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呼唤高中物理教师转型
黄 河
摘要:本文结合教学实践,浅论新课程理念下高中物理教师在课堂中所应承担的角色,应从过去的传授者向现在的引导者、创设者转化。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引导;创设
高中物理难学是大家公认的,教师面对少数学生能够获得物理学习的成功而大多数学生却总是失败的现状,往往把物理学习失败归因于学生学习不努力,而把少数学生获得物理学习成功归因于教师自己讲解的成功。其实影响学生物理学习的重要因素包括:对物理学的兴趣、学习物理学的动机、对物理学探究方法的掌握和基于探究过程的训练。我们应该让学生在新的情景中产生认知冲突,带着疑难问题和认知冲突走进物理世界,进入师生对话和互动的探究活动,通过讨论、探讨解决疑难问题和认知冲突。所以高中物理教师应该改变过去传授型的角色,必须首先完成从知识的传授者、解惑者到学习的引导者、创设者的角色转换,还学生以课堂的主体地位,以适应高中物理新课程的要求,培养出具有创新思维的人才。课堂是课程改革的主要阵地,高中物理教师应如何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尽快完成角色转变呢?下面结合教学实践从不同的角度阐述在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物理教师应当承担的角色。
一、高中物理教师应该是引导型的教师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应该是引导型的教师。按照“物理情景”、“问题串”、“讨论”、“探究”、“解决问题”等思路进行教学设计和实施。采取这种对话式引导教学,能活跃课堂气氛,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学生加强引导,并不是教师包办一切,代替学生的学习。采用引导型学习时,教师应特别注意遵循启发性原则和循序渐进的原则。如何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有效、恰当的引导。下面通过两个例子来说明。
例如讲授《回旋加速器》时,首先介绍在现代科学的研究中,常常需要深入探讨物质的微观结构,要用能量很高的带电粒子去轰击各种原子核,接着提问:获取这种作为“炮弹”的高能粒子的物理方法是什么?学生马上就想到利用加速电场,并且知道可以使用提高电场两极电压的方法来获得高能量的粒子。此时教师指出,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特别是装置的耐压程度有一定的限度,电压不可能无限制的提高,那又怎么解决?学生提出可以采用多次加速的办法。教师进一步指出这就是直线加速器的原理。然后教师又提出问题,直线加速器尽管可以获得高能粒子,可占有的空间范围大,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内制造直线加速器受到一定的限制,那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先让学生展开讨论,然后引导:如果带电粒子在一次加速后又转回来被第二次加速,如此往复“转圈圈”式地被加速,加速器装置所占的空间不就会大大缩小了吗?学生根据磁场对运动电荷作用的特点就会想到用磁场控制轨道,用电场进行加速。教师进而指出:这就是回旋加速器。
又例如讲授《运动的合成和分解》中典型例题一以不变的速率v通过绳拉河中的小船,当绳与水平方向,成θ角时,求小船的瞬时速度(图1)?即如何对小船的速度v船进行分解?
