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法兰克地区家族势力崛起之探析
摘 要 9世纪生活在曼恩地区的权贵家族系加洛林上层社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家族群体在发展各自势力的同时,见证了加洛林王朝由兴盛走向衰落的过程。在9世纪西法兰克地区的演进过程中,这些家族势力逐渐脱离了加洛林王室的束缚并走向独立,为10世纪西法兰克地区公国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本文以曼恩地区为考察中心,在梳理主要家族势力在此地区的权力网络以及同加洛林王室博弈的基础上,将曼恩地区权贵家族势力之崛起对9世纪末西法兰克地区政治网络的影响和重构做一简要梳理。
关键词 西法兰克,曼恩,维多家族,罗伯特家族
中图分类号 K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457-6241(2018)08-0055-06
马克·布洛赫(Marc Bloch)认为:“西方之诸多大国分裂为若干个较小的政治体,是一种长期存在的趋势。”①在西欧历史演进过程中,这些地方家族政治体的相继崛起往往预示着旧有政治秩序的崩溃。因此,法国史学家乔治·杜比(Georges Duby)认为:“公元9至10世纪进行的演进中,令人印象最深刻的方面并非这些王国的建立,而是国家碎裂为若干大的公国,这些公国将存在于整个中世纪时期。”②近年来西方学界以各种视角探究加洛林王朝分裂之因素。如:西蒙·麦克林(Simon Maclean)在其著述中以9世纪末的王权和政治入手寻取加洛林帝国分裂原因,认为:“888年的危机最终导致了加洛林帝国的分裂,即中世纪时期最后一个泛欧洲/西欧政体(pan/western European polity)的瓦解,并由此诞生了诸多新的皇家王朝(new royal dynasties)。”③此外在其专题论文中认为加洛林帝国覆灭并非在于王国内部冲突以及权贵对王室忠诚的缺失,其根源在于统治者的子嗣往往过早夭折以及末代皇帝胖子查理未能于887年确立继承王位之人。④科齐奥尔(Geoffrey Koziol)以解读840—987年西法兰克王室文书为视角,探究加洛林王朝走向分裂的过程。⑤依笔者所见,上述学讼多以内部展开,对于外部引发的分裂因素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鉴于笔者学养有限,本文仅将目光置于西法兰克地区,同时以曼恩(Maine)为考察样本,结合原典史料,在厘清曼恩地区之起源,以及王室对曼恩地区权力分配之基础上,对地方家族势力崛起给西法兰克地区带来的影响作一考察。
一、曼恩之起源
曼恩地处纽斯特里亚(Neustria/Neustrasia)西部,加洛林王族统一西欧大陆后将其设立为帝国行政区(pagus)之一,并延续了古罗马时期对曼恩的称谓,即“钦诺孟尼行政区”(paguscenomannicus),意为“奥来尔契族的钦诺孟尼人”(Aulercicenomanni)所栖息之地,此外拉丁语有时也將曼恩地区书写为“Cenomannia/Cenomannum”。钦诺孟尼人系高卢人中的一支部落,凯撒征服高卢地区后曾向这支部落索取兵马以供征战之用。①罗马人统治时期,曾将钦诺孟尼人的居住区域划分为两大行政中心,即“萨博都姆”(Subdunum即勒芒[le Mans])和“诺维奥洞纳姆”(Noviodunum意为“新堡”之意)。6世纪时,诺维奥洞纳姆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同时这片地区也逐渐并入了与其相邻的萨博都姆。
从地缘政治视角而论,曼恩地区以西与布列吞结界,以北直接通向英吉利海峡。故而这一独特的地缘直接决定了它在法兰克人眼中的战略地位,同时也影响了9世纪末西法兰克地区政治格局的走向。早在墨洛温时期,布列吞边区(Breton March)便已初具端倪。随后,加洛林王室将纽斯特里亚地区作为抵御外族入侵之屏障,并在此设立布列吞边区伯爵一职。该边区由雷恩(Rennes)和南特(Nantes)以及瓦纳(Vannes)和曼恩的部分地区组成,其行政中心为勒芒,9世纪时该地区发展成为“钦诺孟尼公爵领”(Ducatus Cenomannicus,即曼恩公爵领)。至于如何准确理解“公爵领”,乔治·杜比认为:
公爵领一词的含义尚不怎么清晰,它往往指称一种重大的指挥权,但也可能要么涉及一个面积特别辽阔的伯爵领(诸如奥顿、里昂、普瓦提埃、勒芒等伯爵领),要么涉及一个诸多汇集在一起的伯爵领的结合体。②
可见,曼恩公爵(dux)系纽斯特里亚地区的最高统治者,同时握有纽斯特里亚地区的军政大权,并负责管理纽斯特里亚地区的伯爵领。若曼恩公爵与布列塔尼人缔结盟约,那么加洛林王室很可能面临着失去纽斯特里亚的危机,同时对国内的政治稳定和王权也会产生很大程度的影响。对此,巴顿(Richard E. Barton)认为:
