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实效性探究
顾进
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學则殆。”理想的语文教学境界有多远?每一个语文人也许不止一次在心中追问过。千百年来,从名家大儒,到普通教师,数不清的“语文人”在语文教学研究领域勤洒汗水,传播智慧,探询语文真谛和语文教学规律。
一所学校要想生存,需要质量作保证;一名教师要想得到学校、同事、家长、学生的认可,要证明自己的教学能力,需要在课堂上下功夫,让自己的四十分钟最大化地产生效益,这就是有效教学。如何做到有效,不妨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从备课上下功夫
一个不肯在备课上花时间、花精力的人,永远不会提高自己的授课能力,永远不可能有高效的教学效益,永远不会成长为一名优秀教师。不错,刚开始是有点苦、有点累,但时间长了,就跟古人笔下的卖油翁一样,会越来越有谱,越来越高效。
二、从课堂上找感觉
写在文本上的教案是死的,不同的人即使用相同的教案,也能教出不同的效果,这就是对教师教学智慧、教学能力、教学经验的考验。
1.导语要随机应变,不能僵化教条
课堂上,教师优美的、充满激情的导语,会营造出一个诗意的语言环境,学生浸润其中,语言被催生,情感被催化,师生情感在情意融融的场域中激荡、共生,共同生成一个充满磁性与感动的“情场”。比如苏教版第九册习作3要求写《秋天的树叶》,本来备课时我准备了课件,展示了各种奇妙的树叶,可临上课时,我突然想到,很多树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根本没见过,即使看了也未必能写出真情实感,不如自己随机在校园里捡拾几种树叶,一种一种地进行展示。学生立刻兴味盎然,好像从来没见过似的——其实天天见,就是没用心去观察。课后,学生写起作文来轻松自如。
2.多媒体参与教,也参与学
随着均衡教育的普及,一般的农村小学都配备了多媒体设备,网络上数不尽的视听资料、文字读物,都成了我们招之即来的免费财富,如果不利用,多可惜。适时使用多媒体,能对语文教学起到很好的补充作用。比如读“万紫千红”一词时,教师可适时打出图片,当学生一下子看到繁花似锦的景象,好像整个春天呈现在了眼前,情绪会立即激动起来,争相动情朗读。通过自己投入、动情的朗读,“万紫千红”这个词在学生头脑中活起来了。但是不少老师错误地以为,多媒体是教师的专利,使用多媒体跟学生没有太大关系,真是一个莫大的误区啊。师生在课堂上交流、对话,并不断开发、拓展新的课程资源。课堂,成了生生不息的源头活水。课外资源引进课内,使课内外融为一体,为整堂课的学习提供了一个丰厚的文化背景,学生在课堂上理解、感受语言文字魅力的同时,也享受着丰富的文化大餐,经历着难忘的精神之旅。这种课外资源也许有一些读物,但我们都是明眼人,现在最大的课外资源还是网络。
3.从朗读中寻找语文的“根”
有些语文老师从教多年,却不能读好一篇课文,原因是对录音朗读依赖太多,对个人要求太宽。这个本事不是靠纸质教案来解决问题的。我们只有自己读得好,才能指导学生读出感情。比如读朱熹的《春日》:读春景,要读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读出形,边读边在头脑中过电影、画画,使“无边光景”在学生头脑中活起来;读出神,悟出语言文字的言外之意。又如《游园不值》里的“一枝红杏出墙来”,通过对“出”字的朗读把握,体会“出”为什么读得那么有力、带劲,领悟到一切新生事物是任何力量都阻挡不了的。
课堂上,为了维持课程的流畅运行,教师要善于顺势引导,及时抓住课堂上生成的资源,进行巧妙的点拨、引领。这样的课堂状态看似散漫,实则集中。师生如同在山间闲步登山,或观光赏景,或嬉戏山涧,或歇息山亭,虽然登山的速度或快或慢,路线或曲或直,目标却是明确而单一的:登上山顶。这样的课堂,流泻着自由,呈现着洒脱,给人以美的享受。如从冯骥才的《珍珠鸟》引入,揭示“信赖创造美好的境界”的主旨,然后引领孩子在课文的字里行间去体会“我”给了小珍珠鸟多少宽容和爱,这份宽容与爱又转化成小珍珠鸟对“我”的多少信赖,人和动物之间由此创造了多么美好的境界。课堂上,师生平等对话,交流互动,共同感动,在与文本的切磋对话中逐步走向深层的精神交流。在看似松散的课堂流程中,学生对文章主旨的领悟却越来越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