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中国古代诗话传统 尝试当代诗歌微型评论

    周国瑞

    内容摘要:“诗话”作为中国古代一种独特的论诗之体,就是以随笔体的形式来评论诗人、诗歌、诗派以及记述诗事、诗考、诗句等。“诗话”的一般特点是:多数并不以系统、严密的理论分析取胜,而常常以三言两语为一则,发表鉴赏者对诗歌创作的具体问题、以及对艺术规律与审美等方面的看法或感受。为继承中国古代“诗话”传统,本人尝试运用微型诗评的方式,来对身边朋友的诗歌创作进行赏评点赞:或画龙点睛,为阅读者揭示作品意义;或点到为止,为阅讀者留下思考空间;或直言不讳,指出诗作中的不足之处……但初心都是以激励、鼓励、探讨、提高为目的。

    关键词:诗话 诗评 鉴赏 交流

    有文学创作就有文学鉴赏,有文学作品就有文学评论。自古以来,文学评论的形式就不拘一格,多种多样,就像小说有长篇、中篇、短篇、微型之分一样,那么文学评论也应有长篇累牍的宏论与详析和三言两语的简评与点赞。特别是对诗歌的鉴赏评赞,自古就存在着一种“诗话”的文体形式。据资料介绍,“诗话”是一种论诗之体。从概念上来分,狭义的“诗话”是诗歌故事;广义的“诗话”是中国诗歌鉴赏、诗歌批评的主要著作形式。这种“诗话”体式,是中国诗歌繁荣发展的产物,它肇始于百代诗话之祖南朝钟嵘的《诗品》,成于宋代欧阳修的《六一诗话》和严羽的《沧浪诗话》,虽盛行于宋代,但明、清两代作者也很多,如《随园诗话》《历代诗话》《历代诗话续编》《清诗话》等,近代亦有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参见蔡镇楚《中国诗话史》、《诗话学》与《比较诗话学》等著作)。“诗话”作为中国古代一种独特的论诗之体,就是以随笔体的形式来评论诗人、诗歌、诗派以及记述诗事、诗考、诗句等。“诗话”的一般特点是:多数并不以系统、严密的理论分析取胜,而常常以三言两语为一则,发表鉴赏者对诗歌创作的具体问题、以及对艺术规律与审美等方面的看法或感受。为了学习和继承中国古代“诗话”的传统,笔者在平时写作、发表长篇文学评论(小说评论、散文评论、诗歌评论、影视评论)之余,也不时对来不及作全面、细致赏鉴的诗歌进行一下“诗话”般的微型评论。下面辑录了我近期对身边朋友创作的诗歌微型评论十则:或画龙点睛,为阅读者揭示作品意义;或点到为止,为阅读者留下思考空间;或直言不讳,指出诗作中的不足之处……但初心都是以激励、鼓励、探讨、提高为目的,并博创作者和方家们一笑。

    一.游赤壁(湖北武汉·梅晓华)

    古风硝尘

    沾上江南烟雨

    在赤壁的崖隙里

    开出一株茶花

    艳丽了一路时空

    江涛磨碎马道

    却让柳槐银杏千年

    风云三国

    在马场的嘶鸣里

    成了悠然的牧歌

    追寻英雄自是花事

    古街凝望沉寂

    青山苍翠历史 夕阳依然

    归落何处

    总是一世苍凉的悲欢

    【微型诗评】

    这首记游诗,意象典型而精粹,意境苍凉而深沉。

    全诗紧扣诗题中的“游”字,在诗的第一、二节中运用联想和想象,以生动浪漫而又虚实结合的笔触,描绘了自己“游赤壁”的“所见所闻”。诗的第三节(尾联或末段),继承了中国古典诗歌通常会在前面叙事写景基础上议论抒情的创作传统,抒发了自己“游赤壁”的“所思所感”。

    全诗层次分明,有章有法,于循序渐进之中,将记游之行与怀古之情天衣无缝的结合在了一起。

    二.总想留住我的爱(湖北孝感·石琴)

