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商一体化与传统中国市场的形成机制

黄学涛
市场如何形成?早已成为历史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等众多学科学者关注的热点,但已有的研究受于主题或时代的局限,对之缺乏系统性的梳理。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家们在讨论市场运行的作用时,往往默认市场自发形成并自行运转;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在斯密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市场是经济体系自身演进的结果;而以哈耶克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家认为“市场是人类行为而非人类设计的秩序”,仍然自陷于市场自发论的樊笼。新制度经济学家罗纳德·科斯等有了新的考量,他们认为市场是在组织、国家的作用下形成;在此基础上,政治经济学家卡尔·波兰尼认为经济从属于社会,受到社会、政治、文化的约束,而市场则“嵌入”社会之中。古典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以及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提出了市场的概念,但未对市场的形成作出解释,而制度经济学、政治经济学意识到社会、组织、国家在市场形成过程中的能动性,但其立足点为资本主义国内市场,缺乏对于商品交易地点之市场的关注。另外,因学科视野的差异,经济学家们对于市场的讨论主要是与经济学对话,探讨市场运作的逻辑,揭示人际社会关系网络、政治与文化或者说政治结构如何在市场秩序及其型构中发挥作用,从这个层面而言经济学家们更多的是进行市场的共时性讨论。
黄国信教授的新作《市场如何形成:从清代食盐走私的经验事实出发》是目前国内对市场理论发展脉络梳理得比较清晰的一本学术著作。表面上看,该书是为社会大众撰写的一部通俗易懂的“小”书,但背后却有深奥的学术理念。好在黄教授对于市场形成机制的探讨不仅有丰富的理论支撑,还辅以清代湘粤赣边界食盐走私市场的经验事实,采用纵观横览的视野,把清代贸易常态中的食盐走私现象纳入传统中国市场体系之中,讨论市场形成的策略和路径,做到了理论与实际的结合。读者即使一开始不能完全读懂其总结的市场理论,但通过对其经验事实部分的阅读体会,也能逐步理解作者的学术思路。作者以私盐市场为学术视角的切入点,具有一定的合理性。首先,私盐作为一种与官盐共存共亡的特殊商品,因朝廷垄断贸易制度的强制性,在长期与官盐贸易互动或博弈的过程中,附生出比官盐更为清晰的市场化特征,因此可以被看作食盐贸易市场表达的一个重要指标。其次,私盐又因其既受制于官府价格又偏离官府价格的掌控,以价格优势与官盐展开竞争,并以此获得生存,这使得私盐的运作更加需要遵从市场导向原则。另外,私盐市场的形成也与地方管理、商业经营、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故对于私盐市场的研究颇能揭示传统中国市场的形成与运作逻辑。
为了实现揭示清代食盐走私内在逻辑的目标,黄教授在大量阅读档案、法律成案、方志、笔记等史料的基础上,还多次前往佛山、连州等地进行田野调查,收集族谱、碑铭、口述等民间文献,为本书的研究提供了详实且新颖的材料,如清代盐商潘进后人所辑《潘氏家乘》一书的挖掘即是明证。
在占有史料的基础上,作者对清代食盐走私过程中官商的互动揭示得较为全面。在食盐走私的链条中,私商与官府呈现出既对立又合作的矛盾关系。作者认为清政府以获取财政收入为目标制定的官盐价格,必然超出理论上的食盐市场价格,这既为私盐流通留下了空间,也使得私盐价格受制于官盐价格,而私盐流通的成本和风险又促使盐商与官方合作。以清代湖南南部衡州府为例,清中叶衡州府虽属两淮盐区,但衡州府市场流通的却多为粤盐,淮盐仅留名分,如何理解这一矛盾,成为解读食盐走私市场形成的关键。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作者把食盐走私放置在清代盐法政策调整、湘粤赣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变迁、官员考核制度差异、文化传统及制度的非正式运作等大背景下,讨论私盐市场形成逻辑与其制度依赖,从而揭示出食盐走私的策略是在国家权力直接参与、干预、制约的食盐专卖体系框架内,盐商利用自己的社会人际关系网络和制度内在的结构,联结关键的官员,并依靠其行政力量,消除私盐运销的阻碍,最终实现扩大私盐销售市场的目的。
