘之研究》“梅氏家系”一章曾提出梅兰芳曾祖母为安徽怀宁人。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梅兰芳研究中心主任、原北京梅兰芳纪念馆馆长吴开英先生在《梅兰芳艺事新考》中认为,梅兰芳曾祖母确系怀宁曹氏。可能因梅兰芳曾祖母出自怀宁曹氏,所以这批曲本最终归藏于梅兰芳“梅氏缀玉轩”。⑤
四、高氏父子藏曲原因考
對于高氏子孙三代钞校曲本的原因,笔者认为,除高岱瞻、高垂庆等退居林下,以园林和词曲作为自娱所需外,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作初步探考。
首先,如前所述,清代淮扬地区,特别是作为扬州府属散州的泰州,浓厚的戏曲氛围,为高氏家族的藏曲校曲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土壤。
其次,高氏姻亲家族绵延数代的家族性戏曲文化传承,成为高氏家族藏曲校曲的助力。
如高凤翥妻为泰州宫氏候选州同宫焕廷之女,其女分别嫁给宫氏宫玉柱和俞氏家族俞维钦。俞维钦乃清初著名昆曲女班主人俞锦泉之孙。俞氏因科举起家,拥有园林“渔壮园”,园内建有“舫亭”和“流香阁”,专供戏曲演出。俞家昆曲“女部”(即家班)人数超过百人,规模当时海内第一。孔尚任《午灯行》诗云:“俞君声伎甲江南,粉白黛绿不知数。”⑥
高凤翥长媳为泰州仲氏举人仲振猷之女,进士仲鹤庆孙女。而俞锦泉之妾、进士俞梅(扬州诗局《全唐诗》编撰十词臣之一)之母则为仲振猷之姑母。仲振猷两兄仲振奎、仲振履均为著名戏曲家。
高岱瞻妻家泰州陈氏也蓄有昆曲家班。其居住地因“终日歌舞不绝,时人名之为‘歌舞巷”。⑦
仅以高岱瞻外祖宫氏家族为例,作为清代泰州世家之首,戏曲文化传承达八代之久。其中,宫伟鏐有弹词《史略词话》,其人拥有昆曲家班,余怀、孔尚任、丁耀亢等戏曲名家曾旅居于其春雨草堂或宫氏北园。宫鸿历,与其父宫伟鏐均为孔尚任至交,赋有《观〈桃花扇〉传奇六绝》。宫婉兰,宫伟鏐女,冒辟疆弟媳,曾从袁枚学诗。其人曾有多首观剧诗。宫鼎基,号敬轩,著《海岳圆传奇》,今存。宫国苞,曾入扬州删改词曲馆,参与删改“古今杂剧传奇”,与黄文旸、李斗、金兆燕等交往莫逆。宫癯仙,著《梁园花影》,载有多则戏曲史料。①
再次是高凤翥、高岱瞻与当时戏曲家的密切交往。除前文所述高凤翥与同乡如皋李渔之交游外,高岱瞻与当时诸多戏曲家交往甚多。他们曾多次会聚高氏三峰园内,观剧赋诗。清乾隆五十七年春,泰州宫国苞、夏震、叶兆兰等与高岱瞻一起结芸香社,内除著名文人阮元、阮亨、王豫、黄文旸等外,还有仲振奎、仲振履、李宸、顾麟瑞、纪桂芳、黄径祥、徐信等多位曲家。②他们均有剧作传世。如仲振奎作有《红楼梦传奇》等12部剧作,仲振履有北曲《羊城候补曲》、南曲《冰绡帕传奇》和《双鸳祠传奇》,李宸有《香囊记传奇》,纪桂芳有《星河梦传奇》,顾麟瑞有《蛾眉妍传奇》《乐府定壩记》。③
嘉庆年间,仪征诗人、戏曲家团升迁居泰州,与夏兰、夏蓉、夏荃、李亨衢、叶兆兰、王辅、邹熊、徐信、高岱瞻等八十余人唱和,辑为《春柳唱和诗钞》,仲振奎为序。内有芸香诗社成员、广西横州知州缪永垣《秋日游三峰园》:
秋光倒影一泓斜,落日亭台散绮霞。隔座凉生云窦雪。开春风陪石床花。当牵金谷留余韵,今日平泉忆故家。最是层楼高处望,一行白鹭起睛沙。④