    我的爱

    是那一片落叶

    它是我在秋天里

    最后一滴眼泪

    带着我的思念

    化为泥土

    来年 发芽

    长成一朵小花

    开在我爱的人的窗口……

    我的爱

    是那一滴雨点

    它是我在秋天里

    最后一首小诗

    带着我的思念

    栖落在水草尖

    闪闪 露珠

    化作一个指环

    带在我爱的人的手上……

    我的爱

    是那一缕月光

    它是我在秋天里

    最后一支心曲

    带着我的思念

    与心灵低语

    朦胧 缠绵

    化作一个笑容

    进入我爱的人的梦乡……

    【微型诗评】

    全诗化虚为实,将种种看不见的感觉——“我的爱”和“我的思念”,均幻化成让人看得见、听得到的具体形象——落叶、眼泪、小花;雨点、小诗、露珠、指环;月光、心曲、笑容……让读者随着诗作者的一咏三叹去浮想联翩、去心旌摇动、去享受美感!

    三.晶莹(湖北武汉·黎修彦)

    生命的存在,其实

    是以各自独立的方式

    像同一个桌面上的瓶子

    彼此独立,又

    长久地注视

    阳光公开发行之时

    心,七彩纷呈,应和

    七彩的光彩的意象

    还有七彩的憧憬

    还有七彩的希冀

    长久地注视,又

    彼此独立

    在同一面蓝天里

    晶莹剔透

    森林般站成对方的景致

    【微型诗评】

    这是我的编辑朋友特为某期杂志封面内页上的一幅以“晶莹”为题的水粉画(见下图)配发的一首以“晶莹”为题的哲理诗。

    观赏画面,明艳美丽;品读诗歌,意味蕴藉。

    如果单看画面,我们的联想、想象也许不会太深远;可细品诗歌,我们的生活体验就起重要作用了,它能使人从中深刻感悟到了某些对于我们应如何做人的一些思考。下面是我品读诗歌之后提取的的四个关键词:

    关键词之一:做人要有人格自尊——这可在诗的第一小节中去品味。

    关键词之二:做人要有理想追求——这可在诗的第二小节中去品味。

    关键词之三:做人要会欣赏别人——这可在诗的第三小节中去品味。

    关键词之四:做人应当纯洁善良——这可在诗题“晶莹”中去品味。

    我把以上的个人感悟说出来与大家共勉,但不作阐发,任凭观者和读者自己去感受、去咀嚼、去体会……只要你过细地品品诗,认真地赏赏画,然后再过细地品品诗,我相信你一定还会有许多属于你自己的新的感悟的!

    四.清莲上的红颜(湖北孝感·李淑琴)

    我原是阳光明媚的精灵

    手捧融化成水的温情

    成了你梦中的红颜

    在夜雨更漏的阶前静听蛙鸣

    我原是疏星淡月的幻影

    怀揣暗夜绕梁的柔情

    成了你心底的红颜

    在波心涌动的池塘中舞步轻盈

    我原是曲水流潺的清莲

    牵念蝶恋花飞的风情

    成了你永世的红颜

    在四季更迭的流光里互诉钟情

    【微型诗评】

    在数码相机、智能手机日益普及的今天,许多对光圈、速度、景深、色调、冲印等摄影知识一无所知的“傻瓜”,也能一按快门就拍出无比精美的照片。然而,在捕捉画面的同时,就已将心中的诗情融入其中的人,还是不多见的。

    《清莲上的红颜》既是一组摄影,也是一首诗歌。我将它称之为“诗图配”,是因为它既不是以“诗”来解说“图”,也不是用“图”来诠释“诗”,二者分不清谁主谁次、谁先谁后。这里的“诗行”与“图片”,几乎就是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映衬的艺术整体。这组作品将“心声”与“画语”融为一体,不仅画面美,而且情蕴深。摄影本身就是形象化的东西,然而单看画面,不免让人觉得有些单调和表面化,但将其配以蕴含着创作者思想情感的恰當的诗句,就如同“画龙点睛”一样,能立刻使平面的画面灵动了起来。在这组“诗图配”的作品中,作者拟“荷”为人,借“荷”抒情,于比拟中融入了“我”和“你”的心灵交流,其中不少像对话似的诗行仿佛在一语双关,颇令会心者、知音人产生无尽的遐想与回味……

