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初中数学作业设计的优化策略
李霞
现代教学论认为,数学教学的主要特征,就是将教学过程变为引发学生练的过程。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中一个值得认真深入研究的课题。那么,如何优化课堂练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有效的练习设计呢?笔者认为应该考虑以下几方面:
一、突出重点,注意练习的针对性
练习设计要突出重点,要少而精,确保练习一步到位。有效课堂练习设计不仅要有习题数量的保证,更要有练习质量的保证。心理学研究证明:第二次重复学习,识记效果提高18%,第三次重复学习,识记效果提高了7%,第五次重复学习,识记效果为0。由此可见练习次数绝不是越多越好。
那么,要想精练,练习的设计就要以一当十,以少胜多,抓住有代表性,有典型性的习题来练。练一题,管一类,重在让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力求以数量相对较少的练习获得知识的全面到位,方法全面掌握,智力能力有效提高,从而达到练习的优化,以少胜多的目的。
二、梯度不同,重视练习的阶段性
学生接受和巩固知识有一定的阶段性,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特点。一般有模仿、熟练、应用和创造四个阶段。练习内容要有一定的综合性和思考性,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升华。例如:在“反比例函数”教学的不同阶段,可以分别设计这样的练习题:第一阶段:已知y是x的反比例函数,当x=2时,y=6,求y与x的函数关系式。第二阶段:已知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经过点A、B,点A的坐标为(1,3),点B的纵坐标为1,点C的坐标为(2,0)。求反比例函数和直线BC的解析式。第三阶段:根据上一题,求当x为何值时,一次函数的函数值大于反比例函数的值。第四阶段:求△AOB的面积。
三、纵横联系,考虑练习的系统性
数学知识的系统性很强,教师在讲解一个新知识后,应把与此相关的旧知识结合在一起,选择练习题让学生练习。练习内容要考虑与前后知识相互联系,使学生新掌握的知识技能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把新旧知识连成一片,串成线,形成知识网络。减少单一的练习时间,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习题能力。
四、因材施教,注重练习的层次性
重点是分层练习。在课堂教学中,对优生以“放”为主,“放”中有“扶”,重在指导学生自学;对中等生和后进生以“扶”为主,“扶”中有“放”,重在带领学生学习。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各不相同的“最近发展区”前进,后进生必须基本上达到大纲的要求,优生尽其所能拔尖提高。尽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全体学生非智力心理因素的积极作用。
如:在教学“分式的乘除运算”时,就可以分层教学,对优生可以直接通过自学,自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中等生可根据自学提纲进行自学或采取分组讨论,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对后进生可在教师的直接指导下,学会思考,掌握学习方法,完成学习任务。这样的练习没有把全部学生框在一起,增大了思维量,拓宽了思路,调动了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五、形式多样,体现练习的灵活性
设计课堂练习应该让学生多动口、动手和动脑,充分调动各种感官接受知识。例如教学计算内容时,让学生多进行口算训练;教学几何知识时,让学生多动手量一量、画一画、做一做;教学应用题时,让学生多动脑、进行选择条件、补充问题和自编应用题等训练;在概念教学中应多进行判断、搭配、改错等形式的练习。同时还要紧扣教学大纲,注意练习的原则性,统筹兼顾;注意练习的整体性,合理安排;注意练习的时间性和综合性,做到融会贯通。在课堂练习的设计中,还要注意练习题组的多样形式,如改错、竞赛、抢答、填写必答卡等等,通过这些形式新颖趣味性较强的练习题,变学生被动做题为主动参与。
六、激发兴趣,挖掘练习的趣味性
爱因斯坦曾说:“符合兴趣的学习能使学生达到最优化的效果。保持对所学知识的浓厚兴趣,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根本秘诀。”在教学中出示恰如其分的问题,让学生“跳一跳,就摘到桃子”,问题难度高低适度,问题是学生想知道的,这样问题会吸引学生,可以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引起认知冲突,引发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学生因兴趣而学、而思维,并提出新质疑,自觉的去解决。比如:针对不同的群体开展几何图形设计大赛、数学笑话晚会、逻辑推理故事演说等等,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它们不同的特长,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我,找到生活与数学的结合点,感受自己胜利的心理,体会数学给他们带来的成功机会和快乐,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总之,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精心设计练习,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必要且有效的手段,有利于学生在练习中轻轻松松地学习,使学生养成主动运用知识的习惯,对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有效教学!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港城实验学校初中部)