如图2所示,通过学生讨论分析,得出了如图2-1、图2-2、图2-3三种不同的答案,教师要逐步引导学生得出其中正确的答案。对图2-1的分析:师:想想合运动的速度和分运动速度的关系?生:合运动的速度和分运动的速度应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师:那图2-1中的分解对吗?生:不对,合运动的速度v船矢量应表示在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位置,所以这图2-1中的分解错了。对图2-2、图2-3中的分析:师:对比图2-2、图2-3中v船和v的大小关系,发现什么?生:图2-2中v船的大小比v的大小小,图2-3中的v船大小比v的大小大。师:那到底谁对谁错?如图2-4所示,当绳与水平成口角时,小船处在A点。现经一段很短的时间△t(△t→0),小船被绳由A拉至B。期间绳的长度变化△=l-l',则v=△s/t,而在这段时间内,小船的位移为△s船,则v船=△s船/△t,想想根据三角形知识,能判断v船和v的大小关系吗?生:三角形知识中,由“二边之差小于第三边”可知:△s<△s船,故v<v船,因此图2-3中的分解是正确的。以上从数理角度进行引导分析结果。也可以从物理的角度进行引导,师:随着船的前进,绳子的形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生:两种变化:一是滑轮和船头间的绳子缩短了,二是这段绳子正在绕滑轮顺时针转动。师:一个分运动只让绳缩短,不引起它转动,这个分运动应向什么方向?生:这个分运动要始终顺着绳的方向。师:一个分运动,只让绳子绕滑轮顺时针转动,不改变该段的绳长,怎样的分运动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生:只有始终垂直于绳子的分运动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师:确定了两个分运动的方向,请同学画出v船的矢量分解图。
二、高中物理教师应该是创设型的教师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应该是创设型的教师。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是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培养学生多元化素质和适应多样化新课程的必然途径。单一、枯燥的教学方式会扼杀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学习的兴趣。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各种教学手段,创设教学环境,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各种感官,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面临新的情景、新的任务,产生好奇心、求知欲和认知冲突,产生学习新的概念、掌握新规律的欲望。我们既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要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必须选择或设计一些具有可参与性、趣味性,并且易操作的小型学科活动,营造轻松、活跃、高效的课堂。
例如:在讲授《运动的合成和分解》这一节时,我创设了一个游戏,让学生通过实践去体验运动的合成与分解,体会分运动的独立性,感悟合运动与分运动的等时性和矢量性。师:现在我们来做一个游戏,同桌的两位同学互相配合,甲同学拿出一支笔和一把直尺,乙同学拿出一张空白作业纸,把纸放在桌上,直尺轻轻压在上边(如图3),保证纸能从直尺下面拉出,甲同学用笔沿直尺向下匀速画线,同时,乙同学沿水平方向匀速拉出白纸。学生操作,教师观察。师:大家画出来的图形是怎样的?生:“线是弯的”;“有的是直线,有的是曲线”;“直线”……师:如果乙同学不拉纸,甲同学向下划线,得到的图形是怎样的?生:向下的直线。师:如果甲同学只把笔按住,不向下划,乙同学水平拉出作业纸,得到的图形是怎样的?生:水平向左的直线。师:两同学同时做,得到的是一条斜向下的直线,其实它是这两个运动的合运动。所以,斜向下划线的运动可以看成是水平向左和向下运动的合运动。甲乙同学各做各的,相互之间不互相影响,也就是说,分运动之间具有独立性;甲乙同学同时操作,只要有一方停止,合运动也就停止了,也就是说,合运动与分运动之间具有等时性。可将坐标纸代替空白的作业纸,利用数学知识进一步探究。
