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误区中重构对“板块教学”的再认识

    [关键词]板块教学,教材子目,整合构建,单元意识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7-6241(2020)15-0059-06

    关于“板块教学”,山东省济宁市教科院邓继民老师曾进行严谨的定义,即“将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价及教学过程进行科学整合。使整节课呈‘板块状分布,每个板块既成一体,又密切关联,由一条清晰的教学主线贯穿始终,在循序渐进中层层深入,使教学精细化、高效化、个性化”。①简而言之就是对教材内容进行资源开发、整合构建。从老师们有意识的尝试到专家明晰化的引领,从优质课公开课的精彩亮相到常态课的实践探索,应该说“板块教学”已经成为初中历史教学的主流模式。在威海市进行的初中历史年度优课资源评选中,30节优课老师们全部采用板块教学的方式,体现了教师教材教学化过程中的深度思考,而不是“搬家式”教教材的旧疾沉疴,这是历史教学向学科本质回归探索中的可喜现象。但通过对30节教学实录的观摩发现,教学中存在对“板块教学”的实质认识不到位的问题,需要反思改进,从而更加完善丰富教学认识。

    关于“板块教学”认知上存在的问题,从教学中存在的误区即可看出。如生搬硬套教学内容拼凑板块,或对部分子目以再命名的形式来呈现板块,等等。下面将详细展开,对各个误区以案例的形式做分析,以发现问题所在。

    (一)板块主题不是对子目的重新命名

    初中历史统编版教材每课多为三个子目编排,三个子目多按时序性标准呈现历史事件的因果发展,如“鸦片战争”一课分为:“鸦片战争与林则徐禁烟”(背景)——“英国发动侵略战争”(过程)——“《南京条约》的签订”(结果)。也有以专题并列式呈现一节课主题结构,如“正面战场的抗战”分为:“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第三次长沙会战”。这两种编排方式都体现了历史事件发生发展的规律,也符合对事物的认识特征,因此教材本身就是很好的“板块”,但照本宣科似乎无法体现“板块教学”的价值与意义,于是对子目题目进行重新命名就成了很多老师实施“板块教学”的变身捷径。固然教材中子目侧重体现关键事件或历史现象,缺乏站在整体角度呈现事件的性质与彼此联系,但这就是教材留给教师自主教学的余地——“红线串珠,整体构建”。如果重新命名子目名称能够体现子目内容的实质,反映出子目之间的关联,也称得上“科学整合”,但实践中往往走入“标题党”的误区,造成“只重题目,不见本质,缺乏关联”的现象。以四例说明。

    一为“不明所以型”。我们来看这一课的板块命名:“民族复兴,黄粱一梦”“炎黄子孙,众志成城”“丰功伟绩,薪火相传”。初看题目非常有文采,辞藻对仗工整,历史格局高大。再看,从题目中根本读不出本课的教学主题,无法明了教学内容,这种命名似乎放在任何一场反侵略的战争或革命运动中都可适用。其实这个标题对应的是“五四运动”一课教材四个子目:“五四运动的爆发”“五四运动的扩大”“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教师过于追求板块题目的华丽辞藻,却忽视了历史事件本身的特质,反而不及教材表述清晰。

    二为“重复附加型”。如“正面战场”一课板块设计为“血战台儿庄——枪火聚风雷”“保卫大武汉——万古铸丰碑”“激战在长沙——扬我中华魂”。标题前半部保留了教材子目,后半部分增加了教师的解读,但是细看三处附加标题,其实意思是一样的,随机安放都可,或只用一处表达同样能反映其意义。同样是这课的三个子目,有这样设计板块的:“兵哀者胜——台儿庄战役”“守武汉而不战于武汉——武汉会战”“撼山易,撼岳将军难——长沙会战”。此设计依然保留教材子目题目,标题附加部分虽非工整对仗,但能概括出每一场抗战的特点,这就不是简单的重复附加,而是各有风格的点睛添彩。

