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贡井盐采卤天车现状调查
李谷
摘 要:天车是自贡井盐生产中的重要设备,其核心功用是提取井下卤水,是极具代表性的井盐文化遗产。随着自贡城市建设的发展和盐业生产技术的改进,许多古老的天车已被拆毁或自然毁坏。为加强对天车的保护,本文结合实地调查,摸清了自贡现存天车的数量、分布及保存现状,并提出其保护建议。
关键词:自贡;天车;调查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864(2018)04—0076—06
自贡市是1986年由国务院颁布的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千年盐都”“恐龙之乡”“南国灯城”之称。早在东汉章帝年间(76—88),自贡已开始了井盐生产。自贡在近两千年的井盐生产过程中,孕育出独特的井盐文化,同时也留下了珍贵的井盐工业文化遗产及大量各历史时期的工业建筑。
天车,又叫作天车架,是井盐工业文化遗产,是自贡城市的宝贵精神财富,是珍贵的文化资源,也是重要的旅游资源。遗留下的天车建筑具有物质性、时代性、不可再生性、不可替代性、价值客观性、作用的永续性和公众性。因此,如何保护和利用好天车建筑,是自贡城市规划与文博工作者不断深入探讨和实践的重要课题。
一、调查背景与目的
天车是自贡盐场的一项伟大创造,是自贡井盐由人力采卤向畜力、动力采卤转变的重要标志。经历了漫长岁月的演变和发展,天车在自贡盐场拔地而起、耸立云天,成为自贡的一大奇观。天车形态简洁大方、高低错落、雄伟挺拔、参插云天、气势磅礴,体现了阳刚朝气之美。天车以其独特的造型、雄伟的气势成为盐都自贡的标志性建筑,在中国钻探科技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随着现代钻探技术的发展和采卤新工艺的应用,自贡古老的天车已完成其历史使命。自贡虽已不复昔日井架林立的壮观场景,但留存下来的天车依然铭记了先辈的才智和创造,反映了自贡井盐生产的发展历史,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自贡历史文化的标志。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遗迹保护状况,很大程度上体现了这座城市的文明程度。在城市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要正确处理现代化建设与历史文化保护工作之间的关系,充分尊重城市发展的历史,既要保证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又要保证城市历史文化遗迹不被破坏。
为进一步加强天车建筑的保护和利用,妥善处理自贡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建设之间的矛盾,笔者经过实地调研,摸清了自贡天车的遗存现状,通过相关分析研究,希望能寻求对其进行保护和利用的对策。
二、天车建筑的现状
天车建筑是制盐工业文明的物质载体,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有重大价值。天车建筑既是研究某一阶段自贡盐业历史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又是社会、文化变迁的历史见证,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其留存的历史信息,反映了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历程,丰富了城市景观,延续了城市文化。
(一)天车的遗存数量
目前,自贡遗存的天车建筑共有18座,均被颁定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按照文物保护级别和形成时间,本文将其分类如下:(1)按文物保护单位级别分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总计3处6座天车,占全市天车总数的33.33%。其中,燊海井和东源井各1座,吉成井盐作坊遗址(吉成井、裕成井、益生井、天成井)4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总计1处,占其总数的5.56%,即金流井1座天车。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总计11处,占其总数的61.11%。其中,源豐井、龙旺井、云蒸井、煜涌井、双成井、源通井、通灴井、宝隆井、新双盛井、小桥井、永二井各1座。(2)按形成时间分类:清乾隆年间1座,道光年间1座,咸丰年间4座,同治年间4座,光绪年间5座;民国时期2座;现代时期1座。
(二)天车的分布区域
天车建筑所处位置以及周围环境对其保护有一定的影响,从其所处位置来看,自流井区有4处,贡井区有6处,大安区有4处,沿滩区有1处。其具体情况为:自流井区现存小桥井、通灴井、宝隆井、新双盛井4座天车,贡井区现存源丰井、龙旺井、云蒸井、煜涌井、东源井、金流井6座天车,大安区现存燊海井、源通井、双成井、吉成井盐作坊遗址(吉成井、裕成井、益生井、天成井)7座天车,沿滩区现存永二井1座天车。