缪永垣,字时亮,号葛峰,岁贡生,高氏姻亲泰州四大乡绅中缪家的后人,为康熙乙丑科探花缪沅侄,著有《缪氏杂诗钞》等。
五、清代泰州高氏家族文人群考
清代泰州高氏家族文人,据除上述所考外,笔者据《续修高氏迁泰支谱》和(道光)《泰州志》、(光绪)《续纂泰州志稿》、(民国)《续纂泰州志》,夏荃《海陵文征》《海陵诗征》以及王豫《江苏诗征》,阮元《淮海英灵集》,王豫、阮亨《淮海英灵续集》等辑考,有诗文传世者,达十多人。
高日起,高凤翥曾祖。《续修高氏迁泰支谱》云其“有声于时”。
高琰,高凤翥祖父,(道光)《泰州志》卷25载:
高琰,字余侯,廪膳生。……琰承世德之后,仁孝性。生幼时曾刲股救父,事孀母刘氏,竭力孝养,刲服以疗者屡矣。长恭敬,遇物以信,扶危济困。不吝,尝有应得之金,让于贫友,或亲友抅难,辄挥金暗为消释,事过友尚不知。早年工举业,名噪一时,闭户潜修,多所著述,力行功过格。众推为纯笃君子。中年即世,里人咸悼之。
高簪缨,高凤翥伯父(注:本其生父,因凤翥出继绳武,故家谱中称其为伯父),(道光)《泰州志》载:
高簪缨,字伟谟,号鹭骞。少孤,事孀母唐极孝,与弟绳武相友爱。初任山东胶莱盐运分司,题补桃源集同知,历知济南泰安许州府事。雍正十一年以同知引见,奏对称旨,特旨赏给封典……上司以治行为东河最,题补曹州府知府,以母老乞养归。
高绳武,字畲恬,高凤翥之父,附贡生,候选知州。(道光)《泰州志》云,其“工诗善书”。
高荣祚,高凤翥之子。(道光)《泰州志》称其人“诗赋极工”。
高筠,原名垂绅,字紫岚,一字省存,号湘浦,一号正如,高荣祚子。乾隆六十年举人,官内阁中书。博通经史,才丰而不遇。工琴。晚年目盲。道光初年卒。著有《废书叹》《感怀文艺》一卷、《红丝砚馆诗集》《红丝砚馆试帖诗》二卷、《麦秀两歧唱和诗》(也作《麦秀双歧题咏》)二卷。
高堃,号镜汸,荣轼子,候选知州。工诗。性醇谨,尽孝友。(道光)《泰州志》卷24云:“其父荣轼晚年多病,堃遂不谒选,晨昏待汤药者数载。及父终,以哀毁致疾,未几而殁。”
高垂庆,又名瑞庆,字麓庵,荣轼子,善书诗画。(光绪)《泰州志稿》、(民国)《续纂泰州府志》“仕绩”“文苑”皆有传。
其他如高椿,字江溪,号灵崖山人,又号咏花居士,高垂绶子。著有《灵崖诗钞》二卷。高饽,字琴夫,号简斋,高垂勋子。素工琴,因以自号。中年以后所遭不偶,一一皆寄之于诗。著有《亦是轩诗钞》。高锡康,高垂庆长子,道光己酉年(1849年)举人,任裕州知府,文宗桐城。高维翰,高垂庆次子,贡生,官赵州知州。诗学杜工部,有画作存世。高铭,高垂藻子,字金雨,号文子,晚号曼亭。贡生。补河南淇县县令。好学不倦,无书不观。诗兼学唐宋,著有《曼亭吟草》二卷。高銎,字子山,号紫珊,高凤翥四世孙。附贡生。其人肆力于《春秋左傳》,著有《春秋霸国分纪》六卷。晚清民国时,曾参与淮东师范学堂等校的筹建工作。⑤
六、高氏家族与“淮左第一园”——“三峰园”
