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融媒体思维打造财经专栏 构建广播电视网络协同生产
【摘要】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财经频道和央广经济之声携手推出融媒体评论专栏《两会财经快评》,双方以“融合发展,网络优先”的思维指导生产,整合资源、优势互补,再造电视+广播+网络生产流程,以实现协同一体化发展,提升中央级媒体的传播力、影响力。另外,本文也对作为融媒体专栏评论员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两会财经快评》? ? 融媒体? ?广播? 电视? 网络
【中图分类号】G211? ? 【文献标识码】A
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以下简称总台)央视财经频道和央广经济之声联袂打造了融媒体评论专栏《两会财经快评》。该专栏的推出是为贯彻落实总台“融合发展,强化评论”的工作部署,以点带面,进一步推进电视频道和广播频率深度融合、紧密合作。笔者以亲身体验和具体实践,阐述双方如何整合资源、协同创新,以“融合发展,网络优先”的融媒体思维,构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一体化、集约化生产方式,从而形成音、视频和移动网络产品的多维传播矩阵。同时,笔者对音频如何将视频内容场景化、电视与移动网络媒体大小屏思维的转换等问题提出建议。
一、以融媒体思维指导生产,实现传播加杠杆
在该专栏策划之初,央视财经频道和央广经济之声管理层已有共识:要打破传统的广电单维线性模式,突破传统窠臼,实现电视+广播+网络的融媒体混合化生产,强化产品思维和IP意识,进行立体传播,进一步强化总台的内容优势、平台优势和品牌优势。基于央视财经频道和央广经济之声良好的合作基础,双方在反复研讨后定下合作基调:1.电视是主导,广播是增量,网络是传播的主战场。2.强化评论员符号感和识别度,为总台财经节目打造标识化IP。3.强化评论员的个人视角和情感色彩,为受众带来人性化的温度,增加总台的“人情味”。
该专栏主推央视财经评论员刘戈和央广财经评论员王冠(即筆者),在确保两会宣传总基调的前提下,充分尊重和配合评论员个人风格,突出打造个人IP,为下一步做大做强总台财经评论内容打下牢固基础。央视财经频道打破传统节目架构,从演播室节目到视觉化加工,再到把“大屏内容又快又好地向小屏转化”,做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安排。央广经济之声在反复论证后明确基调:充分尊重和利用央视的视频制作优势和平台影响力,充分发挥广播快速灵活高效的再加工优势,将广播与驾车出行场景进行对接。广播+电视+网络的融合生产与传播,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传播媒介的叠加与堆砌,而是更有针对性地满足不同场景用户的媒介需求。央视财经频道和央广经济之声双方把握此次机会,充分尝试,打通梗阻,对总台的生产流程再造做出探索。
电视+广播+网络融媒体传播工作流程为:电视端于每天11:00和17:00在央视财经频道《中国财经报道》进行直播。广播端于每天18:30央广经济之声晚高峰节目《每日财经》中对该专栏音频剪辑后播出,确保时效性。“央视财经”客户端约在当天19:00左右推出“视频+文字”专栏精华版,央视财经微博、微信公众号及央广经济之声微信、微博也同期发布,实现传播扩散效应。次日,央广经济之声早高峰节目《天下财经》对前一日《两会财经快评》的精华内容进行音频剪辑及播出,并预告当天电视的两次播出时段以及网络关注该专栏的方式,在开车出行人群密集的早晚高峰,均进行了有效的覆盖与传播。
笔者认为,本着总台“融合发展,网络优先”的原则,在实现充分融合后可以强化类似操作模式。电视端职能是主体生产车间+大屏一次传播,广播端职能是音频再加工+音频多次传播,网络端职能是网络化碎片化再加工+小屏传播渠道+总台背书的传播长尾效应。此次《两会财经快评》专栏被多家财经门户网站转载,未来总台可以进一步加强策划,联动传播。从目前趋势看,电视直播环节已经逐步演变为网络的半成品生产过程,一次传播的意义淡化,其价值不再拘泥于大屏直播。这个趋势如成为共识,会对未来电视渠道的生产带来深远影响,今后电视直播可以更动态化、零件化,也可以更加鲜活。
二、再造电视+广播+网络生产流程与升级建议
此次《两会财经快评》是央视财经频道首次在重要新闻窗口期启动常设评论板块,为电视观众及时解读全国两会动态,以财经视角剖析两会信息并作出价值引领。同时,电视端也承担了更多安全播出和选题压力。电视端的播出场景固定在央视财经频道直播间,所以在视觉呈现上更为固定和单一。笔者认为,今后重大时间窗口可以进一步发挥央视视频制作的优势,提前策划和制作,部分降低时效性而加强视觉化的设计和呈现。这样更有利于提高电视的可看性,也加强小屏的观看体验和传播力。或者采用“直播间点评+精品录制零件”的方式来取得场景二次元的中和平衡。