(三)天车概况
1.燊海井。燊海井位于大安区大安街道大街社区大安正街289号,始凿于清道光十三年(1833),见功于清道光十五年(1835),是一口兼产黑卤和天然气的深井。现存燊海井地面建筑于1984年在原址重建,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包括井口坝碓房、天车、大车房、机车房、井灶房(兼柜房),建筑均为穿斗木结构,依地形而建。盐井深1001.4米。天车为四大架结构,高18.3米。灶房1栋,尚有4口圆锅灶在生产花盐,天然气现由井外引入。燊海井在20世纪40年代末期,由王秋成先生经手管理。20世纪50年代公私合营后,燊海井归属大安新华制盐三厂长发灶管理,1988年1月被国务院颁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燊海井交由久大制盐公司进行旅游景区开发建设及管理。燊海井对于了解自贡井盐生产过程以及生产历史具有一定的价值。
2.东源井。东源井位于贡井区建设镇重滩村6组大塘山,凿于清咸丰年八年(1858),占地面积1606平方米。该井采用古代冲击式顿钻钻井技术开凿,井口直径为0.13米,井深949米。四脚木质井架高23.4米。井口装置为“?盆”结构,“?盆”上口直径1.66米,下口直径2.54米,为裸眼敞口。东源井建筑布局由东向西呈不规则长方形,从东起为碓房,面阔1间12.4米,进深1间14.1米。天车为六脚,高23.4米。过江房面阔1间7.3米,进深1间9.8米。机车房面阔1间11.8米,进深1间28.7米。机车房内电机1台,卷扬机2台。在机车房右侧还保留着原始的牛车(大车)房,面阔1间6.8米,进深1间11米。在碓房和过江房右侧(靠河岸)是柜房(遗址)。东源井在1892年开始投产,卤水和天然气同产,卤源为黑卤,曾日产天然气27000立方米,日产黑卤75立方米,历经百年生产不衰。至今,东源井仍产气和黑卤,保持着低压稳产高产。近两千年来,在自贡古盐场已开凿出的13000余口气卤井中,东源井生产时间最长、采气量最大,是中国现存盐井中仍在生产的最古老盐井,在井盐科技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3.吉成井盐作坊遗址。吉成井盐作坊遗址位于大安区龙井街道和大社区杨家冲上凤岭,由吉成井、裕成井、益生井、天成井4口盐井及附属生产设施组成,始凿于清咸丰、同治年间,占地面积为16667平方米。吉成井原名裕丰井,井深1108米,井径0.1米,天车高12米。裕成井原名裕顺井,井深1213米,井径0.0993米,天车高18米。益生井原名西江井,井深1018.8米,井径0.1008米,天车高13米。天成井开钻于1867年,1913年投产,井深1188米,井径0.107米,天车高11米。吉成井盐作坊遗址留存下来的这4口超千米深井、4座天车及灶房和盐仓等附属盐业生产设施,基本保存完整,是自贡市现存唯一的天车群,也是全国规模最大的井盐生产建筑群,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科研价值。
4.金流井。金流井位于贡井区艾叶镇竹林村1组五皇洞,凿于清咸丰七年(1857),占地面积为1000平方米。该井在清末民初逐渐停滞,1957年重新起复,采用提捞式取卤采气,原气卤同产,现尚在生产,只采气。现存六脚木质天车高38米,位居自贡市现有天车中第二高度。地炮台长4.5米,宽5米,高2米,坡度45度。天车下的碓房已被拆除,井口为裸眼敞口,井口径0.114米,底径0.142米,井深1365.48米。机车房面阔1间9米,进深1间17米。过江房面阔1间9米,进深1间5米。金流井是贡井古城区现存唯一尚在生产且保留着天车的一口盐井,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
5.源丰井。源丰井位于贡井区长土镇胜利路社区煤炭坝,凿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占地面积为1500平方米。该井1908年投产,气卤同产,以产气为主。四脚木质天车高36米,井口直径为0.25米,井深1295.25米,气层1188米~1191.28米,卤水层991.4米~992.17米,原日产气1万立方米。地炮台长3米、宽2.8米,坡度45度。现存50千瓦的卷扬机1台,4窝封闭桩。源丰井现仍以采气为主,用套管抽气,是贡井地区少有的超千米自喷取卤、套管自抽采气的深井,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
6.龙旺井。龙旺井位于贡井区长土镇罗石塔社区姚家山,钻于清同治四年(1866),占地面积800平方米。该井四周相邻均为盐井,与临海井、洪旺井等构成盐井群,为当年贡井地区较大的盐场。现存四脚天车高37.16米,机车房面阔1间13.5米,进深1间17.5米。存有55千瓦卷扬机车2台,封闭桩4窝,马槽辊子1个,长2.3米、宽2.2米。矮绳子1对、啄井辊子1个、车心1根、地炮台1个。井口地下设输气装置 盆。井口直径为0.14米,井深1189.16米,天然气层920米,卤水层890米。该井采用提捞方法采气卤。龙旺井生产技术工艺上至今仍保持着古代特色,所使用的气水分离、 盆采输气技术是重要的发明,拥有采、抽、烧成盐完整的一套生产工序。双台(鸳鸯)大型卷扬机车采卤抽气,生产排场之大,在贡井首属。此井的生产设施、工艺、场景在贡井均属首屈一指,具有较高的历史研究和文物价值。
