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脾胃病的药物配伍使用探讨

常宁甫
摘要:目的对中医治疗脾胃病药物配伍使用特点进行分析。方法通过文献调研以及有关的研究方式加以剖析,并结合本院脾胃科在治疗脾胃病过程中药物配伍,对使用特点进行总结。结果中医治疗脾胃病过程中,药物配伍使用特点包括升降相依、清热利湿、寒热并用以及阴阳兼补等。结论对于脾胃病的中医治疗,应该在辨证基础上,依据相关的原则,根据药物配伍使用特点,保证方药的选择的合理性,提升疗效。
关键词:中医治疗;脾胃病;药物配伍;特点
中图分类号:R256.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349(2018)01-0102-02
从中医的角度来说,脾胃应该指的是整个消化系统以及部分泌尿、免疫、运动系统。脾和胃分属表里,属于足太阴与足阳明经脉。其中,脾属阴、胃属阳,脾胃共居中焦,但表里不同,在病理与生理方面各有不同。脾胃之间通过膜连接,相互传变,具有紧密的联系。因此,在脾胃病中医治疗过程中,需要根据脾胃脏腑机能特点,注重药物配伍使用要点[1]。中药品种较多,同时根据神农本经名例中相关记载:药有七情,有单行者,有相须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恶者,有相反者,有相杀者,勿用相恶、相反者。关于中药配伍,早在伤寒论、内经等时期就已经开始,并逐渐形成了中药配伍的一套理论,以保证药效的发挥,提升治疗效果,也将其称之为以法统药。笔者结合自身临床工作体会,对中医治疗脾胃病中药物配伍使用特点进行介绍。
1中醫治疗脾胃病具有的优势
1.1整体入手,病证并治中医与西医是两套理论体系,具有不同的治疗方法与思路。例如,如果患者出现吐酸水以及腹胀等症状,采用西医治疗,主要是通过各种检查,确定患者是胆汁反流性胃炎,还是浅表性胃炎,在治疗中用碱性药治疗吐酸水,用消胀类药物治疗腹胀。而中医在治疗过程中,不仅会考虑西医诊断,同时根据传统的望闻问切方式,对患者是否是寒热错杂、虚实并存,还是寒热虚实,或者是与其他脏腑联系等具体用药。就吐酸水以及腹胀来说,先确定是肝气过旺,还是脾阳不足导致的[2]。可以看出,中医不单单从患者的肠胃入手,而是对与此有关联的脾、肝之间相互协调上,是从整体入手,讲究气血阴阳平衡。
1.2灵活性更强,三因制宜脾胃病使用中医治疗,可以结合四季时令变化,依据男女性别不同,年龄不同,根据患者个人体质的强弱等,灵活的选择方药。可谓是因时因人因地,三因制宜。例如,老年人体质较弱,脾胃病多发于冬季,可能是由于虚寒证,而年龄体质强的在夏季发病,可能是湿热证,在治疗中应该灵活掌握。根据季节的不同,在用药上有一定的变化,如:春季肝气旺,应该选择疏肝健脾,避免肝木克土;夏季湿气较盛,容易感湿伤脾,应该选择利湿健脾的药物;在秋冬季节燥气旺盛,需要选择养阴润燥的药物。在使用方法上,中药有药浴、外敷、内服、食疗以及针灸推拿等多种,副作用相对较少[3]。
1.3取于天然,安全性高中药材主要取自于天然,能够消除化学药物带来的毒副作用,提高用药安全系数。在临床中,如果长期服用西医胃药,可能会导致胃病疼痛,还会影响患者的食欲。而中药的使用很少会出现此类副作用,中药不会让细菌产生抗药性,也不会让患者产生对药的依赖性。
1.4效果稳定,不易复发脾胃病采用中医治疗,一旦出现显著的疗效,则不会出现反复发作。很多患者幽门螺旋菌检验呈阳性,在服用一段时间西药后转为阴性,但是在一定时期后会出现反复,又转为阳性,这就是典型的疗效不稳定现象[4]。而采用中药治疗,并非一味考虑针对幽门螺旋菌,而是通过人体阴阳的平衡性,提升人体的免疫力,效果稳定性更高。
2中医治疗脾胃病药物配伍使用特点
2.1升降相宜升降理论是中医领域很多名家都十分推崇的治疗脾胃病的方式,在《素问·六微旨大论》[1]中又提到: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针对脾胃病患者,中医治疗须建立在辨证基础,为患者开具最佳的方剂治疗。例如,对于脾虚、气虚患者,治疗中选择升法治疗,以益气、健脾、升阳为主,包括选择黄芪建中汤方剂。其中,黄芪具有温中益气的功效,芍药、桂枝具有敛阴、散寒等功效;甘草具有补中益气之功效;大枣、生姜都具有调和营卫作用。
若患者出现舌质红、舌苔白、胸肋胀痛、呕吐吞酸等症状,在治疗中一般采用降法治疗。例如,四七汤在和胃降逆、理气宽中方面效果俱佳,是降法治疗脾胃病的首选汤剂。在药物配伍方面,若患者胸肋胀痛,则加入香附、川棟子、郁金、柴胡;对于同时伴有舌头有红斑者,则加入桃仁、红花。对于气机不畅、虚证患者,也同样选择降法治疗,其中半夏泻心汤甲减效果俱佳。
2.2清热利湿清热利湿在脾胃病治疗中的运用,具有一定的地方特色,是岭南医家惯用手法。这主要是由于岭南气候潮湿、炎热,如果在饮食方面不加重视,过量食用凉饮、生冷食物,容易发生寒湿停于中焦症候;或者处于潮湿的环境,容易受到寒湿内侵。对于出现腹痛溏泄、脘腹胀闷、食欲不振症状的患者,属于水湿困脾症状,一般治疗方法以健脾祛湿为主[5-6]。其中,藿朴夏苓汤具有理气和胃、清热化湿的功效,方剂中,藿香、豆鼓具有疏表湿的功效,厚朴、白蔻仁具有芳香化湿之功效,半夏运脾,杏仁具有开泄肺气、自调水道的功效,而泽泻、茯苓、苡仁、猪苓能够调通水道、利湿淡渗。