就广播端而言,央广经济之声此次成立了两会工作组,打破常规静态的部门规划,集中优势兵力,提升反应速度,强化了从广播到网络的呈现力度。目前看广播的“二传手”定位较为明显,从音频到网络,更多为基于央视生产内容的再加工。而广播对于汽车移动出行人群的重点覆盖优势明显,有效地丰富了传播渠道和用户接收场景。
笔者认为,今后在广播电视网络端充分融合后,对于选题的策划可以更多地从上游开始融合,形成合力,同时,增加对于该专栏品牌的循环利用。广播的优势是灵活高效,电视直播中尚未来得及说的观点、没说透的地方都可以在广播中更多呈现,也可以为网络端进行解说和预告,将电视+广播+网络的三维空间全部打通。
就网络端而言,融媒体评论专栏《两会财经快评》在“央视财经”客户端进行常规化的加工和推送,融媒体编辑进行了更多视觉化的提炼和处理,并且对标题进行了更为网络化的再加工。而央视财经频道与央广经济之声的两微一端则更多以此为基础进行传播推送。央视网则更多进行了视频单元化的切分,供外网使用。本专栏依托于总台平台,且有总台品牌做背书,一般网络媒体和平台不具备如此专业的音视频制作和评论生产能力。据笔者了解,此次外网转载更多为自发行为,中国经济网、中国新闻网等诸多网站和公众号都视本专栏为优质内容,多方转载。今后网络宣传推广可以提前布局,借用外力。
按照小屏思维丰富视觉场景,倒推大屏生产。本次我们完全依托央视财经频道主直播间进行现场直播评论。虽然为了画面生动加入了图标、现场道具等诸多手段,但本质上依然是依托大屏的生产逻辑,只是做了有限的微调。对比央视新闻中心的两会新媒体产品,则更多的是小屏逻辑指导生产。目前我们面临着一个方向性选择:到底是大屏理念制作、小屏碎片分流,还是应该颠倒过来,小屏理念制作、大屏择优播出?如果是后者,那么直播间就不是必选项,而是可选项。这本不是此次项目应该承担的战略层面的思考,但是我们的生产制作过程中却处处受到此理念的掣肘。面对新的技术平台,我们也需要新的思维方式。
三、对于个人作为融媒体专栏评论员的总结和思考
此次参与融媒体评论专栏《两会财经快评》的评论工作,使笔者有了全新的工作体验,也带来很多思考,简单归纳为几个关系如何处理得更好。
1.叙述和评论的关系
作为一个评论专栏,当然要立足于评,但5分钟的有效时长应该如何合理分配?和《央视财经评论》这样大时段的评论节目不同,《两会财经快评》是没有时间播放背景片和主持人进行新闻事实描述的,叙述和评论全部由评论員自己完成。这对于评论员语言的凝练和准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用寥寥数语把新闻背景说清楚,说得生动,还能带出自己的观点。这需要把新闻背景吃得更透,本着“少就是多”的原则,为观众、听众和网友做减法。要改变“5个W”的传统描述铺陈,从更有效率的角度切入;同时也要保持新闻背景的相对完整。
2.论据和论证的关系
笔者始终坚持最好的评论就是用事实说话,给出高质量的事实论据。不过在节目时长有限的情况下,要避免专栏只有事实论据的堆砌而缺乏合理的论证和推演。因为对于一般受众来说,对于事实论据不像对两会新闻热点那样熟悉,而一些专业化的财经案例和论据对于受众更是有生疏感,所以“通俗解释+生动比喻”是笔者一般采用的处理方式。在陈述事实论据时及时拆解评论,也可以先表明自己的立场观点,然后再去解释补充相关的事实论据,具体还是要看语境和节奏。评论员常犯的失误是觉得这个事都明白,不用解释,草草带过。但很多时候“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要不断反推受众的接受能力,在专业与通俗之间找准平衡,把握火候。
3.可看和可听之间的关系
此次专栏是在央视直播间生产,所以整体语言面貌更多侧重于电视语态,并且为了加强视觉可看性加入了道具、图片等可视化手段;但又涉及广播音频播出,评论员在描述视觉化道具的时候,对于广播的传播力而言则是打了折扣。
内外部多重利好叠加,人民币我看好你! 农民增收,市场、金融、科技一个都不能少。
两害相权取其轻,电视大屏和网络小屏皆是视觉载体,所以在融媒体一体化生产时,适度牺牲听觉体验是值得的,也是必然的。而未来应该更为明确地表述出对象感。比如主持人在电视直播时直接说:广播听众看不到现场道具,您可以关注“央视财经”客户端稍后的推送。电视、广播、网络更多意味着总台所拥有的传播渠道和载体,而不仅是生产理念和表达方式。
四、结语
总台深化整合箭在弦上,未来,融媒体生产会成为主流方式。融媒体评论专栏《两会财经快评》实现了从内容生产到指挥体系、再到传播空间的诸多探索。今后如何集中力量在全流程发力,使各渠道、各环节的配合更加顺畅,从节目生产进阶为产品打造,进而升级为品牌塑造?还将在今后融媒体流程改造中不断探索。
(作者单位: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财经节目中心)
(本文编辑:李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