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观教育:引进“中间”人物的教学思考

吴莉莉 鲁东海
关键词 价值观教育,历史人物,中间人物,辛亥革命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0457-6241(2018)17-0035-06
在人群的分层中,“两头小,中间大,好的、坏的人都比较少,广大的各阶层是中间的。” 这句话是文艺工作者对现实社会的思考,也同样适用于对历史人物的判断。对于历史发展而言,完全起积极作用的伟大人物,或完全起消极作用的反动人物,是少之又少的,而绝大部分则是政治态度上随波逐流、个性品德上好坏兼具、社会影响上不大不小的所谓“中间”人物。如果在历史教学中只关注“大人物”,而完全屏蔽“中间”人物,既不能给学生完整的历史教育,也不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生活态度。目前已有很多教师开始跳出课本,将“中间”人物引进教学,但是,又有些青年教师不太关注价值观教育,顾此失彼,于是产生了新的问题。
徐宝山,字怀礼,绰号老虎,生于1866年,死于1913年,来自于社会底层,长期混迹于镇江、扬州一带,社会角色复杂,属于典型的“中间”人物。笔者梳理徐宝山起承转结的人生历程,发现他与晚清民初政局关系密切,是讲授《辛亥革命》一课非常合用的教学资源,下文结合相关教学设计,谈谈引进徐宝山这一“中间人物”时怎样顺势开展价值观教育。
(一)“混混”发迹:透视清末政治腐败的一面镜子
教师简要介绍徐宝山成长和发迹过程,让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的时代背景。
徐寶山出生于晚清时代镇江一个从事竹篾生产的寒门小户。15岁丧父后无心念书,开始流浪社会,成了“小混混”。因“膂力过人,方颐巨颡,性伉爽,喜结交闾左豪杰”,①逐渐在镇江市井无赖中取得了一席之地。京口驻防旗营的一个旗兵奸污邻里少妇,引起公愤,徐宝山查访到这个家伙,砍下了他的头颅。官府下令捉拿,徐宝山流落到一江之隔的扬州。光绪十九年(1893年)春天,他在江都又参与了一次抢劫,再被通缉,从此投靠瓜洲镇盐枭孙七,并开始与帮会勾搭。不久打垮了扬州青帮头目朱福胜,之后又与泰州的洪门(即红帮)武装取得了联系,通过与其首领任春山结拜金兰,合开“春宝山堂”,使青帮、红帮化干戈为玉帛,相互走向融合。到此,徐宝山终于把一群乌合之众,整编为长江中下游地区一支颇具战斗力的土匪队伍,自己俨然成为大盐枭和青洪帮的共主了。
教师在故事化概述徐宝山发迹历程时,应避免过度赞扬、欣赏的语气。切不可为了提高学生的所谓兴趣,或者为了显示自己年轻而富有才华,哗众取宠,过度渲染徐宝山的个人能力和所谓“成就”。
通过具体的人物形象和故事,可以让学生更直观更感性地了解辛亥革命前的社会背景,而不只是掌握关于阶级结构、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之类的干瘪观点。在此基础上教师必须把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顺势开展正确的价值观教育。展示三则材料:
材料1:凶年饥岁,下民无畏死之心;饱食暖衣,君子有怀刑之惧。①
材料2:中国社会史研究专家蔡少卿教授认为,青年人最易叛逆,25至35岁是土匪年龄分布的高峰时期。②
材料3:英国史学家霍布斯鲍姆说:“当农民社会感到需要一个斗士和保护者时,他们就会创造他和召唤他出场。”③
问题:(1)清末时底层群众为什么会纷纷走上匪途,或进入帮会组织?
(2)这种状况对日后辛亥革命的发展会起到什么作用?
