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数学问题解决中的“设”
【摘 要】 设未知数(量)或变量是数学问题解决时经常用到的一种思考方法.从数学发展的历史视角追溯“设”的起因,沿袭起因,结合实例探究“设”对问题解决的推动作用;现实追问学生为什么不习惯“设”;指出了让“设”成为自觉意识的两点策略:教学有“序”,“设”而有方
【关键词】 问题解决;“设”;自觉意识
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能力是能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设”是数学问题解决时经常用到的一种思考方法,这里的“设”主要是指引进字母表示问题中的一些特定的数(量)或变量.“设”沟通了已知与未知的数量关系,架起了数与量以及量与量之间的桥梁.由于对“设”的习以为常,人们往往会缺乏思考与总结.下面就从“设”的由来谈起,探究“设”对问题解决具有怎样的推动作用,学生为什么不习惯“设”,怎样让“设”成为自觉的意识等问题.
1 “设”的由来
数是人们经过长期实践创造出来的,并建立了专门研究数及其运算的学科——算术,算术几乎是伴随着人类社会活动的产生和发展而逐渐形成的,它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1].随着
实践的发展,人们发现只有算术还不够,用字母表示数会起到更大的作用,代数这门学科就逐步产生了
在数学发展史上,“字母表示数”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词语阶段——简略阶段——符号阶段[2],从内在的认知角度,可以划分为四个进程:字母表示某种意义或某个事物(词语阶段)——字母表示确定量——字母表示未知量(简略阶段)——字母表示一般量或一类量(符号阶段).历史上,从丢番图用缩写的字母表示数到韦达用字母表示一般意义上的数,用了整整1200年!
由此可知,代数的产生,其中经历了漫长曲折的过程.字母表示数是代数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含有字母的式子进行运算和推理时更具一般性,因而字母所表现出来的简明性、一般性是数无法比拟的.人们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与数学概念的历史发展过程具有相似性,从数到字母的演变历程提供了人们解决问题的一般范式和解决思路.宋元时期,中国数学家创立了用数学文字符号列方程的“天元术”,“立天元一”相当于现在的“设未知数x”;17世纪时,法国数学家笛卡尔最早提出用x,y,z这样的字母表示未知数.由此,“设”源于用字母表示数,源于算术到代数的演变.代数的进一步发展使表示设的字母的意义越来越广泛:它不但可以用来泛指某个数集中的一个数,也可以专指特定的数,如方程中的未知数,或者表示变量、表示不定元,还可以代表一个数学对象,如代数式、函数等.
2 “设”对问题解决的推动作用
追寻从数到字母的演变历程,追索“数”和“量”之间的关系,结合数学问题从已知探索出未知的特征,体现在解题上,有时通过设定未知,已知得以更充分利用.虽然用字母表示数最初产生的是代数这门学科,但由于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的科学,几何问题中同样存在着纷繁复杂的数量关系.小题目蕴含大乾坤,下面以几何中的一些选择和填空为例,说明“设”在问题解决中起到的推动作用.
2.1 便于表示,参与运算图1
例1 如图1,在△ABC中,∠ACB=60°,AC=1,D是边AB的中点,E是BC边上一点,若DE平分△ABC的周长,則DE的长为
这里谈一下其中的一种解法:取CB中点F,连接DF.
设CE=x,因为AC=1,D是边AB的中点,DE平分△ABC的周长,
所以EB=AC+CE=1+x,所以BC=CE+BE=1+2x.
因为F是CB中点,所以CF=x+12,所以DF=EF=12.
因为DF∥AC,∠ACB=60°,
所以DE=3EF=32.
评析 通过字母把未知的量引入算式,以数解形,能更方便地表示数量关系,数和字母一起运算使问题的解决变得简单.通过计算来突破问题的关键DF=EF,这也是得到线段相等的一种策略.
