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析一次函数信息图像题的教学处理
刘芬
[摘? 要] 文章从当前数学教学的现状入手,对“缺失”课堂的表现进行了例析,并提出了现代数学教学的四个“主张”,最后,对现代数学教学的模式问题进行了思考. 文章对数学教师进行现代数学课堂改革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 课堂评价;数学教学;缺失;主张
随着全球化、信息化和知识时代的来临,立德树人成为我们教育的基本任务. 如何落实立德树人,在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
反思我们初中阶段的数学教育,尤其是初中数学课堂教学,非常缺少对学生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育. 虽然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教师要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组织学生参与活动,引发学生积极进行数学思考,不断帮助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即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也是现代数学教育教学的核心要素,在课堂教学上应该关注. 但实际上,很多教师在理论认识上存在偏差,在实践中出现好多弊病.
1. 问题引入,缺思维思考
案例1? “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题”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請大家看屏幕. (教师反复播放幻灯片30张,内容全是2016年杭州G20活动靓丽图片)
学生瞪大眼睛,处于兴奋中,然后教师停止播放.
师:同学们刚才观看了杭州G20活动的图片,我国成功承办了这么大型的活动,大家为我们的祖国骄傲吗?
生:骄傲.
师:好,下面我们开始学习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题. (教师出示课本以亚运会为背景的应用题)
这时,时间已经足足过了5分钟.
评析? 教师运用实际问题引入是好事,如果上述图片有利于本节课的理性串联,也值得赞赏,但教师把引入与课题一分为二,长此以往很难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 显然,该教师就缺乏课堂教学前的理性思考.
2. 偏重结果,缺探索推理
案例2? “有理数的除法”教学片段.
教师利用教材实例,引入有理数除法,9÷(-3)=?接着两个反问:“为什么是-3啊?你怎么算出来的呢?”应该说,这样的教学已经把学生带到了有理数除法的原理的入口.
遗憾的是,当学生抢着回答出运算法则的时候,教师只评价了一个“很好”,并且强调“今后大家只要记住这个法则,碰到除法,按照这个法则计算就可以了. ”接着是大量的机械练习. 至于“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它的倒数”这一原理的过程教学则避而不谈,严重缺失经历和探索的数学过程. 长此以往,学生何来探究与发现,数学能力日趋低下.
评析? 教师注重练习进行巩固这无可厚非,但数学学习不仅为了得到结果,学生学习原理的过程就是一种能力提升的过程. 忽略了这一点,无论学生运算掌握得多么好,探索推理的能力都无法提高,只停留在低阶的思维程度. 颠倒结果和过程的地位,这对数学本身特有的思维方法、研究方法、推理方法是一种抹杀.
3. 不切实际,缺“以人为本”教学
案例3? “一次函数”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到邮局里寄过信吗?
生:没有.
师:(感觉不太好)有哪位同学给亲友寄过信?
生:……
师:寄信件分平信和挂号信两种,它们的邮费不同,平信便宜,挂号信贵,多了挂号费……
师:平信在20克内,邮资为0.8元,100克内21克以上每20克再加收0.8元,100克以上每100克再加收1.2元.
师:现在知道了吗?(学生一脸茫然,教师很奇怪)
师:小明想寄信给奶奶,信的质量为x克,他需要付多少邮资?
生:……
教师(不得已):告诉大家,这里要分类讨论,如果x小于……
评析? 在教学材料选择上,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寄信),学生只能从表面的现象回答问题,不能从数学的本质去认识. 教师不顾学生心理感受,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的地位,不能发现其中的数学问题,更不能提出问题、分析问题. 生活事实和数学认识寻求不到联结点,当然达不到用合情推理解决数学问题的目的. 教学是心与心的交流,不顾学生心理感受与人文关爱,学生最终会对数学失去学习的意愿.
数学教育的核心任务是“数学育人”. 数学育人,即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特级教师章建跃指出,数学的核心素养,是培育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发展数学抽象、 直观想象素养;用数学的思维分析世界,发展逻辑推理、 数学运算素养;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发展数学建模、数据分析素养;用数学的历史审视世界,发展数学文化、人文艺术素养. 具体课堂教学中,笔者提出以下教学主张.
