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历史必然性与偶然性及其在教学中的运用
何成刚+张克州+沙夕岗
关键词 偶然性,必然性,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0457-6241(2018)01-0053-06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坚持用唯物史观阐释历史的发展与变化”。①《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引导学生“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有所了解”,“学会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认识历史和现实问题”。②修订中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进一步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多角度地展现历史演进的基本过程以及人类在历史上创造的文明成果,揭示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大趋势”。历史必然性与偶然性是唯物史观的重要内容之一,那么究竟什么是历史必然性与偶然性?如何在教学中运用历史必然性与偶然性这一规律?对于这些问题,笔者通过学术阅读,对学术界在这一对概念上的认识进行简要梳理,并提出在教学中的注意事项,与广大同行共享。
1.历史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内涵
关于“历史必然性”,天津师范大学庞卓恒教授指出,必然性指任何社会历史现象的产生、演化和消亡都具有其自身内在的原因,存在着因果关联。因此,任何历史现象的出现都是必然的。③中国政法大学侯国云教授指出,必然性指在一定条件下产生于事物内在矛盾的主要方面并由该主要方面决定其发展方向的一种稳定的发展趋势。④
关于“历史偶然性”,《史学概论》一书指出,偶然性指社会历史发展、变化中可能出现或可能不出现,可以这样发生也可以那样发生的情况。⑤侯国云指出,偶然性指在一定条件下产生于事物内在矛盾的次要方面决定其发展方向的一种不稳定的发展趋势。⑥庞卓恒指出,社会历史现象中的所谓偶然性,实际上不过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实践能力还不能控制的那一部分必然性;只是因为人们还驾驭不了它,还不能事先预见或防患于未然,就被称之为偶然性。⑦
对于必然性与偶然性的性质,《史学概论》指出,必然性和偶然性不是两类事物分别具有的不同属性,而是同一事物具有的双重属性。即每个具体事物在具有自身的独特个性的同时,必然还具有它所属的同类事物的共性。⑧侯国云指出,必然性和偶然性在性质上都属于事物的一种发展趋势,它们是产生于同一个事物,必然性是大到接近于1的最大可能性,偶然性是小到接近于0的最小可能性。⑨
2.历史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关系
学术界大都认为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关系是辩证统一、密不可分的。《史学概论》指出,每一种必然性,起初都是作为若干偶然因素中的一种而出现,只是由于人们不断重复的、循环往复的活动,才发展为必然的东西。而在这种从偶然到必然、从可能向现实转化的过程中,人的选择和决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①中国社会科学院孙麾研究员、复旦大学吴晓明教授指出,既要肯定人类历史的发展是受内在的客观规律支配的,又要肯定偶然性在错综复杂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不承认偶然性,历史理论就会蜕变为宿命论;同样,不承认必然性,历史理论则会蜕变为偶因论。②中国社会科学院任洁研究员、北京大学刘曙光教授等学者不仅提出类似观点,并且还指出,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同时,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③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龚培河教授更重视具体历史事件中偶然性的作用,他指出,历史发展的偶然性是通过有能动性的人的实践活动表达出来的,这就决定了它在执行必然性的逻辑规定时有很大的主动性与选择性。可以说,不是必然性规定偶然性的展开,而是偶然性承载着必然性的贯彻。因此偶然性的意义不仅在于现实地表达了必然性,而且还表现在“规定了”必然性贯彻下去的现实方式。④庞卓恒指出,由于任何一个历史进程在推进过程中各种主客观条件的消长总是瞬息万变,而且难以预料,特别是某些关键性人物和事态的出现,往往对结局产生重大影响,所以必然性在每一个具体历史进程中总是以偶然性的形式表现出来。不能说其中只有某一种结局才是必然的,其他结局都是偶然的。必然和偶然不是多数和少数的关系,而是规律与其具体展现之间的关系。⑤