7.云蒸井。云蒸井位于贡井区长土镇大坡村7组张家山,建于清代,占地面积800平方米。此井在20世纪80年代停产封井,拆除天车,2003年重建恢复,气卤同产,原日产天然气2500立方,日产卤50立方,提捞式采气卤。井身结构为石圈、钢制套管,地下设?盆输气装置,井口有石圈44个。井口直径0.143米,井深1335.52米,卤水层1113.1米,气层1170.35米。套管自抽采气,表套木竹14会、77.6米,外径约0.3米,内径约0.166米,钢套计311.8米。云蒸井是自贡地区20世纪90年代后第一口采用低压天然气开采技术实行老井挖潜的盐井,也是贡井为数不多的超千米深井,在技术革新和运用上具有较高的科研价值。
8.煜涌井。煜涌井位于贡井区长土镇长土街光明巷社区1组黄石坎,钻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1902年完钻投产,占地面积800平方米。井口直径为0.25米,四脚木质天车高18米,井深992.93米,气层为900米,卤水层780米。现存木质天车、机车房、电动机车、过江坝、车心和部分生产用房。机车间面阔1间8.1米,进深2间12.7米。车心1根高2.56米、直径0.025米。55千瓦的卷扬机1台,4窝湿气封闭桩。煜涌井历经百年生产不衰,是贡井盐场较早使用空压机采气、套管自抽的一口井,规模虽小,功能齐全。此井的生产设施、工艺场景在贡井地区的现存盐井中均较完好,具有一定的文物价值。
9.双成井。双成井位于大安区凤凰乡济公村西山公园内,开钻于清同治五年(1866),主产黄卤。现井深751米,井径0.14米,1958年起复,现仍日产低压气1500立方米左右。双成井现存生产场地占地面积100平方米,所附天车井架仍保持生产卤水时原状。天车通高19.8米,四柱立于100平方米的地表上。天车上天辊、四大柱、十字架、剪刀模均保存完好,各柱上铁扎略有黄锈,局部有些朽木条。双成井对反映自流井盐场盐业生产历史具有重要的价值。
10.源通井。源通井位于大安区大山铺镇新燕村(成渝高速旁),始凿于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一井三基占地面积大约6000平方米,井产黄卤。源通井现存生产建筑包括盐井1口、天车1座、机车房1栋、井灶房2栋、蓄卤池2处。井口坝占地面积50平方米,井径为0.176米。天车为四大夹木结构,高度22米,历经多次大修,于2009年失火烧毁天车顶部,造成天车局部坍塌。机车房位于井口西南側26米处,建于民国时期,建筑面积200平方米,砖混结构,房内尚存电动卷扬机水泥机座一处。灶房2间,1958年兴建,位于井口西侧80米处,砖混结构,建筑面积约300平方米,灶房内尚存圆锅灶灶台8处,曾使用天然气烧盐。蓄卤池2处,1958年新建,位于井口西南侧13米处,占地面积大约30平方米。源通井原为王四德堂祖传地基,由梁三合堂经办开凿,自1898年生产至抗战前停产,又于抗战时期的1939年12月起复,并于1940年3月复淘见功,20世纪70年代因卤源枯竭而停废。
11.通灴井。通灴井位于自流井區郭家垇街路边井社区火井沱,开钻于1923年,完钻于1928年,坐东北向西南。其占地面积约400平方米,井深1062米,井径0.2米,天车高15米,为四脚天车。天车上有2根正柱、2根支杆、1对矮乘、4窝封篾、1个天辊、1个地辊、1个啄井辊。现灶房、车房已损毁,井内仍产气。通灴井是自贡盐场留下的珍贵文物,具有较高的文化、科学价值。
12.宝隆井。宝隆井位于自流井区郭街街道火井沱社区10组,开钻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7),完钻于民国二年(1913),坐南向北,占地面积共789平方米。现存遗址由盐井、天车、柜房及车房组成,其中盐井深1052米,井径0.12米。天车为四脚天车,由2根正脚、2根支杆、2根撑弓、4窝封篾及1个天辊组成,高15米。柜房与车房均为穿斗式结构、小青瓦的屋面和木制的门窗。柜房现存5间房屋,建筑面积269平方米,面阔3间15.3米,进深17.6米。车房现存11间房屋,占地面积520平方米,面阔5间26米,进深20.3米。宝龙井是盐场留下的珍贵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文化、科学价值。
13.新双盛井。新双盛井位于自流井区郭街街道大来井社区土地坡12组东碳厂内,开钻于1933年6月,完钻于1936年6月,坐西南向东北,占地面积约600平方米。新双盛井井深1033米,井径0.19米。天车高11米,四脚天车,2根正脚,2根支杆,矮乘1对,6窝封篾,1个天辊,2个地辊,其中1个为罗盘辊,2个地炮台,1个机车房,45千瓦卷扬机1台。2005年,该井得到修缮,现每日仍产气3500立方米。新双盛井是自贡盐场留下的珍贵文物,具有较高的文化、科学价值。
14.小桥井。小桥井位于自流井区新街街道小桥井社区,始凿于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坐北向南。原井深304.92米,井口径0.1452米,固井楠竹导管直径0.4934米。天车为木结构,四脚,高9.6米。此井至今基本保留了清代的井型,是小口径天然气井中的杰出代表,是自贡现存最早的盐井,亦是自贡盐业和中国井盐发展的历史见证,体现了“千年盐都”的历史文化价值,反映了以天车为代表的城市历史记忆,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
