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植物词语的文化义对比研究

    杨玲燕

    摘 要:植物在英汉民族发展史上因为国情不同、种类不同,其对应的民俗意义和指代实体的词语的文化义也不尽相同,对英汉植物语词的文化义的相似及差异进行对比阐释,并分析、归纳造成两者异同的原因。

    关键词:植物词语;文化义;对比

    0 引言

    植物词是植物实体的文字符号。语言是人类交流感情、表达思想的最直接工具,所以人们往往将附加在植物实体上的文化义自然而然地转移到代表具体植物的词语上。学术界对词语的文虎义定义不同,因而所使用的指称术语也不一致。王德春教授将词语文化义称为“国俗语义”,认为国俗语义是“语义民族性的一种表现,它反映使用该语言的国家的历史文化和民情风俗,具有民族文化特色。也就是说,在反映概念的基础上增添了附加的民族文化色彩,离开民族文化背景,难以准确理解语言单位的含义。”杨元刚认为文化义就是“词语的概念意义所包含或附着的反映该语言使用民族的价值观念、宗教信仰、生活方式、审美心理、人文地理、风土人情等民族文化因素的那部分内容,词语文化义的差异性实际上就是语言民族性的表现。”文化义是指词在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下所获得的反应一个民族风俗习惯、文化背景、宗教信仰、思维方式等诸多文化因素的隐含意义,它不仅指象征事物实体的语言符号—词语—所蕴含的社会文化意义,而且也包括具体事物实体、社团活动、社会组织中所约定俗成、代代相传的民俗意义。

    1 英汉植物词文化义

    植物文化义是植物词在其概念义的基础上被赋予的引申义、比喻义、借代义、联想义、象征义,其产生的基础有三:一是植物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环境适应性及其用途等;二是民族的文化;三是联想。英汉民族中的许多植物实体依据其外观形态、芳香气味、生长习性、社会功用等方面的特征,都被附加上不同的民俗义,并在人际交往、节日庆祝方面发挥着不同程度的作用。

    如枝杆挺拔、生长迅速、茎为木质的禾草科常绿植物—竹子,与我国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并在中国历史文化发展和精神文化形成中产生了巨大作用:竹、松和梅一起被称为“岁寒三友”;竹子的空心,被中国文人引伸为“虚心”;竹子的竹节,被引伸为“气节”;竹子的清秀俊逸,被引伸为“君子”;中国成语里多有提到竹子的:雨后春笋、青梅竹马、势如破竹、胸有成竹、竹篮打水一场空。而属于海洋性气候居住在寒温带的英国人由于对竹子的生长了解甚少,因此在概念上不知道竹制品和竹子的特性,遑论竹文化。不过,在英国,有着相似民俗义和文化义的植物则是橡树及其词语oak,英国人喜爱植物 oak和使用oak一词比喻,也是因为橡树质地坚硬、挺拔刚毅,恰恰能表达“刚强不屈”。英语习语a heart of oak,意思就是“刚强勇敢的人,果断的人”。 可见英汉植物词的文化义因地域、文化的不同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

    2 英汉植物词文化义的相似现象

    语言反映文化, 语言上的共同点正是由于文化的共性所决定的。喜怒哀乐人皆有之, 生老病死皆不得免, 某些植物词理性意义相同, 文化有相同之处的现象是极为自然的。由于这类英汉植物词的理性意义、联想意义和文化义均相同, 所以这样的语言趋同现象不会影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不同语言的理解及运用。如桃因其外形优雅, 色泽是略带粉色而倍受人们喜爱。常用来喻指“美人,极好的东西或人。”于是英汉两个民族都用桃花(peach)来指代皮肤细洁白里透红的妙龄少女。古诗中写道:“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岸流。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在英语中,she is really a peach常常用来形容漂亮有吸引力的女子。此外,peach還可表示美好的事物,如a peach of a room(漂亮的房间)。桃花色还可以用来形容女性白里透红的肤色,尤指双颊的颜色。

    桂树(Laurel)象征吉祥、美好、极大的荣誉和骄傲。英汉两种语言中人们都把它和“出类拔萃、 荣誉、胜利、辉煌成就”联系在一起。我国古代考上了状元,则被称之为“蟾宫折桂, 独占鳌头”。英美声名卓著的诗人,被称为“桂冠诗人”( poet laureate ) “win ones laurels”表示赢得荣誉, 如“Look to ones laurels”表示小心翼翼的保持荣誉。桂树的文化义源自古希腊习俗,当时人们为纪念阿波罗,在德尔菲这个地方每四年举行一次“匹蒂亚运动”会(Pythian Games),优胜者可得到用桂树枝叶编成的花环。由于不同民族文化诸因素之间异多于同、异大于同, 所以同一植物词语指示意义相同,而国俗语义则不同。