    五.五月的枇杷树下(湖北武汉·黎修彦)

    办公室临桂子山,山上的枇杷园在五月总是在黄的氛围里喧嚣成一段风景。这种冬季开花次年五月结果的植物是那样勃勃生机,让人想入非非。诗友以“五月”为关键词招募作品,遂遵命写5句文字。

    枇杷熟了,陈年的怒放酿成金黄

    林荫浓了,曲径的深处书声琅琅

    倩影如织,风一样提示季节的蓬勃

    艳阳当头,筛一般过滤错过的梦想

    在五月,是谁在枇杷树下张望

    【微型诗评】

    全诗虽然只有五句,但是所用到的写作技巧却每句不同:

    “枇杷熟了,陈年的怒放酿成金黄”——给景着色;

    “林荫浓了,曲径的深处书声琅琅”——以声衬静;

    “倩影如织,风一样提示季节的蓬勃”——虚实结合;

    “艳阳当头,筛一般过滤错过的梦想”——比拟升华;

    “在五月,是谁在枇杷树下张望”——篇末点题。

    六.步韵陈雪萍诗《在韩志愿军遗骸归国》(湖北宜昌·张海德)

    4月4日,由我国军机接回的10位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在沈阳烈士陵园安葬。

    跨江舞戟固长城,独战群魔神鬼惊。

    身葬青山宜顿首,魂飘异域岂求名。

    曾经血火死生淡,惯看兴亡荣辱轻。

    翠柏森森陵墓雨,吾侪遥祭在清明。

    附陈雪萍原诗:《在韩志愿军遗骸归国》

    他乡埋骨为长城,六十余年闻尚惊。

    抛却头颅应有恨,归来魂魄已无名。

    千秋家国说犹重,此日泪痕弹可轻。

    举目斜阳芳草外,春风花雨正清明。

    【微型诗评】

    陈诗的情感基调显得沉重一些,诗的前四句蕴含着对无名烈士的悲惋叹惜之情,后四句体现了对无名烈士的追思悼念之情。

    张诗的情感基调显得昂扬一些,诗的前四句蕴含着对英烈精神的崇敬赞颂之情,后四句表达了对英烈精神的继承发扬之情。

    这样的唱和诗,可谓珠联璧合,相得益彰!

    七.步诗友夏皓《苏幕遮·携春光》(湖北武汉·王海玉)

    又惊蛰,烟玉树。万种情丝,燕子楼头驻。为问晴光何处去?缓踏芳郊,片片花田舞。惜春心,休尽吐。草径慵眠,日晚缭香雾。素手纤纤留细步。新月无声,梦到伤心处。

    附夏皓原诗:《苏幕遮·携春光》

    草盈眸,花满树。风剪垂丝,柳絮枝头驻。一片春光何处去。野旷云飘,双燕翩翩舞。正空山,新雨吐。小径蜿蜒,竹绕层层雾。伞下伊人抬碎步。清爽莺声,落在山深处。

    【微型诗评】

    上面两首唱和词虽都带有婉约的基调,但所蕴含的情感却迥然不同:

    读夏词让人满心欢喜,恨不得抛下一切俗事即刻也去踏青赏春,放飞心情。

    读王词让人抑郁满怀,虽然也在观赏春光,但却看啥都觉伤感,有种才下眉头又上心头,对某事始终放不下的感觉。

    由此可见,面对相同的春光美景,如果观赏者的心境不同,其笔下所呈现的内容和所抒发的心情也是各有特色的。

    八.学写七绝二首(湖北孝感·石琴)