又例如讲授《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这一节的引入课题时,利用网上视频资源,下载了花样滑冰、场地自行车、链球运动、高空飞车、水流星等视频展示了生活和生产中的圆周运动,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明白物理来源于生活、实践于生活,产生积极探究的欲望。我在接下的教学过程中又创设了一个游戏,让学生体验向心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通过手拉手的方式,让甲同学绕乙同学做圆周运动,在不同条件下乙同学感受向心力的大小:1、让不同质量的甲同学以同样的速度绕乙同学做圆周运动;2、让甲同学以不同的转速绕乙同学做圆周运动;3、让甲、乙两同学从手拉手的方式变换为手挽手的方式。通过学生的参与活动,活跃课堂气氛,猜想影响向心力大小的因素。为了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亲身感受向心力的大小,我向每组学生提供两个不同质量的系有细线的金属球,让学生用手控制球的转速,使球在光滑水平桌面上做圆周运动。在活动的探究中学生明白了向心力的大小跟物体的质量、物体的转速和圆周运动的半径有关。紧接着通过演示实验利用控制变量法进一步验证了猜想。条件允许的话当然也可以利用传感器进行精确实验。通过上述的教学设计方案,创设各种教学情境,实现了教学的三维目标。
总之,新课程理念下教师通过各种手段创设教学情境,提出问题,学生以个人形式或分组形式探讨信息,然后将他们对所发现的问题和想法告诉老师,教师的注意力应更多地集中在解决问题上。教师应明确自己在这场教学活动中的地位,通过创设各种教学情境,积极引导,启发学生的思维,在教和学探索过程中掌握知识点,这就是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形式,在这种形式下,教师将是给学生提供便利的人,是有利于学生学习的人。
摘要:本文结合教学实践,浅论新课程理念下高中物理教师在课堂中所应承担的角色,应从过去的传授者向现在的引导者、创设者转化。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引导;创设
高中物理难学是大家公认的,教师面对少数学生能够获得物理学习的成功而大多数学生却总是失败的现状,往往把物理学习失败归因于学生学习不努力,而把少数学生获得物理学习成功归因于教师自己讲解的成功。其实影响学生物理学习的重要因素包括:对物理学的兴趣、学习物理学的动机、对物理学探究方法的掌握和基于探究过程的训练。我们应该让学生在新的情景中产生认知冲突,带着疑难问题和认知冲突走进物理世界,进入师生对话和互动的探究活动,通过讨论、探讨解决疑难问题和认知冲突。所以高中物理教师应该改变过去传授型的角色,必须首先完成从知识的传授者、解惑者到学习的引导者、创设者的角色转换,还学生以课堂的主体地位,以适应高中物理新课程的要求,培养出具有创新思维的人才。课堂是课程改革的主要阵地,高中物理教师应如何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尽快完成角色转变呢?下面结合教学实践从不同的角度阐述在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物理教师应当承担的角色。
一、高中物理教师应该是引导型的教师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应该是引导型的教师。按照“物理情景”、“问题串”、“讨论”、“探究”、“解决问题”等思路进行教学设计和实施。采取这种对话式引导教学,能活跃课堂气氛,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学生加强引导,并不是教师包办一切,代替学生的学习。采用引导型学习时,教师应特别注意遵循启发性原则和循序渐进的原则。如何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有效、恰当的引导。下面通过两个例子来说明。
例如讲授《回旋加速器》时,首先介绍在现代科学的研究中,常常需要深入探讨物质的微观结构,要用能量很高的带电粒子去轰击各种原子核,接着提问:获取这种作为“炮弹”的高能粒子的物理方法是什么?学生马上就想到利用加速电场,并且知道可以使用提高电场两极电压的方法来获得高能量的粒子。此时教师指出,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特别是装置的耐压程度有一定的限度,电压不可能无限制的提高,那又怎么解决?学生提出可以采用多次加速的办法。教师进一步指出这就是直线加速器的原理。然后教师又提出问题,直线加速器尽管可以获得高能粒子,可占有的空间范围大,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内制造直线加速器受到一定的限制,那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先让学生展开讨论,然后引导:如果带电粒子在一次加速后又转回来被第二次加速,如此往复“转圈圈”式地被加速,加速器装置所占的空间不就会大大缩小了吗?学生根据磁场对运动电荷作用的特点就会想到用磁场控制轨道,用电场进行加速。教师进而指出:这就是回旋加速器。
又例如讲授《运动的合成和分解》中典型例题一以不变的速率v通过绳拉河中的小船,当绳与水平方向,成θ角时,求小船的瞬时速度(图1)?即如何对小船的速度v船进行分解?
