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科“教师教学用书”新功能初窥

关键词 教科书,教師教学用书,功能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0457-6241(2018)03-0035-05
对广大一线历史教师来说,“教师教学用书”是仅次于历史教科书的重要教学资源,早已是人手一册,人人必用。一般认为,“教师教学用书”的功能有以下三个:第一,揭示编写意图,剖析全书和各课的结构、内容等,帮助教师理解和把握教科书。第二,提出教学建议,供教师参考。第三,提供教学资料,以省教师检索查找之劳。近读与部编本历史教科书配套的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年7月第1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以下简称“历史七上教学用书”),笔者发现,除上述功能外,该书还有补充历史教科书不足、修正其某些差错的新功能。下举几例说明之。
例1:关于春秋争霸
部编本《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28页
一些强大的诸侯为取得优势,以“尊王攘夷”的名义进行征战,争夺霸主地位。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等先后称霸中原,号令诸侯。到了春秋末期,长江下游的吴国和越国也先后北上争霸。
“历史七上教学用书”第85~87页
(子目)诸侯争霸
晋文公:春秋时期晋国国君,公元前636年—前628年在位,政治家、外交家、春秋五霸之一。
楚庄王:(?—前591年)又称荆庄王,春秋时楚国国君……春秋五霸之一。
秦穆公:(?—前621年)又作秦缪公……在部分史料中被认定为春秋五霸之一。
点评:我国历史教学界和社会公众普遍认为,和“战国七雄”一样,“春秋五霸”也是中国人应该知道的历史常识。但遗憾的是,教科书本目未使用“春秋五霸”这一重要历史概念。不仅如此,因教科书在列出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和秦穆公四人之后,又说春秋末期吴国和越国也先后北上争霸,这就有让学生形成“春秋六霸”印象的可能。有鉴于此,“历史七上教学用书”的编写者在教学资源中三次使用“春秋五霸”这一概念,指出晋文公是“春秋五霸”之一、楚庄王是“春秋五霸”之一,部分史料还认定秦穆公为“春秋五霸”之一。有了这样的提示和补充,一些一线历史教师在课堂上会使用“春秋五霸”这一历史概念,有的老师可能还会介绍“春秋五霸”的两种说法。
例2:关于都江堰
部编本《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34页
公元前256年,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
都江堰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使堤防、分洪、排沙、控流等功效综合成为一个系统,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
“历史七上教学用书”第105页
都江堰
材料1:周灭后,秦孝文王以李冰为蜀守。①冰能知天文、地理……
——(晋)常璩:《华阳国志》卷三《蜀志》
材料2:建于公元前3世纪,位于四川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的都江堰,是中国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利工程,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2200多年来,至今仍发挥巨大效益,李冰治水,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不愧为文明世界的伟大杰作,造福人民的伟大水利工程。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4届世界
遗产委员会对都江堰的评价
评说:
1.关于都江堰修建时间
教科书将都江堰修建时间确定为公元前256年。借助材料,教学用书实际认为,修建时间为公元前3世纪,或者说战国时期、或大约在公元前256至前251年秦昭王末年。前者精准,后者模糊,但从史学的角度看,后者比前者更可信。
《史记》《汉书》均未记载都江堰修建时间。《华阳国志》给出的时间是“周灭后”。一般以公元前256年为“周灭”之年,但说都江堰此年建成,则难以成立。根据现有资料,我们无法确认这一年李冰出任蜀守。即令他此年出任蜀守,也不可能一年就建成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因为,考查、设计等准备工作需耗费时日,修建则是一较长过程。有的四川学者估计,仅凿开宝瓶口(都江堰进水口)可能花了8年时间,全堰建成时间则更长。诚然,1994年,因都江堰实际灌溉面积突破1000万亩,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和四川省人民政府曾联合举办盛大的都江堰建堰2250年庆典。①据此推算,都江堰建堰时间当为公元前256年。但这是后人因宣传需要而选定的“纪念时间”,不能作为确定都江堰建成时间的学术依据。