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自主探究”教法之探究

张友君
课程改革的核心在于转变学生的学法与教师的教法,在此基础上才能实现学生素质与能力的提升。在实施新课标的今天,教师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怎样生动有效地完成新课标中所要求的教内容,值得我们共同深入探讨。如果我们的课堂能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自主探究的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标,有计划地补充知识。使学生学会学习,那么我们就会顺利地沿着课程改革的轨道前进,帮助学生获得主动学习和自主探究的能力。而这种学习态度与能力的形成,定会使学生终生受益。也为真正意义上的人才培养奠定基础。
应当强调的是。本文所述的“自主探究”不等于“自学”,自学是不在老师指导下的自己独立学习。自主探究是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参与和探究为主的学习方法。教与学的关系体现在学生主动参与,老师引导,师生双向互动。学生在双向互动中主动地建构知识体系。从而对课题有一个系统的,更高和更深层次的认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就是从学生所处的学习主体地位出发,创设教学情景,制定教学策略,选择教学方法,设计课堂结构。简向言之,就是引导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从而实现学习效率的最大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家赤瑞特拉作过一个关于知识记忆持久性的实验证实:人们一般能记忆自己阅读内容的10%,自己听到内容的20%,看到的内容30%,自己听到和看到内容的50%,在交流过程中自己所说内容的70%。这就是说,既能听到又能看到,再通过讨论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知识的获取和保持效率将大大提高。如果能让学生再进行亲身动手操作实践,则能取得更佳的效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这一主体直接参与进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
基于以上认识,“自主探究”物理教学模式主要也应是三部分。即:课前活动,课堂教学活动和课后思考和再实践活动。我们在实施整个活动中,首先不能人为设置难度,让学生不敢接近物理。其次要分清主次,在不同的时间段,应有不同的要求。
课前活动只要求学生预习课文,了解课文的大概内容,了解实验的器材。对课文的实验和公式的理解要推移到课堂活动中,而且课前活动最好没有预习作业。比如,在《物质的密度》一节中,我只要求学生了解实验器材,如天平和量筒。知道有密度这么个名词,其他都不要求。有些教师在每节课结束前向学生展示下一节的学习目标,或者详细地编写一份预习提纲,学生就可以根据预习提纲的一些问题,预习一些物理概念、规律、公式、单位等。我个人认为这是急功近利的,是无意识地把学生推向远离物理的开始。因为学习物理,并不是在物理概念、规律、公式、单位等表面的强化。
教师适当地鼓励学生在预习中从课本上初步获得知识信息的同时,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比如,在《物质的密度》一节中,引导学生注意“密度”这个名词是在什么位置提出的。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对科学探究具有重要意义。如果在预习中没有发现问题,也无可厚非,老师可以在课堂加以引导。在明确的环境下,学生紧跟老师设计的程序。也可以深入探究。同样做到有的放矢。真正做学习的主人。
“自主探究”物理教学模式的主要部分是课堂教学,一节成功的物理课就在于老师怎么样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以下简述我在此方面探索的若干做法:
1营造气氛,创设“融洽”的情境
创设情景,没有固定的模式,要依课而行。创设“融洽,的情境是为了下一个环节。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大多数教师严肃有余,亲切不足,导致许多学生对老师或多或少会有些惧怕心理,因而往往不敢大胆地说或做。这就需要教师真诚的关怀和热情的鼓励,消除学生畏惧的心理。有些探究知识的情境是严谨的,比如,液体内部压强公式推导的探究过程。有些研究知识的情景是活跃的,比如,眼睛与视力的矫正;有些探究知识的情境还可以设计成讨论的。例如,讲解压强时,我以按图钉为例,提出为什么图钉要有一个尖锐的针尖和面积较大的尾部?通过这样一个似乎很简单的生活经验问题引入我们所要研究的课题上来,使学生感到物理很亲切,就在我们的身边,学习的兴趣逐渐被调动起来,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2提出问题、启发思考
教师在教学中要适时地巧妙地对情景中发生的现象进行质疑,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大胆猜测。鼓励学生用奇思妙想的方式提出问题。例如,某同学在观看鸟的图片时,发现鸟的嘴尖细而坚硬,学生意识到这里可能有物理的原因,有的学生会想到其它生物的问题。比如,鸟儿的头总是用力地撞击物体,为什么不会晕倒呢?头部为什么不会受伤?等等。此时作为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情况适当地加以指导,注意掌握局面,避免让学生漫无边际提问,促使他们沿着某个方向去思考,去提出问题。
3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思维训练