难以说明钦诺孟尼公爵领的确切性质,因为其形态和功能随着时间而改变,但它通常与纽斯特里亚相对应。钦诺孟尼公爵领的统治者即“dux”(公爵),掌管纽斯特里亚地区的军事资源以及各位伯爵对王室的效忠。鉴于钦诺孟尼公爵及其边区的重要性,加洛林统治者通常将其子嗣册封为曼恩公爵领的首脑。③
如790年,查理曼(Charlemagne)在位之时将小查理(Charles the Younger,790—811年)册封为曼恩公爵;虔诚者路易统治期间分别将曼恩公爵头衔相继赐予其三位子嗣,即洛泰尔(817—831年)、丕平一世(Pepin I,831—838年)和秃头查理(838—851年)。9世纪中叶,秃头查理又将此头衔从强人罗伯特(Robert the Strong,851/3—856年)手中夺回,赐予结舌者路易(Louis the Stammerer,856—858年)。
二、维多家族时代的曼恩
8世纪末至9世纪上半叶,加洛林王室虽然握有曼恩公爵任免权,但一些重要伯爵领,如南特、布列吞边区、勒芒、雷恩、瓦纳等,则逐渐落入地方家族势力之手中,并在随后的运行中形成了以某一家族的核心人物对伯爵官职及其附属地产的世袭。家族势力在曼恩地区蔓延的同时,也肩负着为加洛林王室戍守布列吞边区的重任,维多家族(Widonids)便是其中之一。
799年,兰伯特(Lambert)之子维多擢升为布列吞边区伯爵。据《王室法兰克年代记》(Royal Frankish Annals)记载:
伯爵维多,即布列吞边区之统帅,与其同等地位的伯爵一同进入布列吞,横跨其整个土地并予以征服……但在此之前这一情况却从未出现过。④
鉴于维多之军功,其两位子嗣,即盖伊和兰伯特一世(Lambert I)相继于813和818年擢升为瓦纳伯爵(Count of Vannes,813—832年)和布列吞边区伯爵(818—834年),⑤此外兰伯特一世又继承了其家族管辖的南特伯爵领。上述例证表明,维多家族于799年后逐渐确立了卢瓦尔河下游的霸主地位,并在随后发展中将这一优势扩大,同时在封地和官职上形成了父子相传的继承模式。冈绍夫在谈及这一时期的封臣数量时认为:“在卢瓦尔河与莱茵河之间的法兰克旧壤,封臣契约的数量有相当大的增长。”⑥与封臣数量相对的即伯爵辖区,此时加洛林时代的伯爵辖区约110~600个。①
830年系维多家族走向衰落的转折点。兰伯特一世与洛泰尔(Lothair)一道掀起对虔诚者路易的反抗,路易重获自由后于834年征讨洛泰尔麾下之余党,维多家族亦在其中。②尽管如此,兰伯特一世依然效忠洛泰尔,随后将家族主要势力迁至意大利地区,并担任斯波莱托(Spoleto)伯爵。兰伯特一世在其一生中曾有两段婚史:他的第一任妻子伊塔(Itta)为其生育了长子兰伯特二世(Lambert II);第二任妻子系阿达莱德(Adelaide),乃伦巴第国王丕平(Pepin)之长公主(即查理曼之孙女),为其生育了盖伊一世(Guy I)。此后,维多家族两支血脉分别在南特和斯波莱托发展。③《新编剑桥中世纪史》(第三卷)注意到了维多家族的这种变化,并在其家族世系表中将维多家族在斯波萊托的分支称为“The House of Spoleto”(斯波莱托家族)。④
834年,虔诚者路易将维多家族主要势力赶出曼恩,册封黎昆(Ricwin)为南特和布列吞边区之伯爵。但兰伯特二世未曾放弃对南特伯爵领的重新占有,以及继承其家族官爵之志向。因此,他投奔了秃头查理,并于841年同黎昆参加丰特奈战役(Battle of Fontenay)。黎昆在此战役中殒命后,兰伯特二世似乎预感到复兴家族势力指日可待。然而,秃头查理却于841年将罗杰家族(Rorgonids)的拉纳德(Rainald)册封为南特伯爵和布列吞边区伯爵。因此,据《圣伯丁年代记》载:
不久前曾投奔查理的布列吞的诺蒙瓦(Nomino?觕)和兰伯特背弃对查理的忠诚,斩杀了南特伯爵拉纳德并俘获了大批俘虏。⑤
由此,维多家族与罗杰家族结下仇隙。844年,这两大家族再次爆发私战,拉纳德之子埃尔韦(Hervé)与普瓦捷伯爵伯纳德二世(Bernard II)联手清剿维多家族在曼恩地区的残余势力。与此同时,兰伯特二世也与布列吞人结盟对抗王室。据《圣伯丁年代记》记载:
兰伯特与布列塔尼盟军一道,在曼恩河的一座桥上对查理麾下的数位守边将领(markiones)加以伏击,并将其斩杀。⑥
在这场战役中,伯纳德二世被兰伯特二世和布列吞人斩杀。随后,罗杰家族于852年向维多家族复仇并将兰伯特二世斩杀。⑦