3.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分类
对于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分类,中国人民大学高放教授指出,内在的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外来的偶然性则是必然性的补充。偶然性既有积极偶然性与消极偶然性之分,还有优良偶然性与恶劣偶然性之别,更有主动偶然性和被动偶然性之分,自发偶然性与自觉偶然性之别。人们应该善于以自觉偶然性、主动偶然性来争取积极偶然性和优良偶然性,使客观必然性能够最有利于自己的形式表现出来,同时力求避免被动偶然性、自发偶然性给自己带来消极偶然性和恶劣偶然性造成的后果。⑥以辛亥革命为例,它的发生是20世纪初中国社会矛盾激化的产物,是清朝统治日趋腐朽的必然结果。正如梁启超在《新民丛报》发表的《现政府与革命党》一文中所说:“革命黨者,以扑灭现政府为目的者也。而现政府者,制造革命党之一大工场也。”⑦革命党人不仅善于利用四川保路运动等各种积极有利的外在偶然性,也善于把起义计划泄露等被动的偶然性转变为提前举行起义的主动的、内在的偶然性。总之,必然性的实现一定要以内在的偶然性表现出来或者以外在的偶然性作为补充。
4.历史必然性与历史偶然性相结合的几种类型
原光明日报社李桂海编审指出,从历史发展的动态过程看,必然性与偶然性结合的模式大体上有三种类型,即螺旋推进型、筛选进化型和几率优选型。螺旋推进型的特点是:历史必然性的发展方向比较明显和有力,历史偶然性使历史必然性的发展方向左右摇摆,上下波动,但在总体上不能使它离开前进的方向。例如,从秦汉到明清的两千多年时间里,君主专制总体的必然趋势是不断加强的,当然也存在个别时期例外的偶然性。筛选进化型的历史必然性在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中,表现为历史出现多种发展道路可供选择,其中每一条道路都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也就是说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并不总是最优化的发展道路,它也可能是一种劣势选择,选择的是发展缓慢而又艰难的道路。例如,在西方国家近代化进程中,改革和革命是两种不同的选择。相对于革命,改革比较温和,但是对于旧势力往往会妥协让步,如俄国农奴制改革。革命对于旧势力的清除比较彻底,但是往往会带来社会的震荡,如法国大革命。几率优选型中所反映的历史必然性是丛状的,数量比较多,又没有在内力上占优势的,所以其选择主要决定于历史的偶然性。在这种类型中,偶然性与必然性的结合有很大的随机性,所以其发展的方向是不明朗的,常常会因为某个突发的事件,决定历史发展的进程。历史必然性未必都反映了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只有当它与历史偶然性结合,取得了某种既有明确的发展趋向,又有相应的内外发展力时,它才能具有某些规律性的内涵。①例如,战国时期,秦国从弱变强,最终统一全国,并不仅仅是因为它代表了历史的必然性,当时的其他列国,都有统一的可能性,也都代表了历史的必然性。可是最后哪个国家能够统一,其几率性却非常大,因为它是由许多复杂多变的历史偶然性造成的。
5.历史必然性和偶然性的限定条件
对于必然性与偶然性的限定条件,复旦大学邓欢博士指出,“必然支配偶然”“偶然反映必然”,指的是同一规律中必然与偶然的关系。当外部条件不同时,事物本身的规律也将不同,其中的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关系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在人类社会中,条件不同可能导致社会形态不同,条件的突变也可能导致文明的中断和衰亡。因此,我们不能用一种万能的必然性去解释任何一种偶然性,而事实上也不存在抽离条件的万能的必然规律。即使在近似条件下也要注意从高级规律和低级规律这两个层次来区分必然与概然。②刘曙光指出,事物具有必然性和偶然性的二重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是对某一现象进行共时性比较得出的结论。对社会历史领域的必然性和偶然性,要具体加以分析,不能采取简单化、公式化的方式进行认定。③
从不同的时段来看必然性与偶然性,邓欢指出,越是在长时段的历史运动和历史发展总趋势中,必然的作用就体现得越显著。而对于一个较短的历史时段来说,则存在着向不同方向发展的可能性。从这个意义上讲,当外部条件确定之后,只有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必然的,而历史的无数具体事件和过程都可能由偶然性决定。④
1.要在统一性中看待历史必然性和偶然性