(3)结合霍布斯鲍姆的观点,说明徐宝山能够发迹的原因。
清末之时,国事蜩螳,列强侵逼,小农经济纷纷破产,盐政和漕运也日渐败坏,农民、手工业者、盐丁、搬运工等,都纷纷地从原来相对稳定的社会结构中被抛弃出来,他们呼告无门,走投无路,有些人投奔土匪和帮会组织。徐宝山就是一面镜子,通过他可以透视晚清社会,可以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时代大背景。当时各种社会矛盾激化,民生问题极其严重。那些无以安身的底层群众和帮会势力必将成为反清革命的重要力量,至少是临时参与者。
霍布斯鲍姆认为,在社会动荡,民生困难时期,以“劫富济贫”为口号的绿林好汉自然地受到底层民众的欢迎。清朝因反动与腐败把自己推到了民众的对立面,加之治理力量的日渐衰弱,无法化解社会矛盾,解决社会群体事件,为匪徒和帮会活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一文中曾经论述过拿破仑成功的社会原因,徐宝山的发迹亦可算作“时势造英雄”的又一种情形吧。
因为草莽出身和暴富色彩,还因为与其年龄相近,学生刚接触徐宝山这类“中间”人物时,很容易偏离预设的教学轨道,产生错误的偶像崇拜。此时,教师应分别评价徐宝山身上“侠”与“匪”两种属性。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身体发育成长的时期,也是心理向外发展最具雄心的时期。徐宝山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路见不平,敢于拔刀相助,暂时为个别底层百姓鸣冤叫屈,确实表现“侠”的义气,但是,他为了出人头地和发家致富,不分青红皂白地抢劫和杀戮,拉帮结派,有酒即醉,从长远看已经走上了一条与全社会为敌的土匪之路,所以,他是一个不值得模仿的对象。
(二)“盐枭”翻转:跟上了辛亥革命大潮的顺风船
教师继续介绍徐宝山势力的发展与政治方向的翻转,让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的推进历程,同时通过问题引导,适时适度的对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
徐宝山势力的迅速发展,引起了清末社会各种政治势力的关注。康有为、梁启超在政变失败后,曾经拉拢徐宝山等会党势力,发动自立军起义。徐宝山竟然自封为“两江两湖兵马大元帅”,致函江苏巡抚鹿传霖,希望他一起参事,“以清君侧,而枭奸宄”,即拥戴光绪皇帝复位。由于徐宝山的鲁莽,泄露了自立军起义的消息,以至未起而败。发现徐宝山势力壮大后,清政府让两江总督刘坤一进行招安,任命他为水兵管带。徐宝山在“归顺”后,甘心充当鹰犬,可谓尽忠职守。《申报》曾有一则电文记载到徐宝山的“功劳”:
长江上游现有匪徒开堂放票,名曰华兴会,发源于日本东京。下游各郡邑中,保无若辈踪迹,请饬属一体严密查拿等因,爰即通饬所属文武各官,暨各营统带,赶紧从严查缉。未几新胜军统领徐宝山督戎,在镇江会同地方官拿获匪徒黄凤山等九名。①
问题(1):怎样看待徐宝山参加自立军起义和“归顺”清朝?
徐宝山随着自身势力的壮大和声名的播扬,日渐产生出政治欲望。1900年徐宝山34岁,正是人生积极向上发展的时候。从社会角度看,“戊戌六君子”的鲜血刺激了中国社会对慈禧太后集团的痛恨,徐宝山“清君侧”的旗号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普通民众对家国命运的关心。当然,徐宝山毕竟来自社会底层,缺乏政治远见,清政府就是一艘行将沉没的破船,他还欣然接受招安,跳上了这艘破船,更为严重的是,他看不到迅速发展的民主革命的形势,居然为虎作伥,镇压进步的革命人士。
教师继续讲述辛亥革命的推进情况。戊戌变法失败后,民主革命思想逐渐得到传播,多支会党势力在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的改造和领导下,接受了部分革命主张,成为推翻清王朝的重要力量。革命党人李竟成、林述庆在镇江一边准备起义,一边对徐宝山进行说服劝导。1911年11月7日,林、李领导了镇江起义,成立军政府,在关键时刻徐宝山率部站到了革命者一边,为镇江光复做出了重要贡献。受镇江军政府派遣,徐宝山接着率部进入扬州,于11月10日宣布成立军政分府,平定了孙天生的起义,实现了扬州的第二次光复。再继续率军先后光复了高邮、宝应、东台、兴化、盐城、阜宁等城市。还参加南京保卫战,抵抗张勋旧部。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孙中山赞赏徐宝山“反正”有功,将部队扩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二军,授上将衔,兼扬州军政长。