从上述史料记载中不难看出,尽管两大地方家族因领地争夺和仇隙展开私战,但此时加洛林王室仍握有曼恩地区伯爵的任免权。对此,巴顿考察加洛林王室在曼恩地区的活动/巡游路线后认为:“在菲利浦奥古斯都(Philip Augustus)光顾勒芒之前,秃头查理是法兰西的最后一位国王。因为,秃头查理是最后一位对纽斯特里亚西部地区实行有效统治的国王。”⑧据《圣伯丁年代记》载,秃头查理于850—870年数次率领远征大军抗击布列吞人的入侵。⑨由于加洛林王室将布列吞边区视为阻止布列吞人和诺曼人进入王国腹地的前线阵地,因此秃头查理通常将勒芒作为攻打布列吞人的军事指挥中心。此外,加洛林王室也将勒芒作为接受布列吞将领归顺朝廷和庆祝重大节日的地点。⑩兰伯特二世辞世后,维多家族在曼恩地区的权势逐渐退去。曼恩在9世纪下半叶演进中,进入了群雄崛起、权力更迭的时代。罗伯特家族(Robertians)、韦尔夫家族(Welf)相继在曼恩建立各自的势力,同时各个家族势力之间为争夺伯爵领、地产、修道院,进行了长期的角逐。
三、权力更迭下的曼恩
在新旧家族势力更迭过程中,曼恩地区逐渐形成了以家族为单位的发展模式。对此,博加德(Constance Brittain Bouchard)认为:“9—10世纪的加洛林时代,少数权贵家系在此时期间迅速获得了权柄,并得到了王室头衔甚至皇帝之头衔,但又很快地丧失了这种权力。”①在众多权势家族中,罗伯特家族于9世纪20年代后脱颖而出,并一度跃升至西法兰克地区的政治巨头。西方学界对于罗伯特家族之崛起各抒所见。麦克特里克(Rosamond McKitterick)认为:
罗伯特系秃头查理统御西法兰克后征辟的新秀之一,罗伯特首次出现在史料时,我们对于此家族知之甚少。在某种程度上,罗伯特家族似乎与美因兹地区有着某些联系,同时也和图尔伯爵奥多家族在血缘上有着一些联系。事实上,图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曾作为罗伯特家族的核心领地。②
维尔纳(Werner)依据雷吉诺(Regino)一段日期不明行文,认为“罗伯特(Robert)早在820年3月就被赐予由纽斯特利亚和布列吞边区构成的‘公国”。③尼尔森(Janet Laughland Nelson)认为:“在卢瓦尔河流域,包括852年所领有的昂热(Angres)伯爵领在内,罗伯特享有极高的权势地位。”④本文在爬梳这一时期的两大年代记,即《圣伯丁年代记》和《福尔达年代记》词条后发现,9世纪上半叶前尚未出现关于罗伯特家族之记载。罗伯特首次出现在《福尔达年代记》的时间为867年;首次出现在《圣伯丁年代记》的时间为859年。迄今为止,罗伯特家族之起源尚无史料可考。笔者依据相关存世史料将罗伯特家族作为论述主线,并结合韦尔夫家族,梳理9世纪下半叶曼恩地区的权力网络。
秃头查理于856年将布列吞边区从罗伯特手中收回后,连同南特伯爵领授予布列吞权贵埃利斯珀(Erispo?觕),并安排年仅9岁的王子结舌者路易与埃利斯珀之女订婚。⑤秃头查理如此行事,主要有两方面因素:其一,他将结舌者路易册封为纽斯特里亚藩王后,⑥需要一位强有力的支持者以确保布列吞边区之安宁。其二,维多家族势力消退后,罗伯特家族异军突起,查理收回其家族封地是为结舌者路易铲除曼恩地区的新派势力。856至858年期间,史书中尚无罗伯特任何记载。⑦直到859年出现了罗伯特投敌之记载。⑧萨沃尼勒斯(Savonnières)的主教信函可对此加以佐证。⑨罗伯特于861年归顺朝廷后重新获得王室重用,并于866年击溃了盘踞在卢瓦尔河的诺曼人与布列吞人。对此,“查理将从英吉尔温(Engilwin)手中收回的圣马丁修道院封授给伯爵罗伯特,并依据罗伯特的建议将塞纳河远处的土地封赏给罗伯特麾下的将领”。⑩866年,罗伯特牺牲后,其身后的两位子嗣——奥多(Odo)和罗伯特(Robert)尚未成年,{11}但此二人也继承了其家族一部分封地,如欧塞尔和讷韦尔(Nevers)。秃头查理则将罗伯特生前的大部分封地和官职收回,其中大部分归王室所有,仅将一部分转赐其表兄弟韦尔夫于格(Welf Hugh,886年辞世),并命其戍守布列吞边区。{12}此时加洛林王室仍可收回已分封的部分领地和官职。但秃头查理在877年召开的基耶尔齐主教会议上,对封地和官衔的授予权做出了实质性改变,并以法令的形式认可家族成员对官职和封地的可持续性继承权。①对此,冈绍夫认为:“9世纪下半叶,起码在西法兰克……没收荣誉地及附属恩地变得越来越难。”②
韦尔夫家族统辖纽斯特里亚西部地区期间,将一些重要的伯爵领和俗人修道院长头衔置于其统辖之下。如:昂热、图尔、布洛瓦(Blois)、圣马丁修道院、圣艾尼昂(St Aignan)修道院、科尔默里(Cormery)修道院等。③另一方面,《圣伯丁年代记》在其行文中对韦尔夫于格之称谓也随着其权势壮大而改变。例如,866年将其称为“教士”,876年称其“边区公爵”,结舌者路易继位后称其为“侯爵”。④显然,韦尔夫家族的地位扶摇直上。由是观之,秃头查理晚年时已无法阻止家族势力在曼恩地区的蔓延,待其崩殂后,国内权贵势力甚至向结舌者路易提出以赐予修道院、伯爵领和田庄等方式换取路易继承西法兰克王位的支持。⑤879年结舌者路易去世后留下兩位小王子,即路易三世(Louis III)和卡洛曼二世(Carloman II),⑥对于王位继承一事,其两方背后的贵族势力互不相让。在韦尔夫于格的斡旋下,西法兰克王国由两位王子共同治理,即路易三世领有法兰西亚(Francia)和纽斯特里亚;阿基坦、勃艮第及其边区由卡洛曼二世统辖,其各自麾下的权贵均得到了应有的封地和官职。