15.永二井。永二井位于沿滩区兴隆镇留永村6组,始凿于1968年10月,占地面积1186平方米。该井采用提捞式取卤采气,气卤同产,现尚在生产,以产气为主。现存五脚木质天车1架,高39米,位居自贡市现有天车中第一高度。地炮台长4.5米,宽5米,高2米,坡度45度。天车下的碓房已拆除,井口为气卤管封闭,井深940.21米。机车房1间,面阔11.7米,进深12.7米。过江房1间,面阔11.7米,进深6.7米。永二井是自贡地区尚在生产且保留着天车的一口盐井,具有一定的文物价值。
三、天车建筑的保存状况分析
笔者通过调查认为,天车是自贡在井盐生产过程中,以物质形态遗留下来的井盐工业文化遗产,具有历史、科学、艺术、文化、社会等价值。现存天车具有时代特征和工业风貌特色,继承了城市空间集体记忆和情感联系,承载了公众认同和地域归属感,反映了城市历史风貌和厚重历史文化内涵。天车建筑本体尚存、建筑结构相对完整。
通过实地调查和分析,天车建筑的整体保护对象应包括:天车井架及附属构筑物;天车井口及地面设施;盐井及地下构筑物;井盐生产机器设备;传统井盐钻井及修治井工具;传统采卤和输卤传送设施设备;传统采气和输气传送设施设备;井盐生产作坊及附属建筑物。
通过考察,笔者发现自贡现存天车的保护利用存在以下两大突出问题。
其一,文物保护级别高的比级别低的天车建筑保存状况好。其原因主要是:第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级别较高,各级政府和文物部门比较重视,保护、开发和利用都比较规范。而且,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般都是由县级、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上升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往往是保护较好、价值较大的天车建筑申报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所以其保存状况较好。第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经费比县级、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有保障。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可以从国家文物局申请到维护和修缮经费,而且按照相关规定,地方政府要提供相应的配套经费,所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天车建筑一般可以得到及时修缮并进行科学开发利用。如燊海井、东源井、吉成井盐作坊遗址的天车建筑保护得最好。
其二,文物部门管理的比企业管理的天车建筑保存状况好。其原因主要是:一方面,自贡市文物保护部门重视天车建筑的保护,历年来用于修缮的经费也较多。而企业管理的天车建筑处于生产状态时,还可以适当地得到修缮,停止生产或者是闲置状态时,维修经费便得不到保障。另一方面,自贡市重要天车建筑纳入城市旅游景点的,如燊海井、东源井、吉成井盐作坊遗址等,通过“以旅养文”的方式,修缮资金可得到一定的保障。
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自贡市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尤其应加强对县级、市级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天车本体,及其相关附属物、构筑物的整体性保护;同时,积极探索文物保护利用的新路径,通过“以旅养文”“以文养文”等方式,保护利用和传承好极其珍贵的天车建筑遗产。
(责任编辑:王放兰)
Abstract: The wooden derrick is a kind of important equipment in the production of well salt in Zigong. It is a representative well salt cultural heritage and its core function is to extract the underground brin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Zigong city and the improvement of salt production technology, many ancient wooden derricks have been demolished or destroyed naturally. In order to strengthen the protection of wooden derricks, this paper combines the field investigation to find out the quantity, distribution and preservation status of the existing wooden derricks in Zigong, and proposes its protection ideas.