“历史的两重性就在于它是必然(客观规律)与自由(主观创造)二者的合力。也可以说,历史所扫描出来的那条曲线,是由必然与自由两项因子相互作用所共同决定的。”⑤因此,在利用必然性和偶然性来解释历史时,既要看到必然性,也要注意到偶然性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只有把二者结合起来,才有可能正确地解释历史。例如,关于哥伦布1492年发现美洲这一历史事件,它是一个偶然事件,但也是一个必然中的偶然。在这一历史事件上起作用的是欧洲社会史和经济史上存在的各种趋势:西方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需要,人文主义思潮浸润下的航海家的冒险与进取,科学的进步,指南针的应用,通往东方更近通道的寻求等,所有这些因素都使得具有冒险进取心的航海家必然能够开辟新航路,这是历史的必然性,它是欧洲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但是具体由谁来开辟新航路,这是历史的偶然性,达·伽马、麦哲伦等人的航海行为恰恰说明了这种偶然性的大量存在。在这些偶然性的背后蕴含着历史发展的必然。所以,偶然是必然中的偶然,必然是偶然中的必然。
2.要注意历史必然性与偶然性的适用条件
对社会历史现象的考察,范围越小,时间越短,偶然性的作用越容易显现出来;相反,考察的范围越大,时间越长,就越容易观察到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①因此,在利用必然性和偶然性来解释历史时,要注意到其不同时段上的适用性。例如,从三国时期到隋朝统一的三百多年间,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趋势,江南经济的开发与发展,经济联系的扩大,民族交融的不断加强,人民长期饱受战乱之苦,渴望统一等,这说明当时的趋势是要求统一。不过,何时实现统一?由哪一个政权,哪一个人来完成?并不是必然的,而是取决于很多偶然因素。但不管谁来完成,统一是必然的,只是时间上或早或晚。因此,对于宏大的历史力量,似乎时段越长,就越是能清楚地看到它们宏大的历史脉络。但是对于生命有限的个体来说,假设我们身在其中,我们更关心的可能是覆盖我们自身一代时间尺度上的那个历史表现出来的浪潮,这样的浪潮很可能就是诸如隋文帝等历史人物的某些“偶然性”事件所可能掀起而导致人们感觉上天差地别的历史效果。②
3.要重视历史中“人”的主体选择作用
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具有必然性,但并不意味着在一定的时间之内必然出现某些历史事件。仅从历史事件本身来看,一切都是人的实践的结果。正如马克思所说“‘历史并不是把人当做达到自己目的的工具来利用的某种特殊的人格,历史不过是追求自己的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③在很多情况下,历史中的当事人直接决定历史事件的演变。例如,红军长征期间,毛泽东力排众议,率领部队向陕北进军,取得长征伟大胜利,改写了中国革命进程。又如,赤壁之战前,孙权面临与曹操议和或者是应战两种选择,如果从当时双方力量对比及军事形势来看,选择议和无疑更符合客观形势,但是孙权得到部下主战派的支持后,選择应战,挫败了曹操试图统一江南的战略,为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正是因为历史事件中的当事人有主体性、选择性,有时“未必总是建立在‘识时务基础上,才使得历史事件的演化有很多不确定性”。④因此,在承认历史必然性的基础上,我们要重视历史中“人”的主体作用。不仅要关注上层的大人物,也要注意到底层的小人物。
案例一:毛泽东引兵井冈山的必然性与偶然性
在教学中,对于毛泽东引兵井冈山这一重大问题,许多教师都注意强调其必然性,而忽略其偶然性。为了使学生认识到,引兵井冈山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结合,可做如下设计:
教师讲述: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发动了以夺取大城市为目标的一系列武装起义,但是大都失败了。
教师设问:这些失败给共产党人什么启示?(参考答案:通过占领城市来夺取革命胜利的道路行不通。)
材料呈现:由于强大的帝国主义及其在中国的反动同盟军,总是长期地占据着中国的中心城市……
——郭文佳:《试论井冈山革命道路开创的
历史必然性》
教师设问:为什么城市道路行不通?(参考答案:城市敌人力量强大。)
教师讲述:城市敌人力量强大,因此,中国革命道路由城市转向农村,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但究竟要到哪里去,却有很大的偶然性。秋收起义进攻大城市受阻,1927年9月19日,毛泽东在湖南浏阳文家市召开会议,提出到山区和农村去。据与会的张宗逊事后回忆:
材料呈现:有人说毛主席在文家市那个时候就看准了要到井冈山搞根据地。根据我的回忆不是这样。在文家市集合部队后,没有提出到井冈山搞根据地,部队的实际行动也没有向井冈山进军,当时还是想往主力(即南昌起义部队)靠。
——余伯流、陈钢: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全史》