⑦此时,韦尔夫于格在西法兰克的地位无人能及。巴顿认为:韦尔夫于格在西法兰克王国共治期间,具有“副王权”(vice-royal power);鉴于于格在宫廷中的地位,当时正值诺曼人进攻兰斯大主教区和佛兰德北部地区,这些因素令于格无暇放眼纽斯特里亚西部地区的政治;于格延续了秃头查理在位时期创立的政策,即将一些重要的战略区域和庞大的伯爵领面向王室封臣分配。因此从短期来看,这一政策或许有其明智之处,但从长期发展而言,这一政策促进了10世纪时期公国的崛起。⑧可见,及至9世纪末,西法兰克王国不断地在政治上碎片化,“诸子析产”制表面上延续了王室的统治,但这一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西法兰克地区的碎片化进程。
四、罗伯特家族的再崛起
卡罗曼三世和韦尔夫于格相继于884年、886年辞世。由于查理三世(Charles III,879—929年)尚未成年,因此,西法兰克地区的权贵于855年邀请胖子查理(Charles the Fat)统辖此地区。由于奥多在882年“巴黎围城”时所立下的军功,加之西法兰克地区正遭遇诺曼人的侵袭,因此,雷吉诺在其史作中言道:
与此同时,修道院长于格,一位兼具智慧与大权之人薨逝于奥尔良,随后葬在了奥塞尔的圣日耳曼(修道院)。皇帝将这位统帅(ducatus)生前所掌管的(封地)和持有的(官衔)赐予罗伯特之子奥多……⑨
888年,胖子查理辞世后,布列吞人和诺曼人频繁地对西法兰克地区发动进攻。由于此时查理尚未成年,因此位于默兹河和塞纳河之间地区的贵族认为,奥多应该继承西法兰克之王位。然而,罗伯特家族却遭到了以兰斯大主教福尔考(Fulk)为首的抵抗。福尔考主张选立斯波莱托的盖伊(即维多家族后嗣)为西法兰克国王。这位大主教生于法兰克贵族世家,其家族与维多家族之间过从甚密,此为福尔考支持盖伊的原因之一。另一方面,盖伊的祖母乃伦巴第国王丕平之长女,因此他具有加洛林王室血统。888年3月,盖伊远足跋涉至朗格勒主教区(Langres),并由主教耶卢(Geilo)为其加冕为西法兰克国王。
对此,以曼恩地方势力为代表的罗伯特家族采取了向东法兰克国王阿努尔夫称臣的策略,并于同年8月前往沃尔姆斯与其会面。奥多言:
宁愿在国王(即阿努尔夫)仁慈的恩赐之下统辖自己的王国,绝不狂妄地掀起反叛而违背自己的忠诚。①
此次会面体现了两层含义:其一,奥多在西法兰克的地位得到阿努尔夫的承认,在理论上占据一定优势,即在东法兰克王权的许可之下以藩王身份统领西法兰克。可见,罗伯特家族在西法兰克地区的统治需要加洛林王室的官方承认。严格来说,西法兰克权贵在成为真正政治主体之前,除了与其他家族势力角逐外,还需要加洛林王室名义上的许可,即统治某一地区合法性的来源,这样家族势力的根基才能得以强化。其二,阿努尔夫废黜胖子查理后,须平息国内叛乱。故而,阿努尔夫需要相对稳定的外部环境。据《圣瓦斯特年代记》载,阿努尔夫于888年末派遣使者将一顶王冠赐予奥多。②可见,阿努尔夫在承认奥多地位的同时也将其权力延伸至西法兰克地区。是年,福尔考承认奥多为西法兰克国王,并于11月13日在兰斯将奥多再次加冕为国王。③麦克特里克认为,福尔考在加冕礼中很可能使用了阿努尔夫赐赠的那顶王冠。④
由于奥多幼子早夭,因此在其继承西法兰克王位后便将纽斯特里亚地区交由罗伯特管辖,随后又将这一地区大量地产和修道院赐予罗伯特。本文认为,奥多此举除了提升罗伯特家族在纽斯特里亚的权势外,也确保了其王位的稳固性。换言之,奥多效仿加洛林王室传统,在其继承王位后将手中一部分权力转赐予罗伯特,并将其视为罗伯特家族在纽斯特里亚地区的继承人。因此,罗伯特于893年首次以“侯爵”(marchio)相称。此时“侯爵”不再意味着对某一边区的管辖,而是奥多正式将王国的大部分土地赐予罗伯特,其权力仅次于国王。⑤奥多此举彻底斩断了加洛林王室在纽斯特里亚的影响。故而,这一时期的王室领地通常限于拉昂一带,其生存空间较为狭小。罗伯特家族在9世纪末的崛起,为西法兰克地方势力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发展模式。
五、结论
综上所述,以曼恩地区为考察样本,结合相关原典史料的比对和研究,进而将此地区家族势力与加洛林王室结合起来考察,不仅可以一探9世纪西法兰克地方家族势力崛起的整体过程,而且有助于深入研究各个地方家族势力的起源与王室之间的关联,进而加深对9世纪末西法兰克地区权力网络重构的解读。曼恩地区家族势力的崛起、家族势力与王室之间的博弈和合作的形式较为复杂,但其最终目的是以家族利益最大化为主,逐步瓦解朝廷对曼恩地区的管控。因此,及至9世纪上半叶,加洛林王室对曼恩地区的管控仍以“自上而下”的形式为主。9世纪下半叶后,在曼恩地区新旧势力更迭的过程中,家族势力逐渐脱离王室之管控,形成了“自下而上”的管理模式。9世纪末,曼恩崛起的本土家族势力基本上改绘了西法兰克地区的政治格局,即权力上以罗伯特家族为归一、形式上暂以加洛林王室为拥戴对象。因此,对于10世纪西法兰克地区那种无公法可寻、私战频仍的时代而言,似乎可以从此处找到原因和答案。
