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与世界近现代史学科体系的构建
摘 要我国世界史工作者对世界近现代史学科体系的建设提出了多种设想,其中,现代化为主线的世界近现代史学科体系由于其较大的包容性和与当前学界研究的动向联系密切而受到学者们较多的关注。但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现代化史观缺乏生态关怀的缺陷也日益明显。本文试图结合当前生态文明的整体背景,借鉴环境史的理论,以对现代化为主线的世界近现代史学科体系进行补充和完善。
关键词世界近现代史学科体系,现代化,环境史,生态文明,整体史观
中图分类号K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7-6241(2018)04-0003-07
我国学术界关于自近代以来的世界史的定义、体系、分期以及主线这些问题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研究成果。虽然表述方式有所差异,但此前占据主流的观点依然认为近代史是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并扩张到全球的历史。根据具体侧重点的不同,相关的起始点也各有差异,有的主张1500年到1900年,有的则坚持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到十月革命,有的还另辟蹊径,设计了其他各种时间断点等等。①
随着研究主题的拓宽和新兴理论的引入,学者们逐渐摆脱传统理论的束缚,提出一系列关于世界史研究的新观点。比较有代表性的如:老一辈史学家吴于廑先生较早地提出了从分散到整体的整体史观,并认为世界近代史就是人类社会从分散的各个文明圈走向一體化世界的进程,而吴于廑与齐世荣联合主编的六卷本《世界史》无疑是上述整体史观的代表作。刘宗绪先生则倡导跳出阶级斗争为主线的传统研究模式,从生产力角度探讨人类社会自近代以来的历史变迁。②徐永璋和于兆兴教授通过多年的研究,认为世界近代史与资本主义没有必然的联系,主张世界近代史是“工业经济时代的世界历史”,呼吁建立新的世界近代史体系。③而随着现代化理论在我国学术界的流行,钱乘旦教授旗帜鲜明地打出了现代化的旗帜,倡导以现代化为主线构建近现代史的学科体系。④另外,还有学者从文明论、全球史等角度对世界近现代史的学科体系进行探讨,这对于拓宽我们世界近现代史的研究视野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上述各种体系既反映了我国世界近现代史工作者的独立思考,又与时代背景紧密相连,但现在的问题是,在生态文明的时代,我们应该如何完善世界近现代史的学科体系。
综合学界此前关于世界近代史的性质、定位和学科体系建设方面的主要观点,学者们一直不好正面回答的问题主要可以归为如下几个方面:第一,关于世界近代史是资本主义的历史的定位是否准确;第二,各主要新解释流派孰优孰劣,是否真的有必要建立一个统一的解释体系;第三,以现代化为主线来建构我国的世界近代史学科体系是否合适?
关于世界近代史到底是不是资本主义的历史这一问题,徐永璋和于兆兴教授已经在2004年发表的《再谈世界近代史的定义问题》一文中用较长的篇幅进行了回答,指出:世界近代史是一个可以变动的时间概念,而资本主义是一个相对较为确定的社会形态的概念,而且资本主义还没有消亡,由此直接导致现代史的定义无法确定的窘境。因此,他们认为社会形态不同于历史时期,“把世界近代史界定为‘资本主义时代的历史,是不确切的”。①笔者认为,除了徐文中所提到的理由以外,学者们在谈论世界近代史是资本主义的历史的时候,资本主义的具体含义也是不断变动的。比如,在近代早期,学者们谈资本主义萌芽,这里所谓的萌芽并不是指一种社会形态,而是指一种具体的生产方式,即出现一定规模的通过雇佣劳动而为市场进行生产的劳动制度,以区别于传统的以自给自足为目的的依附劳动制度。而涉及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以后的历史时期,学者们在讨论资本主义的时候意指的则主要是一种社会政治制度,即资产阶级立宪制。而针对19世纪末这个历史时期,学者们所谈论的“腐朽的、垂死的”资本主义则主要是与社会主义来比较使用的,其中蕴含着很深的意识形态色彩。因此,综合起来看,笼统地说世界近代史是一部资本主义的发展史虽然没有错,但除了资本主义这种生产方式和政治制度的产生和发展外,世界近代史还包含着其他方面的丰富内容,比如,它同样是一部妇女解放的历史,科技进步的历史,各地区联系越来越密切的历史,现代化的历史,人与自然关系发生剧烈对抗的历史等等。
在改革开放以前,虽然不同的学者和教材对此表述略有不同,但认为世界近代史是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历史的观点一直占据着我国世界近代史研究的主流。这一观点主要是借鉴前苏联的传统和学科体系,强调历史发展的动力是阶级斗争,认为近代史既是资产阶级战胜封建贵族的斗争,又是被压迫民族和无产阶级对抗资产阶级的斗争,而现代史则是无产阶级革命走向胜利的历史。这一学科体系对于我国过去的近代史教学和研究曾经做出了很大的历史贡献,钱乘旦教授对这个体系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指出这个体系对于我国世界史学科的发展、世界史专业队伍的培养、学术著作的出版都曾经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没有这个体系,新中国世界史学科的学术成就是不可能这么大的。”②但是,这一学科体系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它把内容丰富的世界近现代史简化成为一部阶级斗争的历史。虽然阶级斗争的历史是世界历史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但绝不是它的全部内容。