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人格理论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邹子文

    【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现实的人与人的行为,而行为受客体内在思想的影响,人格则是思想的内在根源,通过分析人格理论,可以加深我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解。因此,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理解与运用人格理论,从客体出发,因人而异,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

    【关键词】人格理论;人格动力;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7)02-0050-02

    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现实的人与人的行为,而行为受客体内在思想的影响,人格则是思想的内在根源,因而人格是人行为的内在根据,也是人格自身素质发展变化的理论基础,因此,人格便成为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着眼点。着眼于人格理论,有助于加深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的理解,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从客体出发,因人而异,从而实现政治教育的目的,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

    一、人格理论的含义

    人格理论是人格心理学家用来描述和解释人的心理与行为的一套假设系统或参考框架。人格理论对于我们理解分析以及预测人的行为有着重大意义,然而由于个体的差异,导致人格心理学家对人格理论的理解各有不同,因而也产生了不尽相同的人格理论。人格理论主要包括人格结构,人格动力与人格发展三个方面,其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与完善的过程,不同的流派也相继诞生,不断推动着人格理论的研究。

    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是奥地利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他的理论大力推动了心理学的研究,他的人格理论是以无意识为基础包括人格结构,人格动力和人格发展三个部分。他认为人格由本我,自我与超我组成,三者相互联系;他强调潜意识与性本能对于人格的重要性,认为支配人思想与行为的根源是对生的渴望和对死的恐惧。美国心理学家霍妮则认为人格理论是有本我,实我与理想我组成,人的一生都在追逐与实现的目标——理想我。这个理论一定程度上完善了弗洛伊德的理论。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是个性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他致力于设计出一种框架用以解释个人共性与特性的关系,他认为每个人的特质构成以及各个特质重要程度各不相同,这也解释了不同人格形成的过程与原因。

    通过对不同流派人格理论的梳理,正确的人格理论应该基于人格动力与人格判断相结合产生的动机与行为选择结构。人格动力是人思想与行为的根本动力与原始原因,人格判断则是建立在动力基础上的人格判断与人格选择,在此基础上,影响个人的人格结构,并通过人的思想与行为表现出来,同时稳定和变化是人格发展永恒的主题。人格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同时受环境,年龄,身体状况,生活事件的影响,这也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借鉴人格理论提供了理论上的可能性。

    二、人格理论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义

    (一)有利于加深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于思想与行为的认知

    人格是人经由社会化所获得的,具有内在统一性和相对稳定性的个人特质结构和动力结构,是人的思想品德、心理和行为的综合。人格是现实的人思想与行为的集中体现。而思想与行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范畴,就个人而言,思想是制约人的行为的各种精神因素的总和;而行为是在思想支配下所产生的言论和活动等外在表现。思想与行为相互联系,思想通过行为表现出来,而行为则是受思想的影响,同时二者也会存在不一致的情况,如果个人有意隐藏,会出现思想与行为不符合的情况,这就需要我们能够准确分辨,去伪存真。而人格因其稳定性,施教者可以通过分析并预测受教者的思想与行为,这就有助于判断其思想与行为的一致性,因而对于分析个人的思想与行为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推进。

    (二)有利于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人格理论以人格为研究对象,从人格结构,人格动力与人格发展三个方面集中研究人的心理的形成与变化发展,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而言,立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理,借鉴人格理论的相关知识,了解不同的人格特质与人格类型,了解受教育者的心理状态,了解人格形成与变化的动力根源,有利于更好的了解受教育者,有利于创新工作方法,例如已经形成的心理咨询法。心理咨询法是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对教育对象施加影响,调整与改变其心理状态与心理障碍,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教育方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应该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创新,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良好发展。

    (三)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与实效性

    随著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生活节奏的变快以及压力的加大,导致了现代人出现心理问题的情况不断增加,如果忽视这一客观事实,仍旧对受教育者的心理状态不闻不问,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采取科学的态度,正视这一客观事实,帮助受教育者改善心理状态,消除不利心理因素的影响,这对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具有重大的意义,因此应该借鉴人格理论的相关理论与方法,研究受教育者的心理状态。

    (四)有利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建立亲密的关系,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