【作者简介】王晨旭,东北师范大学世界文明史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欧洲中世纪史。
【责任编辑:杜敬红】
关键词 西法兰克,曼恩,维多家族,罗伯特家族
中图分类号 K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457-6241(2018)08-0055-06
马克·布洛赫(Marc Bloch)认为:“西方之诸多大国分裂为若干个较小的政治体,是一种长期存在的趋势。”①在西欧历史演进过程中,这些地方家族政治体的相继崛起往往预示着旧有政治秩序的崩溃。因此,法国史学家乔治·杜比(Georges Duby)认为:“公元9至10世纪进行的演进中,令人印象最深刻的方面并非这些王国的建立,而是国家碎裂为若干大的公国,这些公国将存在于整个中世纪时期。”②近年来西方学界以各种视角探究加洛林王朝分裂之因素。如:西蒙·麦克林(Simon Maclean)在其著述中以9世纪末的王权和政治入手寻取加洛林帝国分裂原因,认为:“888年的危机最终导致了加洛林帝国的分裂,即中世纪时期最后一个泛欧洲/西欧政体(pan/western European polity)的瓦解,并由此诞生了诸多新的皇家王朝(new royal dynasties)。”③此外在其专题论文中认为加洛林帝国覆灭并非在于王国内部冲突以及权贵对王室忠诚的缺失,其根源在于统治者的子嗣往往过早夭折以及末代皇帝胖子查理未能于887年确立继承王位之人。④科齐奥尔(Geoffrey Koziol)以解读840—987年西法兰克王室文书为视角,探究加洛林王朝走向分裂的过程。⑤依笔者所见,上述学讼多以内部展开,对于外部引发的分裂因素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鉴于笔者学养有限,本文仅将目光置于西法兰克地区,同时以曼恩(Maine)为考察样本,结合原典史料,在厘清曼恩地区之起源,以及王室对曼恩地区权力分配之基础上,对地方家族势力崛起给西法兰克地区带来的影响作一考察。
一、曼恩之起源
曼恩地处纽斯特里亚(Neustria/Neustrasia)西部,加洛林王族统一西欧大陆后将其设立为帝国行政区(pagus)之一,并延续了古罗马时期对曼恩的称谓,即“钦诺孟尼行政区”(paguscenomannicus),意为“奥来尔契族的钦诺孟尼人”(Aulercicenomanni)所栖息之地,此外拉丁语有时也將曼恩地区书写为“Cenomannia/Cenomannum”。钦诺孟尼人系高卢人中的一支部落,凯撒征服高卢地区后曾向这支部落索取兵马以供征战之用。①罗马人统治时期,曾将钦诺孟尼人的居住区域划分为两大行政中心,即“萨博都姆”(Subdunum即勒芒[le Mans])和“诺维奥洞纳姆”(Noviodunum意为“新堡”之意)。6世纪时,诺维奥洞纳姆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同时这片地区也逐渐并入了与其相邻的萨博都姆。
从地缘政治视角而论,曼恩地区以西与布列吞结界,以北直接通向英吉利海峡。故而这一独特的地缘直接决定了它在法兰克人眼中的战略地位,同时也影响了9世纪末西法兰克地区政治格局的走向。早在墨洛温时期,布列吞边区(Breton March)便已初具端倪。随后,加洛林王室将纽斯特里亚地区作为抵御外族入侵之屏障,并在此设立布列吞边区伯爵一职。该边区由雷恩(Rennes)和南特(Nantes)以及瓦纳(Vannes)和曼恩的部分地区组成,其行政中心为勒芒,9世纪时该地区发展成为“钦诺孟尼公爵领”(Ducatus Cenomannicus,即曼恩公爵领)。至于如何准确理解“公爵领”,乔治·杜比认为:
公爵领一词的含义尚不怎么清晰,它往往指称一种重大的指挥权,但也可能要么涉及一个面积特别辽阔的伯爵领(诸如奥顿、里昂、普瓦提埃、勒芒等伯爵领),要么涉及一个诸多汇集在一起的伯爵领的结合体。②
可见,曼恩公爵(dux)系纽斯特里亚地区的最高统治者,同时握有纽斯特里亚地区的军政大权,并负责管理纽斯特里亚地区的伯爵领。若曼恩公爵与布列塔尼人缔结盟约,那么加洛林王室很可能面临着失去纽斯特里亚的危机,同时对国内的政治稳定和王权也会产生很大程度的影响。对此,巴顿(Richard E. Barton)认为:
难以说明钦诺孟尼公爵领的确切性质,因为其形态和功能随着时间而改变,但它通常与纽斯特里亚相对应。钦诺孟尼公爵领的统治者即“dux”(公爵),掌管纽斯特里亚地区的军事资源以及各位伯爵对王室的效忠。鉴于钦诺孟尼公爵及其边区的重要性,加洛林统治者通常将其子嗣册封为曼恩公爵领的首脑。③