制度的非正式运作是私盐市场形成的根本策略。清代地方官员盐政考成的责任与湖广淮盐区“一体通销”制度,为两广盐区“专商引岸”制度下的粤盐入淮留下了制度契机,因淮盐盐引不直接分配到具体州县,湖广州县地方官员并无盐政考成的压力,这就使食盐专卖制度在湖广执行时具有了灵活多变的特点。另一方面,粤盐价格低廉,又与湖南有天然的地理交通优势,形成了对淮盐的比较优势,粤盐北上有利可图。这才令盐商潘进与湖南官员勾连具有了可能,而潘进与湖南粮储道李可蕃的乡谊、学谊关系,无疑巩固了官商之间的联系,粤盐在湖南的流通也顺理成章得到了湖广中下级官员与盐务官员的关照。传统文化所重视的人际关系网络借此影响到朝廷盐法制度的执行,粤盐进入衡州府虽以私盐名义,但因地方官员的纵容却能利用官盐销售的市场路径,这是清代食盐走私策略所在。
清代食盐走私市场之所以能够长盛不衰,与私盐市场的路径依赖有关。私盐市场的形成不仅涉及嘉道年间湖南中下层地方官员及盐务官员与广东盐商的“暗通款曲”,也是湖广、两广高级官员互相角逐及朝廷左右逢源的结果。粤盐进入淮盐区势必影响淮区盐政和盐商的利益,嘉道年间,湖广、两广督抚等大员发起的“淮粤熬锅”纷争即是明证,所谓的熬锅即广东盐商以粤北生盐运输中食盐渗水难卖,而在粤北熬制熟盐的铁锅,熬制后的熟盐成色与淮盐并无二致,这就增加了湖南盐官稽查私盐的难度,进一步冲击了湖南淮盐市场。“淮粤熬锅”爆发于清中叶以来淮盐销售持续走低,湖广官员强力打击周边盐区官盐走私进入淮界的背景之下。从嘉庆二十年开始至道光十七年,湖广督抚三次发文咨商两广总督、上报户部及皇帝,希望通过限制熬锅数目以及湘粤赣边界各埠子店数和子店至淮盐区边界距离等方式抵制粤盐的渗入。然而,彼时粤北、湘南、赣南是粤盐的主要畅销区,限制“熬锅”等措施无疑会影响私盐销售,进而间接影响到广东官员的政绩考核,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广东官员与私盐商的利益实际上是一致的,故对于湖广督抚的要求,两广总督等大员总是坚决予以反对。就清廷而言,传统文化体系和行政伦理中的“平衡”观念是其基本立场,在不影响财政大局的情况下,朝廷对于淮粤私盐纷争往往秉持暧昧态度,淮盐区官员希望借由户部及皇帝调解纷争的想法也由此化为泡影。可见,在两广地方大员的推动下,清代粤盐得以化官为私,长期把持淮盐地界,是私盐市场得以形成的路径依赖。
清代食盐走私的经验显示,官商一体化是私盐商的主要特征。私盐商利用食盐专卖、盐课考成等制度形成的政治结构特点,与本盐区的官府组成了利益集团,盐商又利用走私所渗入的相邻盐区的灵活复杂的制度结构和人际关系网络等资源,以及官方食盐专卖制度的结构化体系,基于传统文化体系的价值与伦理观,借重对方官员,成功建构起规模巨大的私盐市场。
换言之,私盐市场的形成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官方的食盐贸易制度为私盐市场的形成解决了制度环境问题,也造就了粵盐的比较优势,这是古典经济学理性选择的体现。但粤盐的比较优势并不能直接转化为流通的现实优势,官商联手,利用制度存在的可能性,依靠基于传统文化体系的人际关系网络和国家参与干预的制度结构的推动,才是私盐市场得以实现的根本原因。私盐市场很大程度上是官商利益一体化情境下共同制造的市场,而这正是传统中国市场嵌入社会的表现。
综观全书,黄国信教授不仅清晰地展示出市场理论的发展沿革,并且成功地运用清代湘粤赣边区食盐走私的历史经验,证明了市场史的研究不仅要关注市场的经济理性,更重要的是要挖掘市场嵌入社会中的政治、文化和结构等因素,即市场形成背后蕴藏的制度之非正式运作。所以,本书是今后学界研究中国社会经济史,尤其是中国市场史时绕不开的一部著作。
(责任编辑:王放兰)
相关文章!
  • 改进演示实验,提高演示实验教

    曹雪梅众所周知,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化学的灵魂,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主要因素.教学实践证明,化学实验教学可以让学生

  • 素质教育在中职教育中的重要性

    杨天摘要:进入21世纪之后,素质教育已经成为全社会非常关注的一个重要话题。而在职业教育中,许多学生和家长错误的认为职业教育的本质就

  • 质谱法测定水中溶解氙的含量及

    李军杰+刘汉彬 张佳+韩娟+金贵善+张建锋<br />
    <br />
    <br />
    <br />
    摘要 利用设计的一套水样中提取并分离Xe的装置,与稀有气体质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