    其一:梨花雨(押尤韵)

    才闻春去雨烟浮,一夜惆然漂白头。

    花瓣酿成思忆酒,不知柔媚为谁留。

    其二:立夏(押先韵)

    半掩柴门犬吠传,长堤柳影待鸣蝉。

    村姑浣濯惊鱼闹,谁在尖尖菡萏眠。

    【微型诗评】

    两首诗从形式上看,每一句都富有形象感和画面感。从思想内容上来品读,两首诗既含蓄蕴藉也明白晓畅。尽管两首诗的标题各异,但都带有触景生情的特点,并且两首诗所表达的情感还有着一种内在联系:即前诗主要是在表现诗人的“夜思”;后诗主要是在表现诗人的“日想”。至于这“夜思”和“日想”些什么,惟有诗人自己心里清楚,读者虽不能明言但也可以意会,总之不是在“忧国忧民”和“思乡思家”,而是在回忆和想念某个人。

    九.小雪后青山公园即景(作者名略)

    雪去寒犹在,寂园谁早行?

    鸱鸮傲空木,虫豸笑荒坪。

    叶落随泥淖,龙归隐海泓。

    霜风梅骨冷,竹外一潭清。

    【微型诗评】

    谈谈我读了上面一诗的感觉:

    一是缺乏生活气息与时代感。具体来说,就是此诗只见景物不见人,除了给人一种孤独、冷清的感觉,再无别的思想启示和审美享受。

    二是缺乏艺术个性与独特性。若把此诗放到过去任何一个时代里去读都是可以的,既没有体现现实主义的深刻,也没有体现浪漫主义的情怀。

    三是缺乏广阔视野与大格局。诗题中标明是“青山公园即景”,而“青山公园”毕竟也是大武汉市内的一处现代公园,可从“即景”所描述的情状来看,仿佛是在写某处农家小院或荒郊野地一样。

    十.再咏苏轼(作者名略)

    苏门三父子,天下半文章。

    满腹不平气,一生何有乡。

    山间明月近,江上晚风凉。

    千古多词客,超然逆旅长。

    【微型诗评】

    诗题是“再咏苏轼”,可见诗中应突出苏轼一人。

    但首联写“苏门三父子,天下半文章”,则是说的“苏门三父子”的诗文成就,而并未突出苏轼。

    因为有了首联之总括,那么颔联所写“满腹不平气,一生何有乡”,到底指的是“苏门三父子”的共同经历呢,还是指的苏轼的独特经历呢?

    颈联“山间明月近,江上晚风凉”,主要是从苏轼《前赤壁赋》中撷取的意象,可以说此联与苏轼有了密切的联系,但此联又近乎是纯自然的客观景致,而不足以表现苏轼的主观情怀与人生哲思。

    尾联“千古多词客,超然逆旅长”,主要是诗作者在叹发感慨。“多词客”可有两种理解:一是指“产量很多”的词人(那么现今存世词作在两百首以上的词人有:辛弃疾629首、苏轼362首、刘辰翁354首、吴文英341首、张炎302首、刘克庄296首、贺铸283首、晏几道260首、朱敦儒246首、欧阳修242首、张孝祥224首、柳永213首;而像黃庭坚192首、周邦彦186首、张元干185首、晁补之167首、张先165首、陆游145首、晏殊140首、高观国108首、叶梦得103首、蒋捷99首、秦观90首、姜夔87首、刘过78首、李清照52首等著名词人都还不在其中)(数据引自王兆鹏/刘尊明:《历史的选择——宋代词人历史地位的定量分析》,原载《文学遗产》1995年第4期第47~54页);二是指“众多”的词人(那么,上面所列举的词人都算)。再则,拥有“逆旅”经历且有“超然”心态的词人也不少。因此,这“千古多词客,超然逆旅长”的感慨的针对性也不强。

    综上所述,该诗“再咏苏轼”的主题不够突出。

    (作者单位:湖北省孝感市教育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