现代教学论认为,数学教学的主要特征,就是将教学过程变为引发学生练的过程。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中一个值得认真深入研究的课题。那么,如何优化课堂练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有效的练习设计呢?笔者认为应该考虑以下几方面:
一、突出重点,注意练习的针对性
练习设计要突出重点,要少而精,确保练习一步到位。有效课堂练习设计不仅要有习题数量的保证,更要有练习质量的保证。心理学研究证明:第二次重复学习,识记效果提高18%,第三次重复学习,识记效果提高了7%,第五次重复学习,识记效果为0。由此可见练习次数绝不是越多越好。
那么,要想精练,练习的设计就要以一当十,以少胜多,抓住有代表性,有典型性的习题来练。练一题,管一类,重在让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力求以数量相对较少的练习获得知识的全面到位,方法全面掌握,智力能力有效提高,从而达到练习的优化,以少胜多的目的。
二、梯度不同,重视练习的阶段性
学生接受和巩固知识有一定的阶段性,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特点。一般有模仿、熟练、应用和创造四个阶段。练习内容要有一定的综合性和思考性,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升华。例如:在“反比例函数”教学的不同阶段,可以分别设计这样的练习题:第一阶段:已知y是x的反比例函数,当x=2时,y=6,求y与x的函数关系式。第二阶段:已知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经过点A、B,点A的坐标为(1,3),点B的纵坐标为1,点C的坐标为(2,0)。求反比例函数和直线BC的解析式。第三阶段:根据上一题,求当x为何值时,一次函数的函数值大于反比例函数的值。第四阶段:求△AOB的面积。
三、纵横联系,考虑练习的系统性
数学知识的系统性很强,教师在讲解一个新知识后,应把与此相关的旧知识结合在一起,选择练习题让学生练习。练习内容要考虑与前后知识相互联系,使学生新掌握的知识技能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把新旧知识连成一片,串成线,形成知识网络。减少单一的练习时间,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习题能力。
四、因材施教,注重练习的层次性
重点是分层练习。在课堂教学中,对优生以“放”为主,“放”中有“扶”,重在指导学生自学;对中等生和后进生以“扶”为主,“扶”中有“放”,重在带领学生学习。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各不相同的“最近发展区”前进,后进生必须基本上达到大纲的要求,优生尽其所能拔尖提高。尽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全体学生非智力心理因素的积极作用。
如:在教学“分式的乘除运算”时,就可以分层教学,对优生可以直接通过自学,自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中等生可根据自学提纲进行自学或采取分组讨论,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对后进生可在教师的直接指导下,学会思考,掌握学习方法,完成学习任务。这样的练习没有把全部学生框在一起,增大了思维量,拓宽了思路,调动了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五、形式多样,体现练习的灵活性
设计课堂练习应该让学生多动口、动手和动脑,充分调动各种感官接受知识。例如教学计算内容时,让学生多进行口算训练;教学几何知识时,让学生多动手量一量、画一画、做一做;教学应用题时,让学生多动脑、进行选择条件、补充问题和自编应用题等训练;在概念教学中应多进行判断、搭配、改错等形式的练习。同时还要紧扣教学大纲,注意练习的原则性,统筹兼顾;注意练习的整体性,合理安排;注意练习的时间性和综合性,做到融会贯通。在课堂练习的设计中,还要注意练习题组的多样形式,如改错、竞赛、抢答、填写必答卡等等,通过这些形式新颖趣味性较强的练习题,变学生被动做题为主动参与。
六、激发兴趣,挖掘练习的趣味性
爱因斯坦曾说:“符合兴趣的学习能使学生达到最优化的效果。保持对所学知识的浓厚兴趣,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根本秘诀。”在教学中出示恰如其分的问题,让学生“跳一跳,就摘到桃子”,问题难度高低适度,问题是学生想知道的,这样问题会吸引学生,可以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引起认知冲突,引发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学生因兴趣而学、而思维,并提出新质疑,自觉的去解决。比如:针对不同的群体开展几何图形设计大赛、数学笑话晚会、逻辑推理故事演说等等,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它们不同的特长,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我,找到生活与数学的结合点,感受自己胜利的心理,体会数学给他们带来的成功机会和快乐,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总之,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精心设计练习,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必要且有效的手段,有利于学生在练习中轻轻松松地学习,使学生养成主动运用知识的习惯,对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有效教学!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港城实验学校初中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