    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处于一种单方面的灌输关系。由于现代人思想变化快以及思想多元化的问题,受教育者对教育者保持着一种防备与抗拒的姿态,这种状态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不高,事倍功半,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推进,不利于受教育者在思想与行动上接受并做出改变,而通过借鉴人格心理学的相关理论与方法,施教者可以通过分析受教育者的心理状态,人格特质与人格类型,从实际出发,因人而异调整教育方法,从而拉近双方的心理距离,消除受教育者抗拒的心理状态,同时通过创新方法,例如心理疏导,受教育者更能接受,更能促进其思想与行为的转变。

    三、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启示

    通过分析人格理论,思想教育工作者要不断学习,不断创新工作方法,从实际出发,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效率与工作成效。

    (一)学习人格理论,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在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教育对象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激励教育对象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基于这一根本目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就应该以此为目标,不断促进受教育者思想与行为的转变,而要达到这一目标,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熟悉人格理论的相关知识,了解人格动力是人思想与行为的根本动力与原始原因,人格判断则是建立在动力基础上的人格判断与人格选择,在此基础上,影响个人的人格结构,并通过人的思想与行为表现出来的这一人格过程,了解人格类型的分类,了解各类人格的基本特点以及相应的应对方面,不断学习,不断充实,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这样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客观情况,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

    (二)重视环境的影响,积极创造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推进的环境

    环境不仅影响着人格的形成与变化,同时也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因此要重视环境的影响,积极创造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顺利推进的环境。环境分为宏观环境与微观环境,具有可感性,可控性,可适性与可创性。人格理论认为,人格的形成与发展除了受遗传的影响外,更深深受环境的影响。同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深受环境的影响。例如家庭环境对人格形成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深远。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而言,要重视环境的影响,不断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环境,舆论环境,文化环境与经济环境,在实际工作中要清醒地认识到哪些环境会影响受教育者思想与行为的变化,会产生什么样的变化,要做到提前预防,事中控制与事后总结,不断创造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环境,消除不利因素的影响。

    (三)因人而异,针对不同的人格类型调整工作方法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我们工作的根本原則,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针对受教育者的实际情况,做出针对性的调整。由于受环境,年龄,身体状况,生活事件的影响,人格特质可以分为几种基本的人格形态,这些基本的人格形态是不会改变的,但由于个体的差异会呈现某些特质上的微小差别,这也就形成了每个人的人格不尽相同却又可以分门别类的局面。针对这一客观事实,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首先应该判断受教育者的基本人格类型,了解各种基本人格形态的特点,学会应对不同人格类型的基本方法与原则,再根据受教育者个体的人格特质区别,调整教育方法,这样才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科学性与实效性。

    (四)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借鉴人格理论的相关原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不断创新工作方法。传统的说教法尽管不排斥感情因素,但其主要还是靠以理服人,通过讲道理使受教育者思想转变,这种方法有其优势所在,能使受教育者清楚地明白自身应该怎么做,但实际效果不太理想。笔者认为一种思路是吸收说理教育法的优势,再结合人格理论的知识,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建立一种包含道理内容与情感因素的方法——心理疏导法。它不单单为受教育者提供道理支持,更为其提供积极的情感支持,使其有心理能量去面对困境,改变自身的思想与行为;同时使受教育者与教育者处于一种平等的地位,这样有利于受教育者更能接受道理,并做出改变;它也要求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处于一种双方互动的模式,摒弃了传统灌输的单向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也应该不断完善这一方法,因人而异的调整工作方法。

    (五)帮助受教育者塑造理想人格

    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四有”新人,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帮助受教育者塑造理想人格。理想人格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应该是不断发展的。理想人格的建立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要引导受教育者树立崇高的理想与良好的道德品质,只有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与崇高的理想,才能保证了方向上的正确性和受教育者能正确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努力;其次要帮助受教育者学会调节情绪的疏导心理压力的方法与能力,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与日益增加的压力使得现代人的心理压力日益增长,而人的承受是有限度的,因而这些负面的心理能量要及时并正确的疏导出来,不然就会造成严重的后果,严重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目的与任务的实现。

    参考文献:

    [1]黄希庭.人格心理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2]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论[M].商务印书馆,1998.

    [3]陈泳华.弗洛伊德晚期三大理论述评[J].湖南第一 师范学报,2002,(2).

    [4]李耀宗.探寻品德心理发展的动力——从心理学流 派入手[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3).

    [责任编辑:褚永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