教师设问:毛泽东决定到井冈山去吗?(参考答案:没有。与南昌起义部队会合。)
教师讲述:那么,为何最终选择到井冈山呢?这一过程充满了历史偶然性。按照当时党中央的要求,起義的部队要到湘南实行武装割据。
材料呈现:秋收起义部队……后卫遭到敌人袭击,造成500多名官兵伤亡,总指挥卢德铭为掩护后卫部队撤退牺牲。由于一挫再挫致使士气低迷,有些士兵离队,有些伤病员掉队或死亡,部队到达莲花时已不足千人,而且军需辎重丢落殆尽,已难以支撑到湘南。
——周少玲:《试析莲花决策转兵井冈山的
必然性与偶然性》
教师设问:起义部队面临什么问题?(参考答案:伤亡惨重。)
教师讲述:在部队损失惨重的情况下,毛泽东收到了一封密信:
材料呈现:宁冈县有我们党的武装,有几十支枪。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下)
教师讲述:这封密信使毛泽东决定:向宁冈进发。起义部队来到了井冈山,并开创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如果当年没有收到这封密信,起义部队当然也要上山,这是当时历史发展的必然性所致。但按照原定计划,很有可能不是到井冈山,来到井冈山则是历史发展偶然性的体现。
案例二:秦朝灭亡的必然性与偶然性
在教学中,对于秦朝灭亡这一重大历史问题,受教科书及教师自身史学素养的影响,部分教师往往从秦的暴政这一角度进行解释,这样的解释固然有其合理性,但是这种传统的解释缺乏对秦灭亡的深层次认识。为引导学生从历史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角度来解释秦朝灭亡,使学生既深度理解秦亡背后的深层次逻辑,也认识到秦帝国崩溃中的偶然性事件,可做如下设计:
教师讲述:秦二世而亡,绝非单纯为秦的暴政所致。就必然性而言,长期分裂的传统惯性力量是导致秦二世而亡的深层原因。
材料呈现:它(秦朝)止住了乱世分裂的历史车轮,而使之转向天下一统。而在这次紧急转弯的同时,它往往只能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垫在历史的巨轮下,以先驱者的角色不幸成为先烈,成为一个过渡王朝。
——李勇强:《中国大一统:
秦皇汉武的奋斗》
正是分裂的强大惯性突然受阻遏时所产生的巨大震荡,涌出了对新生统一政权的颠覆性力量。
——赵河清:《秦隋“短暂”原因论》
教师设问:
(1)为什么说秦朝是一个过渡王朝?(参考答案:实现统一后,二世而亡。)
(2)颠覆性力量主要有哪些?(参考答案:原来六国的复辟力量。)
教师讲述:历史也恰恰证明了这一点,无论是陈胜、吴广,还是后来的项羽和刘邦,他们都是原来六国中的楚国人,印证了“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这一预言。正是由于这种复国势力的普遍存在,并汇聚成一股合力,借助于陈胜、吴广开启的农民大起义这个时机和形势,灭亡了秦王朝。春秋战国时期长达五百多年的分化要在短短的几十年时间中加以整合是难以完成的任务。这正是秦灭亡的必然性所在。
继续讲述:由于秦始皇的强大威慑,六国复辟势力暂时潜伏不动。但是秦始皇的突然死亡成为秦帝国崩塌进程中的一个偶然性事件。在赵高的策划下,胡亥通过沙丘政变以非法手段上台。
材料呈现:赵高说二世曰:“先帝临制天下久,故群臣不敢为非,进邪说。今陛下富于春秋,初即位,奈何与公卿廷决事?事即有误,示群臣短也。天子称朕,固不闻声。”于是二世常居禁中,与高决诸事。
——《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第六》
教师设问:
(1)赵高向胡亥提出了怎样的建议?(参考答案:不要与其他官员在朝廷上议决国事。)
(2)这样做会带来什么后果?(参考答案:胡亥被赵高控制,导致政治更加黑暗腐败。)
教师讲述:赵高以此来控制胡亥,在朝廷中作威作福,甚至指鹿为马。而胡亥出于保住自己帝位的目的,他对同胞兄弟和功臣进行了以屠杀为手段的防御性打击,以至于无法对起义做出及时有效的处理,这种倒行逆施的行为,最终导致了秦朝的灭亡。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秦帝国的灭亡原因可以说是必然性中有一定的偶然性,偶然性中又有必然性,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
综上,我们认为从必然性与偶然性出发,有助于引导学生更加合理、全面地进行历史解释,深度认识和理解历史问题。对于必然性与偶然性这一研究历史、解释历史的重要方法,在教学中要正确理解和灵活运用,不仅要做到与唯物史观其他方面内容的联系与结合,还要注意借鉴其他史学理论成果,诸如革命史、文明史、全球史、社会史、生态史、现(近)代化等。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发挥唯物史观在培育学生核心素养方面的指导作用。
【作者简介】何成刚,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历史课程与教学。
张克州,中学一级教师,江苏省昆山市第二中学历史教师,主要从事中学历史教学与研究。
沙夕岗,江苏省昆山市石浦中学历史教师,主要从事历史课程与教学研究工作。