1. 提倡问题导学,主张顺理成章
(1)求此时正三角形的边长;
(2)如图5,若有n个相同的正三角形按此排列,求此时正三角形的边长.
评析? 由垂径定理相关的基本问题(基本图形——由弦心距、弦的一半、半径所组成的直角三角形)出发进行导学,直接应用垂径定理和勾股定理求半径,再到应用垂径定理、勾股定理和方程思想求半径,有利于基本问题的理解掌握,有利于学生聚敛思维培养. 尔后将基本问题进行两次“导学”拓展:一是添加辅助线由半径求弦长;二是由一个正三角形变为2至n个正三角形,从特殊到一般,虽然正三角形数量发生变化,但蕴含着内在不变的解题策略的共性,有助于深刻理解问题本质,让思维拾级而上.
评析? 设置一些使学生模棱两可或能引起认知冲突的探究型问题,通过动手思考、探究分析,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就是笔者主张的思维课堂. 探究式学习是否能取得实效,归根到底是以学生是否参与、怎样参与、参与多少来决定的,同时只有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才能改变课堂教学机械、沉闷的现状,让课堂充满生机. 这堂课的设计充分体现数学作为“思维的体操”这一学科特点,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与创新意识.
4. 主张合作交流,力推学习方式变革
教师在教学制作频数直方图的程序、方法、过程后,要求四人合作小组进行比赛,完成对30个数据建立一个频数分布直方图.
师:同学们,根据大家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制作一组数据的频数分布直方图首先要做什么,然后做什么,过程中要注意什么,最后要做什么,现在我们班的9个学习小组来一个比赛,看哪个小组制作的直方图既科学又漂亮,现在开始!
孩子们立即开始行动,几分钟后各组陆续完成了任务.
师:现在请制作得最好的四个组来发表一下感言.
学生A组代表:我是组长,首先安排画图能力最好的陈同学先画好横坐标与纵坐标,写好标题等,同时安排计算能力最强的许同学算出组距和组数告诉陈同学,然后另外两位同学对组距内的数据进行观察,得出每组数的频数,告知陈同学……我们组分工合作,发挥各自特长,完成的效率与效果很好.
评析? 这样的合作交流,就能有效地培养完成共同目标的合作精神. 新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数学的学习方式不能再是单一的、枯燥的、以被动听讲和练习为主的方式,它应该是一个充满合作互动的生动课堂,而不是纯粹的“孤军奋战”.
合作交流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合作交流鼓励学生为集体的利益而一起工作,在完成共同任务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理想. 在数学课堂中,表现在确定合理的数学问题的前提下,在优化与公平的小组进行合作,通过相应较科学的评价体系,这需要教师的艺术与智慧. 新课标也指出:要培养提高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培养合作精神.
有人提倡课堂教学模式,并大力推广. 笔者持有自己的观点:课堂教学没有模式,有模式就把教学僵化了. 之所以没有模式,是因为教育有其复杂性. 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课型、教学环境等都不可能相同. 一种模式在某一所学校可用,到了另外的学校可能就无法起步. 但无论如何,对数学课堂的评价,应该有现代教学课堂的“主张”.
事实证明,红极一时的洋思模式、杜郎口模式、东卢模式乃至昆桐模式等,只能自恋. 没有模式,但课堂教学有结构.
这个结构的框架就是:昨天——今天——明天. 这是一条互通的逻辑链,任何一門学科都无法超越数学学科这一特点. 因此,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宏观思想就从这里开始,弗赖登塔尔提出的:给学生讲好昨天美丽的数学故事,从美丽的梦中发现今天纯美的数学,激发学生向往美好明天的数学.
数学是美丽的,是冰冷的美丽,我们应该思考上述的课堂教学“缺失”与“主张”来评价课堂,从而在我们的数学课堂大展拳脚,激发学生火热的数学思考,培育学生的数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