除了阶级斗争之外,世界近现代史还包含着非常丰富的内容。因此,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历史研究的深入,其他一些新的观点和流派陆续出现,就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正是由于认识到以阶级斗争为主线的苏联体系的缺陷,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世界史学工作者力图对此进行弥补,并尝试从新的角度编纂世界历史,如马克垚教授领导的团队借鉴国外文明史的写法,主持编写了两卷本的《世界文明史》。刘宗绪教授“致力于走出史学研究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误区”,尝试着“以生产力发展为主线构建世界近代史的新体系”。而他所主持编写的《世界近代史》“以生产力发展为标准,以工业化为主线,以社会经济史为重点”,③全书观点鲜明,脉络清晰,令人耳目一新。吴于廑教授则根据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世界历史观,借鉴国外全球史的思路,提出了从分散到整体的整体史观。他和齐世荣教授所主编的六卷本《世界史》尝试从横向联系和纵向发展相结合的整体史的角度对世界历史、尤其是世界近代史进行定位。该书长期以来被我国大多数世界史专业选定为教材,被认为“体现了我国世界通史研究的新水平”,也是“中国世界近代史体系构架的一个创新”。④这套教材在仍然关注各主要传统话题的同时,抓住世界历史从分散到整体化为全世界历史这一主要趋势,提纲挈领,让人对世界历史的发展脉络有一个清晰的印象。而从地理大发现到19世纪末一体化世界形成这段时期的世界近代历史可以说是上述纵横联系的整体史观的最佳体现,也是整套教材最为出彩的部分之一。
随着现代化相关理论在我国学术界的推广,现代化视角成为研究世界历史发展的一个新亮点。2003年,钱乘旦教授旗帜鲜明地提出了“以现代化为主题构建世界近现代史新的学科体系”的倡议。华中师范大学的李其荣教授主持编写的《世界近代史》即是一部“从现代化视角进行新的学术探索的世界史教材”,它首次尝试将世界近代历史按照现代化的进程分为“世界现代化的起源与准备”“第一次现代化大浪潮”“第二次现代化大浪潮”三个历史阶段进行叙述,具有一定的新意。①近些年来,以现代化为主线构建世界近代史学科体系的倡议受到一些学者的质疑,认为现代化理论是西方的意识形态,只需对传统体系中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部分的内容进行重新思考就可以了。
其实,现代化理论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现之时,的确具有浓厚的政治性。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传统的殖民体系走向解体、美苏冷战争夺第三世界的斗争中,美国的谋士们把现代化理论看作是“一种与革命的马克思主义相抗衡的思想”。②然而,政治性极强的对策性研究仅仅是现代化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即所谓的经典现代化理论,它所主要研究的目标也是狭义上的现代化,即研究落后国家和地区如何采取高效率的途径,通过有计划地经济技术改造和对世界先进地区的学习与模仿,进行全面社会变革,“以迅速赶上先进工业国和适应现代世界环境的发展过程”。③
除此以外,现代化理论还提供了一个分析和理解人类社会过去数百年历史变迁的研究范式,即广义上的现代化:它指的是自工业革命以来现代生产力的发展所导致的农业社会生产方式的大变革,以及由此而引起的“世界经济加速发展和社会适应性变化的大趋势”。具体地说,它是指由科技的发展所引发的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并由此而“引发社会组织与社会行为深刻变革的过程”。④广义现代化把人类社会过去几百年从农业的乡村化的传统社会向工业的城市化的现代社会的转变作为考察对象,它是一种跨领域的综合研究,即总体史研究。而且广义现代化分析模式还剔除了经典现代化理论中关于现代化的价值评判因素,仅把它当作人类社会演变过程中的一个发展阶段而已。⑤研究美国现代化的学者理查德·布朗指出:现代化是一个永无终止的进程,它所指向的未来社会“也并不比‘传统社会更美好”。⑥广义现代化研究是一种基础性的研究,它没有狭义现代化研究那么强烈的应用性。不过,与后者相比,它由于摆脱了政治性的束缚而可以把分析的视角放的更为开阔,对问题的分析也才有可能更为深刻和客观。
正是由于剔除了狭义现代化理论中的诸多缺陷,作为一种分析框架和研究范式的广义现代化理论,由于其高度的包容性和可延展性,成为一种分析近代以来人类社会变迁的理想工具,應用范围越来越广。也正是由于这一点,当前我国学术界关于近代史的性质和主线虽然仍然有不同意见,但毫无疑问,赞同现代化主线的声音越来越强烈。⑦
总起来说,我国世界近代史研究的上述主要成果和流派基本反映了我国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世界近现代史学科的发展概况,它既是我国世界近现代史工作者探讨构建独立的学科体系的心路历程,也是我国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从固步自封走向开放包容、从一元走向多元、从模仿到独立探讨的过程。其实每一种主张都是看待世界近现代史发展的一个视角,所站角度不同,得到的结论自然有所差异。每一种视角也都反映了学者们对历史和现实的思考。正如麻光炳所指出的那样:没必要强求历史研究分期的统一,各种观点和主张都有其存在的理由,“不能说哪一种主张绝对正确”。⑧既然如此,我们为何不能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允许更多的观点和流派出现呢!