如790年,查理曼(Charlemagne)在位之时将小查理(Charles the Younger,790—811年)册封为曼恩公爵;虔诚者路易统治期间分别将曼恩公爵头衔相继赐予其三位子嗣,即洛泰尔(817—831年)、丕平一世(Pepin I,831—838年)和秃头查理(838—851年)。9世纪中叶,秃头查理又将此头衔从强人罗伯特(Robert the Strong,851/3—856年)手中夺回,赐予结舌者路易(Louis the Stammerer,856—858年)。
二、维多家族时代的曼恩
8世纪末至9世纪上半叶,加洛林王室虽然握有曼恩公爵任免权,但一些重要伯爵领,如南特、布列吞边区、勒芒、雷恩、瓦纳等,则逐渐落入地方家族势力之手中,并在随后的运行中形成了以某一家族的核心人物对伯爵官职及其附属地产的世袭。家族势力在曼恩地区蔓延的同时,也肩负着为加洛林王室戍守布列吞边区的重任,维多家族(Widonids)便是其中之一。
799年,兰伯特(Lambert)之子维多擢升为布列吞边区伯爵。据《王室法兰克年代记》(Royal Frankish Annals)记载:
伯爵维多,即布列吞边区之统帅,与其同等地位的伯爵一同进入布列吞,横跨其整个土地并予以征服……但在此之前这一情况却从未出现过。④
鉴于维多之军功,其两位子嗣,即盖伊和兰伯特一世(Lambert I)相继于813和818年擢升为瓦纳伯爵(Count of Vannes,813—832年)和布列吞边区伯爵(818—834年),⑤此外兰伯特一世又继承了其家族管辖的南特伯爵领。上述例证表明,维多家族于799年后逐渐确立了卢瓦尔河下游的霸主地位,并在随后发展中将这一优势扩大,同时在封地和官职上形成了父子相传的继承模式。冈绍夫在谈及这一时期的封臣数量时认为:“在卢瓦尔河与莱茵河之间的法兰克旧壤,封臣契约的数量有相当大的增长。”⑥与封臣数量相对的即伯爵辖区,此时加洛林时代的伯爵辖区约110~600个。①
830年系维多家族走向衰落的转折点。兰伯特一世与洛泰尔(Lothair)一道掀起对虔诚者路易的反抗,路易重获自由后于834年征讨洛泰尔麾下之余党,维多家族亦在其中。②尽管如此,兰伯特一世依然效忠洛泰尔,随后将家族主要势力迁至意大利地区,并担任斯波莱托(Spoleto)伯爵。兰伯特一世在其一生中曾有两段婚史:他的第一任妻子伊塔(Itta)为其生育了长子兰伯特二世(Lambert II);第二任妻子系阿达莱德(Adelaide),乃伦巴第国王丕平(Pepin)之长公主(即查理曼之孙女),为其生育了盖伊一世(Guy I)。此后,维多家族两支血脉分别在南特和斯波莱托发展。③《新编剑桥中世纪史》(第三卷)注意到了维多家族的这种变化,并在其家族世系表中将维多家族在斯波萊托的分支称为“The House of Spoleto”(斯波莱托家族)。④
834年,虔诚者路易将维多家族主要势力赶出曼恩,册封黎昆(Ricwin)为南特和布列吞边区之伯爵。但兰伯特二世未曾放弃对南特伯爵领的重新占有,以及继承其家族官爵之志向。因此,他投奔了秃头查理,并于841年同黎昆参加丰特奈战役(Battle of Fontenay)。黎昆在此战役中殒命后,兰伯特二世似乎预感到复兴家族势力指日可待。然而,秃头查理却于841年将罗杰家族(Rorgonids)的拉纳德(Rainald)册封为南特伯爵和布列吞边区伯爵。因此,据《圣伯丁年代记》载:
不久前曾投奔查理的布列吞的诺蒙瓦(Nomino?觕)和兰伯特背弃对查理的忠诚,斩杀了南特伯爵拉纳德并俘获了大批俘虏。⑤
由此,维多家族与罗杰家族结下仇隙。844年,这两大家族再次爆发私战,拉纳德之子埃尔韦(Hervé)与普瓦捷伯爵伯纳德二世(Bernard II)联手清剿维多家族在曼恩地区的残余势力。与此同时,兰伯特二世也与布列吞人结盟对抗王室。据《圣伯丁年代记》记载:
兰伯特与布列塔尼盟军一道,在曼恩河的一座桥上对查理麾下的数位守边将领(markiones)加以伏击,并将其斩杀。⑥
在这场战役中,伯纳德二世被兰伯特二世和布列吞人斩杀。随后,罗杰家族于852年向维多家族复仇并将兰伯特二世斩杀。⑦
从上述史料记载中不难看出,尽管两大地方家族因领地争夺和仇隙展开私战,但此时加洛林王室仍握有曼恩地区伯爵的任免权。对此,巴顿考察加洛林王室在曼恩地区的活动/巡游路线后认为:“在菲利浦奥古斯都(Philip Augustus)光顾勒芒之前,秃头查理是法兰西的最后一位国王。因为,秃头查理是最后一位对纽斯特里亚西部地区实行有效统治的国王。”⑧据《圣伯丁年代记》载,秃头查理于850—870年数次率领远征大军抗击布列吞人的入侵。⑨由于加洛林王室将布列吞边区视为阻止布列吞人和诺曼人进入王国腹地的前线阵地,因此秃头查理通常将勒芒作为攻打布列吞人的军事指挥中心。此外,加洛林王室也将勒芒作为接受布列吞将领归顺朝廷和庆祝重大节日的地点。⑩兰伯特二世辞世后,维多家族在曼恩地区的权势逐渐退去。曼恩在9世纪下半叶演进中,进入了群雄崛起、权力更迭的时代。罗伯特家族(Robertians)、韦尔夫家族(Welf)相继在曼恩建立各自的势力,同时各个家族势力之间为争夺伯爵领、地产、修道院,进行了长期的角逐。