如图2所示,通过学生讨论分析,得出了如图2-1、图2-2、图2-3三种不同的答案,教师要逐步引导学生得出其中正确的答案。对图2-1的分析:师:想想合运动的速度和分运动速度的关系?生:合运动的速度和分运动的速度应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师:那图2-1中的分解对吗?生:不对,合运动的速度v船矢量应表示在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位置,所以这图2-1中的分解错了。对图2-2、图2-3中的分析:师:对比图2-2、图2-3中v船和v的大小关系,发现什么?生:图2-2中v船的大小比v的大小小,图2-3中的v船大小比v的大小大。师:那到底谁对谁错?如图2-4所示,当绳与水平成口角时,小船处在A点。现经一段很短的时间△t(△t→0),小船被绳由A拉至B。期间绳的长度变化△=l-l',则v=△s/t,而在这段时间内,小船的位移为△s船,则v船=△s船/△t,想想根据三角形知识,能判断v船和v的大小关系吗?生:三角形知识中,由“二边之差小于第三边”可知:△s<△s船,故v<v船,因此图2-3中的分解是正确的。以上从数理角度进行引导分析结果。也可以从物理的角度进行引导,师:随着船的前进,绳子的形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生:两种变化:一是滑轮和船头间的绳子缩短了,二是这段绳子正在绕滑轮顺时针转动。师:一个分运动只让绳缩短,不引起它转动,这个分运动应向什么方向?生:这个分运动要始终顺着绳的方向。师:一个分运动,只让绳子绕滑轮顺时针转动,不改变该段的绳长,怎样的分运动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生:只有始终垂直于绳子的分运动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师:确定了两个分运动的方向,请同学画出v船的矢量分解图。
二、高中物理教师应该是创设型的教师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应该是创设型的教师。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是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培养学生多元化素质和适应多样化新课程的必然途径。单一、枯燥的教学方式会扼杀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学习的兴趣。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各种教学手段,创设教学环境,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各种感官,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面临新的情景、新的任务,产生好奇心、求知欲和认知冲突,产生学习新的概念、掌握新规律的欲望。我们既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要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必须选择或设计一些具有可参与性、趣味性,并且易操作的小型学科活动,营造轻松、活跃、高效的课堂。
例如:在讲授《运动的合成和分解》这一节时,我创设了一个游戏,让学生通过实践去体验运动的合成与分解,体会分运动的独立性,感悟合运动与分运动的等时性和矢量性。师:现在我们来做一个游戏,同桌的两位同学互相配合,甲同学拿出一支笔和一把直尺,乙同学拿出一张空白作业纸,把纸放在桌上,直尺轻轻压在上边(如图3),保证纸能从直尺下面拉出,甲同学用笔沿直尺向下匀速画线,同时,乙同学沿水平方向匀速拉出白纸。学生操作,教师观察。师:大家画出来的图形是怎样的?生:“线是弯的”;“有的是直线,有的是曲线”;“直线”……师:如果乙同学不拉纸,甲同学向下划线,得到的图形是怎样的?生:向下的直线。师:如果甲同学只把笔按住,不向下划,乙同学水平拉出作业纸,得到的图形是怎样的?生:水平向左的直线。师:两同学同时做,得到的是一条斜向下的直线,其实它是这两个运动的合运动。所以,斜向下划线的运动可以看成是水平向左和向下运动的合运动。甲乙同学各做各的,相互之间不互相影响,也就是说,分运动之间具有独立性;甲乙同学同时操作,只要有一方停止,合运动也就停止了,也就是说,合运动与分运动之间具有等时性。可将坐标纸代替空白的作业纸,利用数学知识进一步探究。
又例如讲授《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这一节的引入课题时,利用网上视频资源,下载了花样滑冰、场地自行车、链球运动、高空飞车、水流星等视频展示了生活和生产中的圆周运动,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明白物理来源于生活、实践于生活,产生积极探究的欲望。我在接下的教学过程中又创设了一个游戏,让学生体验向心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通过手拉手的方式,让甲同学绕乙同学做圆周运动,在不同条件下乙同学感受向心力的大小:1、让不同质量的甲同学以同样的速度绕乙同学做圆周运动;2、让甲同学以不同的转速绕乙同学做圆周运动;3、让甲、乙两同学从手拉手的方式变换为手挽手的方式。通过学生的参与活动,活跃课堂气氛,猜想影响向心力大小的因素。为了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亲身感受向心力的大小,我向每组学生提供两个不同质量的系有细线的金属球,让学生用手控制球的转速,使球在光滑水平桌面上做圆周运动。在活动的探究中学生明白了向心力的大小跟物体的质量、物体的转速和圆周运动的半径有关。紧接着通过演示实验利用控制变量法进一步验证了猜想。条件允许的话当然也可以利用传感器进行精确实验。通过上述的教学设计方案,创设各种教学情境,实现了教学的三维目标。
总之,新课程理念下教师通过各种手段创设教学情境,提出问题,学生以个人形式或分组形式探讨信息,然后将他们对所发现的问题和想法告诉老师,教师的注意力应更多地集中在解决问题上。教师应明确自己在这场教学活动中的地位,通过创设各种教学情境,积极引导,启发学生的思维,在教和学探索过程中掌握知识点,这就是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形式,在这种形式下,教师将是给学生提供便利的人,是有利于学生学习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