    三为“牵强附会型”。如“战国时期社会变化”一课,教材分为三个子目“战国七雄”“商鞅变法”“造福千秋的都江堰”,从地域空间、社会性质、民生发展三个方面阐释了战国时期的变化,教师也有意识抓住“大变革的时代”这一主旨立意,并根据主题思想对子目标题进行重新命名,但出现了为附会主题而拼凑标题的现象。例如,“激昂裂变的岁月——战国七雄”“变法图强的时代——商鞅变法”“精巧变创的伟岸——都江堰”。这一例中,为体现“变”字,教师用了“激昂裂变”“精巧变创”的词汇,这些词汇既有刻意造词之嫌,又无法体现史实的本质特征,且教学对象是初一学生,对这些词汇的理解虽说不上艰涩,但不流畅,倒不如“兼并战争变七雄”“商鞅变法秦强大”“成都平原变天府”这种设计来的直白易懂。再如本课一例设计为“新旧更替生强梦”“力主创新统一梦”“造福千秋发展梦”。这一例标题则反映出当下存在的一种教学态势,就是无论教学主题是否吻合,一味向“中国梦”“新时代”“主旋律”去附会,似乎只有这些意涵才能体现教材立意的拔高,实现历史的教育意义。中国梦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中国近现代史多篇单元课时确实能够体现中华民族“追梦筑梦圆梦”的历程,但就战国七雄、都江堰而言,无论如何都与梦想相去甚远,所以极为不妥。

    四为“理解偏差型”。此类标题并不多见,但出现即为较大的失误,不仅无法达成教学目标,且对学生的思想引领也存在教育偏差。如“正面战场”一课,有标题设计为“浴血抗战——台儿庄战役”“消极避战——武汉会战”“气贯长虹——长沙会战”。其中对武汉会战性质定义为消极避战,这一理解与真实的历史发生、教材对此部分内容的叙述、本课时的增设意图、教材编写的思路都是极为不符的,所以教师一定要慎重理解教材,真正读懂历史,才能教授学生正确的认知。

    (二)板块设计不是必须进行教材重构

    與上述所提板块教学是子目重新命名的情况相反,有老师对“板块教学”的认识是,不破不立,要实施“板块教学”,必须要打破教材原有的结构进行重新整合,做出新颖别致地处理与组织,似乎只有这样才能体现教师对教材理解的独特视角,显示板块教学模式的优越先进。所以在实践的操作中,无论科学与否,生硬地将教材进行板块分割或添加,反而不及教材原本清晰的历史脉络、生动的叙事。

    例如,“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一课,教材分为两个子目:“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和“同盟会与三民主义”,介绍了辛亥革命之前孙中山的“先行”活动。很多教师认为教材两个子目无法很好地展现本课内容,于是进行了板块分解。如这篇设计:“一个华侨中的革命团体”“一个知识界的革命思潮”“一个聚众志的革命政党”,分别对应的内容为“兴中会的成立”“民族民主思想的传播”“同盟会的成立”。这篇设计存在三个问题:一是从板块阅读上很难体现历史的时序性,而教材中孙中山个人的少年期、青年期、成熟期则以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而很好体现了核心素养之时空观念;二是割裂教材本身科学的板块设计,民族民主思想的传播、华兴会等革命团体的成立是同盟会成立的基础,不可分割,将其生硬分成两个板块,就打破了叙事的完整性;三是脱离“一字”式板块设计小切口见大视野的思路,如一位老师曾执教鲁教版“汉与匈奴的和战”一课,有“一封塞外来信——汉初的屈辱和亲”“一封中原战书——汉武帝时对匈奴的战争”“一片匈奴瓦当——昭君出塞”的设计,就是由细节切入,往宏观叙事。但本课设计的“一个”重点放在了时代的政治大思潮中,忽视了小切口——教材中那些关于汉武帝这一人物的生动故事,而这恰恰是对中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培养最好的切入点。

    再如“青铜器与甲骨文”一课,教材分为两个子目:“青铜器的高超工艺”和“甲骨文的造字特点”,有设计在此基础上增加了一个板块“文明交流与文明互鉴”。增加的这一板块,是教师原创的一段诗朗诵,大意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构想,为人类发展进步的美好未来提供了中国智慧,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这一对教材补充的部分,确实与时政联系紧密,但与授课主题没有关联,生硬强加,适得其反。在板块教学设计中,有与上述现象类似的表现就是将教材中提及的历史事件的影响、意义单独作为一个板块呈现,且板块表达形式较为单一,仅是精神的一种弘扬。如“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一课,对马克思主义的意义,就有不同的板块表达,像“一份永恒的信念”“精神永存——人间正道是沧桑”这种板块添加与教材内容有关联,但是教学组织中是作为单独一个板块呈现、强调其重要性,还是在板块教学过程中引导渗透,这也是需要我们不断思考的问题。