Key words: Zigong; wooden derrick; investigation
摘 要:天车是自贡井盐生产中的重要设备,其核心功用是提取井下卤水,是极具代表性的井盐文化遗产。随着自贡城市建设的发展和盐业生产技术的改进,许多古老的天车已被拆毁或自然毁坏。为加强对天车的保护,本文结合实地调查,摸清了自贡现存天车的数量、分布及保存现状,并提出其保护建议。
关键词:自贡;天车;调查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864(2018)04—0076—06
自贡市是1986年由国务院颁布的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千年盐都”“恐龙之乡”“南国灯城”之称。早在东汉章帝年间(76—88),自贡已开始了井盐生产。自贡在近两千年的井盐生产过程中,孕育出独特的井盐文化,同时也留下了珍贵的井盐工业文化遗产及大量各历史时期的工业建筑。
天车,又叫作天车架,是井盐工业文化遗产,是自贡城市的宝贵精神财富,是珍贵的文化资源,也是重要的旅游资源。遗留下的天车建筑具有物质性、时代性、不可再生性、不可替代性、价值客观性、作用的永续性和公众性。因此,如何保护和利用好天车建筑,是自贡城市规划与文博工作者不断深入探讨和实践的重要课题。
一、调查背景与目的
天车是自贡盐场的一项伟大创造,是自贡井盐由人力采卤向畜力、动力采卤转变的重要标志。经历了漫长岁月的演变和发展,天车在自贡盐场拔地而起、耸立云天,成为自贡的一大奇观。天车形态简洁大方、高低错落、雄伟挺拔、参插云天、气势磅礴,体现了阳刚朝气之美。天车以其独特的造型、雄伟的气势成为盐都自贡的标志性建筑,在中国钻探科技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随着现代钻探技术的发展和采卤新工艺的应用,自贡古老的天车已完成其历史使命。自贡虽已不复昔日井架林立的壮观场景,但留存下来的天车依然铭记了先辈的才智和创造,反映了自贡井盐生产的发展历史,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自贡历史文化的标志。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遗迹保护状况,很大程度上体现了这座城市的文明程度。在城市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要正确处理现代化建设与历史文化保护工作之间的关系,充分尊重城市发展的历史,既要保证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又要保证城市历史文化遗迹不被破坏。
为进一步加强天车建筑的保护和利用,妥善处理自贡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建设之间的矛盾,笔者经过实地调研,摸清了自贡天车的遗存现状,通过相关分析研究,希望能寻求对其进行保护和利用的对策。
二、天车建筑的现状
天车建筑是制盐工业文明的物质载体,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有重大价值。天车建筑既是研究某一阶段自贡盐业历史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又是社会、文化变迁的历史见证,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其留存的历史信息,反映了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历程,丰富了城市景观,延续了城市文化。
(一)天车的遗存数量
目前,自贡遗存的天车建筑共有18座,均被颁定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按照文物保护级别和形成时间,本文将其分类如下:(1)按文物保护单位级别分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总计3处6座天车,占全市天车总数的33.33%。其中,燊海井和东源井各1座,吉成井盐作坊遗址(吉成井、裕成井、益生井、天成井)4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总计1处,占其总数的5.56%,即金流井1座天车。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总计11处,占其总数的61.11%。其中,源豐井、龙旺井、云蒸井、煜涌井、双成井、源通井、通灴井、宝隆井、新双盛井、小桥井、永二井各1座。(2)按形成时间分类:清乾隆年间1座,道光年间1座,咸丰年间4座,同治年间4座,光绪年间5座;民国时期2座;现代时期1座。
(二)天车的分布区域
天车建筑所处位置以及周围环境对其保护有一定的影响,从其所处位置来看,自流井区有4处,贡井区有6处,大安区有4处,沿滩区有1处。其具体情况为:自流井区现存小桥井、通灴井、宝隆井、新双盛井4座天车,贡井区现存源丰井、龙旺井、云蒸井、煜涌井、东源井、金流井6座天车,大安区现存燊海井、源通井、双成井、吉成井盐作坊遗址(吉成井、裕成井、益生井、天成井)7座天车,沿滩区现存永二井1座天车。
(三)天车概况