問题(2):如何理解徐宝山参加辛亥革命的问题呢?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徐出于自身利益需要而投机革命;另一种认为,受革命时势推动而参加革命。结合上面的讲述谈谈自己的看法。
文史学家易中天认为,要想避免误读历史,应该综合运用直觉、逻辑和证据三条办法,笔者认为易教授的观点有道理,可以借鉴过来引导学生思考历史问题。站在革命发生的时间点上看,两种观点都有可能成立。徐宝山出身穷苦,加之多年闯荡江湖,靠贩运私盐起家,以帮会队伍提高身价,一切行为必然会从利益考虑。当时策动徐宝山反正的革命党人李竟成回忆,徐宝山曾向他表示“大局稍定,我决不愿为官,但求于鹾务稍占利益”。②当然,革命形势迅猛发展,形成了不可阻挡的历史洪流,产生裹挟各种社会势力的强大力量,徐宝山受到感染,发生一些变化也是可能的。当代学者吴东升在《试论民国初年的徐宝山》一文中就认为:“在革命形势的感召下,经过资产阶级革命党人艰苦细致的工作,徐宝山渐渐倾向革命。”③判断徐宝山属于“投机”革命还是“倾向”革命,从直觉和逻辑来分析,两者都有可能,初起时投机的成分重些,随着进入革命程度的逐渐加深,倾向革命的成分会有所提高。当然要作明确的判断,还得看徐宝山接下来的历史表现,或者说还需要寻找更多的支撑性史料。
此十余年间,徐宝山的身份发生了两次巨大的变化,由盐枭会党头目翻为清军管带,再转为民国将军,所辖力量急剧膨胀至两万人。第一次转变后,徐宝山并未得到升迁,心情很不愉快,而第二次转变跟上了辛亥革命大潮的顺风船,使徐宝山获得了巨大的发展际遇,这也证明了孙中山曾强调过的一句话:“天下大势,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现行使用较广泛的人民版、人教版和岳麓版三本高中历史教科书,都或详或略地提到了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采取系列措施,移风易俗,促进近代化事业的发展,但是,受专题体例和课本容量制约,三本书的表述都只有大略举措,缺乏故事性和可读性。通过讲授徐宝山的有关故事,可以让学生更细致地了解辛亥革命的直接成果,思考徐宝山成功的原因。
教师概括讲授:徐宝山成立扬州军政分府后,迅速采取各项维稳措施。军事方面:改编清朝旧军队,成立北伐先锋队。民政方面:成立江北民政署,推举旧士绅李石泉为民政长。盐务方面:成立淮盐科,委托进步人士方尔咸负责。财政方面:召集各银号钱庄负责人,清查捐税各款,发行军用票;整理关卡,加强税收。装备方面:整理旧有枪支,同时购置枪支,充实军队。①扬州城一时纲纪肃然,城内的秩序很快得以恢复,典当、银钱各业开始正常营业。徐宝山在扬州站稳脚跟后,又进一步谋划各项社会事业。
学生阅读材料:
材料1:《申报》报道:“惟兵多饷少,已成通病……曩尝涉历淮上,颇知该处患水之原因,……在地方已罗掘俱穷,在中央亦猝难接济,拟即寓兵於工,实行导淮入海之议,穷尝计之,其利有三饷,不虚糜、兵有所事,利一;湖田涸出、兵可为农,利二;兵多淮产、兼娴工作,利三。有此三利,但使江淮水利公司筹有半款,即可会同开办。”②
问题:徐宝山所议何事?他的建议有何意义?
徐宝山建议利用士兵兴修江淮水利。在革命后有大量士兵需要供养,如果直接裁汰,不利于巩固新政权,因此徐宝山倡议以兵代工,既可节省兵饷,节约财政支出,又有利于社会稳定,是一条有益的建议。
材料2:《社会世界》报道:“扬州第二军军长徐宝山凡遇公益事无不赞助,对女学尤为热心提倡。日前上海女子法政校总理林君宗素道经维扬,特谒徐君谈及该校经费之困难。徐君捐助百元,并担任常年经费,闻该校推带为校长,徐君业已承认,则将来该校之发达定可预下矣。”③徐宝山妻子孙阆仙曾专门到幼女学堂拜访,向扬州名流才女郭坚韧求教。徐宝山将所办女学后来正式改名为“私立扬州女子公学”。
问题:通过对教科书及上述材料的阅读,说明辛亥革命在哪些方面推动了中国近代化?
辛亥革命在民主政治、资本主义发展、文化教育、社会习俗等各个方面,全面推动了近代化的发展。徐宝山直接开启了扬州近代女子教育事业。
材料3:《申报》关于《徐宝山设立平粟局》报道:“扬州近日以来米价飞涨,现在传米一石须增七元以外。贫苦居民颇为惊慌,徐君宝山慨发仁慈,特捐廉设立平粟局,减价售卖。”④徐宝山在自己的家乡镇江也设立了平粟局。
问题:徐宝山设立平粟局反映了什么社会问题?怎样理解徐宝山的行为?