【责任编辑:杨莲霞】
关键词 偶然性,必然性,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0457-6241(2018)01-0053-06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坚持用唯物史观阐释历史的发展与变化”。①《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引导学生“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有所了解”,“学会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认识历史和现实问题”。②修订中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进一步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多角度地展现历史演进的基本过程以及人类在历史上创造的文明成果,揭示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大趋势”。历史必然性与偶然性是唯物史观的重要内容之一,那么究竟什么是历史必然性与偶然性?如何在教学中运用历史必然性与偶然性这一规律?对于这些问题,笔者通过学术阅读,对学术界在这一对概念上的认识进行简要梳理,并提出在教学中的注意事项,与广大同行共享。
1.历史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内涵
关于“历史必然性”,天津师范大学庞卓恒教授指出,必然性指任何社会历史现象的产生、演化和消亡都具有其自身内在的原因,存在着因果关联。因此,任何历史现象的出现都是必然的。③中国政法大学侯国云教授指出,必然性指在一定条件下产生于事物内在矛盾的主要方面并由该主要方面决定其发展方向的一种稳定的发展趋势。④
关于“历史偶然性”,《史学概论》一书指出,偶然性指社会历史发展、变化中可能出现或可能不出现,可以这样发生也可以那样发生的情况。⑤侯国云指出,偶然性指在一定条件下产生于事物内在矛盾的次要方面决定其发展方向的一种不稳定的发展趋势。⑥庞卓恒指出,社会历史现象中的所谓偶然性,实际上不过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实践能力还不能控制的那一部分必然性;只是因为人们还驾驭不了它,还不能事先预见或防患于未然,就被称之为偶然性。⑦
对于必然性与偶然性的性质,《史学概论》指出,必然性和偶然性不是两类事物分别具有的不同属性,而是同一事物具有的双重属性。即每个具体事物在具有自身的独特个性的同时,必然还具有它所属的同类事物的共性。⑧侯国云指出,必然性和偶然性在性质上都属于事物的一种发展趋势,它们是产生于同一个事物,必然性是大到接近于1的最大可能性,偶然性是小到接近于0的最小可能性。⑨
2.历史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关系
学术界大都认为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关系是辩证统一、密不可分的。《史学概论》指出,每一种必然性,起初都是作为若干偶然因素中的一种而出现,只是由于人们不断重复的、循环往复的活动,才发展为必然的东西。而在这种从偶然到必然、从可能向现实转化的过程中,人的选择和决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①中国社会科学院孙麾研究员、复旦大学吴晓明教授指出,既要肯定人类历史的发展是受内在的客观规律支配的,又要肯定偶然性在错综复杂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不承认偶然性,历史理论就会蜕变为宿命论;同样,不承认必然性,历史理论则会蜕变为偶因论。②中国社会科学院任洁研究员、北京大学刘曙光教授等学者不仅提出类似观点,并且还指出,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同时,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③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龚培河教授更重视具体历史事件中偶然性的作用,他指出,历史发展的偶然性是通过有能动性的人的实践活动表达出来的,这就决定了它在执行必然性的逻辑规定时有很大的主动性与选择性。可以说,不是必然性规定偶然性的展开,而是偶然性承载着必然性的贯彻。因此偶然性的意义不仅在于现实地表达了必然性,而且还表现在“规定了”必然性贯彻下去的现实方式。④庞卓恒指出,由于任何一个历史进程在推进过程中各种主客观条件的消长总是瞬息万变,而且难以预料,特别是某些关键性人物和事态的出现,往往对结局产生重大影响,所以必然性在每一个具体历史进程中总是以偶然性的形式表现出来。不能说其中只有某一种结局才是必然的,其他结局都是偶然的。必然和偶然不是多数和少数的关系,而是规律与其具体展现之间的关系。⑤