1.燊海井。燊海井位于大安区大安街道大街社区大安正街289号,始凿于清道光十三年(1833),见功于清道光十五年(1835),是一口兼产黑卤和天然气的深井。现存燊海井地面建筑于1984年在原址重建,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包括井口坝碓房、天车、大车房、机车房、井灶房(兼柜房),建筑均为穿斗木结构,依地形而建。盐井深1001.4米。天车为四大架结构,高18.3米。灶房1栋,尚有4口圆锅灶在生产花盐,天然气现由井外引入。燊海井在20世纪40年代末期,由王秋成先生经手管理。20世纪50年代公私合营后,燊海井归属大安新华制盐三厂长发灶管理,1988年1月被国务院颁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燊海井交由久大制盐公司进行旅游景区开发建设及管理。燊海井对于了解自贡井盐生产过程以及生产历史具有一定的价值。
2.东源井。东源井位于贡井区建设镇重滩村6组大塘山,凿于清咸丰年八年(1858),占地面积1606平方米。该井采用古代冲击式顿钻钻井技术开凿,井口直径为0.13米,井深949米。四脚木质井架高23.4米。井口装置为“?盆”结构,“?盆”上口直径1.66米,下口直径2.54米,为裸眼敞口。东源井建筑布局由东向西呈不规则长方形,从东起为碓房,面阔1间12.4米,进深1间14.1米。天车为六脚,高23.4米。过江房面阔1间7.3米,进深1间9.8米。机车房面阔1间11.8米,进深1间28.7米。机车房内电机1台,卷扬机2台。在机车房右侧还保留着原始的牛车(大车)房,面阔1间6.8米,进深1间11米。在碓房和过江房右侧(靠河岸)是柜房(遗址)。东源井在1892年开始投产,卤水和天然气同产,卤源为黑卤,曾日产天然气27000立方米,日产黑卤75立方米,历经百年生产不衰。至今,东源井仍产气和黑卤,保持着低压稳产高产。近两千年来,在自贡古盐场已开凿出的13000余口气卤井中,东源井生产时间最长、采气量最大,是中国现存盐井中仍在生产的最古老盐井,在井盐科技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3.吉成井盐作坊遗址。吉成井盐作坊遗址位于大安区龙井街道和大社区杨家冲上凤岭,由吉成井、裕成井、益生井、天成井4口盐井及附属生产设施组成,始凿于清咸丰、同治年间,占地面积为16667平方米。吉成井原名裕丰井,井深1108米,井径0.1米,天车高12米。裕成井原名裕顺井,井深1213米,井径0.0993米,天车高18米。益生井原名西江井,井深1018.8米,井径0.1008米,天车高13米。天成井开钻于1867年,1913年投产,井深1188米,井径0.107米,天车高11米。吉成井盐作坊遗址留存下来的这4口超千米深井、4座天车及灶房和盐仓等附属盐业生产设施,基本保存完整,是自贡市现存唯一的天车群,也是全国规模最大的井盐生产建筑群,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科研价值。
4.金流井。金流井位于贡井区艾叶镇竹林村1组五皇洞,凿于清咸丰七年(1857),占地面积为1000平方米。该井在清末民初逐渐停滞,1957年重新起复,采用提捞式取卤采气,原气卤同产,现尚在生产,只采气。现存六脚木质天车高38米,位居自贡市现有天车中第二高度。地炮台长4.5米,宽5米,高2米,坡度45度。天车下的碓房已被拆除,井口为裸眼敞口,井口径0.114米,底径0.142米,井深1365.48米。机车房面阔1间9米,进深1间17米。过江房面阔1间9米,进深1间5米。金流井是贡井古城区现存唯一尚在生产且保留着天车的一口盐井,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
5.源丰井。源丰井位于贡井区长土镇胜利路社区煤炭坝,凿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占地面积为1500平方米。该井1908年投产,气卤同产,以产气为主。四脚木质天车高36米,井口直径为0.25米,井深1295.25米,气层1188米~1191.28米,卤水层991.4米~992.17米,原日产气1万立方米。地炮台长3米、宽2.8米,坡度45度。现存50千瓦的卷扬机1台,4窝封闭桩。源丰井现仍以采气为主,用套管抽气,是贡井地区少有的超千米自喷取卤、套管自抽采气的深井,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
6.龙旺井。龙旺井位于贡井区长土镇罗石塔社区姚家山,钻于清同治四年(1866),占地面积800平方米。该井四周相邻均为盐井,与临海井、洪旺井等构成盐井群,为当年贡井地区较大的盐场。现存四脚天车高37.16米,机车房面阔1间13.5米,进深1间17.5米。存有55千瓦卷扬机车2台,封闭桩4窝,马槽辊子1个,长2.3米、宽2.2米。矮绳子1对、啄井辊子1个、车心1根、地炮台1个。井口地下设输气装置 盆。井口直径为0.14米,井深1189.16米,天然气层920米,卤水层890米。该井采用提捞方法采气卤。龙旺井生产技术工艺上至今仍保持着古代特色,所使用的气水分离、 盆采输气技术是重要的发明,拥有采、抽、烧成盐完整的一套生产工序。双台(鸳鸯)大型卷扬机车采卤抽气,生产排场之大,在贡井首属。此井的生产设施、工艺、场景在贡井均属首屈一指,具有较高的历史研究和文物价值。
