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领导力视域下的贯通式教研

    陈红 金波

    关键词三国两晋南北朝,贯通式教研,学术研究,中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0457-6241(2020)17-0028-03

    2020年6月4日,南京市陈红名师工作室秉持初高中“纵向”贯通式的教研风格,为进一步扩大研究的范围,邀请高校专家与初中、高中历史教师共同研讨“三国两晋南北朝”相关教学问题。笔者主要结合此次教研活动的组织和开展,谈几点感受。

    一、“供给侧”的教研旨归

    自2016年起,统编版初中历史义务教育教科书在南京开始实施,2019年,南京初中生经历了第一次以统编版初中历史义务教育教科书为依据的中考。经过一轮的初中历史教学,统编版教材给教师和学生带来很大的挑战,也发现了不少问题。例如,尽管有来自教育部、省级、市级和区县的各级培训,但是教师对统编教材内容和内涵的理解水平依然参差不齐;教材的编写者在编制教材时虽然考虑控制阅读量,尽量贴近初中学生的认知能力,但是学生依然存在着阅读和理解教材内容的诸多问题与困惑,有些课文即使熟读也难以理解。统编教材内容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促进初中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是初中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2019年,高中统编新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下两册已经发布,2020年9月将在南京市使用。对于高中一线教师来说,经过十几年模块化、专题式的教学后,又要面对通史式教材结构、纲要化的教学内容和指向素养的教学旨归,有困惑、更有迷茫。拿到高中新教材后,老师们都感慨:在有限的历史课堂教学时间,该怎么教才能完成如此丰富的教学内容?如何做好初高中的衔接?工作室的王伟老师在学习了与“三国两晋南北朝”相关高中新课标和新教材后感慨:“高中新课标的内容要求在初中这一单元的课目中基本全部涉及,并被编排在了一课内容中。也就是说,跨进高中大门的新高一同学,坐惯了的大篷车,突然上来一个起步120码的老司机……”高中新课标提出,课程设计要“注意吸收历史研究的新成果,使课程内容体现出历史学科的发展,在此基础上,精选基本的、重要的、典型的史事,并为学生提供认识历史的多个角度,注重引导学生对历史的探究”。①从教材编者的构成看,无论是统编版初中教材,还是高中历史教材,都是由相关学科专家和学者来编写的,渗透了历史学研究的新成果和思想。教材的专业化对教学的专业化提出了挑战,但对大多数一线教师来说,长期扎根于实践中,发现并运用这些研究成果常会显得力不从心,甚而有知识更新不及时、出现教学错误而不自知的现象。历史学术研究的成果怎样与中学历史教学相融合?这是高中历史教师面临的问题。

    基于此,让高中历史教师了解初中历史课程,进而把握新高一学生的学情;让初中教师了解即将使用的统编高中教材,做好初高中教材和教学的衔接研究;大学教师介绍学术研究成果,促进中学教师更好地理解教材理念,研究教材的内涵,从而更好地适应新的教学,成为工作室开展此项教研活动的一个重要出发点。

    本次活动我们邀请了南京市雨花台区教师发展中心初中历史研训员王伟老师进行初中《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简介,以及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说课,南京市鼓楼区高中历史研训员、南京市第十二中学的高中历史教师胡斌介绍《中外历史纲要(上)》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教学设计,还特别邀请了著名的魏晋南北朝史专家——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六朝博物馆馆长胡阿祥先生,做关于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历史线索与时代特征的学术讲座。

    二、“贯通式”的教研内容

    3位历史老师平时教学面对的群体不一样、学养不同、侧重点也有差异。王伟老师的初中说课立足于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将知识情境化、故事化,力求学生在叙述和时光的流淌中理解知识、探究规律。胡斌老师的讲述让我们发现,高中历史课程注重在初中历史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历史知识和技能,拓宽历史视野,强化历史思维,确立正确的历史观念。胡阿祥教授的讲述则是通观历史的纵横面,将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历史概述为3个阶段、4个系统、5条线索、7大特征,以多元视角建构历史的认识,以研究成果去解剖那个看似迷乱的时代,以学术思维拓展学习者的视域。

    我们也欣喜地发现中学教学和大学研究绝不是格格不入的状态,甚至3位教师还出现了一些共通的表述和相似的价值追求。

    胡阿祥教授的《回望魏晋南北朝:五条线索与七大特征》,开篇即谈到对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基本认识,认为那是一段铁马秋风壮阔的北方与杏花春雨如梦的江南对抗的历史,到处是刀光剑影的战争,时常改朝换代的场景,是血与火凝结成的一段乱世。那个时代既是民族兴衰、人口迁移、门阀政治、阶层歧视的阶段,也是百家争鸣、儒玄佛道的时代,还有嗜酒服药、行为怪诞的士人,她是泪水和笑声搅拌成的一个异象。乱世和异象可能才是魏晋南北朝。胡斌老师则将他教学设计的主题定位为“走出历史的迷思”,意在引领学生在所谓历史的乱世和异象中厘清线索、把握大势。另外,胡教授将这一时期梳理为3个阶段、5条线索和7大特征,意在说明历史具有复杂性和多面向,需要多个角度才能真正体悟历史。這一点上,两位中学教师在学理追求上与大学教授可谓异曲同工。王伟老师谈到少数民族内迁问题,利用史料从气候因素、地理条件和生活习性等角度分析少数民族内迁的原因及其面临的民族融合的困境。王老师还注意到这段学习中学生和教师存在思维认知的惯性,提示学生运用逻辑思维理性认识。胡斌老师时刻关注高中生的思维成长,在士人精神危机、北魏孝文帝改革双重认识和南方开发的渐进性等方面提醒学生对历史应该多角度认识,防止出现泛化、虚化的现象。