政局变迁,战乱频繁,加之天灾,粮食收成差,人民生活困难。徐宝山在扬州、镇江设立平粟局,有利于暂时缓解百姓生活困难,安定民心。徐宝山在革命形势的激荡下,能够主动关心民瘼,力办平粜,是值得称赞的。
材料4:徐宝山曾经生过一场病,引起了广泛关注。《申报》报道:“徐宝山军统,日前亲向各营点查人数,受暑甚重,回营即得霍乱之症,幸医药有灵,立即回转,现闻变成疟疾,连日寒熟交作,加以筹饷难艰,军心不靖,忧患过度,势颇沉重。”⑤当扬州居民听说徐宝山“病势亦逐渐痊可,日来已能进粥……咸额手称庆”。⑥
问题:怎样理解徐宝山生病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说明了什么问题?
徐宝山受到革命的感召,与革命党人结成了暂时的政治聯盟,为推翻清政府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作出了贡献。特别是革命政权建立后,关心民生,积极推进近代化事业,得到社会普遍好评,生病时自然受到广泛关注。
评价历史人物,主要不是看他说了什么,而是看他做了什么。民国成立之初的有关史料,可以证明徐宝山已经受到了革命形势的积极影响。尽管出身草莽,但在革命蓬勃发展时期,他表现出对父老乡亲的怜悯和关怀,对国家命运的理解和尊重,应该说在更高境界上实现了人生的价值。徐宝山在这一时期的成功证明了两点问题:其一,人性是复杂的,人的面貌是多维的,在特定的背景下小人物也可以有家国大情怀;其二,普通人要想成为大英雄,必须主动适应大时代,承担历史大责任。
辛亥革命的高潮可谓“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在民国成立后两三个月的时间内,民主与君主、政党与会党、南方与北方、拥孙与拥袁,等等,中国各种势力进行着令人目眩的激烈缠斗。教师继续借用徐宝山最后一次“反水”的素材,边讲边议,帮助学生直观理解革命的失败,并从徐宝山身败名裂的人生结局中汲取为人处世之道。
教师讲述:民国成立之初,徐宝山确实表现出非常积极的革命姿态。徐宝山热烈称颂孙中山的“宏功伟略”,①积极要求北伐,推翻北方反动政权,反对南北议和。在一个来月的时间内,徐宝山连续七次发表反袁通电。南京临时政府成立的第二天,全国各大报纸都登载了《扬州徐司令电》,徐宝山谴责袁世凯“阴狠险鸷,诡谋百出”,表示“即欲派队开往清江(今淮安)、宿迁一带实力防堵,尚望援鄂北伐诸路军团厉兵秣马,厚其雄师,一俟停战期满,立即分路北伐。歼除戎首”。②1月12日通电更强烈要求北伐,“忧愤填胸,待无可待,唯立候中央政府宣示方略,即率部众前驱而北,直捣贼巢”。③
问题:徐宝山为什么特别反对南北议和,强调武力北伐呢?
师生议论:在推行战争还是和平的问题上,南京临时政府内部存在“鹰派”与“鸽派”的差别。徐宝山手握兵权,反对南北议和,不愿意把革命的成果轻易交给袁世凯,是可以理解的。革命后来的事实与逻辑确实说明了南北议和是革命党人的一个败笔。心态史学提供了一种研究和判断历史的新视角,若从个人动机来思考的话,徐宝山因“军长”的身份而在南京临时政府中享有较高威望,但是如果袁世凯掌权,相对于北洋系军阀,他的军队就是土匪出身的杂牌部队。所以,在南方形势相对占优的时候,徐宝山要求北伐,内心世界应该是不难读懂的。
教师讲述:中华民国成立后,资产阶级革命派为迅速建立革命秩序,试图改造和控制自由散漫、破坏性很强的会党势力。1月29日,孙中山致电江西马毓宝暨南昌各界:“近闻省垣有(会党,笔者加)呼群聚啸,扰害地方之事,倘不严申禁令,殊与本总统建立共和民国宗旨有违……务当化除畛域,合谋统一,所有朋比异同,易于误会之举,尤宜痛行绝,民国前途实有赖焉。”④
问题:孙中山和南京临时政府的政策调整会对革命阵营产生怎样的影响?说明了什么问题?