    教师是否有必要对教材内容进行组织处理,答案是肯定的。山东省教育教学研究所高怀举老师曾说道:“作为‘文本的教材不是教学的‘圣经,而是有待教师进一步开发利用的资源。所以,教师不应该是亦步亦趋地‘复述教材知识,而应该是积极主动地对其进行深入分析、优化建构,把自己形成的对教材的独到理解作为一种资源传递给学生,与学生共享。”①但同时也应意识到,对教材资源的重构要建立在教师深厚的阅读积累、丰富的教育经验基础之上,不是为了迎合教改趋势、教学模式的随意“动刀子”。统编版教材从2009年开始着手组织编写,到2016年投入使用,历时7年,编写工作人员包括高校教师、研究所研究员及中学教研员;审查专家200多位,既有相关专家又有中学特级教师,教材本身集科学性思想性于一体,在子目板块编排上兼顾专业性与普适性。因此对教材资源的开发首先是基于对教材编写思路的理解揣摩,而非缺乏科学依据下的排列组合。

    (三)板块内容不是生硬填塞

    实施板块教学,每一板块相对独立,自成一体,因此板块内容与板块主题是一致的,是基于主题下相关资源的开发、组织与实施,也由此体现出板块的特性。

    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有两种误区:一是板块内容不明确,放置在甲板块也可,放置在乙板块也可,由此导致该部分内容不管放在哪一板块,在另一板块的教学设计中又会涉及,“剪不断,理还乱”。如“西欧庄园”一课,教师将本课设置为四个板块:“走进庄园”“庄园那些人”“庄园那些地”“庄园那些事”。“走进庄园”板块内容是通过自主学习与视频观看,掌握西欧庄园的来历以及庄园中的要素,也就是接下来的板块主题——人、地、事。“庄园那些人”板块介绍庄园居民,其中重点讲解领主、农民与农奴的权利义务,这势必要涉及使三者结构成关系的基础——土地。“庄园那些地”板块学习内容包括——庄园的耕地分为哪几种?分别归谁所有?耕地由什么人耕作?耕地上的收成分别归谁所有?反映了领主和佃户怎样的关系?等等。从上述问题可见土地的介绍离不开人的作用,甚至通过问题已然分不清此板块的重点到底是人还是地。第四板块“庄园那些事”学习内容是庄园法庭,其实说“事”时,仅指庄园法庭就狭隘了,还应包括建立在土地基础上的人地关系、人际关系。如此来看,这几个板块的内容完全交叉交融在一起,无法条理清晰。而反观教材子目标题“庄园的领主与佃户”,是将上述庄园要素集中在一个子目单元之内,这便说明这部分内容是多元有机的统一体,不能因自设的主题或关键词机械切割,就填塞在“相关”主题的板块内。

    另一种现象是,板块内容没有紧紧立足主题围绕主题展开,既不是开宗明义点题破题,也不是在过程中渗透主题思想,而是“顾左右而言他”,直到出现与主题相符合的教学内容,算是对板块主题的交代,但此时学习者已游离主题之外。如“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一课,子目第一部分“马克思与恩格斯”,有板块主题设计为“一段真挚的友谊”,教师向学生明确了此版块主题后,“友谊”便搁置一边,在学习“走进时代”——工业时代的社会变化、阶级对立、工人运动,“走进人物”——马克思人物介绍等诸多知识后,此时“走进友谊”——说明在马克思最困难的时候,恩格斯给予了帮助,之后“走进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一板块内容中教師没有以“友谊”为主线自然的过渡,点明友人、说明友谊发生的社会背景、强化友谊的成果,而是生硬地将“四个走进”学习活动安置在一个板块之中,明显是文不对题。

    归结这两种现象的本质原因还是对每一板块主旨立意理解不到位,导致板块设计不科学,因此内容便无法契合板块主题。所以解决的方式不是如何去筛选、整合板块内容,而是需要思考如何重新设计板块。