三、权力更迭下的曼恩
在新旧家族势力更迭过程中,曼恩地区逐渐形成了以家族为单位的发展模式。对此,博加德(Constance Brittain Bouchard)认为:“9—10世纪的加洛林时代,少数权贵家系在此时期间迅速获得了权柄,并得到了王室头衔甚至皇帝之头衔,但又很快地丧失了这种权力。”①在众多权势家族中,罗伯特家族于9世纪20年代后脱颖而出,并一度跃升至西法兰克地区的政治巨头。西方学界对于罗伯特家族之崛起各抒所见。麦克特里克(Rosamond McKitterick)认为:
罗伯特系秃头查理统御西法兰克后征辟的新秀之一,罗伯特首次出现在史料时,我们对于此家族知之甚少。在某种程度上,罗伯特家族似乎与美因兹地区有着某些联系,同时也和图尔伯爵奥多家族在血缘上有着一些联系。事实上,图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曾作为罗伯特家族的核心领地。②
维尔纳(Werner)依据雷吉诺(Regino)一段日期不明行文,认为“罗伯特(Robert)早在820年3月就被赐予由纽斯特利亚和布列吞边区构成的‘公国”。③尼尔森(Janet Laughland Nelson)认为:“在卢瓦尔河流域,包括852年所领有的昂热(Angres)伯爵领在内,罗伯特享有极高的权势地位。”④本文在爬梳这一时期的两大年代记,即《圣伯丁年代记》和《福尔达年代记》词条后发现,9世纪上半叶前尚未出现关于罗伯特家族之记载。罗伯特首次出现在《福尔达年代记》的时间为867年;首次出现在《圣伯丁年代记》的时间为859年。迄今为止,罗伯特家族之起源尚无史料可考。笔者依据相关存世史料将罗伯特家族作为论述主线,并结合韦尔夫家族,梳理9世纪下半叶曼恩地区的权力网络。
秃头查理于856年将布列吞边区从罗伯特手中收回后,连同南特伯爵领授予布列吞权贵埃利斯珀(Erispo?觕),并安排年仅9岁的王子结舌者路易与埃利斯珀之女订婚。⑤秃头查理如此行事,主要有两方面因素:其一,他将结舌者路易册封为纽斯特里亚藩王后,⑥需要一位强有力的支持者以确保布列吞边区之安宁。其二,维多家族势力消退后,罗伯特家族异军突起,查理收回其家族封地是为结舌者路易铲除曼恩地区的新派势力。856至858年期间,史书中尚无罗伯特任何记载。⑦直到859年出现了罗伯特投敌之记载。⑧萨沃尼勒斯(Savonnières)的主教信函可对此加以佐证。⑨罗伯特于861年归顺朝廷后重新获得王室重用,并于866年击溃了盘踞在卢瓦尔河的诺曼人与布列吞人。对此,“查理将从英吉尔温(Engilwin)手中收回的圣马丁修道院封授给伯爵罗伯特,并依据罗伯特的建议将塞纳河远处的土地封赏给罗伯特麾下的将领”。⑩866年,罗伯特牺牲后,其身后的两位子嗣——奥多(Odo)和罗伯特(Robert)尚未成年,{11}但此二人也继承了其家族一部分封地,如欧塞尔和讷韦尔(Nevers)。秃头查理则将罗伯特生前的大部分封地和官职收回,其中大部分归王室所有,仅将一部分转赐其表兄弟韦尔夫于格(Welf Hugh,886年辞世),并命其戍守布列吞边区。{12}此时加洛林王室仍可收回已分封的部分领地和官职。但秃头查理在877年召开的基耶尔齐主教会议上,对封地和官衔的授予权做出了实质性改变,并以法令的形式认可家族成员对官职和封地的可持续性继承权。①对此,冈绍夫认为:“9世纪下半叶,起码在西法兰克……没收荣誉地及附属恩地变得越来越难。”②
韦尔夫家族统辖纽斯特里亚西部地区期间,将一些重要的伯爵领和俗人修道院长头衔置于其统辖之下。如:昂热、图尔、布洛瓦(Blois)、圣马丁修道院、圣艾尼昂(St Aignan)修道院、科尔默里(Cormery)修道院等。③另一方面,《圣伯丁年代记》在其行文中对韦尔夫于格之称谓也随着其权势壮大而改变。例如,866年将其称为“教士”,876年称其“边区公爵”,结舌者路易继位后称其为“侯爵”。④显然,韦尔夫家族的地位扶摇直上。由是观之,秃头查理晚年时已无法阻止家族势力在曼恩地区的蔓延,待其崩殂后,国内权贵势力甚至向结舌者路易提出以赐予修道院、伯爵领和田庄等方式换取路易继承西法兰克王位的支持。⑤879年结舌者路易去世后留下兩位小王子,即路易三世(Louis III)和卡洛曼二世(Carloman II),⑥对于王位继承一事,其两方背后的贵族势力互不相让。在韦尔夫于格的斡旋下,西法兰克王国由两位王子共同治理,即路易三世领有法兰西亚(Francia)和纽斯特里亚;阿基坦、勃艮第及其边区由卡洛曼二世统辖,其各自麾下的权贵均得到了应有的封地和官职。⑦此时,韦尔夫于格在西法兰克的地位无人能及。巴顿认为:韦尔夫于格在西法兰克王国共治期间,具有“副王权”(vice-royal power);鉴于于格在宫廷中的地位,当时正值诺曼人进攻兰斯大主教区和佛兰德北部地区,这些因素令于格无暇放眼纽斯特里亚西部地区的政治;于格延续了秃头查理在位时期创立的政策,即将一些重要的战略区域和庞大的伯爵领面向王室封臣分配。因此从短期来看,这一政策或许有其明智之处,但从长期发展而言,这一政策促进了10世纪时期公国的崛起。⑧可见,及至9世纪末,西法兰克王国不断地在政治上碎片化,“诸子析产”制表面上延续了王室的统治,但这一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西法兰克地区的碎片化进程。