清乾隆年间,高凤翥自福州府通判退仕后,从泰州田氏购得“半园”,恢复旧名“日涉园”。该园传至其三子高岱瞻后,见“园有三峰石,嶙峋逋峭,余尤爱之,因更名为三峰园”。三峰园素有“淮左第一园”之称,现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是江苏长江以北地区现存最古老的园林。该园最早归属高氏姻亲泰州陈氏,为明万历年间陈应芳所建,初名“日涉园”。明王世贞曾作有《日涉园记》。①清初归田氏,名“半园”。清康熙二十六年,孔尚任游园后赋有《除岁同李厚余、黄仙裳饮田氏半园题壁》。②清咸丰八年(1858年)高氏将三峰园出售给仪征吴文锡,更名蛰园。吴文锡留有《蛰园记》。同治七年,该园归于因太平天国战事而迁驻泰州的两淮盐运使乔松年,遂称“乔园”。概略算来,自乾隆年间至咸丰八年,泰州高氏家族拥有“淮左第一园”——“三峰园”逾百年之久。在此期间,“三峰园”既是高氏家族聚居之处,亦是泰州地区文人诗歌雅集,宴会观剧之处。
道光五年,与高岱瞻同为芸香诗社成员,并借居三峰园的李育、周庠合绘有《三峰园景图》。高岱瞻在画上题有长跋,除诗咏三峰园诸景外,亦云“歌啸终日”。③李育(1843—?年),甘泉(今江苏扬州)人,字梅牛。尝师事朱本,与李绂尘称“南北李”。工人物、花鸟、杂品。其写意花卉木石,能综各家所长,脱略高浑。下笔甚捷,有心手相和、色墨并施之妙。④周庠,字西苓,泰州东台梁垛场人。嘉庆十四年庚午科副贡,候选直隶州州判。民国陆铨《泰县著述考》云,“周庠,字西芩,东台人。道光三年癸未客居吴陵‘三峰园,尝为园景图咏”。⑤
高岱瞻身后,三峰园传给三子高垂庆。曾寓居泰州的诗人金长福《海陵竹枝词》中有“尘埃不染即神仙,花鸟清音胜管弦。谁向三峰园里坐,滁州遗爱至今传”,诗后有小注“城南三峰园,为高麓庵刺史别墅,刺史历任安徽五直隶州,所至皆著循声,风雅好客,书画尤超迈,无尘俗气”。⑥
梅曾亮,字伯言,清文学家。曾入安徽巡抚邓廷桢与江苏巡抚陶澍之幕,在此期间与高垂庆成为挚友。其人曾暂居于三峰园年余,并留有《三峰草堂歌》:
草堂对雪平如掌,雪作春声入泉响。堂后泉声上碧空,上有一阁名松风。俯瞰众绿不见底,红亭点破青濛濛。数鱼亭下波声小,雁齿金鳞报春晓。古松斜出一枝横,十八鬟多绿云绕。洞底穿云石径开,天容潭影万花来。花光不动池光定,碧草琅玕贴明镜。池南三石名三峰,插笏崔巍众皱中。山响草堂正相对,画师于此经营工。徘徊西上来青阁,四面风光一廉箔。楼台重叠夕阳疏,水木清华秋月拓。北去幽篁路转偏,绿天黄雪横苍烟。当时延赏故难尽,画入丹青那得全。回头却到笙歌路,莱庆堂前灯万树。送君出岫作霖云,他日三峰重缓步。⑦
该诗记述了三峰园中“笙歌满路”的演剧盛况。值得注意的是,晚清桐城派“姚门四杰”中的梅曾亮、姚莹,都与高垂庆交往密切,并都曾寄居高氏三峰园。
具有戏剧性的是,1956年3月7日至14日,梅兰芳先生曾偕夫人福芝芳、儿子梅葆玖等回故乡泰州寻根探亲和访问演出,即下榻于泰州乔园宾馆(即三峰园)中来青阁。只是那时的梅先生,应不知道自己“梅氏缀玉轩”中所藏多部曲本,正是来自三峰园的前主人高氏家族。更不知道,百余年前,此园的前主人曾是传承数代的戏曲世家,此地亦是清中后期泰州地区文人观剧雅集处所之一,曾见证了泰州高氏家族逾百年的氍毹风流。
【作者简介】钱成,泰州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泰州历史文化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明清戏曲史和地方文化研究。
【责任编辑:王湉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