从现代化的角度来看,自近代以来的世界历史的确是一部现代化的变迁史。第一,它是一部经济现代化的历史。工业化是现代化的核心内容之一,而近代历史,尤其是自18世纪中期以来的世界历史中,经济方面最典型的特征就是工业化的发展了,它以蒸汽机和内燃机以及电力的运用为标志经历了两大发展阶段,带来了社会生产力的巨大进步。原发性的工业化最早出现在英国,并成波浪式向全世界传播,可以说,世界上各个地区的人们,不管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都被胁迫进了全球经济现代化的进程之中,成为其中的一个分子。①而在18世纪中期以前漫长的历史时期,则是工业化的孕育阶段,无论是政治上资产阶级革命和民族国家的建立、自然经济的解体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还是牟利精神的培育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等等,都为原工业化向工业化的转变准备了条件。
第二,现代化还是一个政治民主化的过程。自16世纪尼德兰革命以来,封建君主统治和等级制度随着各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而逐渐土崩瓦解,随后,欧美各国又经历了一系列资产阶级改革,建立并逐渐完善了资产阶级宪政民主制度,从而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在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运动的引导下,民主化潮流从西欧向世界各地蔓延,对各地的传统社会制度带来巨大冲击,各个社会阶层纷纷对上述挑战做出反应,资产阶级民主思想逐渐成为殖民地人民争取政治权利的武器。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近代又是一个自由主义的时代。在18世纪,理性主义的进步观念逐渐确立起来;19世纪在全世界范围内兴起了自由主义的改革潮流,政治上的民主化和经济上的自由主义交相呼应,进一步把资产阶级民主推向深处。②
第三,科技的进步和自由主义的发展带来近代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和工厂制度的建立,越来越多的人口涌入城市,城市化步伐随之加快,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都先后实现了城市化。城市化的加速是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不仅带来人们居住方式的变化,还有人口重心的转移,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政府管理模式的改变。
在城市化给世界各地的人们带来居住方式变化的同时,科技进步和价值观念的变化还对人们的衣食住行、家庭观念,乃至行为方式都带来巨大的影响。一些新的家用电器的发明不仅给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极大地减轻了人们家务劳动的负担,也使人们可以有更多的时间用于休闲娱乐。随着成衣制造业的发展,人们的穿着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不同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的人在衣着方面的差异趋于缩小。收入的提高和日益发达的商业使人们的日常购物更加方便,各种宣传和服务刺激着人们的消费欲望,消费主义社会到来。交通工具的发展扩大了人们的活动空间。旅行不仅更为快捷,而且更加安全和舒适。通讯技术的发展使人们之间的交流更为便捷。电话的发明和推广,在通讯领域掀起了一场革命,信息的传递变得快捷而方便,不同地区之间的联系得到加强。由于衣食住行各方面的改善,医疗卫生水平的提高以及防治儿童疾病的免疫药物的采用,人口的平均寿命在不断延长。而随着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富,追求享乐成为一种时尚,离婚率不断提高。
第四,现代化也是一个全球化的过程。从地理大发现开始,随着资本主义的触角伸向全世界,全球性的联系日益频繁,并最终在19世纪末发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而且进入20世纪后,全球性的联系更加便捷和密切,以至于到20世纪末整个世界变成了“地球村”。这也是学者们经常引用的马克思的经典论述:“世界史不是过去一直存在的,但作为世界史的历史是结果。”吴于廑教授所主张的从分散到整体的整体史观也正是基于世界历史的这一发展趋势而做出的。不过,这个整体化的世界的形成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它给世界各地的人们所带来的并不都是西方的进步和发展,还有苦难和不平等。
自新大陆发现以来,西欧诸国利用其先发优势,将殖民主义的触角伸向世界各地,通过军事征服和殖民掠夺建立起对亚非拉地区的殖民统治,从而形成以欧洲母国为中心、以亚非拉广大的殖民地为边缘的依附性的中心-外围关系,被征服地区变成了欧洲中心地区的原料产地和产品销售市场。而且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和欧洲殖民势力的不断扩张,更多的国家和地区沦为殖民主义的牺牲品,被迫进入这个依附性的中心-边缘体系,导致这个体系的外延不断扩大。直到19世纪末,世界领土被瓜分完毕,一体化世界最终形成,世界上绝大部分地区直接或者间接地与上述中心-边缘体系联系起来,成为其中的一个节点。而整个世界则分裂成为以欧美现代化完成国家为代表的中心地区和以亚非拉后发展国家为主体的边缘地区两大部分。处于边缘地位的亚非拉广大地区的人民进行了多次抗争,试图改变命运,摆脱对中心地区的依附关系。
虽然随着全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欧美国家在各地的殖民统治土崩瓦解,但长期以来所形成的经济上的依附关系并未完全解除,关于如何建立一个更加公平的国际关系,各国人民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由此可见,现代化进程虽然被认为是一个不可避免的历史阶段,但却也是一个痛苦的进程,不少已经实现现代化的国家都曾经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虽然从现代化的角度来理解世界近代以来的发展历程可以归纳出上述很多线索,但现代化也不是万能的。我们虽然可以把传统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社会等都囊括进现代化体系中进行分析,但人与自然的关系却并未被纳入现代化的分析体系之中。1500年以来,尤其是自工业革命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控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获得了巨大的飙升,再加上以征服自然为导向的人类中心主义自然观的流行,结果导致近代以来人与自然关系日益紧张,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在取得成就的同时,也付出了惨重的环境代价,伴随着严重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和各种各样的生态灾难。
在传统的学术研究中,环境充其量是作为人类社会活动的背景而进入历史的,因而环境问题是不受重视的。在这一点上,现代化研究也不例外。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人对自然的支配为前提。”①美国著名的现代化理论专家塞缪尔·亨廷顿认为:“大多数现代化理论家主张现代社会和传统社会的主要区别在于现代人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有更强的控制能力。”②科技进步则被看作是为了实现人类征服自然目的而服务的工具。另一位研究现代化问题的著名学者塔尔科特·帕森斯(Talcott Parsons)指出:科技是“为了一些人的需要而能动地控制和改变外部环境的一种社会性组织能力”。③
其实,现代化是一种包含着严重缺陷的发展模式和价值取向:它过度宣扬人的主体性,造成人类欲望的泛滥和现代畸形的消费观;以片面的经济发展为导向,盲目乐观地认为只要经济发展了,其他各种社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它过度宣扬人类对自然的征服和利用,忽视大自然的生态价值和全球资源的有限性,不仅造成了人与人、人与社会,还有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紧张。因此,从一定意义上来说,现代发展观已经走向了其本身的悖论:它“只关心如何发展,而对于为什么发展这一具有价值含义的问题却漠不关心”。④