3.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分类
对于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分类,中国人民大学高放教授指出,内在的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外来的偶然性则是必然性的补充。偶然性既有积极偶然性与消极偶然性之分,还有优良偶然性与恶劣偶然性之别,更有主动偶然性和被动偶然性之分,自发偶然性与自觉偶然性之别。人们应该善于以自觉偶然性、主动偶然性来争取积极偶然性和优良偶然性,使客观必然性能够最有利于自己的形式表现出来,同时力求避免被动偶然性、自发偶然性给自己带来消极偶然性和恶劣偶然性造成的后果。⑥以辛亥革命为例,它的发生是20世纪初中国社会矛盾激化的产物,是清朝统治日趋腐朽的必然结果。正如梁启超在《新民丛报》发表的《现政府与革命党》一文中所说:“革命黨者,以扑灭现政府为目的者也。而现政府者,制造革命党之一大工场也。”⑦革命党人不仅善于利用四川保路运动等各种积极有利的外在偶然性,也善于把起义计划泄露等被动的偶然性转变为提前举行起义的主动的、内在的偶然性。总之,必然性的实现一定要以内在的偶然性表现出来或者以外在的偶然性作为补充。
4.历史必然性与历史偶然性相结合的几种类型
原光明日报社李桂海编审指出,从历史发展的动态过程看,必然性与偶然性结合的模式大体上有三种类型,即螺旋推进型、筛选进化型和几率优选型。螺旋推进型的特点是:历史必然性的发展方向比较明显和有力,历史偶然性使历史必然性的发展方向左右摇摆,上下波动,但在总体上不能使它离开前进的方向。例如,从秦汉到明清的两千多年时间里,君主专制总体的必然趋势是不断加强的,当然也存在个别时期例外的偶然性。筛选进化型的历史必然性在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中,表现为历史出现多种发展道路可供选择,其中每一条道路都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也就是说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并不总是最优化的发展道路,它也可能是一种劣势选择,选择的是发展缓慢而又艰难的道路。例如,在西方国家近代化进程中,改革和革命是两种不同的选择。相对于革命,改革比较温和,但是对于旧势力往往会妥协让步,如俄国农奴制改革。革命对于旧势力的清除比较彻底,但是往往会带来社会的震荡,如法国大革命。几率优选型中所反映的历史必然性是丛状的,数量比较多,又没有在内力上占优势的,所以其选择主要决定于历史的偶然性。在这种类型中,偶然性与必然性的结合有很大的随机性,所以其发展的方向是不明朗的,常常会因为某个突发的事件,决定历史发展的进程。历史必然性未必都反映了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只有当它与历史偶然性结合,取得了某种既有明确的发展趋向,又有相应的内外发展力时,它才能具有某些规律性的内涵。①例如,战国时期,秦国从弱变强,最终统一全国,并不仅仅是因为它代表了历史的必然性,当时的其他列国,都有统一的可能性,也都代表了历史的必然性。可是最后哪个国家能够统一,其几率性却非常大,因为它是由许多复杂多变的历史偶然性造成的。
5.历史必然性和偶然性的限定条件
对于必然性与偶然性的限定条件,复旦大学邓欢博士指出,“必然支配偶然”“偶然反映必然”,指的是同一规律中必然与偶然的关系。当外部条件不同时,事物本身的规律也将不同,其中的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关系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在人类社会中,条件不同可能导致社会形态不同,条件的突变也可能导致文明的中断和衰亡。因此,我们不能用一种万能的必然性去解释任何一种偶然性,而事实上也不存在抽离条件的万能的必然规律。即使在近似条件下也要注意从高级规律和低级规律这两个层次来区分必然与概然。②刘曙光指出,事物具有必然性和偶然性的二重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是对某一现象进行共时性比较得出的结论。对社会历史领域的必然性和偶然性,要具体加以分析,不能采取简单化、公式化的方式进行认定。③
从不同的时段来看必然性与偶然性,邓欢指出,越是在长时段的历史运动和历史发展总趋势中,必然的作用就体现得越显著。而对于一个较短的历史时段来说,则存在着向不同方向发展的可能性。从这个意义上讲,当外部条件确定之后,只有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必然的,而历史的无数具体事件和过程都可能由偶然性决定。④
1.要在统一性中看待历史必然性和偶然性