2.2 设而不求,整体思维
例2 一个大平行四边形按如图21方式分割成九个小平行四边形,且只有标号为①和②的两个小平行四边形为菱形,在满足条件的所有分割中,若知道九个小平行四边形中n个小平行四边形的周长,就一定能算出这个大平行四边形的周长,则n的最小值是( )
A.2 B.3 C.4 D.5
图21图22
解 如图22,大平行四边形的周长可表示为2(x1+x2+x3)+2(y1+x2+x3)=2(x1+y1)+4(x2+x3),运用整体思维,只要知道③④或③⑤两个小平行四边形的周长即可,选A
评析 这个问题有别于常规的求解题,有比较明晰的解决问题所用的知识和方向的指引,因而转换思维的角度很重要.想到去“设”,然后考虑怎么设.当尝试着设定多个未知量后,问题的前景依旧是迷茫的,但一经代数式表示,一下子明朗化,整体思维的运用使得问题瞬间拨云见日,豁然通达
变式 一个大矩形按如图31方式分割成九个小矩形,且只有标号为①和②的两个小矩形为正方形,在满足条件的所有分割中.若知道九个小矩形中n个小矩形的周长,就一定能算出这个大矩形的面积,则n的最小值是()
A.2 B.3 C.4 D.5
图31图32
评析 迁移原问题解题经验,设定多个未知量,由于①、②是正方形,尽可能减少未知量个数.可表示大长方形面积为(x1+x2+x3)(y1+x2+x3),但不同的是,此处两个括号无法打通!转化思维视角,观察代数式,将x1+x2和y1+x2看做整体,即分别为图32中标号为③④的小长方形的周长,知道x3就是知道小正方形①的周长,从而知道①③④三个矩形的周长即可,同理知道②⑤⑥三个矩形的周长也可,选B.
2.3 寻求等量,布列方程图41图42
例3 图41是小明设计的花边图案作品,该作品由形如图42的矩形图案拼接而成(不重叠,无缝隙).该矩形图案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图42中,AEAF=23,上、下两个半圆的面积之和为4π?cm2,中间阴影菱形的一组对边与EF平行,且菱形的面积比4个角上的阴影三角形的面积之和大12??cm2,则AB的长度为cm图43
简解 如图43,△AEF∽△OGH∽△NGF,
设AE=2a,NG=2b,OG=2c,
则AF=3a,NF=3b,OH=3c
因为MH=ME=2,由OM=NA,AM=NO,
列方程得3a+3b=3c+2①,2b+2c=2a+2②,
菱形的面积比4个角上的阴影三角形的面积之和大12?cm2,
可得12a2+12=12c2③,解①②③组成的方程组,
得a=3512,b=56,c=3712,从而有AB=452.
评析 本题的难点是图形复杂,由多种图形组合而成,已知条件少而分散,未知因素太多.结合图形特征,适当添加辅助线,从图中可以看出形状相同大小不同的三角形有三类,需要设出三个独立未知数,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挖掘图形性质、寻求等量关系、列出相应的方程,从而使问题得解.而设未知数列方程更是“设”的一种重要功能,笛卡尔的普遍数学思想“一切问题……都可以转化为方程问题”,说明了方程的重要作用.根据实际问题可以直接设,间接设,设而不求.象本题通过间接设未知数最终求出AB的长.
2.4 联通变量,构建函数
例4 如图5,已知AE=10,点D为AE上一点,在AE同侧作正方形ABCD,正方形DEFH,G,M分别为对角线AC,HE的中点,连结GM.当点D沿着线段AE由点A向点E方向上移动时,
四边形AGME的面积变化情况为()
A.不变 B.先减少后增大C.先增大后减少D.一直减少图5
简解 连接DG,DM,可得△DGM为直角三角形,△AGD,△DME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设AD=x,四边形AGME的面积为y,
y=12×22x×22(10-x)+12x2+12(10-x)2=14(x-5)2+754
因为0 评析 函数是反映两个变量之间对应关系的数学模型,本题点的位置变化对应着四边形的面积变化,问题结构的本身就明示了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要考虑的是设哪个量为自变量比较方便,这里也可设DE.“设”对问题解决的繁易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除了上述“设”的作用外,还可以设参数表示不定元参与运算;对复杂的含有数的计算,并且数之间有一定的数量关系,可以通过“设”把数的运算转化为式的运算,化繁为简,进行形式运算;也可以通过“设”整体换元,降低计算量等等.明确“设”的作用可以让学生得到一种体验,感悟为什么设,怎么设方便,最终引导迁移. 3 学生为什么不习惯“设” “设”的作用强大,但在需要通过“设”解决问题时,学生经常缺乏自觉的“设”的意识,或者想到了“设”最终却“望而怯步”,原因为何?3.1 学生的学习历程 小学学生接触的是算术,基本上都是进行数的化简与运算.当“数”的观念在头脑中根深蒂固时,学生接受新的表达方式便需要观念的转变和时间与实践的磨砺.算术到代数的演变过程是具体数字符号化和形式化的抽象过程.