1962年,美国著名女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Rachel Cason)出版了《寂静的春天》(Silent Spring)一书。该书为我们展示了一幅“人类正因对其他生物种类的傲慢轻率处置的态度而使自身生存面临威胁”的悲惨前景。卡逊写道:“控制自然是一个傲慢自欺的词组,始自生物学和哲学的最原始时期……如此原始的科学使用最现代和最恐怖的武器在转而用来对付昆虫的同时,也转而来对付地球。这真是我们时代的令人惊恐的不幸。”⑤卡逊的著作引发了20世纪60年代那场席卷全球的环境主义运动。而随着这一运动的蓬勃发展,环境问题成为一个全球性的话题,来自各个领域的学者都先后把环境作为一个变量纳入本学科的研究范畴之中,于是出现了环境哲学、环境经济学、環境法学等一系列新兴分支学科。环境史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美国女环境史学家卡罗琳·默茜特认为:环境史就是要“通过地球的眼睛来观察过去”,它所研究的是不同历史时期,“人类和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各种方式”。①
毋庸置疑,近代以来西方国家的历史是以人类征服自然能力的空前提升为主要特征的,它们成功实现现代化的历程其实也是一部人类对自然界进行征服、破坏,并导致全球环境不断退化的历史。环境史致力于“让环境进入历史,使人类回归自然”,②它将传统史学研究中被忽视的自然环境作为研究的主题,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探讨历史上人与环境关系的变迁。
从环境史的角度来看,1500年以来世界各国现代化的历程大致可以以19世纪末为界分为两个阶段。在这个时期以前,虽然有一些有识之士看到了现代化发展中的环境问题,呼吁社会采取措施,进行环境治理,有的政府也偶尔颁布过个别法令或采取过这方面的举措,但总起来说,这个时期占据主导地位的是以征服自然为特征的自然观,因而在经济发展中采取的也是不计环境代价的粗犷模式,纵然经济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所造成的环境危害也非常严重。
从19世纪末开始,随着欧美等现代化先发国家环境形势的日益严峻,在民间保护运动和各国政府的联合作用下,一场轰轰烈烈的资源保护运动在英美等国展开,逐渐改变过去那种不计环境代价的发展模式,寻求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进行环境保护。
笔者由此认为,既然现代化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如果把19世纪末期以前的工业化及其所带动的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看作广义现代化的第一阶段的话,那么不妨把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欧美国家开展资源保护运动以后,试图在发展与保护之间寻求平衡的历史阶段称为现代化的第二阶段。与前一阶段相比,在现代化第二阶段,各国逐渐抛弃过去那种不计环境代价的发展模式,为了保证经济的长远发展而采取了功利性的资源保护措施,从而导致了资源保护运动在欧美国家的兴起。在这场运动中,各国政府尝试着对前一阶段所造成的环境破坏进行修复和治理,对自然资源进行保护,并试图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寻求某种平衡。但是,由于这期间的保护政策具有浓厚的功利主义色彩,各国虽然陆续建立起资源保护的体系和框架,但并未能阻止环境继续恶化的趋势,重大环境事件仍然时有发生。
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全球环境主义运动的兴起,欧美各国重新审视前一阶段的保护政策,并适当借鉴生态中心主义的一些原则。美国在1964年通过《荒野法》,开始对原本被认为没有价值的荒野进行保护。③《荒野法》的通过标志着美国政府部分放弃过去的功利主义保护原则,接受生态中心主义的一些理论,认可了以荒野为代表的大自然的内在价值。从此以后,维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稳定性而不是仅仅是人类的好恶成为环境保护的指导思想。
20世纪80年代联合国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原则。1982年,德国学者马丁·耶内克率先提出了生态现代化的概念,之后,另一位德国学者胡伯和其他“柏林学派”的环境政策研究者也使用了“生态现代化”这个词。④生态现代化一改20世纪70年代以罗马俱乐部为代表的“极限论者”认为要进行环境保护就必须牺牲经济增长的悲观观点,乐观地倡导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实现双赢。生态现代化话语由此逐渐在欧美工业国家流行起来。
生态现代化理论试图在不改变现有政治经济基本框架的前提下,将生态元素融入现代化理论之中,解决发展与保护之间的两难困境,它是现代化理论面对全球性生態难题所做出的一次自我完善。虽然生态现代化所开出的药方未必有用,但其本身将环境保护与现代化发展这两大主题融为一体进行综合考虑的尝试却是值得称赞的。因为在此以前,传统现代化所探讨的主要是如何发展,至于发展所伴随的环境代价几乎没有涉及。而环境史主要探讨近代以来人与环境关系的紧张,对于现代化发展所导致的环境破坏批判较多,却并没有认识到19世纪末以来的环境保护本身也是现代化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面对20世纪60年代以来全球环境主义浪潮所带来的挑战,部分从事现代化理论的学者从上述情形中得到启发,创造性地将现代化理论与环境治理问题相结合,在80年代提出了生态现代化的理论,这本身就是巨大的理论创新。虽然其理论并不完善,但毕竟比以前不计环境代价的现代化理论大大前进了一步,它的出现本身就表明环境问题已经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社会科学工作者利用现代化理论分析近现代世界历史,除了考察传统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因素之外,应该加入生态环境作为第四个纬度了。
我国新一届政府在借鉴世界其他国家现代化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我们当前的发展形势,率先提出了生态文明的伟大发展战略,这标志着我国政府已经把可持续增长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是引领世界发展潮流的伟大创举。在生态文明这一宏大背景下,我们的世界近现代史学科体系也很有必要借鉴环境史的研究方法,对以前的现代化主线进行适当的补充和完善,使之既能表达自近代以来整个世界从分散的、乡村的传统社会向一体化和城市化的现代社会的转变这一历史轨迹,同时又能真实反映人类社会从不计环境代价的传统发展模式和工业文明到试图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和生态文明之间的变化历程,从而能够更好地与世界近现代发展的历史史实相吻合。
我们期望,注入生态关怀的现代化理论能够提供一个考察世界近现代史变迁的新视角,而由它作为主线所构筑起来的世界近现代史学科体系既能更准确地反映世界近现代史的全貌,也能为生态文明这一伟大理论提供历史方面的学术支持。
【作者简介】付成双,南开大学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世界环境史、北美史等问题的研究。
【责任编辑:王湉湉】
Abstract: In the past years, many constructive viewpoints about the disciplinary system of modern world history had been put forward by Chinese scholars. Modernization viewpoint of history, because of its comparatively strong inclusiveness and close contact with the new trends of contemporary historical research, is the focus and the symbol of these viewpoints. However, the shortcomings of this viewpoint are also very obvious, that is ignoring the environmental price of the development and lacking of ecological care about the natural world. Basing on the theories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he author tries to build a bridge between the modernization historical viewpoint and environmental history to perfect the disciplinary system of modern world history.
