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阿拉曼战役为例重构二战史教学

关键词 战争史,第二次世界大战,细节,贴进学生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0457-6241(2018)19-0063-04
目前,在高中二战史的教学中,教学思路通常是从宏观处着眼,向学生叙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展进程,形成对二战的整体认识。但教学之余,学生们总会追问战争中的人与事,他们的心中充满着各种好奇。于是,笔者尝试从细微处切入,选择以阿拉曼战役为例深入探讨二战史教学的新思路与新方法,使课堂更加贴近学生,真正走进他们的内心。
选择以阿拉曼战役为例进行二战史教学,首先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举一反三,形成战役分析的基本范式。同时通过观察分析经典战役,以小见大,真正体会战争的残酷与和平的不易。以阿拉曼战役为例,细化教学目标如下:
(一)了解战役的时空背景。每场战役都是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发生的。教师可以运用地图,让学生对战役的方位、地形、地貌有初步的了解。阿拉曼战役是一场沙漠环境下的现代化战争。独特的沙漠作战环境,学生一般是缺乏了解的。如何让学生深刻体会,笔者借用了隆美尔日记中的记载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历关联。
材料1:一连几天沙暴,使我们简直无法行动……托布鲁克的水荒已经很严重……一天比一天热,简直难以忍受……口渴的痛苦更吃不消……热得要命,夜间也和白天一样。我又“解决”掉四只臭虫。我把四个罐子装满水,垫在床脚下,让臭虫爬不上来,希望今后可以睡得好一点。有些人给虱子闹得大伤脑筋。①
材料2:最近曾有一个炮弹破片从窗口里飞进来,恰好打在我的肚子上面,它穿过了我的大衣和夹克,最后才给我的裤子挡住了。肚子的皮肤上面显出了盘子大小的大块伤痕。我还真是狗运当头!②
酷热、缺水、蚊虫,以及随时面临的死亡威胁,立即让学生产生了情境感。学生们表示这是无法接受的生活条件,但沙漠作战的环境就是如此残酷。
(二)了解战役双方的基本作战思想,体会军事思想的独特性。在阿拉曼战役之前,英军在北非战场不敌隆美尔的非洲军团,一溃千里。隆美尔曾客观分析了英军在北非战场前期失败的原因,认为英军将领始终摆脱不了步兵战争的思想:“在军事伦理学方面,一个光荣的传统很重要,但是就军事指挥方面而论,这却是一个极大的包袱。现今指挥官的职责要时常注意利用新的技术,改革旧有的技术;并能针对此时此地的现实条件,随时调整他的战争思想。”③二战时,装甲兵和空军的作用已经凸显。隆美尔在前期作战中所向披靡,就是充分发挥了装甲兵团的优势。蒙哥马利上任后,组建自己的装甲军,陆军与空军协同作战,最终才赢得了战役的胜利。
(三)学会分析战役胜败的原因。通过了解战役指挥官的基本作战思想,我们要从战役双方的角度总结出胜负的关键所在。隆美尔认为,后勤补给和空中优势的缺乏是阿拉曼战役失利的主要原因。“要想使一支部队支持得住会战的压力,其首要的条件就是需要有充分的武器、燃料和弹药……再勇敢的人没有枪炮也无法作战,或是有了枪炮而没有充足的弹药,其结果也是一样的……第二个重要的条件,是在空中方面至少应能与敌人维持大致的均势……上述两个条件皆无法满足,所以我们打败仗实在不冤枉。”①同时他认为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德军统帅部没有在战略上将北非战场作为主战场,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与支持。而“对大英帝国而言,北非是它的一个主战场;英国认为利比亚的战斗对整个战局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英国在地中海拥有自己的海空军”。②