同时,蒿芩清胆汤同样在脾胃病治疗中效果显著,主要是清胆利湿、和解少阳、和胃化痰。方剂中,青蒿苦寒芳香,能够清透邪热,黄芩具有清除燥湿功效,两药合用,则可以增加疗效,竹茹能够清除胆胃之湿热,起到止呕、化痰的作用,半夏同样具有和胃降逆、化痰效果,枳壳宽中、陈皮化痰,通过合理的配伍合用,起到和胃化痰、清胆利湿之功效[7]。
2.3寒热并用脾胃病症中,寒热错杂证属于典型证型,主要采用寒热并治的方式治疗。所谓的寒热并用,指的是对于升降失常、阴阳不调以及寒热错杂症状,通过温热药、寒凉药的配伍使用,通过两者相反相成发挥特有的作用。寒热错杂证复杂性高,在治疗过程中难度较大,用药配伍过程中,应该掌握阴阳相济、君臣相佐、热因寒用的原则。其中,出自《丹溪心法》[2]中的左金丸在治疗寒热错杂证中效果显著,方中包括黄连、吴茱萸为主要药物,其中,黄连具有清热泻火的作用,而吴茱萸性情温和,能够发散郁邪,两种药物配伍使用,寒热并用,以热佐寒,起到降逆止呕、泻肝和脾的功效。
2.4阴阳兼补在脏腑中,脏为阴,腑为阳,在脾胃病中,脾属阴,胃属阳。因此,在治疗时,应当调理阴阳为总纲,使之恢复阴阳的相对平衡[7]。如脾胃阴虚时,可出现阴津枯涸之证,治宜养阴润燥;脾胃阳虚时,可导致水湿内停,治宜温阳利水[8]。总之,根据脏腑阴阳盛衰进行调理,分清病变主次,采取正确的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1]杨冰权.浅析中医治疗脾胃病的药物配伍使用特点[J].大家健康,2016,20(8):54-56.
[2]李茜,刘树春.《丹溪心法》治疗脾胃病方剂用药特点分析[J].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2016,21(2):74-76.
[3]T Wen.Analysis on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Sijunzi Decoc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Syndrome of Deficiency of Spleen and Stomach within Internal Medicine Disease o...[J].Guangming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e,2016,25(11):1023-1025.
[4]B Xiao,G Zhang,G Zhao,L Jia,L Zhen.Research Progress of Chinese Medicine in the Treatment of Syndrome of Deficient Cold of Spleen and Stomach in Children[J].Guangming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e,2016,10(8):422-423.
[5]XU Hairong,Y Duan,Y Liang,Y Cheng,X Yang.Prescription Regularity by LI Dongyuan in Treating Five-Zang-Disease from Spleen and Stomach and Its Clinical Significance[J].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2015,31(8):117-119.
[6]黃琪,王春霞,付婷英,等.浅析《滇南本草》中治疗脾胃病的用药特色[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6,20(2):12-14.
[7]邵文辉,蒲一琴,王磊,等.《兰室秘藏》治疗脾胃病方剂用药规律及特点[J].新中医,2016,28(3):67-69.
[8]王贵民.李东垣脾胃病用药配伍的数据分析[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6,27(2):54-56.
(收稿日期:2017-10-16)
相关文章!
  • 喹诺酮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分析

    李欣【摘要】目的 分析喹诺酮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及合理应用方法。方法 选择50237例处方,分析喹诺酮类抗生素的使用及不良反应特点。结果

  • 个性化输液护理在静脉输液护理

    王春妍丁莹莹吕凌楠郭东青[摘要]目的 探討个性化输液护理在静脉输液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6年7月~2018年8月收治的100例

  • 数字化正畸平台在正畸学临床教

    王菲 黄倩倩 李海振 郭昱成 王爽 侯玉霞[摘要]目的:探讨Ortholink优领数字化正畸平台对正畸学临床教学效果的影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