Key Words: Disciplinary System of Modern World History, Modernization, Environmental History,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Holistic View of History
关键词世界近现代史学科体系,现代化,环境史,生态文明,整体史观
中图分类号K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7-6241(2018)04-0003-07
我国学术界关于自近代以来的世界史的定义、体系、分期以及主线这些问题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研究成果。虽然表述方式有所差异,但此前占据主流的观点依然认为近代史是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并扩张到全球的历史。根据具体侧重点的不同,相关的起始点也各有差异,有的主张1500年到1900年,有的则坚持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到十月革命,有的还另辟蹊径,设计了其他各种时间断点等等。①
随着研究主题的拓宽和新兴理论的引入,学者们逐渐摆脱传统理论的束缚,提出一系列关于世界史研究的新观点。比较有代表性的如:老一辈史学家吴于廑先生较早地提出了从分散到整体的整体史观,并认为世界近代史就是人类社会从分散的各个文明圈走向一體化世界的进程,而吴于廑与齐世荣联合主编的六卷本《世界史》无疑是上述整体史观的代表作。刘宗绪先生则倡导跳出阶级斗争为主线的传统研究模式,从生产力角度探讨人类社会自近代以来的历史变迁。②徐永璋和于兆兴教授通过多年的研究,认为世界近代史与资本主义没有必然的联系,主张世界近代史是“工业经济时代的世界历史”,呼吁建立新的世界近代史体系。③而随着现代化理论在我国学术界的流行,钱乘旦教授旗帜鲜明地打出了现代化的旗帜,倡导以现代化为主线构建近现代史的学科体系。④另外,还有学者从文明论、全球史等角度对世界近现代史的学科体系进行探讨,这对于拓宽我们世界近现代史的研究视野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上述各种体系既反映了我国世界近现代史工作者的独立思考,又与时代背景紧密相连,但现在的问题是,在生态文明的时代,我们应该如何完善世界近现代史的学科体系。
综合学界此前关于世界近代史的性质、定位和学科体系建设方面的主要观点,学者们一直不好正面回答的问题主要可以归为如下几个方面:第一,关于世界近代史是资本主义的历史的定位是否准确;第二,各主要新解释流派孰优孰劣,是否真的有必要建立一个统一的解释体系;第三,以现代化为主线来建构我国的世界近代史学科体系是否合适?
关于世界近代史到底是不是资本主义的历史这一问题,徐永璋和于兆兴教授已经在2004年发表的《再谈世界近代史的定义问题》一文中用较长的篇幅进行了回答,指出:世界近代史是一个可以变动的时间概念,而资本主义是一个相对较为确定的社会形态的概念,而且资本主义还没有消亡,由此直接导致现代史的定义无法确定的窘境。因此,他们认为社会形态不同于历史时期,“把世界近代史界定为‘资本主义时代的历史,是不确切的”。①笔者认为,除了徐文中所提到的理由以外,学者们在谈论世界近代史是资本主义的历史的时候,资本主义的具体含义也是不断变动的。比如,在近代早期,学者们谈资本主义萌芽,这里所谓的萌芽并不是指一种社会形态,而是指一种具体的生产方式,即出现一定规模的通过雇佣劳动而为市场进行生产的劳动制度,以区别于传统的以自给自足为目的的依附劳动制度。而涉及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以后的历史时期,学者们在讨论资本主义的时候意指的则主要是一种社会政治制度,即资产阶级立宪制。而针对19世纪末这个历史时期,学者们所谈论的“腐朽的、垂死的”资本主义则主要是与社会主义来比较使用的,其中蕴含着很深的意识形态色彩。因此,综合起来看,笼统地说世界近代史是一部资本主义的发展史虽然没有错,但除了资本主义这种生产方式和政治制度的产生和发展外,世界近代史还包含着其他方面的丰富内容,比如,它同样是一部妇女解放的历史,科技进步的历史,各地区联系越来越密切的历史,现代化的历史,人与自然关系发生剧烈对抗的历史等等。
在改革开放以前,虽然不同的学者和教材对此表述略有不同,但认为世界近代史是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历史的观点一直占据着我国世界近代史研究的主流。这一观点主要是借鉴前苏联的传统和学科体系,强调历史发展的动力是阶级斗争,认为近代史既是资产阶级战胜封建贵族的斗争,又是被压迫民族和无产阶级对抗资产阶级的斗争,而现代史则是无产阶级革命走向胜利的历史。这一学科体系对于我国过去的近代史教学和研究曾经做出了很大的历史贡献,钱乘旦教授对这个体系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指出这个体系对于我国世界史学科的发展、世界史专业队伍的培养、学术著作的出版都曾经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没有这个体系,新中国世界史学科的学术成就是不可能这么大的。”②但是,这一学科体系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它把内容丰富的世界近现代史简化成为一部阶级斗争的历史。虽然阶级斗争的历史是世界历史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但绝不是它的全部内容。除了阶级斗争之外,世界近现代史还包含着非常丰富的内容。