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典”寻“源”:把握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论维度

关键词 马恩原典,唯物史观,历史学科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0457-6241(2018)07-0054-02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将唯物史观列入学科核心素养,并将其定位为“历史学科诸素养中的灵魂,是诸素养得以达成的理论保证”。如何贯彻课程标准的要求,并在教学实践中加以体现,这是当前中学历史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指导历史教学是我国历史学科教育的基本原则,目前使用中的各个版本的历史教科书也都是按照这一原则编撰的,新课标只是在核心素养的表述中将这一原则更加凸显出来,意在进一步强化对这一原则的理解和运用。同时,毋庸讳言,目前历史教学的现状也确实存在着与新课标核心素养要求不相吻合的问题,其中包括不能正确把握唯物史观基本原理以及不善于将唯物史观运用于教学实践的问题。前者主要是由于很多人对唯物史观的了解往往来自一些政治读物和辅导性材料,缺乏对唯物史观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经典原著的研读,从而无从辨析理论的“源”和“流”,甚至将一些特定历史条件下派生的乃至被曲解的观点当做基本原理加以误用;由于不读原著,也有人在各种理论思潮的影响下不能正确认识唯物史观的理论价值和指导意义,轻率地用其他种种“史观”(有些并非历史理论意义上的“史观”,而只是史学理论意义上的历史研究方法)来替代唯物史观。至于后者,也同样缘于不熟悉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因而缺乏将理论思想融汇于史料解读和历史解释的能力。
正是基于上述问题,周靖老师领衔的上海市高中历史学科德育实训基地,在学习贯彻新课标的背景下,组织基地学员研读唯物史观原典,并结合各自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具体问题探讨如何运用唯物史观基本原理指导历史教学。历时近半年的专题读书会取得了丰硕成果,近日举行的读书会交流活动集中展示了学员们的读书体会和心得。从中我们欣喜地看到,这些奋斗在历史教学第一线的青年教师,一方面在研读唯物史观原典的过程中丰富和升华了自己的理论思维,同时又对如何用理论指导教学实践进行探索,提出了一些颇具新意的见解。
在理解和把握唯物史观基本原理方面,学员们认真研读了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章和“恩格斯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通信”等基本原著,重点领会马克思关于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经典表述和恩格斯晚年對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深度阐释,力图全面、准确地把握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逻辑结构,以获得对唯物史观理论本体的认识。其中,引起学员们特别关注的理论问题有:作为“第一个历史活动”的生产活动包含哪些内容,为什么要从“两种生产”(物的生产和人的生产)的“双重关系”视角认识作为社会基础结构的“生产力”系统,人类的生产活动又如何发展出其他种种社会关系和社会矛盾;如何全面理解唯物史观对经济因素“决定作用”的表述,其与“经济决定论”的区别何在;如何理解创造历史的“合力”及其发挥作用的机理,国家权力对经济发展会产生怎样的作用,历史过程中的“偶然性”如何表现及其在历史解释中的意义;人类历史如何由“狭隘地域性的存在”发展为“世界历史性的存在”,为什么后者是共产主义的必要前提,等等。这些基本问题都是马克思、恩格斯在论述唯物史观的经典著作中提出的,理解和把握这些问题显然是抓住了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重点,并且可以由此进入对具体历史问题进行理论解释的思辨领域,这种历史哲学层面的思考无疑是历史学科的内在需要,它不仅表现在历史研究上,也同样表现在历史教学上。历史教师运用唯物史观进行教学并不是简单地将这些原理灌输给学生,而是通过具体的历史过程的讲授将内化于自己思想中的理论意识传递给学生,使学生获得这一历史学科意义上的核心素养。
马克思和恩格斯作为唯物史观的创始人,他们在理论创造的同时也用唯物史观解释了历史现象,尽管这些具体的历史解释有其特定历史背景并受制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包括史料的局限),但是这些具体历史研究的文本同样可以用于指导历史教学。在读书会的选读书目中,我们看到学员们研读了马克思的《所谓原始积累》《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和恩格斯的《论封建制度的瓦解和民族国家的产生》等著作,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具体讨论了如何在阅读马克思、恩格斯著作的基础上更深入全面地考察资本主义、民族国家和工业革命的发生史,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所说近代殖民主义的“双重历史使命”和殖民地“社会革命”的外在动力等历史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讲授这些教学内容当然需要立足史料实证,给学生提供具体、真实、生动的历史材料,但在历史解释层面,唯物史观创始人的相应研究和阐述显然可以作为指导性的论点和释史的范例。在这个意义上,研读这一类原著也是历史教学必要的知识准备。
正是将研读唯物史观原典与提高历史教师知识素养的实际需求联系起来,让原著中的“学说”转化为课堂教学中的“学养”,这次读书活动的立意和效果就得到了很好的统一,堪称教师培训基地的成功案例。诚然,从系统地精读马克思、恩格斯原著,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把握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并有效地运用于教学实践的教师培训目标而言,这次读书会还刚刚起步。但这是一个具有引领示范作用的培训活动,相信通过这样的读书和研讨活动,唯物史观作为核心素养贯彻于中学历史教育将会找到有效的实施途径。教师的“学养”将会转化为学生的“素养”,具备理论“学养”的教师将会在历史课堂上展现“有思想”的教学过程,而在这样的课堂上接受历史教育的学生,其形成的核心素养中自然会具备历史学科的“灵魂”。
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理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史学界最突出的理论成果之一,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和世界历史观作出了比较完整的、合乎其本义的阐发。在这方面,前辈历史学家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体现在40年来发表出版的诸多理论著作、史学著作和历史教科书中。今天,我们贯彻高中历史新课标,以唯物史观指导历史教学应该继承前辈的理论成果,精心研读原著,把握基本原理,将理论融汇于教学实践中,以期创造出更多更好的教学成果,为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合格的现代公民作出历史学科的贡献。
【作者简介】余伟民,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上海市世界史学会顾问,上海市高中历史教科书主编。
【责任编辑:王雅贞】
相关文章!
  • 情境、主体、意识、理性

    新课程改革以来,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如有效教学理论、生本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念、“学习金字塔”理论等无不揭示

  • 第一次世界大战:20世纪历史的

    历史学家常常习惯于用时间作为坐标来表明历史的分期,这是历史学的特性使然。正是在时间的流淌中,时代的特性悄然发生着转换,尽管有时不

  • 为历史课赋予历史感

    何睦何智坚?眼关键词?演大众传媒,变迁,教学设计?眼中图分类号?演G63 ?眼文献标识码?演B ?眼文章编号?演0457-6241(2014)17-0052-07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