一般情况下,人们内心里总是拒绝抽象,拒绝不确定,对学生而言,短时期内用字母表示数并且理解字母的意义内涵,其难度可想而知.再过渡到解决问题时自觉地通过“设”用字母表示未知量或变量,更是难上加难.3.2 学生的解题心理 解题活动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心智活动,是认知主体对自身认知活动的认知.在数学解题的过程中,解题者无时不在对自身心理状态、能力、任务目标、认知策略等方面进行新的认知.“设”体现了辅助元法、待定系数法、换元法等数学方法,也渗透着符号与变元思想、方程思想、函数思想、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因而问题的最终解决,是解题能力与解题信念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方面,由于对新的数学问题结构的不熟悉,未能寻求到条件结论两者之间的解决通路,对需要进行“设”解决问题学生想不到;另一方面,当设定未知量后,由于解题经验的不足,学生对问题缺乏预估能力,心理上始终在想它是未知的.特别是设定多个未知量后,计算能力的薄弱、解题能力的缺乏使得學生对太多的未知产生担忧,从而不敢再往前往深处探究.于是,总希望跨越“设”的鸿沟,从条件出发直接解决问题,缺乏尝试的勇气和解题的耐心. 4 让“设”成为自觉的意识 4.1 教学有“序” 上述的分析与讨论中提及了“设”的由来以及在“字母表示数”过程中人们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做到学生认知的“序”、数学知识的“序”、教学的“序”三者的有机融合[3],顺“序”推进,是让学生产生自觉的符号意识,果断、大胆、适当地设定未知量或变量解决问题的关键 对应于“字母表示数”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人教版教材在数与代数内容里循序渐进地安排了整式的加减、一元一次方程、实数、二元一次方程组、不等式与不等式组、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分式、二次根式、一次函数、一元二次方程、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等内容.从“数”到“式”,从“一次”到“二次”,从“一元”到“多元”,逻辑、系统、有序地对知识作了整体的安排,逐步地引进字母表示数、表示未知量、表示变量 在教学中,充分认识学生对“字母表示数”的认知发展过程,准确地找到学生认知的当前层次和发展趋势,充分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和编排体系,结合教材相应内容,心中有“序”,从具体到抽象、特殊到一般逐步渗透,让学生在运用中逐步感悟“字母代数”的一般性和优越性,进而产生一种自觉的符号意识和模型意识.当能用符号进行运算和推理并解决问题时,学生对需要“设”解决的具体问题就不再抗拒与担忧了. 4.2 “设”而有方 什么情况下要想到“设”?让“设”成为一种自觉的意识,成为惯常的解题方法和思维策略呢?随着解题能力的逐步提高和解题经验的积累,通过对已知条件的感知,获得数、形方面的信息,学生对一类问题能找出共性,产生一种数学上的熟悉感.从前文“设”的作用也可看出,当碰到未知的量或者变量数目较多感觉无从下手时,就可能是要引进未知数或者变量的时候了.而且不但可以引进一个,甚至可以多个.至于设哪个量,这个量往往与较多的已知量关系紧密,若未知量与未知量有关系,可以用一个未知量表示另一个未知量,减少未知量个数,也可以都设出来.通过“设”寻找关系,建立代数式、方程、不等式或函数模型,通过对数学符号的运算、推理、变换,进行化简、解方程、解不等式或利用函数性质解决问题. 5 结束语 “设”作为解决数学问题时的一种手段和路径,其最大优点是把未知当已知,架起已知和未知的桥梁.有些问题中,未知虽然“犹抱琵琶半遮面”,但千呼万唤“设”出来,早已“未成曲调先有情”.“设”有道,怎么设,设谁?教师和学生要做的是:能在数学问题解决的历经、品析、反思、感悟过程中,得到灵动的习得和深刻的启迪.其中,反思和感悟是一个慢慢参悟、内化、修炼、得道的过程,解题的境界是先入得题海,再能出得题海.通过方法的归纳、思想的提炼,得以专于术、诚于道、游于艺[4]. 参考文献 [1]林群.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61. [2]李士锜,吴颖康.数学教学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70. [3]陈林香.顺应认知整体架构——人教版平方根教学的改进尝试[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16(9):20. [4]郑瑄.例谈数学教学中慢与快的辩证法[J].数学通报,2018(11):25作者简介 陈林香(1972—),女,中学高级教师,浙派名师,台州市名师,主要从事中学数学教学研究和命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