    (四)板块之间不是没有关联

    板块教学每一板块虽是相对独立,自成一体,但板块之间又密切关联,各个板块都是围绕一条清晰的教学主线贯穿始终,形成整体。但教学过程中只见板块不见关联的现象依然存在。最典型的现象是将教法、学法指导于板块学习中抽离出来,空有板块架构,却无板块教学之实。还以“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一课为例,有板块设计为“职业选择——鸿鹄之志初显现”“石破天惊——发表共产党宣言”“投身实践——第一国际展雄才”“精神永存——人间正道是沧桑”。首先从板块各自主题看,主副标题层次不清,标题之间关系不明。再从实施看,每一板块学习的模式都是先让同学们利用导学案自主閱读课本,完成导学案上的内容,再让学生进行导学案内容的交流展示,教师在未对学生导学案学习评价的基础上,另起炉灶,讲解本板块学习内容。如第二板块,在学生导学案学习后,教师提问《共产党宣言》的作者是谁?哪一年出版?为什么组织起草纲领?包括哪些内容……直到以《共产党宣言》的意义而结束。待第三板块学习,依然在导学的基础上,教师以第一国际的由来、第一国际的任务作为学习内容。两个板块之间甚至连衔接的过渡语言都没有,如此板块,意义何在?

    其实“导学—自学—互学—展学”这种重视学生学习过程学法指导的教学模式与板块教学并不违背,山东济南中学范蕴涵老师曾执教“太平天国运动”一课,将内容设计为三个板块“全景看——整体过程”“聚焦看——重要节点”“多面看——历史反思”,非常值得借鉴。导学自学可在第一板块进行,完成了解历史事件的整体过程,互学展学环节在二、三板块予以使用,在基础知识掌握的基础上,借力合作重点突破关键问题。而像举例中那样教条式使用,四个板块就要分四次模式重现,浑然一体的教学被数次斩断,完整系列的知识被四分五裂,如此效果,板块是否值得?

    总结板块之间缺乏关联的现象,归根结底是单课主题意识淡漠,因此无法围绕该课的主题展开有序列的板块设计,形成板块的体系构建,只能就板块而板块,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灯不拨不亮,理不辩不明,误区愈思,目标愈清,在今后需要继续探索的板块教学,以下几点需要在实践中秉承实施。

    (一)把握板块教学的实质

    板块看似独立,实则统一,而统一的核心就是单课教学立意主旨,因此板块教学实质为主题教学,是在主题思想下进行的教学分解与建构。把握住板块教学的实质,就能设计出合格的板块。早在2011年山东省第六批中学历史教学能手评学活动中,各位优秀的老师们给我们树立了标杆。如济宁学院附属中学肖桂勋老师执教“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以“汉与匈奴的关系”为主题,创设“说崛起”“忆战争”“唱和平”三大板块,线索清晰,逻辑贯通。枣庄薛城区教育局教研室种艳斌老师执教“难忘九一八”一课时,以“国家时运”为主题,创设“国之难”“国之魂”“国之幸”三大板块,重点突出,浑然一体。

    (二)会通板块设计的策略

    诚如之前所述,教材本身是众多专家、研究员以及一线老师的心血结晶,值得我们不断深入学习研究揣摩。教材课时自身结构设置的子目很科学,是极佳的板块构成。但部分子目的题目在概括子目内容、关联课时主题、达成子目间关系等方面存在不足,教师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开发,达成上述三者的统一。

    一是立足单课重点叙事,结合子目内容予以板块主题概括。如“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一课,教材分为四个子目“‘推恩令的实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盐铁专卖”“北击匈奴”。有板块设计围绕“大一统”的主题,将教材子目标题进一步系统化形成“政治一统——推恩令”“思想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经济一统——盐铁专卖”“军事一统——决胜匈奴”。这个板块设计没有大费周章,只是遵循教材子目,又提升了子目内涵,就使整个课时围绕“大一统”一体化构建起来。再如“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一课,有板块设计为“马克思生活的世界——马克思主义的孕育”“马克思眼中的世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马克思改造的世界——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这一板块抓住“马克思主义”这一主题,从背景、诞生、运用三个视角进行阐述,相比教材子目标题“马克思与恩格斯”“《共产党宣言》”“第一国际”,无论在结构的整体性、逻辑性上还是内涵的实质性上都前进了一大步。