因此,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历史研究的深入,其他一些新的观点和流派陆续出现,就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正是由于认识到以阶级斗争为主线的苏联体系的缺陷,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世界史学工作者力图对此进行弥补,并尝试从新的角度编纂世界历史,如马克垚教授领导的团队借鉴国外文明史的写法,主持编写了两卷本的《世界文明史》。刘宗绪教授“致力于走出史学研究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误区”,尝试着“以生产力发展为主线构建世界近代史的新体系”。而他所主持编写的《世界近代史》“以生产力发展为标准,以工业化为主线,以社会经济史为重点”,③全书观点鲜明,脉络清晰,令人耳目一新。吴于廑教授则根据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世界历史观,借鉴国外全球史的思路,提出了从分散到整体的整体史观。他和齐世荣教授所主编的六卷本《世界史》尝试从横向联系和纵向发展相结合的整体史的角度对世界历史、尤其是世界近代史进行定位。该书长期以来被我国大多数世界史专业选定为教材,被认为“体现了我国世界通史研究的新水平”,也是“中国世界近代史体系构架的一个创新”。④这套教材在仍然关注各主要传统话题的同时,抓住世界历史从分散到整体化为全世界历史这一主要趋势,提纲挈领,让人对世界历史的发展脉络有一个清晰的印象。而从地理大发现到19世纪末一体化世界形成这段时期的世界近代历史可以说是上述纵横联系的整体史观的最佳体现,也是整套教材最为出彩的部分之一。
随着现代化相关理论在我国学术界的推广,现代化视角成为研究世界历史发展的一个新亮点。2003年,钱乘旦教授旗帜鲜明地提出了“以现代化为主题构建世界近现代史新的学科体系”的倡议。华中师范大学的李其荣教授主持编写的《世界近代史》即是一部“从现代化视角进行新的学术探索的世界史教材”,它首次尝试将世界近代历史按照现代化的进程分为“世界现代化的起源与准备”“第一次现代化大浪潮”“第二次现代化大浪潮”三个历史阶段进行叙述,具有一定的新意。①近些年来,以现代化为主线构建世界近代史学科体系的倡议受到一些学者的质疑,认为现代化理论是西方的意识形态,只需对传统体系中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部分的内容进行重新思考就可以了。
其实,现代化理论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现之时,的确具有浓厚的政治性。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传统的殖民体系走向解体、美苏冷战争夺第三世界的斗争中,美国的谋士们把现代化理论看作是“一种与革命的马克思主义相抗衡的思想”。②然而,政治性极强的对策性研究仅仅是现代化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即所谓的经典现代化理论,它所主要研究的目标也是狭义上的现代化,即研究落后国家和地区如何采取高效率的途径,通过有计划地经济技术改造和对世界先进地区的学习与模仿,进行全面社会变革,“以迅速赶上先进工业国和适应现代世界环境的发展过程”。③
除此以外,现代化理论还提供了一个分析和理解人类社会过去数百年历史变迁的研究范式,即广义上的现代化:它指的是自工业革命以来现代生产力的发展所导致的农业社会生产方式的大变革,以及由此而引起的“世界经济加速发展和社会适应性变化的大趋势”。具体地说,它是指由科技的发展所引发的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并由此而“引发社会组织与社会行为深刻变革的过程”。④广义现代化把人类社会过去几百年从农业的乡村化的传统社会向工业的城市化的现代社会的转变作为考察对象,它是一种跨领域的综合研究,即总体史研究。而且广义现代化分析模式还剔除了经典现代化理论中关于现代化的价值评判因素,仅把它当作人类社会演变过程中的一个发展阶段而已。⑤研究美国现代化的学者理查德·布朗指出:现代化是一个永无终止的进程,它所指向的未来社会“也并不比‘传统社会更美好”。⑥广义现代化研究是一种基础性的研究,它没有狭义现代化研究那么强烈的应用性。不过,与后者相比,它由于摆脱了政治性的束缚而可以把分析的视角放的更为开阔,对问题的分析也才有可能更为深刻和客观。
正是由于剔除了狭义现代化理论中的诸多缺陷,作为一种分析框架和研究范式的广义现代化理论,由于其高度的包容性和可延展性,成为一种分析近代以来人类社会变迁的理想工具,應用范围越来越广。也正是由于这一点,当前我国学术界关于近代史的性质和主线虽然仍然有不同意见,但毫无疑问,赞同现代化主线的声音越来越强烈。⑦
总起来说,我国世界近代史研究的上述主要成果和流派基本反映了我国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世界近现代史学科的发展概况,它既是我国世界近现代史工作者探讨构建独立的学科体系的心路历程,也是我国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从固步自封走向开放包容、从一元走向多元、从模仿到独立探讨的过程。其实每一种主张都是看待世界近现代史发展的一个视角,所站角度不同,得到的结论自然有所差异。每一种视角也都反映了学者们对历史和现实的思考。正如麻光炳所指出的那样:没必要强求历史研究分期的统一,各种观点和主张都有其存在的理由,“不能说哪一种主张绝对正确”。⑧既然如此,我们为何不能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允许更多的观点和流派出现呢!