总之,在资料不足的情况下,把都江堰建成时间“精准”地定在某一年是不科学的,而用模糊时间,如战国时期、战国后期、公元前3世纪、约公元前256至前251年、秦昭襄王时期、秦昭襄王末期等,则更为合理可信。四川史学研究者大多持此观点。如《四川历史辞典》“都江堰”条说:“秦昭襄王时,李冰为蜀守时建成。”②“李冰治水”条也说:“秦昭襄王时,李冰为蜀守……修筑了位于今灌县境内的岷江上游的举世闻名的都江堰。”③2017年,李冰被四川公众评为“四川十大历史名人”之一。主办者介绍说,李冰(约公元前3世纪):战国时代卓越的水利工程专家。秦昭襄王时期(前276—前251年)为蜀郡守主持设计和兴建都江堰。四川刊物新近刊出的《秦统一巴蜀的战略决策及其治蜀成效》一文写道:“李冰任蜀守的具体时间,大约在秦昭王三十年(前277年)……李冰任蜀守后,开创都江堰水利工程,穿凿广都盐井,需要花费很长时间,因此很可能延续到秦始皇九年(前238年)蜀守金接任止。”④从全国看,持此观点的学者也比比皆是。如沈起炜编著《中国历史大事年表》(古代)说:“蜀守李冰建都江堰约在秦昭王晚年。”⑤《中国农业技术发展简史》说:“这是秦昭王时期(公元前306—251年)时蜀守李冰领导人民在四川灌县兴建的。”⑥著名秦史专家林剑鸣著《秦史稿》写道:“秦昭王时,李冰为蜀守,为改变当地农业生产的落后面貌,决定治理岷江,修建都江堰。”⑦
综上所述可知,“历史七上教学用書”对都江堰修建时间的补充和订正,是有道理的,值得注意。
2.关于都江堰的特征
教科书对都江堰特征的介绍全面而详尽,应该是不错的,但有些内容观念陈旧、重点不突出的问题亦不能回避。有鉴于此,教师用书的编写者通过引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4届世界遗产大会的评价,实际上告诉广大师生,“无坝引水”是都江堰最重要的特征。这个补充非常重要,可以说,这是我们认识都江堰的关键。因为“无坝引水”,都江堰就区别于古今中外数不清的“筑坝引水”的水利工程;因为“无坝引水”,所以地震震不垮、洪水冲不垮、日本飞机炸不垮都江堰;因为“无坝引水”,都江堰就成为举世无双的生态型水利工程。在高度重视、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今天,讲授都江堰的特征一定要抓住“无坝引水”这一关键之点,注入天人合一、人地合一,人与自然(含河流)和谐发展的重要理念。
例3:关于汉武帝的“文治”与“武功”
部编本《中国历史》七上第54~57页
(子目)推恩令的实施
(子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子目)盐铁专卖
问题思考
汉武帝在位时,西汉王朝国力强盛,版图拓展。想一想:这与汉武帝强化中央权力有什么关系?
汉武帝从政治、思想、经济等方面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历史七上教学用书”第184页
对汉武帝的评价
材料1:太仆王舜、中垒校尉刘歆议曰:“……孝武皇帝愍中国罢劳,无安宁之时,乃遣大将军、骠骑将军……北攘匈奴、降昆邪十万之众,置五属国,起朔方以夺其肥饶之地……功业既定,乃封丞相为富民侯,以大安天下、富实百姓,其规抚可见……至今累世赖之。”
——(东汉)班固:《汉书》卷七十三《韦贤传》
材料2:臣光曰:孝武穷奢极欲,繁刑重敛,内侈宫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游无度。……晚而改过,顾托得人,此其所以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祸乎!”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十二
《汉纪十四》
[解读]汉武帝一开始就是一位备受争议的皇帝。材料1从汉武帝解决匈奴、南粤等问题以及开疆拓土的功业着眼,对其评价甚高。材料2表明后人对汉武帝穷兵黩武一面的批评,甚至把他和秦始皇相提并论。当然,对人物的评价,我们要采取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不可片面分析。
评说:史学界公认,雄才大略的汉武帝“武功”极盛,“文治”业绩也很突出。但从教材来看,部编本《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一课,从三个方面详细讲述了汉武帝“文治”的重大举措及其影响。而对“武功”则仅在辅栏中用“国力强盛,版图拓展”八个字带过。如此一来,以“武”为谥号的这位西汉著名皇帝,给学生留下的却是典型的“文”皇帝的印象。这不是真实的汉武帝。没有军事方面的重大举措,汉武帝怎能巩固大一统王朝?“历史七上教学用书”的编写者显然注意到这个问题,故特地在本课教学资源中安排“对汉武帝的评价”一条,用两则史料介绍汉武帝“外事四夷”(尤其是“北攘匈奴”)的基本情况及其深远影响,引导师生兼顾“文治”和“武功”两个方面,全面评价汉武帝。编写者提醒师生,评价历史人物,“不可片面分析”。此语有很强的针对性,意味深长。
例4:关于张仲景生平事迹
部编本《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69页
相关史事
张仲景曾任长沙太守。(下略)
“历史七上教学用书”第228页
[解读]张仲景(约150—219年),名机,南阳湟阳(今河南南阳)人,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称为“医圣”。