    二是基于教师自身学养,整合子目内容予以板块开发构建。如“太平天国运动”一课,教材子目为“洪秀全与金田起义”“定都天京”“天京陷落”,分别叙述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发展与衰败的过程。有板块设计在教材子目基础上,保留第一子目,合并二三子目,另设一项子目,形成“紫荆潮——世间不太平”“金陵梦——创太平世界”“天国殇——太平之反思”三大板块。这种板块设计的匠心不仅在于对教学资源的重新组织,更在于对“太平”深度思考与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太平天国能否实现真正的“太平”?近代中国是否有实现“太平”的可能?太平天国的“太平”意义何在……这就是以板块教学实施深度学习的过程。

    随着统编版历史教材的全面推行,学科核心素养的扎实实施,“板块”教学需要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与时俱进,迎接教学挑战,即站在单元整体结构和知识脉络的高度上,提升板块教学单元意识,进行备课设计,体现单元教学的一致性和连贯性。

    目前的板块教学中,很多老师业已具备单课主题的备课意识,但缺乏单元主题教学意识。如“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一课,有板块设计为“懵懂少年展鸿鹄之志”“热血青年谈救国之路”“公认领袖引革命联盟”“中山精神值百年弘扬”。前三个板块以人物的成长线索展开叙事,既有历史的时序性又有故事的生动性,非常符合初中学情的教学实施。但到了第四板块便有了“不对路”的感觉,本课涉及的主要是孙中山的“先行”精神,中山的革命精神、天下为公的精神、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等诸多“中山精神”是贯穿在本单元的后续三课之中,一节课是无法予以全面概括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单元的第一课,是围绕孙中山这一人物交代清楚民主革命的缘起,而在单元后续课时中则详细介绍革命党人武装起义的过程、中华民国的创建过程、权力交替过程。这其中既有新的国家制度建立的完整过程,也突出革命党人贯彻始终的革命精神。老师如果站在单元立场去思考,“中山精神值百年弘扬”完全可以作为单元的一个板块而不是单课板块,如需作为单课板块设计,则要考虑单元结构,把“中山精神值百年弘扬”改为“先行精神值我辈弘扬”,则更为符合该课在单元的地位与逻辑关系。

    立足单元高度进行板块教学,在这一点上,山东大学基础教育集团赵然老师执教“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融合”一课体现的非常到位。该课所在单元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赵老师立足民族交融这一单元主题,用“历史的教训:兵戈声中看交融”“历史的趋势:改革潮中看交融”“历史的延续:胡风汉韵看交融”三个板块构成全课的主线,引领学生进行学习,既有历史时空下民族交融的不同途径与影响,更找到唯物史观下打开民族交融的正确方式。诚然,本节课单课主题与单元主题有极大的一致性,便于从单元角度进行板块教学,但这种引领单元教学方向、搭建单元教学结构的板块设计意识需要我们不断思考并开发实践。我们需明确,单课是独立的,但这是相对独立,每一个独立的单课又彼此联系,构成整体单元,我们的教学是在盖一座大房子,而不仅仅是装饰一个小房间,基于单元大概念的框架下进行板块设计,更应有历史学科教育教学的格局与视野。

    “板块教学”在当下以及以后都会是中学历史教学一种常用的教学模式,甚至会一直伴随历史教学,让板块教学始终焕发教育教学生命活力,唯有在实践中去历练,在实践中呈现优势去传承以丰富完善,在实践中发现误区去矫正以积累经验,达到服务历史教学、助力历史教学的作用。

    【作者简介】钱金燕,中学历史一级教师,威海市教育教学研究中心初中历史教研员。

    【责任编辑:豆艳荣】

相关文章!
  • 情境、主体、意识、理性

    新课程改革以来,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如有效教学理论、生本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念、“学习金字塔”理论等无不揭示

  • 第一次世界大战:20世纪历史的

    历史学家常常习惯于用时间作为坐标来表明历史的分期,这是历史学的特性使然。正是在时间的流淌中,时代的特性悄然发生着转换,尽管有时不

  • 为历史课赋予历史感

    何睦何智坚?眼关键词?演大众传媒,变迁,教学设计?眼中图分类号?演G63 ?眼文献标识码?演B ?眼文章编号?演0457-6241(2014)17-0052-07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