在课时紧张的前提下,老师要充分利用时间,不要浪费时间给学生去作不着边际的思考。这也是本文反复强调教师引导的用意所在。正确引导和归纳提炼才是课堂的支柱。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惊讶感情是寻找知识的强大源泉”。通过课前学习及课堂的合作交流后,老师应指导学生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在《物质的密度》一节中,关于测量物体的质量和体积的先后问题,学生认为先测量体积会使得物体上带有水只是小小的差异,可以考虑成误差。老师的评价是:这个小小的差异是一个错误,不是误差。此时的评语给学生一个惊讶,激起学生的反问,从而顺畅的引导学生解决问题。通过这个看似不起眼的顺序问题,培养了学生在科学研究中至关重要的程序概念,
在处理《物质的密度》一节的数据时,要引导学生的思维发散。学生在预习时就看到处理数据的方法是“质量和体积的比值”。老师此时要抓住学生已有的思维方式,提出其他的处理方法,在多媒体上列表,让学生自己设计其他的处理方法并把已经测量好的数据进行相应地处理,并试图从中我出规律,最后确定“质量和体积的比值”这一方法是科学的。而不是照搬课文上的已有表格。
4积极赞许,充满激情
在学生探究过程中,老师始终应以赞赏的态度对待学生,不能有无端的责怪、埋怨、厌烦的情绪,以形成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环境。激活课堂,使学生敢于参与,勇于参与。老师也应不失时机地表扬一些认真预习,认真观察,并且能勇于发表自我见解的同学。这种信息的及时反馈,将会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多用信任、鼓励的语气提出:请大家根据所学的知识自己试一试,做错了没关系,重在探究。当学生发现了新方法、新规律,可以夸张一点,大声表扬:“太好了,你真了不起!”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了困难,出现了差错,要以关怀、体谅的态度待之:别着急,再试试看,等等。大量实践证明:老师的这种充满激情的语言激励,对学生而言也是非常需要的。通过这种语言的激励,使师生问的关系变得非常融洽,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明显提高。
5随堂练习。巩固强化
在新的教学理念下,所谓完成教学任务。就是以学生活动为主线,确实使学生学会了、弄懂了。为了巩固知识点,随时反馈学生的掌握情况,教师可编写一份有价值的随堂练习,当堂练习,当堂完成。即减轻学生课后负担,又可将所学知识加以巩固,用来解决实际问题。这种再理解,再巩固的过程,可起到突出重点强化记忆的作用。
课后思考和再实践活动:
老师应减少学生的课后书写的作业,设置一二个小思考或简单易行小实验。还应注意语气,俗话说:请将不比激将。可以把这些小问题说得很巧妙或很玄乎,比如:在《阿基米德原理》中,可以布置学生课后体验鸡蛋在清水和食盐水中的沉浮现象;又如:在学完《浮力》和《压强》以后,也可以安排学生体验浮力或大气压的非常有趣的实验:两只试管,其中一只的直径略小,两只试管可以套在一起,实验时,较大试管里装有水,把较小的试管慢慢放入水中,观察现象,如果改变一下呢?会有什么现象呢?学生此时会问:怎么改变呢?老师可以用比较模棱两可的语言提示或用激将的语气引导学生完成实验,
最后,“自主探究”物理课堂教学模式中应注意的是:正确处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不再是知识的提供者,而是一个“协助者”,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设置恰当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活动去建构起自己新的认知结构。学生自主学习并不意味着对学生放任自流,也不意味着对老师要求降低了。老师必须在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提高学习效率方面做文章,这样。才能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团结合作精神。
总之,新的课程改革本身并没有固定、刻板的模式,老师应在领会探究自主性教学实质的基础上,灵活处理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设计合理可行的探究自主式教学。任何高明的老师都不可能代替学生学习,代替学生思考。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进而“我会学”,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学习的技巧,学会学习。因此,作为老师,也应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做个有心人,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只有老师首先转变角色,改变教学方式,才能引起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相关文章!
  • 改进演示实验,提高演示实验教

    曹雪梅众所周知,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化学的灵魂,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主要因素.教学实践证明,化学实验教学可以让学生

  • 素质教育在中职教育中的重要性

    杨天摘要:进入21世纪之后,素质教育已经成为全社会非常关注的一个重要话题。而在职业教育中,许多学生和家长错误的认为职业教育的本质就

  • 质谱法测定水中溶解氙的含量及

    李军杰+刘汉彬 张佳+韩娟+金贵善+张建锋<br />
    <br />
    <br />
    <br />
    摘要 利用设计的一套水样中提取并分离Xe的装置,与稀有气体质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