评说:“历史七上教学用书”对张仲景生平事迹的介绍比教科书详细很多,但让人感到意外的是,对教科书作为“史事”介绍的“张仲景曾任长沙太守”一事却只字不提。这是教学用书编写者的疏忽吗?笔者认为,显然不是,应该是有意回避。
因史料缺乏(《后汉书》《三国志》均无张仲景传),张仲景是否曾任长沙太守,我国学术界长期争论不止。1936年,上海国医公会出版《国医文献·张仲景特辑》,收入研究张仲景及其医学著述的文章30多篇(2008年,经林佳静等校点,该特辑改名为《张仲景及其著作考证》再版①)。在该书中,陆九芝的《张仲景传》、章太炎的《张仲景事状考》、黄谦的《医圣张仲景传》、郭象升的《张仲景姓名事迹考》等认为,张仲景“官至长沙太守”。他们的主要根据是《伤寒论序》所引《名医录》中有“张仲景,名机,南阳人,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等语。而洪贯之在《张仲景郡望生年之推测》中却说:“至其守长沙事,史传无考,仅查得建安三年,有长沙太守张羡率零陵桂阳二郡畔刘表(《后汉书·刘表传》)。羡卒,子怿嗣为长沙太守,刘表并之(《三国志·刘表传》),余无所得。岂羡者,即为仲景之别名耶?抑后人因羡机音声近似而误传,遂‘汉长沙守云云,补署于序文之末耶?况今《伤寒论序》文,究竟是仲景所撰,尚属疑问,迄今犹无确证,姑其存疑可矣。”这一争论延续到当代。《中国医学史略》的作者说:“《伤寒杂病论》自序的末尾曾有‘汉长沙太守南阳张机著的署名,但考当时长沙太守中并无张机之名,只有一个张羡也是南阳人,因而有人怀疑张机即是张羡。……张机张羡不可能是一个人。因此又有人否认张机作过长沙太守。总之关于这个问题的争论为时已久,双方均无确证,我们亦就无法探究了。”②为折中、调和两种不同说法,有的研究者便采用了“据传曾任长沙太守”的说法。③
鉴于如此复杂的情况,“历史七上教学用书”的编写者就回避了张仲景是否任长沙太守的问题。从一定意义上说,这也是对教科书的一种“修正”。
例5:关于十六国建立者
部编本《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81页
知识拓展
内迁的各族建立的政权频繁更替,先后有前赵、成汉、前凉、后赵、前燕、前秦、后燕、后秦、西秦、后凉、南凉、南燕、西凉、北凉、夏、北燕等十六国。
“历史七上教学用书”第266页
西晋灭亡后,内迁的各少数民族和中原地区的汉族先后建立了16个政权,统称十六国。
点评:十六国相关情况,如下表所示:
从上可知,教科书对十六国建立者所属民族的说明存在着明显的问题,那就是忽略了一个重要事实,即十六国并非均由“内迁的民族”建立,其中的前凉、西凉和北燕是汉族人建立的。④这一时期,“内迁的民族”是指内迁的游牧民族,亦即少数民族,汉族世居内地(中原),显然不属“内迁的民族”。教学用书纠正了这一差错,指出十六国由“内迁的各少数民族和中原地区的汉族先后建立”,是必要的。
以上几例说明,“历史七上教学用书”确有补充历史教科书的不足和纠正其个别差错的功能。这虽不是该书的主要功能,但却提升了自己的价值,必将为广大教师重视。历史教师教学用书的编写者以一线中学历史教师为主,他们为什么能发现并补充、订正由著名专家编写,并经审定的历史教科书的不足和差错呢?笔者认为,其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人无完人,书无完书,历史教科书出现一些问题,可以理解。第二,从时间顺序说,教科书定稿、出版在前,教师教学用书编写在后。一线教师在依据教科书编写教学用书过程中,字字推敲、句句斟酌,发现其个别问题,是很自然的事。第三,一线教师的过往教学经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成为其判定教科书有无问题、有什么问题、如何弥补等的珍贵“资本”。第四,一线历史教师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提高,为其进行审辨提供了“放大镜”和“显微镜。”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历史教师教学用书的编写者讲究说话艺术,一般不会公开指出历史教科书的不妥之处,因此,今后历史老师备课时要将历史教科书和历史教师教学用书对照起来认真阅读。凡遇两者说法不一时,要仔细比勘,择其正确者而从之。“尽信书不如无书”,无论是对历史教科书还是历史教师教学用书,都应如是。
【作者简介】冯一下,成都大学退休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史和历史教育学。
【责任编辑:王雅贞】
相关文章!
  • 情境、主体、意识、理性

    新课程改革以来,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如有效教学理论、生本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念、“学习金字塔”理论等无不揭示

  • 第一次世界大战:20世纪历史的

    历史学家常常习惯于用时间作为坐标来表明历史的分期,这是历史学的特性使然。正是在时间的流淌中,时代的特性悄然发生着转换,尽管有时不

  • 为历史课赋予历史感

    何睦何智坚?眼关键词?演大众传媒,变迁,教学设计?眼中图分类号?演G63 ?眼文献标识码?演B ?眼文章编号?演0457-6241(2014)17-0052-07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