(四)学习军事将领的优秀品质,体会战争中人性的多面。勇敢、坚毅、果决是蒙哥马利与隆美尔共同拥有的优秀品质。在战役教学的过程中,要让学生体会到历史人物在特殊作战环境下的顽强斗志与坚韧的意志力,意识到面临困难时要学会忍耐与坚持。
在战争期间,隆美尔始终保持着写日记及给妻儿写信的习惯。只要有空闲时间,他就会给妻儿写信,信中充满着对他们的想念。这足见他也具有普通人的情感。因此笔者利用《隆美尔战时文件》里的第一手资料,展现隆美尔的另一面,让学生体会战争中的人性之光。
围绕这些具体化的教学目标,课堂教学该如何展开呢?为了避免落入以往粗线条教学的叙述窠臼,我尝试从人物、故事等细节处着手,让课堂贴近学生,走进他们的内心。
(一)教学设计情节化与故事化
谈到阿拉曼战役,学生们自然会想到蒙哥马利与隆美尔。因此,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兴趣点——隆美尔与蒙哥马利——战役双方的两位指挥官设计教学。隆美尔素有“沙漠之狐”的称号,蒙哥马利则以猎狐者的形象出现,于是我将本课的主题定为——“沙漠猎狐,决战阿拉曼”。同时围绕猎狐者与“沙漠之狐”之间的“智斗”,有效地构建起了课堂主线,主要分为四个部分:“‘沙漠之狐何以来”;“猎狐初印象——阿拉姆哈勒法战役”;“猎狐之役,决战阿拉曼”;“破损的猎狐之网”。
“猎狐之役,决战阿拉曼”,是本课的教学重点。笔者再次将教学内容情节化,设计成:“准备:诈敌计划”;“开始:勇闯‘魔鬼的花园”;决战:“‘增压行动”。情节化的教学设计,能够增强教学内容的故事性,环环相扣,将学生吸引入课堂情节之中。
同时,趣味性故事的直接运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还可以充分展现历史人物的形象与品格。例如:
故事一:蒙哥马利的贝雷帽
蒙哥马利从来没有戴过钢盔,他一直戴着那顶有两个帽徽的坦克贝雷帽。这两个帽徽一个是将军的标志,另一个则是普通坦克士兵的徽记。双徽的出现,最初是偶然的。阿拉姆哈勒法战斗前夕,蒙哥马利到澳大利亚部队去视察时,戴着澳大利亚的贝雷帽。当蒙哥马利来到坦克团时,坦克团的官兵开玩笑,把一枚装甲兵的帽徽别在了他的帽子上。蒙哥马利发现,他戴着这顶有两个帽徽的贝雷帽,不仅十分醒目,而且很受部队欢迎。从此以后,他到部队视察时,就戴上这顶帽子,以便战斗在北非沙漠中的士兵们一眼就能认出他。就这样,双徽贝雷帽成了蒙哥馬利的标记。后来的实践证明,戴着双徽贝雷帽,对于缩短蒙哥马利于英国士兵的距离,特别是在艰难时刻鼓舞士气,起到了重要作用。③
这则故事发生在阿拉姆哈勒法战役开始前,蒙哥马利为了扭转英军对指挥官缺乏信心的局面,亲自视察部队,于是便有了一帽戴两徽的特殊情况。故事是与蒙哥马利的经典照片一起呈现的,形象生动,很能反映蒙哥马利重视士兵,身为表率的优秀品质。
故事二:诈敌计划
蒙哥马利的骗敌计划是在8月和9月间设计和制定的,代号为“伯特伦”。从9月下旬开始,英军在南部铺设长约20英里的假油管,预设进度将在11月初完工。同时在沿线建造假的油泵房、给水站和储油罐。同时谨慎地传播有利于敌人的假情报。总之,要让隆美尔相信英军的主攻方向在南部。①
这则故事是阿拉曼战役的准备工作之一:诈敌。“兵者,诡道也”,蒙哥马利不愧是“欺骗大师”,有过人的胆识与智慧。
(二)创设战场情境:神入历史现场
为了充分展现双方军事指挥官间的“智斗”,笔者尝试运用人物回忆录——《蒙哥马利元帅回忆录》与《隆美尔战时文件》,直观丰富地呈现战役指挥官的战术计划与内心想法,创设战场情境,让学生神入历史现场。