师生议论:作为一个有着土匪、盐枭和会党身份的军阀,徐宝山害怕在袁世凯掌权后发生的事情,已经提前到来了,这是他始料未及的。南京临时政府在不少地方对会党武装予以镇压、遣散,自然会引起徐宝山的警觉和担心。革命党人既没有自己的独立武装,又急于与会党切割,怎么与袁世凯北洋势力斗争呢?这是革命党人又一个严重的策略失误,说明了他们在政治上还不够成熟。不过辛亥革命失败的主要原因,还是在于进步力量不够强大,袁世凯得到了内外反动势力的共同支持,甚至资产阶级立宪派也站到了他的一边。
教师讲述:袁世凯当上临时大总统之后,为了笼络人心,派爪牙携带巨款四处活动,收买革命党人和地方实力派。徐宝山爽快地收下了25万元贿赂款,立即宣布拥戴袁世凯:“鉴满清倾覆,共和告成,南北一家,举国同意。”①1913年孙中山、黄兴等准备组织二次革命,黄兴两次派人劝徐宝山迷途知返,认清形势,改弦更张,但徐宝山对来人“笑而遣之,若无其事”。②徐宝山又一次见风使舵的“反水”行为,激起了革命党人的愤怒,陈其美利用他附庸风雅爱好古董的嗜好,策划了一起刺杀事件,炸死了徐宝山,时年47岁。
问题:怎样看待徐宝山最后一次“反水”行为?
师生议论:在理解徐宝山这一次“反水”行为时,要防止价值判断的错误。革命党人的策略失误确实是个重要原因,但从根本上说,还是徐宝山有利必占的土匪本性使然。如何看待历史人物呢?李惠军老师提出了非常中肯的意见:“大凡历史人物,都有外在慷慨悲歌言行,也难免会有隐晦昏暗的内心,不苛责鞭尸,不神化溢美是‘同情之理解的要义。”是啊,辛亥革命期间各色人等粉墨登场,各具情态,是可以理解的,我们无法要求其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是“高大全”的角色。终其一生来看,徐宝山其实是个悲剧人物,悲剧根源就在于个人品格的缺陷,任何时候都把个人利益放在首位,朝秦暮楚,缺乏长远政治眼光。求全责备历史故去之人没有任何意义,但是,学习者若能从中总结出正确的为人处世之道,意义则大矣。
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是一个整体,家国情怀的培养是历史教育目标的最高追求。引“中间”人物进入历史教学势在必行,但是,必须与课程内容、教学目标有机结合,除了增强学生兴趣,促发思维活动之外,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和思想教育一定要及时跟上。
清末民初是中国近代社会急遽转型的时代,各类英雄豪杰风云际会。徐宝山驰骋于京口瓜洲之间,拥有多彩而传奇人生。他观测云雨,投石问路,在各种势力之间辗转反侧,“跨界”“变色”,应对自如。从教学的角度看,徐宝山复杂而多变的人生,给历史思维提供极大的空间,同时又给价值观教育提出了相当的挑战。
通过以徐宝山为线索所设计的《辛亥革命》教学,学生应该能更深切地感受到人性的复杂,历史上从来都没有完全正面或完全反面的人物,社会是由形形色色的人共同构成的。徐宝山曾有过短暂的人生辉煌,但是他总把自我利益放在首位,在不同势力集团之间变来变去,耍的是小聪明,缺乏大格局。引徐宝山这个“中间”历史人物进入《辛亥革命》教学,学生若能认识到这两点,可以说,大致上达成了价值观教育的目标。
【作者简介】吴莉莉,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鲁东海,江苏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扬大附中东部分校历史教师,扬州大学硕士生兼职导师。
【责任编辑:王雅贞】
相关文章!
  • 情境、主体、意识、理性

    新课程改革以来,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如有效教学理论、生本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念、“学习金字塔”理论等无不揭示

  • 第一次世界大战:20世纪历史的

    历史学家常常习惯于用时间作为坐标来表明历史的分期,这是历史学的特性使然。正是在时间的流淌中,时代的特性悄然发生着转换,尽管有时不

  • 为历史课赋予历史感

    何睦何智坚?眼关键词?演大众传媒,变迁,教学设计?眼中图分类号?演G63 ?眼文献标识码?演B ?眼文章编号?演0457-6241(2014)17-0052-07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