“历史的两重性就在于它是必然(客观规律)与自由(主观创造)二者的合力。也可以说,历史所扫描出来的那条曲线,是由必然与自由两项因子相互作用所共同决定的。”⑤因此,在利用必然性和偶然性来解释历史时,既要看到必然性,也要注意到偶然性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只有把二者结合起来,才有可能正确地解释历史。例如,关于哥伦布1492年发现美洲这一历史事件,它是一个偶然事件,但也是一个必然中的偶然。在这一历史事件上起作用的是欧洲社会史和经济史上存在的各种趋势:西方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需要,人文主义思潮浸润下的航海家的冒险与进取,科学的进步,指南针的应用,通往东方更近通道的寻求等,所有这些因素都使得具有冒险进取心的航海家必然能够开辟新航路,这是历史的必然性,它是欧洲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但是具体由谁来开辟新航路,这是历史的偶然性,达·伽马、麦哲伦等人的航海行为恰恰说明了这种偶然性的大量存在。在这些偶然性的背后蕴含着历史发展的必然。所以,偶然是必然中的偶然,必然是偶然中的必然。
2.要注意历史必然性与偶然性的适用条件
对社会历史现象的考察,范围越小,时间越短,偶然性的作用越容易显现出来;相反,考察的范围越大,时间越长,就越容易观察到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①因此,在利用必然性和偶然性来解释历史时,要注意到其不同时段上的适用性。例如,从三国时期到隋朝统一的三百多年间,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趋势,江南经济的开发与发展,经济联系的扩大,民族交融的不断加强,人民长期饱受战乱之苦,渴望统一等,这说明当时的趋势是要求统一。不过,何时实现统一?由哪一个政权,哪一个人来完成?并不是必然的,而是取决于很多偶然因素。但不管谁来完成,统一是必然的,只是时间上或早或晚。因此,对于宏大的历史力量,似乎时段越长,就越是能清楚地看到它们宏大的历史脉络。但是对于生命有限的个体来说,假设我们身在其中,我们更关心的可能是覆盖我们自身一代时间尺度上的那个历史表现出来的浪潮,这样的浪潮很可能就是诸如隋文帝等历史人物的某些“偶然性”事件所可能掀起而导致人们感觉上天差地别的历史效果。②
3.要重视历史中“人”的主体选择作用
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具有必然性,但并不意味着在一定的时间之内必然出现某些历史事件。仅从历史事件本身来看,一切都是人的实践的结果。正如马克思所说“‘历史并不是把人当做达到自己目的的工具来利用的某种特殊的人格,历史不过是追求自己的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③在很多情况下,历史中的当事人直接决定历史事件的演变。例如,红军长征期间,毛泽东力排众议,率领部队向陕北进军,取得长征伟大胜利,改写了中国革命进程。又如,赤壁之战前,孙权面临与曹操议和或者是应战两种选择,如果从当时双方力量对比及军事形势来看,选择议和无疑更符合客观形势,但是孙权得到部下主战派的支持后,選择应战,挫败了曹操试图统一江南的战略,为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正是因为历史事件中的当事人有主体性、选择性,有时“未必总是建立在‘识时务基础上,才使得历史事件的演化有很多不确定性”。④因此,在承认历史必然性的基础上,我们要重视历史中“人”的主体作用。不仅要关注上层的大人物,也要注意到底层的小人物。
案例一:毛泽东引兵井冈山的必然性与偶然性
在教学中,对于毛泽东引兵井冈山这一重大问题,许多教师都注意强调其必然性,而忽略其偶然性。为了使学生认识到,引兵井冈山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结合,可做如下设计:
教师讲述: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发动了以夺取大城市为目标的一系列武装起义,但是大都失败了。
教师设问:这些失败给共产党人什么启示?(参考答案:通过占领城市来夺取革命胜利的道路行不通。)
材料呈现:由于强大的帝国主义及其在中国的反动同盟军,总是长期地占据着中国的中心城市……
——郭文佳:《试论井冈山革命道路开创的
历史必然性》
教师设问:为什么城市道路行不通?(参考答案:城市敌人力量强大。)
教师讲述:城市敌人力量强大,因此,中国革命道路由城市转向农村,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但究竟要到哪里去,却有很大的偶然性。秋收起义进攻大城市受阻,1927年9月19日,毛泽东在湖南浏阳文家市召开会议,提出到山区和农村去。据与会的张宗逊事后回忆:
材料呈现:有人说毛主席在文家市那个时候就看准了要到井冈山搞根据地。根据我的回忆不是这样。在文家市集合部队后,没有提出到井冈山搞根据地,部队的实际行动也没有向井冈山进军,当时还是想往主力(即南昌起义部队)靠。
——余伯流、陈钢: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全史》
教师设问:毛泽东决定到井冈山去吗?(参考答案:没有。与南昌起义部队会合。)
