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史观”如何进入中学历史课堂?
关键词 唯物史观,历史素养,发展眼光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0457-6241(2018)07-0056-02
2013年在上海市教委指导下成立的历史教育教学研究基地,承担了服务上海市中学历史教学改革的任务。这些年来,我们和上海市各中学的历史老师也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学术交流活动。这次与上海市高中历史德育教育实训基地共同主办“唯物史观的学术机理与教学运用”读书报告会,希望借此探索新时期中学历史教育如何更好展开。
“唯物史观”作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已列入《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并且要求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多角度地展现历史演进的基本过程。在这个意义上,组织这样的活动自有其重要性,既可以提高教师对于唯物史观的认识,同时也可以深入思考如何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更好发挥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具有的育人价值。
今天听了各位学员的报告,非常受启发。必须承认,让高中学生理解“唯物史观”,并不容易;也对历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愿意结合我个人对此的思考,从三个面向谈谈我的看法。
其一是如何把唯物史观的学术机理与教学实践结合在一起。在我看来这是颇为关键的一环。对于高中学生来说,很难要求他们通过阅读原著的学习方式了解唯物史观,教师结合教材的内容去讲授,或许可以取得一定的效果。实际上,正在编写的高中历史必修教材《中外歷史纲要》,所制订的“内容标准”即安排有介绍马克思的学说、介绍唯物史观的内容。换言之,有必要在历史演进的脉络中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马克思的学说及唯物史观。如第七单元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其中就涉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如能结合相关内容,介绍唯物史观构成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说明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史学,之所以产生重要的影响,是因为回答了中国是一个怎样的社会、进而中国需要开展怎样一场革命的重大问题,则唯物史观的学理也与具体的教学实践结合在一起,更便于学生理解。
同样的,在世界近代史板块中,也有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内容。在今天的活动中,一开始就展示了马克思诞生的时代。对于马克思学说的理解,确实很有必要结合时代背景切入。举例来说,我们都强调,马克思的学说是立足于对资本主义的批判。然而阅读《共产党宣言》,可以注意到其中一句话:“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在我看来,正是在这一点上,马克思有别于其他的空想社会主义者。不仅如此,马克思对于未来社会的探索,之所以认为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在发达国家爆发,也是缘于此。因此,结合中外历史演进的脉络,让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以及在近代中国产生广泛影响的原因,或许更能体现唯物史观所具有的核心价值。
其二,对“唯物史观”作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把握,应立足于其理论的完善性展开。那就是对历史现象的解释,应注意是否能“自圆其说”。我在大学开设了《史学导论》这门课,其中有一个板块专门讨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异化理论以及对历史发展的理解”。为此,除了向学生介绍《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等著作外,我还特意向学生介绍了曾经担任国际历史学会主席的巴勒克拉夫在《当代史学的趋向》中对此的阐述。书中就特别指明:当代世界唯一能够自圆其说的历史哲学是马克思主义。
结合今天各位学员在报告中所谈到的问题,我想这对于深入认识唯物史观,也是极为关键的。换言之,我们运用唯物史观对历史现象的解释,有必要考虑是否能“自圆其说”。按照巴勒克拉夫的理解,马克思主义作为哲学总和的观念,从多个主要方面对历史学家的思想产生影响。其中尤为关键的是两个环节:第一,促进历史学研究方向的转变,从描述孤立的——主要是政治的事件——转向对社会和经济的复杂而长期的过程的研究。在我看来,这正是认识唯物史观重要的一环,那就是对于历史现象的考察,需要避免将其视作孤立的事件,而有必要立足于全面的眼光进行审视,并且,基于“长期的过程”进行判断。其次,在巴勒克拉夫看来,马克思的贡献还体现在促使历史学家认识到需要研究人们生活的物质条件,把工业关系当做整体的而不是孤立的现象,并且在这个背景下研究技术和经济发展的历史。这又是一个关键的环节,体现的是全面看历史的一种眼光。相应的,也要避免以一种固化的形式,加诸历史现象所谓“必然发生”“难以避免”这类的解释。试想想,一段已经发生的历史,我们加上必然、不可避免这样的字眼,有说服力吗?这其实并没有传递具体的信息。多姿多彩的历史现象,以这样的方式进行解读,或许是很难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的。
第三,对唯物史观的把握,也有必要结合其他核心素养同步展开。今天读书会的主题所关注的是唯物史观的学术机理以及在教学环节的具体运用。刚刚几位老师在发言中都提到了,最近公布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强调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对此,在课程标准制定过程中就不乏争论,似乎唯物史观应该是指导思想,其他的核心素养则涉及史学的基本技能、社会功能等环节。结合今天各位学员的报告,倒是给了我们重要的启示。这些学科核心素养,本身构成了有机的整体,不应该割裂开来。今天各位学员对唯物史观的阐述,无论是结合原著,还是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所体现的正是将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不乏学员是立足于“时空观念”来理解唯物史观;也有好几位学员以史料为依据,通过“史料实证”的方式去解读马克思的经典著作。此外,也有学员致力于结合时代背景,对于唯物史观所产生的广泛影响提出“历史解释”。这恰好证明有必要将唯物史观与其他核心素养结合在一起,使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逐步形成一些关键能力。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已经公布,新的教材正在编写中,很快就会进入具体的教学实践环节。应该承认,如何在教学环节落实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实际构成一线教师最大的挑战,需要通过深入学习,充分研讨,才能更好加以应对。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上海市历史教育教学研究基地,还将继续与上海市各基地的历史教师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落实好上海市教委所布置的各项工作。期待着与各位专家、各位教师继续合作,共同推进上海市基础教育的改革工作。
【作者简介】章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复旦大学中外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高等学校历史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历史学会秘书长,上海市历史教育教学研究基地主任。