    3 英汉植物词文化义的差异现象

    张再红认为,中英两种语言中的部分植物词语在特定的文化语境中,由于受到地域环境、社会习俗、价值观念、宗教信仰等因素的影响,所反映的文化内涵是不同的。这些词汇在反映概念意义的基础上增添了独特的民族文化色彩,具有丰富的文化语义。

    3.1 英语有文化义而汉语无文化义的植物词

    由于自然地理环境、植被不同,植物分布受气候影响很大,许多植物为英汉民族所互相不熟悉,反映在语言文化层面,英语有文化含义而汉语空缺的植物词较多。如:英语中cabbage(卷心菜)可喻指纸币钞票、胸无大志对什么都不感兴趣的人、少女等;用cabbage head 比喻笨头笨脑的人。而汉语中这一植物词则没有这样的文化义。

    3.2 汉语有文化义而英语无文化含义的植物词

    有些植物为中国所独有,有些虽然英汉民族都有,但英语只有概念意义而无文化含义。如在中国文化中菊象征“坚贞不屈、坚毅、清雅淡泊、长寿”等。自古以来,菊颇受中国文人的偏爱,晋代诗人陶渊明不仅平生爱菊,且写下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千古名句。菊花又被誉为“四君子花”(梅、兰、竹、菊)之一,因此中国文化中菊花又有“君子”、“佳友”的文化含义。梅花(plum blossoms)顶风冒雪,开在百花之先,于是梅和寒冬结下了不解之缘, 汉民族文化中的梅花喻指“坚毅”、“坚韧”,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梅花也常常象征着“高雅纯洁”,宋朝王安石的诗《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苏轼的诗《红梅》:“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意谓迟开的梅花虽故作桃李之色,却仍然保持着孤高清瘦,傲霜斗雪的姿态。这些诗句都是以梅花象征不畏严寒。毛泽东在《卜算子·咏梅中》写道:“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借歌颂梅花顽强的生命力来昭示对中国革命必胜的信心。“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以梅花严冬盛开这一事实告诉世人:发奋图强方能成就大业。然而,在英语文化中,梅花则不蕴涵这样的文化义。

    4 英汉植物词文化义差异形成的原因

    何善芬在《英汉语言对比研究》中认为:英汉文化的差异性较大,加上植物种类、分布的情况不一样,英汉植物喻词的意义是异多同少。中国和欧洲说英语国家的自然环境的不同,很容易出现这种现象,即一种植物在中国常见,而在欧洲国家却不常见。比如说梅花适合在稍带湿润的气候生长,所以主要在中国种植,在西方国家鲜有种植,西方国家人基本对梅花的特殊内涵不清楚。

    英汉两个民族思维方式不同。中国人重形象思维, 说话爱使用比喻,在作诗时尤爱使用赋、比、兴的手法, 古典小说中每当才貌双全的仕女出场时,作家一般形容她是“眉似青山, 脸如莲萼, 唇缀樱桃, 腰若柳枝, 指如削葱”。西方重视形式分析和逻辑推理, 说话喜欢用概念去定义, 用逻辑去推理,人际交往语句表述清楚、明确, 与汉文化中的表达含蓄、留有空间形成鲜明对比。这就造成汉语中有丰富文化义的植物词的数量远远超过英语。以形容女子美貌为例, 中国人处处使用植物比喻, 如“樱桃樊素口, 杨柳小留腰”,“杏眼桃腮,手如柔荑,如花似玉, 花容月貌, 齿如排玉, 指如削葱”等,而英语中只有rose, peach, daisy, lily等几个植物词来形容美丽的少女。

    5 结论

    含有文化义的植物词汇在反映概念意义的基础上,增添了独特的民族文化色彩,大大增强人们对不同民族植物利用、欣赏、研究的兴趣。 在跨文化交际中, 应加强英汉植物词文化义异同的研究, 把中华文化中的一些优秀内容如实地译介给西方读者, 促进他们对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了解;另一方面, 也应加强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和借鉴, 以丰富汉语词汇系统。

    参考文献

    [1]王德春.多角度研究语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2]杨元刚.英汉词语文化语义对比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3]廖光蓉.英汉文化植物词对比[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4).

    [4]张再红.词汇文化义的认知研究[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

    [5]何善芬.英汉语言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相关文章!
  • 北京电影学院

    校训:尊师重道 薪火相传北京电影学院是一所有着电影历史传承和深厚电影文化积淀的高等艺术院校,学校的前身是1950年创建的表演艺术研

  • 中央音乐学院

    中央音乐学院由1940年建立的国立音乐院等几所音乐教育机构于1949年合并组建而成,是一所培养高级专门音乐人才的高等学府,全国艺术院校

  • 中央美术学院

    学院概况中央美术学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唯一一所高等美术学校。现设有中国画学院、造型学院、 设计学院、建筑学院、人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