7.云蒸井。云蒸井位于贡井区长土镇大坡村7组张家山,建于清代,占地面积800平方米。此井在20世纪80年代停产封井,拆除天车,2003年重建恢复,气卤同产,原日产天然气2500立方,日产卤50立方,提捞式采气卤。井身结构为石圈、钢制套管,地下设?盆输气装置,井口有石圈44个。井口直径0.143米,井深1335.52米,卤水层1113.1米,气层1170.35米。套管自抽采气,表套木竹14会、77.6米,外径约0.3米,内径约0.166米,钢套计311.8米。云蒸井是自贡地区20世纪90年代后第一口采用低压天然气开采技术实行老井挖潜的盐井,也是贡井为数不多的超千米深井,在技术革新和运用上具有较高的科研价值。
8.煜涌井。煜涌井位于贡井区长土镇长土街光明巷社区1组黄石坎,钻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1902年完钻投产,占地面积800平方米。井口直径为0.25米,四脚木质天车高18米,井深992.93米,气层为900米,卤水层780米。现存木质天车、机车房、电动机车、过江坝、车心和部分生产用房。机车间面阔1间8.1米,进深2间12.7米。车心1根高2.56米、直径0.025米。55千瓦的卷扬机1台,4窝湿气封闭桩。煜涌井历经百年生产不衰,是贡井盐场较早使用空压机采气、套管自抽的一口井,规模虽小,功能齐全。此井的生产设施、工艺场景在贡井地区的现存盐井中均较完好,具有一定的文物价值。
9.双成井。双成井位于大安区凤凰乡济公村西山公园内,开钻于清同治五年(1866),主产黄卤。现井深751米,井径0.14米,1958年起复,现仍日产低压气1500立方米左右。双成井现存生产场地占地面积100平方米,所附天车井架仍保持生产卤水时原状。天车通高19.8米,四柱立于100平方米的地表上。天车上天辊、四大柱、十字架、剪刀模均保存完好,各柱上铁扎略有黄锈,局部有些朽木条。双成井对反映自流井盐场盐业生产历史具有重要的价值。
10.源通井。源通井位于大安区大山铺镇新燕村(成渝高速旁),始凿于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一井三基占地面积大约6000平方米,井产黄卤。源通井现存生产建筑包括盐井1口、天车1座、机车房1栋、井灶房2栋、蓄卤池2处。井口坝占地面积50平方米,井径为0.176米。天车为四大夹木结构,高度22米,历经多次大修,于2009年失火烧毁天车顶部,造成天车局部坍塌。机车房位于井口西南側26米处,建于民国时期,建筑面积200平方米,砖混结构,房内尚存电动卷扬机水泥机座一处。灶房2间,1958年兴建,位于井口西侧80米处,砖混结构,建筑面积约300平方米,灶房内尚存圆锅灶灶台8处,曾使用天然气烧盐。蓄卤池2处,1958年新建,位于井口西南侧13米处,占地面积大约30平方米。源通井原为王四德堂祖传地基,由梁三合堂经办开凿,自1898年生产至抗战前停产,又于抗战时期的1939年12月起复,并于1940年3月复淘见功,20世纪70年代因卤源枯竭而停废。
11.通灴井。通灴井位于自流井區郭家垇街路边井社区火井沱,开钻于1923年,完钻于1928年,坐东北向西南。其占地面积约400平方米,井深1062米,井径0.2米,天车高15米,为四脚天车。天车上有2根正柱、2根支杆、1对矮乘、4窝封篾、1个天辊、1个地辊、1个啄井辊。现灶房、车房已损毁,井内仍产气。通灴井是自贡盐场留下的珍贵文物,具有较高的文化、科学价值。
12.宝隆井。宝隆井位于自流井区郭街街道火井沱社区10组,开钻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7),完钻于民国二年(1913),坐南向北,占地面积共789平方米。现存遗址由盐井、天车、柜房及车房组成,其中盐井深1052米,井径0.12米。天车为四脚天车,由2根正脚、2根支杆、2根撑弓、4窝封篾及1个天辊组成,高15米。柜房与车房均为穿斗式结构、小青瓦的屋面和木制的门窗。柜房现存5间房屋,建筑面积269平方米,面阔3间15.3米,进深17.6米。车房现存11间房屋,占地面积520平方米,面阔5间26米,进深20.3米。宝龙井是盐场留下的珍贵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文化、科学价值。
13.新双盛井。新双盛井位于自流井区郭街街道大来井社区土地坡12组东碳厂内,开钻于1933年6月,完钻于1936年6月,坐西南向东北,占地面积约600平方米。新双盛井井深1033米,井径0.19米。天车高11米,四脚天车,2根正脚,2根支杆,矮乘1对,6窝封篾,1个天辊,2个地辊,其中1个为罗盘辊,2个地炮台,1个机车房,45千瓦卷扬机1台。2005年,该井得到修缮,现每日仍产气3500立方米。新双盛井是自贡盐场留下的珍贵文物,具有较高的文化、科学价值。
14.小桥井。小桥井位于自流井区新街街道小桥井社区,始凿于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坐北向南。原井深304.92米,井口径0.1452米,固井楠竹导管直径0.4934米。天车为木结构,四脚,高9.6米。此井至今基本保留了清代的井型,是小口径天然气井中的杰出代表,是自贡现存最早的盐井,亦是自贡盐业和中国井盐发展的历史见证,体现了“千年盐都”的历史文化价值,反映了以天车为代表的城市历史记忆,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