【责任编辑:王雅贞】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0457-6241(2018)07-0056-02
2013年在上海市教委指导下成立的历史教育教学研究基地,承担了服务上海市中学历史教学改革的任务。这些年来,我们和上海市各中学的历史老师也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学术交流活动。这次与上海市高中历史德育教育实训基地共同主办“唯物史观的学术机理与教学运用”读书报告会,希望借此探索新时期中学历史教育如何更好展开。
“唯物史观”作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已列入《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并且要求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多角度地展现历史演进的基本过程。在这个意义上,组织这样的活动自有其重要性,既可以提高教师对于唯物史观的认识,同时也可以深入思考如何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更好发挥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具有的育人价值。
今天听了各位学员的报告,非常受启发。必须承认,让高中学生理解“唯物史观”,并不容易;也对历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愿意结合我个人对此的思考,从三个面向谈谈我的看法。
其一是如何把唯物史观的学术机理与教学实践结合在一起。在我看来这是颇为关键的一环。对于高中学生来说,很难要求他们通过阅读原著的学习方式了解唯物史观,教师结合教材的内容去讲授,或许可以取得一定的效果。实际上,正在编写的高中历史必修教材《中外歷史纲要》,所制订的“内容标准”即安排有介绍马克思的学说、介绍唯物史观的内容。换言之,有必要在历史演进的脉络中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马克思的学说及唯物史观。如第七单元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其中就涉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如能结合相关内容,介绍唯物史观构成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说明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史学,之所以产生重要的影响,是因为回答了中国是一个怎样的社会、进而中国需要开展怎样一场革命的重大问题,则唯物史观的学理也与具体的教学实践结合在一起,更便于学生理解。
同样的,在世界近代史板块中,也有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内容。在今天的活动中,一开始就展示了马克思诞生的时代。对于马克思学说的理解,确实很有必要结合时代背景切入。举例来说,我们都强调,马克思的学说是立足于对资本主义的批判。然而阅读《共产党宣言》,可以注意到其中一句话:“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在我看来,正是在这一点上,马克思有别于其他的空想社会主义者。不仅如此,马克思对于未来社会的探索,之所以认为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在发达国家爆发,也是缘于此。因此,结合中外历史演进的脉络,让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以及在近代中国产生广泛影响的原因,或许更能体现唯物史观所具有的核心价值。
其二,对“唯物史观”作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把握,应立足于其理论的完善性展开。那就是对历史现象的解释,应注意是否能“自圆其说”。我在大学开设了《史学导论》这门课,其中有一个板块专门讨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异化理论以及对历史发展的理解”。为此,除了向学生介绍《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等著作外,我还特意向学生介绍了曾经担任国际历史学会主席的巴勒克拉夫在《当代史学的趋向》中对此的阐述。书中就特别指明:当代世界唯一能够自圆其说的历史哲学是马克思主义。
结合今天各位学员在报告中所谈到的问题,我想这对于深入认识唯物史观,也是极为关键的。换言之,我们运用唯物史观对历史现象的解释,有必要考虑是否能“自圆其说”。按照巴勒克拉夫的理解,马克思主义作为哲学总和的观念,从多个主要方面对历史学家的思想产生影响。其中尤为关键的是两个环节:第一,促进历史学研究方向的转变,从描述孤立的——主要是政治的事件——转向对社会和经济的复杂而长期的过程的研究。在我看来,这正是认识唯物史观重要的一环,那就是对于历史现象的考察,需要避免将其视作孤立的事件,而有必要立足于全面的眼光进行审视,并且,基于“长期的过程”进行判断。其次,在巴勒克拉夫看来,马克思的贡献还体现在促使历史学家认识到需要研究人们生活的物质条件,把工业关系当做整体的而不是孤立的现象,并且在这个背景下研究技术和经济发展的历史。这又是一个关键的环节,体现的是全面看历史的一种眼光。相应的,也要避免以一种固化的形式,加诸历史现象所谓“必然发生”“难以避免”这类的解释。试想想,一段已经发生的历史,我们加上必然、不可避免这样的字眼,有说服力吗?这其实并没有传递具体的信息。多姿多彩的历史现象,以这样的方式进行解读,或许是很难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的。
第三,对唯物史观的把握,也有必要结合其他核心素养同步展开。今天读书会的主题所关注的是唯物史观的学术机理以及在教学环节的具体运用。刚刚几位老师在发言中都提到了,最近公布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强调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对此,在课程标准制定过程中就不乏争论,似乎唯物史观应该是指导思想,其他的核心素养则涉及史学的基本技能、社会功能等环节。结合今天各位学员的报告,倒是给了我们重要的启示。这些学科核心素养,本身构成了有机的整体,不应该割裂开来。今天各位学员对唯物史观的阐述,无论是结合原著,还是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所体现的正是将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不乏学员是立足于“时空观念”来理解唯物史观;也有好几位学员以史料为依据,通过“史料实证”的方式去解读马克思的经典著作。此外,也有学员致力于结合时代背景,对于唯物史观所产生的广泛影响提出“历史解释”。这恰好证明有必要将唯物史观与其他核心素养结合在一起,使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逐步形成一些关键能力。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已经公布,新的教材正在编写中,很快就会进入具体的教学实践环节。应该承认,如何在教学环节落实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实际构成一线教师最大的挑战,需要通过深入学习,充分研讨,才能更好加以应对。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上海市历史教育教学研究基地,还将继续与上海市各基地的历史教师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落实好上海市教委所布置的各项工作。期待着与各位专家、各位教师继续合作,共同推进上海市基础教育的改革工作。
【作者简介】章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复旦大学中外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高等学校历史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历史学会秘书长,上海市历史教育教学研究基地主任。
【责任编辑:王雅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