四、罗伯特家族的再崛起
卡罗曼三世和韦尔夫于格相继于884年、886年辞世。由于查理三世(Charles III,879—929年)尚未成年,因此,西法兰克地区的权贵于855年邀请胖子查理(Charles the Fat)统辖此地区。由于奥多在882年“巴黎围城”时所立下的军功,加之西法兰克地区正遭遇诺曼人的侵袭,因此,雷吉诺在其史作中言道:
与此同时,修道院长于格,一位兼具智慧与大权之人薨逝于奥尔良,随后葬在了奥塞尔的圣日耳曼(修道院)。皇帝将这位统帅(ducatus)生前所掌管的(封地)和持有的(官衔)赐予罗伯特之子奥多……⑨
888年,胖子查理辞世后,布列吞人和诺曼人频繁地对西法兰克地区发动进攻。由于此时查理尚未成年,因此位于默兹河和塞纳河之间地区的贵族认为,奥多应该继承西法兰克之王位。然而,罗伯特家族却遭到了以兰斯大主教福尔考(Fulk)为首的抵抗。福尔考主张选立斯波莱托的盖伊(即维多家族后嗣)为西法兰克国王。这位大主教生于法兰克贵族世家,其家族与维多家族之间过从甚密,此为福尔考支持盖伊的原因之一。另一方面,盖伊的祖母乃伦巴第国王丕平之长女,因此他具有加洛林王室血统。888年3月,盖伊远足跋涉至朗格勒主教区(Langres),并由主教耶卢(Geilo)为其加冕为西法兰克国王。
对此,以曼恩地方势力为代表的罗伯特家族采取了向东法兰克国王阿努尔夫称臣的策略,并于同年8月前往沃尔姆斯与其会面。奥多言:
宁愿在国王(即阿努尔夫)仁慈的恩赐之下统辖自己的王国,绝不狂妄地掀起反叛而违背自己的忠诚。①
此次会面体现了两层含义:其一,奥多在西法兰克的地位得到阿努尔夫的承认,在理论上占据一定优势,即在东法兰克王权的许可之下以藩王身份统领西法兰克。可见,罗伯特家族在西法兰克地区的统治需要加洛林王室的官方承认。严格来说,西法兰克权贵在成为真正政治主体之前,除了与其他家族势力角逐外,还需要加洛林王室名义上的许可,即统治某一地区合法性的来源,这样家族势力的根基才能得以强化。其二,阿努尔夫废黜胖子查理后,须平息国内叛乱。故而,阿努尔夫需要相对稳定的外部环境。据《圣瓦斯特年代记》载,阿努尔夫于888年末派遣使者将一顶王冠赐予奥多。②可见,阿努尔夫在承认奥多地位的同时也将其权力延伸至西法兰克地区。是年,福尔考承认奥多为西法兰克国王,并于11月13日在兰斯将奥多再次加冕为国王。③麦克特里克认为,福尔考在加冕礼中很可能使用了阿努尔夫赐赠的那顶王冠。④
由于奥多幼子早夭,因此在其继承西法兰克王位后便将纽斯特里亚地区交由罗伯特管辖,随后又将这一地区大量地产和修道院赐予罗伯特。本文认为,奥多此举除了提升罗伯特家族在纽斯特里亚的权势外,也确保了其王位的稳固性。换言之,奥多效仿加洛林王室传统,在其继承王位后将手中一部分权力转赐予罗伯特,并将其视为罗伯特家族在纽斯特里亚地区的继承人。因此,罗伯特于893年首次以“侯爵”(marchio)相称。此时“侯爵”不再意味着对某一边区的管辖,而是奥多正式将王国的大部分土地赐予罗伯特,其权力仅次于国王。⑤奥多此举彻底斩断了加洛林王室在纽斯特里亚的影响。故而,这一时期的王室领地通常限于拉昂一带,其生存空间较为狭小。罗伯特家族在9世纪末的崛起,为西法兰克地方势力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发展模式。
五、结论
综上所述,以曼恩地区为考察样本,结合相关原典史料的比对和研究,进而将此地区家族势力与加洛林王室结合起来考察,不仅可以一探9世纪西法兰克地方家族势力崛起的整体过程,而且有助于深入研究各个地方家族势力的起源与王室之间的关联,进而加深对9世纪末西法兰克地区权力网络重构的解读。曼恩地区家族势力的崛起、家族势力与王室之间的博弈和合作的形式较为复杂,但其最终目的是以家族利益最大化为主,逐步瓦解朝廷对曼恩地区的管控。因此,及至9世纪上半叶,加洛林王室对曼恩地区的管控仍以“自上而下”的形式为主。9世纪下半叶后,在曼恩地区新旧势力更迭的过程中,家族势力逐渐脱离王室之管控,形成了“自下而上”的管理模式。9世纪末,曼恩崛起的本土家族势力基本上改绘了西法兰克地区的政治格局,即权力上以罗伯特家族为归一、形式上暂以加洛林王室为拥戴对象。因此,对于10世纪西法兰克地区那种无公法可寻、私战频仍的时代而言,似乎可以从此处找到原因和答案。
【作者简介】王晨旭,东北师范大学世界文明史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欧洲中世纪史。
【责任编辑:杜敬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