教师讲述:那么,为何最终选择到井冈山呢?这一过程充满了历史偶然性。按照当时党中央的要求,起義的部队要到湘南实行武装割据。
材料呈现:秋收起义部队……后卫遭到敌人袭击,造成500多名官兵伤亡,总指挥卢德铭为掩护后卫部队撤退牺牲。由于一挫再挫致使士气低迷,有些士兵离队,有些伤病员掉队或死亡,部队到达莲花时已不足千人,而且军需辎重丢落殆尽,已难以支撑到湘南。
——周少玲:《试析莲花决策转兵井冈山的
必然性与偶然性》
教师设问:起义部队面临什么问题?(参考答案:伤亡惨重。)
教师讲述:在部队损失惨重的情况下,毛泽东收到了一封密信:
材料呈现:宁冈县有我们党的武装,有几十支枪。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下)
教师讲述:这封密信使毛泽东决定:向宁冈进发。起义部队来到了井冈山,并开创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如果当年没有收到这封密信,起义部队当然也要上山,这是当时历史发展的必然性所致。但按照原定计划,很有可能不是到井冈山,来到井冈山则是历史发展偶然性的体现。
案例二:秦朝灭亡的必然性与偶然性
在教学中,对于秦朝灭亡这一重大历史问题,受教科书及教师自身史学素养的影响,部分教师往往从秦的暴政这一角度进行解释,这样的解释固然有其合理性,但是这种传统的解释缺乏对秦灭亡的深层次认识。为引导学生从历史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角度来解释秦朝灭亡,使学生既深度理解秦亡背后的深层次逻辑,也认识到秦帝国崩溃中的偶然性事件,可做如下设计:
教师讲述:秦二世而亡,绝非单纯为秦的暴政所致。就必然性而言,长期分裂的传统惯性力量是导致秦二世而亡的深层原因。
材料呈现:它(秦朝)止住了乱世分裂的历史车轮,而使之转向天下一统。而在这次紧急转弯的同时,它往往只能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垫在历史的巨轮下,以先驱者的角色不幸成为先烈,成为一个过渡王朝。
——李勇强:《中国大一统:
秦皇汉武的奋斗》
正是分裂的强大惯性突然受阻遏时所产生的巨大震荡,涌出了对新生统一政权的颠覆性力量。
——赵河清:《秦隋“短暂”原因论》
教师设问:
(1)为什么说秦朝是一个过渡王朝?(参考答案:实现统一后,二世而亡。)
(2)颠覆性力量主要有哪些?(参考答案:原来六国的复辟力量。)
教师讲述:历史也恰恰证明了这一点,无论是陈胜、吴广,还是后来的项羽和刘邦,他们都是原来六国中的楚国人,印证了“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这一预言。正是由于这种复国势力的普遍存在,并汇聚成一股合力,借助于陈胜、吴广开启的农民大起义这个时机和形势,灭亡了秦王朝。春秋战国时期长达五百多年的分化要在短短的几十年时间中加以整合是难以完成的任务。这正是秦灭亡的必然性所在。
继续讲述:由于秦始皇的强大威慑,六国复辟势力暂时潜伏不动。但是秦始皇的突然死亡成为秦帝国崩塌进程中的一个偶然性事件。在赵高的策划下,胡亥通过沙丘政变以非法手段上台。
材料呈现:赵高说二世曰:“先帝临制天下久,故群臣不敢为非,进邪说。今陛下富于春秋,初即位,奈何与公卿廷决事?事即有误,示群臣短也。天子称朕,固不闻声。”于是二世常居禁中,与高决诸事。
——《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第六》
教师设问:
(1)赵高向胡亥提出了怎样的建议?(参考答案:不要与其他官员在朝廷上议决国事。)
(2)这样做会带来什么后果?(参考答案:胡亥被赵高控制,导致政治更加黑暗腐败。)
教师讲述:赵高以此来控制胡亥,在朝廷中作威作福,甚至指鹿为马。而胡亥出于保住自己帝位的目的,他对同胞兄弟和功臣进行了以屠杀为手段的防御性打击,以至于无法对起义做出及时有效的处理,这种倒行逆施的行为,最终导致了秦朝的灭亡。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秦帝国的灭亡原因可以说是必然性中有一定的偶然性,偶然性中又有必然性,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
综上,我们认为从必然性与偶然性出发,有助于引导学生更加合理、全面地进行历史解释,深度认识和理解历史问题。对于必然性与偶然性这一研究历史、解释历史的重要方法,在教学中要正确理解和灵活运用,不仅要做到与唯物史观其他方面内容的联系与结合,还要注意借鉴其他史学理论成果,诸如革命史、文明史、全球史、社会史、生态史、现(近)代化等。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发挥唯物史观在培育学生核心素养方面的指导作用。
【作者简介】何成刚,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历史课程与教学。
张克州,中学一级教师,江苏省昆山市第二中学历史教师,主要从事中学历史教学与研究。
沙夕岗,江苏省昆山市石浦中学历史教师,主要从事历史课程与教学研究工作。
【责任编辑:杨莲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