从现代化的角度来看,自近代以来的世界历史的确是一部现代化的变迁史。第一,它是一部经济现代化的历史。工业化是现代化的核心内容之一,而近代历史,尤其是自18世纪中期以来的世界历史中,经济方面最典型的特征就是工业化的发展了,它以蒸汽机和内燃机以及电力的运用为标志经历了两大发展阶段,带来了社会生产力的巨大进步。原发性的工业化最早出现在英国,并成波浪式向全世界传播,可以说,世界上各个地区的人们,不管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都被胁迫进了全球经济现代化的进程之中,成为其中的一个分子。①而在18世纪中期以前漫长的历史时期,则是工业化的孕育阶段,无论是政治上资产阶级革命和民族国家的建立、自然经济的解体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还是牟利精神的培育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等等,都为原工业化向工业化的转变准备了条件。
第二,现代化还是一个政治民主化的过程。自16世纪尼德兰革命以来,封建君主统治和等级制度随着各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而逐渐土崩瓦解,随后,欧美各国又经历了一系列资产阶级改革,建立并逐渐完善了资产阶级宪政民主制度,从而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在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运动的引导下,民主化潮流从西欧向世界各地蔓延,对各地的传统社会制度带来巨大冲击,各个社会阶层纷纷对上述挑战做出反应,资产阶级民主思想逐渐成为殖民地人民争取政治权利的武器。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近代又是一个自由主义的时代。在18世纪,理性主义的进步观念逐渐确立起来;19世纪在全世界范围内兴起了自由主义的改革潮流,政治上的民主化和经济上的自由主义交相呼应,进一步把资产阶级民主推向深处。②
第三,科技的进步和自由主义的发展带来近代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和工厂制度的建立,越来越多的人口涌入城市,城市化步伐随之加快,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都先后实现了城市化。城市化的加速是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不仅带来人们居住方式的变化,还有人口重心的转移,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政府管理模式的改变。
在城市化给世界各地的人们带来居住方式变化的同时,科技进步和价值观念的变化还对人们的衣食住行、家庭观念,乃至行为方式都带来巨大的影响。一些新的家用电器的发明不仅给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极大地减轻了人们家务劳动的负担,也使人们可以有更多的时间用于休闲娱乐。随着成衣制造业的发展,人们的穿着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不同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的人在衣着方面的差异趋于缩小。收入的提高和日益发达的商业使人们的日常购物更加方便,各种宣传和服务刺激着人们的消费欲望,消费主义社会到来。交通工具的发展扩大了人们的活动空间。旅行不仅更为快捷,而且更加安全和舒适。通讯技术的发展使人们之间的交流更为便捷。电话的发明和推广,在通讯领域掀起了一场革命,信息的传递变得快捷而方便,不同地区之间的联系得到加强。由于衣食住行各方面的改善,医疗卫生水平的提高以及防治儿童疾病的免疫药物的采用,人口的平均寿命在不断延长。而随着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富,追求享乐成为一种时尚,离婚率不断提高。
第四,现代化也是一个全球化的过程。从地理大发现开始,随着资本主义的触角伸向全世界,全球性的联系日益频繁,并最终在19世纪末发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而且进入20世纪后,全球性的联系更加便捷和密切,以至于到20世纪末整个世界变成了“地球村”。这也是学者们经常引用的马克思的经典论述:“世界史不是过去一直存在的,但作为世界史的历史是结果。”吴于廑教授所主张的从分散到整体的整体史观也正是基于世界历史的这一发展趋势而做出的。不过,这个整体化的世界的形成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它给世界各地的人们所带来的并不都是西方的进步和发展,还有苦难和不平等。
自新大陆发现以来,西欧诸国利用其先发优势,将殖民主义的触角伸向世界各地,通过军事征服和殖民掠夺建立起对亚非拉地区的殖民统治,从而形成以欧洲母国为中心、以亚非拉广大的殖民地为边缘的依附性的中心-外围关系,被征服地区变成了欧洲中心地区的原料产地和产品销售市场。而且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和欧洲殖民势力的不断扩张,更多的国家和地区沦为殖民主义的牺牲品,被迫进入这个依附性的中心-边缘体系,导致这个体系的外延不断扩大。直到19世纪末,世界领土被瓜分完毕,一体化世界最终形成,世界上绝大部分地区直接或者间接地与上述中心-边缘体系联系起来,成为其中的一个节点。而整个世界则分裂成为以欧美现代化完成国家为代表的中心地区和以亚非拉后发展国家为主体的边缘地区两大部分。处于边缘地位的亚非拉广大地区的人民进行了多次抗争,试图改变命运,摆脱对中心地区的依附关系。
虽然随着全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欧美国家在各地的殖民统治土崩瓦解,但长期以来所形成的经济上的依附关系并未完全解除,关于如何建立一个更加公平的国际关系,各国人民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由此可见,现代化进程虽然被认为是一个不可避免的历史阶段,但却也是一个痛苦的进程,不少已经实现现代化的国家都曾经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虽然从现代化的角度来理解世界近代以来的发展历程可以归纳出上述很多线索,但现代化也不是万能的。我们虽然可以把传统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社会等都囊括进现代化体系中进行分析,但人与自然的关系却并未被纳入现代化的分析体系之中。1500年以来,尤其是自工业革命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控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获得了巨大的飙升,再加上以征服自然为导向的人类中心主义自然观的流行,结果导致近代以来人与自然关系日益紧张,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在取得成就的同时,也付出了惨重的环境代价,伴随着严重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和各种各样的生态灾难。
在传统的学术研究中,环境充其量是作为人类社会活动的背景而进入历史的,因而环境问题是不受重视的。在这一点上,现代化研究也不例外。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人对自然的支配为前提。”①美国著名的现代化理论专家塞缪尔·亨廷顿认为:“大多数现代化理论家主张现代社会和传统社会的主要区别在于现代人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有更强的控制能力。”②科技进步则被看作是为了实现人类征服自然目的而服务的工具。另一位研究现代化问题的著名学者塔尔科特·帕森斯(Talcott Parsons)指出:科技是“为了一些人的需要而能动地控制和改变外部环境的一种社会性组织能力”。③
其实,现代化是一种包含着严重缺陷的发展模式和价值取向:它过度宣扬人的主体性,造成人类欲望的泛滥和现代畸形的消费观;以片面的经济发展为导向,盲目乐观地认为只要经济发展了,其他各种社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它过度宣扬人类对自然的征服和利用,忽视大自然的生态价值和全球资源的有限性,不仅造成了人与人、人与社会,还有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紧张。因此,从一定意义上来说,现代发展观已经走向了其本身的悖论:它“只关心如何发展,而对于为什么发展这一具有价值含义的问题却漠不关心”。④