我们这里以“猎狐初印象——阿拉姆哈勒法战役”为例。这一战役在教材中未曾提及,但意义重大。在蒙哥马利看来,“它是阿拉曼战役的必要准备。没有阿拉姆哈勒法战役,阿拉曼战役可能不会那么成功”。②同时,它又是两位军事指挥官之间的第一次“斗法”。因此,笔者精选了几则材料进行补充,以创设富有冲突情节的历史情境。
材料1:英军在防线的南端兵力很少。我们的侦察部队也报告说,那里只有薄弱的地雷防线,似乎不难通过。我们准备由德意两国的步兵发动一次夜袭,占领这些位置,然后装甲部队跟在后面一拥而上,把敌人赶开。③
材料2:我的情报人员肯定敌人对我阵地的入侵将在南侧,然后向左迂回,调动装甲部队攻向阿拉姆哈勒法和鲁瓦伊萨特山地。我表示同意,我的计划也是以这个预测为基础的。④
这两则材料直接反映了战役前两位指挥官的战略部署。毫无疑问,隆美尔的“矛”对上了蒙哥马利的“盾”。
材料3:突击的兵力被意想不到的强大雷阵所阻,消耗了太多的时间,使奇袭的因素完全丧失了,而这个因素却是整个计划的基础。在这种环境下,我们就不免感到犹豫不决,到底是进还是退呢……9月6日上午,我们完成了撤退,改取守势。由于这次攻击的失败,我们占领苏伊士运河地区的最后希望,也终于成为泡影了。⑤
经过第一回合“斗法”,两位军事指挥官都获得了对彼此的初步印象。“毫无疑问,指挥这个行动的英军将领很在行,每次我们都损失惨重,而他们则不太吃亏,并永远保持着自己的打击力量。”⑥“我与隆美尔的初次交锋是饶有兴味的……我感到我在这场球赛中赢得了第一轮,这一轮是他发的球。下次该轮到我发球了,现在比分是一比零。”⑦
(三)关注历史的细节
阿拉曼战役胜利的原因,我们可以从战略战术的宏观角度进行分析,但也应该注意历史的细节。课堂教学时,细心的学生们发现了蹊跷。为什么蒙哥马利的战略部署如此精准呢?
这便涉及英国“超级机密”的故事。
英国记者安东尼·布朗曾说:“阿拉曼战役一开始,隆美尔军队失败的命运就注定了。隆美尔所采取的每一个重大军事行动,都被‘超级机密暴露。隆美尔成了最没有希望的将军了。”超级机密究竟是什么呢?
在伦敦郊外的一片绿树丛中,有一个神奇的庄园——布莱奇雷庄园。这是英国密码破译机构的所在地。从这里发出的情报一律使用一个代号——“超级机密”。从1938年6月到1940年5月,英国尝试破译德国的特殊密码,终获成功。但为了保住这一情报渠道的安全,英国情报部门从一开始就采取了一系列极其严格的保密措施。战时内阁明确规定,“超级密码”情报只能口头向英军作战的指挥员传达,不得以任何文字方式出现在战场上,以防止德军缴获“超级机密”文件。
为了防止德军可能从英国对抗措施的有效程度上推断其密码已被破译,所有“超级机密”情报都伪装成来自其他渠道,如间谍、德国的叛徒、缴获的德军文件、纳粹人员的疏忽失密等。⑧
情报,在战争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由于英国破译了德国的密码系统,蒙哥马利才能更全面地掌握隆美尔的部署计划,同时有效地切断了德军的补给来源。因此,这则故事的补充,让学生们认识到阿拉曼战役胜利的原因还包括情报的重要性。
(四)隆美尔:观察战争的另一视角
1942年11月,隆美尔认为德军可能面临被包围和歼灭,因此向希特勒报告主张撤退。但希特勒却命令其坚守阵地。笔者在“破损的猎狐之网”中,摘录了几段隆美尔日记及信件的内容。
材料1:有时一个人在负有盛名之后,反而是一种痛苦。一个人当然自己知道自己的能力限度,但是旁人却希望他能创造奇迹,若是打了败仗则更不为人所谅解。①
材料2:能够帮助我们的是武器、燃料和飞机,而不是一纸空文的命令。我们都感到一筹莫展。当我们在命令各部队坚守原阵地的时候,心中非常难过……我在良心上唯一感到有愧的是应该提早24小时撤退,而不应该遵守那个“死守”的命令。若是那样,全军也许都可以救出来。②