15.永二井。永二井位于沿滩区兴隆镇留永村6组,始凿于1968年10月,占地面积1186平方米。该井采用提捞式取卤采气,气卤同产,现尚在生产,以产气为主。现存五脚木质天车1架,高39米,位居自贡市现有天车中第一高度。地炮台长4.5米,宽5米,高2米,坡度45度。天车下的碓房已拆除,井口为气卤管封闭,井深940.21米。机车房1间,面阔11.7米,进深12.7米。过江房1间,面阔11.7米,进深6.7米。永二井是自贡地区尚在生产且保留着天车的一口盐井,具有一定的文物价值。
三、天车建筑的保存状况分析
笔者通过调查认为,天车是自贡在井盐生产过程中,以物质形态遗留下来的井盐工业文化遗产,具有历史、科学、艺术、文化、社会等价值。现存天车具有时代特征和工业风貌特色,继承了城市空间集体记忆和情感联系,承载了公众认同和地域归属感,反映了城市历史风貌和厚重历史文化内涵。天车建筑本体尚存、建筑结构相对完整。
通过实地调查和分析,天车建筑的整体保护对象应包括:天车井架及附属构筑物;天车井口及地面设施;盐井及地下构筑物;井盐生产机器设备;传统井盐钻井及修治井工具;传统采卤和输卤传送设施设备;传统采气和输气传送设施设备;井盐生产作坊及附属建筑物。
通过考察,笔者发现自贡现存天车的保护利用存在以下两大突出问题。
其一,文物保护级别高的比级别低的天车建筑保存状况好。其原因主要是:第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级别较高,各级政府和文物部门比较重视,保护、开发和利用都比较规范。而且,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般都是由县级、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上升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往往是保护较好、价值较大的天车建筑申报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所以其保存状况较好。第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经费比县级、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有保障。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可以从国家文物局申请到维护和修缮经费,而且按照相关规定,地方政府要提供相应的配套经费,所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天车建筑一般可以得到及时修缮并进行科学开发利用。如燊海井、东源井、吉成井盐作坊遗址的天车建筑保护得最好。
其二,文物部门管理的比企业管理的天车建筑保存状况好。其原因主要是:一方面,自贡市文物保护部门重视天车建筑的保护,历年来用于修缮的经费也较多。而企业管理的天车建筑处于生产状态时,还可以适当地得到修缮,停止生产或者是闲置状态时,维修经费便得不到保障。另一方面,自贡市重要天车建筑纳入城市旅游景点的,如燊海井、东源井、吉成井盐作坊遗址等,通过“以旅养文”的方式,修缮资金可得到一定的保障。
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自贡市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尤其应加强对县级、市级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天车本体,及其相关附属物、构筑物的整体性保护;同时,积极探索文物保护利用的新路径,通过“以旅养文”“以文养文”等方式,保护利用和传承好极其珍贵的天车建筑遗产。
(责任编辑:王放兰)
Abstract: The wooden derrick is a kind of important equipment in the production of well salt in Zigong. It is a representative well salt cultural heritage and its core function is to extract the underground brin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Zigong city and the improvement of salt production technology, many ancient wooden derricks have been demolished or destroyed naturally. In order to strengthen the protection of wooden derricks, this paper combines the field investigation to find out the quantity, distribution and preservation status of the existing wooden derricks in Zigong, and proposes its protection ideas.
Key words: Zigong; wooden derrick; investig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