1962年,美国著名女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Rachel Cason)出版了《寂静的春天》(Silent Spring)一书。该书为我们展示了一幅“人类正因对其他生物种类的傲慢轻率处置的态度而使自身生存面临威胁”的悲惨前景。卡逊写道:“控制自然是一个傲慢自欺的词组,始自生物学和哲学的最原始时期……如此原始的科学使用最现代和最恐怖的武器在转而用来对付昆虫的同时,也转而来对付地球。这真是我们时代的令人惊恐的不幸。”⑤卡逊的著作引发了20世纪60年代那场席卷全球的环境主义运动。而随着这一运动的蓬勃发展,环境问题成为一个全球性的话题,来自各个领域的学者都先后把环境作为一个变量纳入本学科的研究范畴之中,于是出现了环境哲学、环境经济学、環境法学等一系列新兴分支学科。环境史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美国女环境史学家卡罗琳·默茜特认为:环境史就是要“通过地球的眼睛来观察过去”,它所研究的是不同历史时期,“人类和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各种方式”。①
毋庸置疑,近代以来西方国家的历史是以人类征服自然能力的空前提升为主要特征的,它们成功实现现代化的历程其实也是一部人类对自然界进行征服、破坏,并导致全球环境不断退化的历史。环境史致力于“让环境进入历史,使人类回归自然”,②它将传统史学研究中被忽视的自然环境作为研究的主题,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探讨历史上人与环境关系的变迁。
从环境史的角度来看,1500年以来世界各国现代化的历程大致可以以19世纪末为界分为两个阶段。在这个时期以前,虽然有一些有识之士看到了现代化发展中的环境问题,呼吁社会采取措施,进行环境治理,有的政府也偶尔颁布过个别法令或采取过这方面的举措,但总起来说,这个时期占据主导地位的是以征服自然为特征的自然观,因而在经济发展中采取的也是不计环境代价的粗犷模式,纵然经济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所造成的环境危害也非常严重。
从19世纪末开始,随着欧美等现代化先发国家环境形势的日益严峻,在民间保护运动和各国政府的联合作用下,一场轰轰烈烈的资源保护运动在英美等国展开,逐渐改变过去那种不计环境代价的发展模式,寻求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进行环境保护。
笔者由此认为,既然现代化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如果把19世纪末期以前的工业化及其所带动的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看作广义现代化的第一阶段的话,那么不妨把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欧美国家开展资源保护运动以后,试图在发展与保护之间寻求平衡的历史阶段称为现代化的第二阶段。与前一阶段相比,在现代化第二阶段,各国逐渐抛弃过去那种不计环境代价的发展模式,为了保证经济的长远发展而采取了功利性的资源保护措施,从而导致了资源保护运动在欧美国家的兴起。在这场运动中,各国政府尝试着对前一阶段所造成的环境破坏进行修复和治理,对自然资源进行保护,并试图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寻求某种平衡。但是,由于这期间的保护政策具有浓厚的功利主义色彩,各国虽然陆续建立起资源保护的体系和框架,但并未能阻止环境继续恶化的趋势,重大环境事件仍然时有发生。
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全球环境主义运动的兴起,欧美各国重新审视前一阶段的保护政策,并适当借鉴生态中心主义的一些原则。美国在1964年通过《荒野法》,开始对原本被认为没有价值的荒野进行保护。③《荒野法》的通过标志着美国政府部分放弃过去的功利主义保护原则,接受生态中心主义的一些理论,认可了以荒野为代表的大自然的内在价值。从此以后,维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稳定性而不是仅仅是人类的好恶成为环境保护的指导思想。
20世纪80年代联合国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原则。1982年,德国学者马丁·耶内克率先提出了生态现代化的概念,之后,另一位德国学者胡伯和其他“柏林学派”的环境政策研究者也使用了“生态现代化”这个词。④生态现代化一改20世纪70年代以罗马俱乐部为代表的“极限论者”认为要进行环境保护就必须牺牲经济增长的悲观观点,乐观地倡导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实现双赢。生态现代化话语由此逐渐在欧美工业国家流行起来。
生态现代化理论试图在不改变现有政治经济基本框架的前提下,将生态元素融入现代化理论之中,解决发展与保护之间的两难困境,它是现代化理论面对全球性生態难题所做出的一次自我完善。虽然生态现代化所开出的药方未必有用,但其本身将环境保护与现代化发展这两大主题融为一体进行综合考虑的尝试却是值得称赞的。因为在此以前,传统现代化所探讨的主要是如何发展,至于发展所伴随的环境代价几乎没有涉及。而环境史主要探讨近代以来人与环境关系的紧张,对于现代化发展所导致的环境破坏批判较多,却并没有认识到19世纪末以来的环境保护本身也是现代化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面对20世纪60年代以来全球环境主义浪潮所带来的挑战,部分从事现代化理论的学者从上述情形中得到启发,创造性地将现代化理论与环境治理问题相结合,在80年代提出了生态现代化的理论,这本身就是巨大的理论创新。虽然其理论并不完善,但毕竟比以前不计环境代价的现代化理论大大前进了一步,它的出现本身就表明环境问题已经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社会科学工作者利用现代化理论分析近现代世界历史,除了考察传统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因素之外,应该加入生态环境作为第四个纬度了。
我国新一届政府在借鉴世界其他国家现代化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我们当前的发展形势,率先提出了生态文明的伟大发展战略,这标志着我国政府已经把可持续增长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是引领世界发展潮流的伟大创举。在生态文明这一宏大背景下,我们的世界近现代史学科体系也很有必要借鉴环境史的研究方法,对以前的现代化主线进行适当的补充和完善,使之既能表达自近代以来整个世界从分散的、乡村的传统社会向一体化和城市化的现代社会的转变这一历史轨迹,同时又能真实反映人类社会从不计环境代价的传统发展模式和工业文明到试图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和生态文明之间的变化历程,从而能够更好地与世界近现代发展的历史史实相吻合。
我们期望,注入生态关怀的现代化理论能够提供一个考察世界近现代史变迁的新视角,而由它作为主线所构筑起来的世界近现代史学科体系既能更准确地反映世界近现代史的全貌,也能为生态文明这一伟大理论提供历史方面的学术支持。
【作者简介】付成双,南开大学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世界环境史、北美史等问题的研究。
【责任编辑:王湉湉】
Abstract: In the past years, many constructive viewpoints about the disciplinary system of modern world history had been put forward by Chinese scholars. Modernization viewpoint of history, because of its comparatively strong inclusiveness and close contact with the new trends of contemporary historical research, is the focus and the symbol of these viewpoints. However, the shortcomings of this viewpoint are also very obvious, that is ignoring the environmental price of the development and lacking of ecological care about the natural world. Basing on the theories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he author tries to build a bridge between the modernization historical viewpoint and environmental history to perfect the disciplinary system of modern world history.
Key Words: Disciplinary System of Modern World History, Modernization, Environmental History,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Holistic View of Hist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