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经典 悟真谛

关键词 马恩原典,教学运用,史学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0457-6241(2018)07-0052-02
开场时听主持人介绍,今天有十多位校长、副校长或学校书记作为听众来参加这个活动,这让我很惊讶,说明上海中学的领导层非常重视教师的专业素质教育,这是上海中学历史教师的福分。刚才十几位教师的发言也让我刮目相看,中学历史教师能够研读马恩的原著,在全国恐怕不多见。这个读书活动的课题“唯物史观的学术机理与教学运用”很具有挑战性,厘清唯物史观的学术机理,需要真正读懂原著,而马恩原著是不那么容易看进去的;还要结合教学实践,比较准确地学以致用,这也有难度。在刚才的发言中,每一位教师都是从原著中理解历史唯物主义思想,有几位不约而同地谈到经济决定论,他们都意识到单一经济决定论不是马克思、恩格斯的本意。教条式地运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历史教学中很有市场,将唯物史观简单地归纳为那么几条、那么几句话,这本身就是将学术机理简单化、庸俗化。马克思主义的道理千条万绪,不可能用“归根结底”的一句话概括。历史唯物主义是一种思维方式,也不是几句话就能说清楚的。刚才有位老师在发言中举出马克思关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论述,又举出恩格斯解释经济决定论的几段话,用以说明单一经济决定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曲解。这是认真阅读原著才会产生的认识。马恩原著中的很多语句很难理解,有时在一部原著中,你会感觉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似乎还是对立的。刚才有位老师在发言谈到《共产党宣言》中“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其实这个思想只存在于《宣言》末尾一段,《宣言》大部分是讲阶级斗争、资本主义生产力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最后才提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那么,能不能说马克思、恩格斯始终关注人的自由呢?仔细读《宣言》不难发现,马恩不仅指出资本主义制度下无产者的地位,而且还说医生、律师、教士、诗人和学者的人格也被异化,成为雇佣劳动者。那位教师通过解读《宣言》,得出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精神也是以人為本的价值追求,这个结论有根据,能够成立。《共产党宣言》是中学历史课程中的内容,是唯一接触马恩原著的一课,因此教师备课必须要读原著,不能照本宣科重复无产阶级是资产阶级的掘墓人那几句话,最后再高呼“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学生能信吗?马克思、恩格斯是根据他们所生活的那个时代得出结论,他们没有看到今天的发展。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理论怎么解读旅游业?怎么解读影视产业?很多中学教师都知道,恩格斯晚年对1848年预言的修正。马克思、恩格斯不是“文革”式的阶级斗争论者,他们的哲学不是“斗争哲学”。《宣言》中就充分肯定了资产阶级的创造力,而不是将资产阶级视为十恶不赦的敌人,一概否定,一棍子打死。僵化地、教条式地解读马克思主义实际是在贬低马克思主义。
历史课程不是大学的马列课,更多的是要运用唯物史观解释历史现象。解读唯物史观的学术机理是为了教学实践,现在历史课程中存在很多问题,很多都要通过阅读原著重新解释。比如国家的起源,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说:“国家是从控制阶级对立的需要中产生的,同时又是在这些阶级的冲突中产生的。”后来他在为马克思的《法兰西内战》单行本所写的导言中概括成一句话:“国家无非是一个阶级镇压另一个阶级的机器。”但是,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还说道:“国家和氏族组织不同的地方,第一点就是它按地区来划分它的国民……第二个不同点,是公共权力的设立。”怎样理解恩格斯这两段话?用“国家是一个阶级统治另一个阶级的机器”套解夏朝建立国家,于是就言之凿凿地认定夏朝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僚系统,建立了军队和监狱,制定了法律,等等。而实际上有关夏朝的文献记录都是远离夏朝一千多年之后形式的,春秋战国时期的传说,可以说是人为构建起来的,直接证据太少。迄今为止,考古只发现了夏朝后期的“王宫”,根本不可能发现监狱。“国家是一个阶级统治另一个阶级的机器”是对成熟国家的定义,可以用以解释古希腊罗马,不能套用在夏朝。
恩格斯说的“两个不同点”学术界认为是指早期国家形成的标志。夏商西周都还属于早期国家,因为直到西周宗族一直都还是国家的基层组织,“按地区划分国民”在战国变法运动中才实现,为秦统一推行郡县制奠定了基础。但是以“家天下”行使公共权力是从夏朝开始的,因此可以认定夏朝建立了国家。而国家形态的成熟也要有一个漫长的过程,从氏族社会进入国家形态不可能是断崖式的,政府、军队、监狱一下子都冒出来了。建立了国家又保留氏族社会的组织是正常现象。这样解释是不是更合理?是不是更符合基本史实?很多类似问题学术界都曾有过讨论,国家社科基金立项的很多课题直接与中学历史有关联。学术研究的很多成果至今还仅存留在学术界和图书馆。史学研究最大的普及面、最直接的受益面应该是中学历史教学,遗憾的是二者沟通的渠道狭窄。
感谢周靖老师的邀请,参加这个读书活动对《历史教学》也很有帮助。现在主持《历史教学》编辑工作的是80后的年轻人,他们希望与你们建立广泛而经常的联系。及时反映教学研究的问题和成果是他们的职责,我想也是你们的希望。谢谢大家。
【作者简介】任世江,天津师范大学教授、《历史教学》原主编。
【责任编辑:王雅贞】
相关文章!
  • 情境、主体、意识、理性

    新课程改革以来,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如有效教学理论、生本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念、“学习金字塔”理论等无不揭示

  • 第一次世界大战:20世纪历史的

    历史学家常常习惯于用时间作为坐标来表明历史的分期,这是历史学的特性使然。正是在时间的流淌中,时代的特性悄然发生着转换,尽管有时不

  • 为历史课赋予历史感

    何睦何智坚?眼关键词?演大众传媒,变迁,教学设计?眼中图分类号?演G63 ?眼文献标识码?演B ?眼文章编号?演0457-6241(2014)17-0052-07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