从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隆美尔内心的纠结与痛苦,陷入执行命令与减少伤亡的两难境地。隆美尔是一名重视士兵,作战身先士卒的高级将领,难能可贵。
在给妻儿的信中,我们也看到了一位具有普通人情感的有血有肉的丈夫和父亲形象。
材料3:再过几天,我就要飞过海去。我很高兴能够在罗马和妈妈见面,唯一令我失望的就是你不在我们身边,但这是没有办法的。我决定今年冬天告假回家一趟,那时我们就可以去打猎了。③
——隆美尔写给儿子的信,1941年10月28日
材料4:今天是我们结婚25周年纪念日。我想我不必开口说我们婚后的生活是多么美满一类的话。年华消逝得真快,这么多年来,你对家庭付出的一切,使我无尽地感激。尤其是你母代父职,我们的孩子令我感到非常骄傲。他将来一定会很有前途。④
——隆美尔写给妻子的信,1941年11月27日
材料5:我们面临的日子非常艰难,其程度超出了任何人所能忍受的限度。战死的人是有福的,因为对他们而言,一切都过去了。我经常想念着你,每当想到你,心里就充满由衷的热爱与感激。也许一切都可以平安度过,那么我們又可以再见了。⑤
——隆美尔写给妻子的信,1942年11月3日
以阿拉曼战役为例的二战史教学是一次大胆的尝试,总的来看,是受学生欢迎的。情节、人物、故事的有机结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课堂气氛活跃。因此,这是一次有益的探索。在教学设计过程中,笔者有以下几点体会,与大家分享:
第一,选择经典战役作为案例教学,专业性要求较高,对中学历史教师而言,挑战不小。每场战役的深入了解,必须进行大量的专业阅读,搜集可信的教学资料,如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军事将领的传记与回忆录等。教师们平时的日积月累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第二,战役的讲解必须删繁就简,主线清晰,不可过于琐碎。我们不是军事学专家,授课对象是普通高中的学生,因此,我们必须把专业阅读的成果以最清晰明了的方式呈现给学生,不能过多的纠结于军事战术分析。
第三,教学设计必须情节化、故事化。宏观叙事的方式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就在于它不能完全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学生们需要在情节与故事中去体会历史人物的内心,建立起与历史人物之间的共情。
阿拉曼战役的教学让笔者明白,历史课堂教学的目标设定与实施必须建立在学生的兴趣与认知基础之上,以生为本构建的历史课堂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
【作者简介】孙东波,中学一级教师,杭州外国语学校历史教师。
【责任编辑:李婷轩】
相关文章!
  • 情境、主体、意识、理性

    新课程改革以来,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如有效教学理论、生本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念、“学习金字塔”理论等无不揭示

  • 第一次世界大战:20世纪历史的

    历史学家常常习惯于用时间作为坐标来表明历史的分期,这是历史学的特性使然。正是在时间的流淌中,时代的特性悄然发生着转换,尽管有时不

  • 为历史课赋予历史感

    何睦何智坚?眼关键词?演大众传媒,变迁,教学设计?眼中图分类号?演G63 ?眼文献标识码?演B ?眼文章编号?演0457-6241(2014)17-0052-07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