    诸老师都力图给听者展示一幅多元的、立体的、发展流动的历史场景图,精拣重要的史事构建宽幅的历史画面,但是他们在看似纷繁和杂乱中关注历史的主流、将三国两晋南北朝历史放在中华民族的发展,甚至是人类历史的演进的坐标系中进行思考、评价。两位中学老师在多民族融合、地域开发和制度创新中凝练出分裂孕育统一、民族精神扩大的历史主流,高度契合了初高中树德的教学归属,涵养了学生的家国情怀。胡阿祥教授在讲座中更是将北魏孝文帝元宏列为世界三大思想家之一,充分肯定了这位改革家和魏晋时期的非汉民族在中华民族发展进程中的伟大贡献,他还指出这一阶段多元的文化面貌,分裂动荡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人性觉醒的时代,是没有思想权威的时代,是多元文化生动活泼,兼容发展,自由争辩的时代,是吸收和融合外来文化的时代。如此种种,使得魏晋南北朝堪称是继春秋战国之后,中国历史上第二次百家争鸣的时代,魏晋南北朝的历史本身独具魅力。

    三、“感悟性”的教研火种

    本次教研的信息多向、研讨深入、专家引领,使全体参与者深度参与了整个过程,并获得了富有启示性的观念和思想,对统编教材教学有了深刻认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都有力地促进了教师学科素养的提升。一次好的教研应该有中心、有重心、有核心、有灵魂,而不是面面俱到、事无巨细和漫无目的地展开,参与本次活动的教师感悟良多。

    (一)以歷史大概念为核心、可以使课程内容结构化,让历史贯通。如何认识“魏晋南北朝”这个时代,一直是很多中学老师深思而不得其要领的问题。活动后,南京市第六十六中学陶凯老师认为:“这场教研不仅仅是初高中衔接的教学研讨,更是从初中到大学的魏晋南北朝史教学研究的饕餮盛宴……让我们在混乱的三国两晋南北朝发展中找到了‘纲要教学的主线,收获了魏晋南北朝研究中使用的推演方法,感悟到魏晋南北朝乱之源、乱之实、乱中趋向统一,重新认识了三国两晋南北朝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南京市第三十九中学刘梦骁老师感到:“本次活动,让老师们看到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中关于魏晋南北朝部分的实例展示,又跳出了教材的范围,对那段历史有了更深层的了解。”宁海中学曾义青老师认识到“魏晋南北朝是一个分裂的时代;一个复杂的民族交融时代;一个结构特殊的社会;一个文化多元的时代”。

    (二)以主题引领,可以使课程内容情境化,凸显学科魅力,促进学科素养的落实。金陵汇文学校的戴伟老师认为王老师对课标、教材、教学目标和学情的分析,不仅关注到与高中教材进行对比、联结,还非常注重在大单元教学引领下对教材的整合和重构。通过细节、故事、情境让学生感受历史的温度,达到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素养的目标。南京市第十二中学范学君老师听完胡斌老师的讲述,感觉另一个世界的门被打开,直观看历史发展,朝代更迭如此清晰明了:黑暗、绝望、扭曲、杀戮是历史的无情和人性的丑陋;而当胡老师引导“想象另一种可能”,民族交融,思想解放,文化多元……也在悄然发生,茁壮成长。历史的奇妙性也展开了:在地域分裂中完成民族融合;在文化多元中又孕育着统一共识;在绝望处峰回路转……这就是历史的魅力啊!

    通过本次活动,我们深感:初中、高中、大学的历史学习是关联的,也是有机衔接与贯通的。高中历史教学既要考虑与初中历史的衔接,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发展打好基础,又要有助于学生的个性养成和未来的专业发展。教学也是一种学术性事业,需要教师迅速掌握新的信息,沉浸在自己专业领域的知识中。博耶指出,如果没有教学的学术功能,知识的连续性将中断,人类积累的知识就将面临被削弱的危险,“要给教学的学术以新的尊严和新的地位,以保学术之火不断燃烧”。①教师是实施教育的直接参与者,教师的素质决定了教育的质量以及人才的质量。作为中学一线教师,必须积极主动地调整和完善自身的综合素质,真正理解教材变化和学科思想,积极探索学科前沿与中学教学实践融合的路径和方式,坚持求真、求通的学术标准,这也许才是教师教学主动性的真正依归。

    【作者简介】陈红,江苏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南京市宁海中学教师。

    金波,中学高级教师,南京市第二十九中学初中部历史教师。

    【责任编辑:王雅贞】

相关文章!
  • 情境、主体、意识、理性

    新课程改革以来,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如有效教学理论、生本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念、“学习金字塔”理论等无不揭示

  • 第一次世界大战:20世纪历史的

    历史学家常常习惯于用时间作为坐标来表明历史的分期,这是历史学的特性使然。正是在时间的流淌中,时代的特性悄然发生着转换,尽管有时不

  • 为历史课赋予历史感

    何睦何智坚?眼关键词?演大众传媒,变迁,教学设计?眼中图分类号?演G63 ?眼文献标识码?演B ?眼文章编号?演0457-6241(2014)17-0052-07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