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读书会:为“快乐读书吧”搭建阅读的桥梁
郭海萍
[摘 要]为体现语文新课标提出的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要求,统编教材建构了“教读—自读—课外导读”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系。每一册教材都设置了“快乐读书吧”栏目,将学生的阅读视野引向课外。在教学中,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班级读书会”活动,引导学生对整本书进行深入阅读。在读书会上,应引导学生选择经典、阅读经典、推荐经典,使学生享受阅读的乐趣,获得思想的启迪、情感的熏陶,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班级读书会;快乐读书吧;课外阅读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0)19-0018-02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为落实课标这一要求,统编语文教材构建了“教读—自读—课外导读”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系。面对新教材,我们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爱上阅读呢?班级读书会是一个有效的途径。
一、班级读书会提出的背景
为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统编语文教材构建了“教读—自读—课外导读”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系。在课外导读部分,教材设置了“快乐读书吧”板块,为学生推荐必读书目和选读书目,打开了学生文学阅读之门。
统编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先生在他的著作《温儒敏论语文教育三集》中强调,课外阅读要让学生自主选择,但不是放任自流,必须有所指导。那如何激发儿童的阅读兴趣呢?如何指导儿童读整本书呢?如何让儿童的阅读成果可见呢?这些都值得一线教师用心去实践与探索。根据统编六年级教材的“快乐读书吧”推荐书目,我引导学生开展班级读书会,让学生开展读书交流活动,为他们提供一个浸润经典和成果展示的学习平台,让学生爱上阅读,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
二、班级读书会的内涵阐述
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王林先生诠释道:“班级读书会,顾名思义,就是以班级为单位,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在语文课上开展的阅读活动。”它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课外阅读,是由教师指定(或师生共同确定)一本书,利用课内外时间共同阅读,在班上进行讨论的读书活动。因此,班级读书会包括了“选书—阅读—讨论”这样一个完整的过程。
在班级读书会上,学生的阅读不再是单篇的文本,而是整本书;教师对书中的字、词、句一般不进行烦琐的分析,而是通过师生间的平等交流,激发学生持续阅读的兴趣;师生既可以对书中的某一段、某一章进行深入研读,也可以对其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作者观点进行讨论和评价。在一定程度上,班级读书会所倡导的学习理念,更加凸显儿童的主体地位,更加体现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三、班级读书会的实施路径
(一)选择经典,读前引导
统编语文教材的每一册都设置了“快乐读书吧”的栏目。“快乐读书吧”为学生推荐必读书目和选读书目,所推荐的读物具有经典性、序列性和文学性的特点。开展班级读书会,我们选择的经典读物《童年》,开展读前引导,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下面是《童年》的导入教学部分。
1.回忆童年:“同学们,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如果用几个词来形容你的童年,是什么呢?童年生活中,给你留下印象最深刻的事情是什么?”(学生回忆分享)
2.看图猜人物:“猜猜这个人是谁?(出示高尔基图片)有谁了解他?说说你对他的了解。”
3.认识高尔基:“高尔基是苏联的作家、诗人。他3岁时,父亲去世,跟着母亲在外祖父家度过了童年。10岁那年,母亲去世,他开始了独立谋生。他先后当过学徒、搬运工、看门人、面包工人等,切身体验到了下层人民的苦难。”
4.感受高尔基:“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高尔基的童年,是什么呢?”
5.介绍《童年》:“高尔基以他自己3~10岁的童年生活為原型,写了一部小说——《童年》,讲述了他在悲惨孤寂的童年生活中,历经苦难和磨砺,慢慢成长起来的故事。”
6.共读《童年》:“近期,就让我们共读这本书,一起走进高尔基的童年,感受他成长过程中经历的痛苦与磨难,感受他沉重而悲惨的童年。”
(二)阅读经典,读中体会
确定了经典读物,学生阅读便能有的放矢。那阅读时间如何把握呢?阅读质量如何保证呢?学生的校园生活有不少闲暇时间,教师可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展开阅读。如,早到校学生的“美美晨阅”、午间20分钟“静悄悄时光”、每周一节“阅读课”等;同时,周末时间、每天的睡前半小时,都可充分利用来阅读经典。为保证阅读质量,教师引导学生做到“读书有痕”,及时把自己的阅读体会和感受、印象深刻的情节、表达生动的词句段在旁边做好批注,便于班级讨论时与大家分享。
(三)讨论经典,读后交流
阅读的感受因人而异。班级读书会的讨论环节,为学生提供了交流互动的平台。围绕经典,学生畅所欲言,交流自己的读后感受,或人物刻画,或语言描写,或印象深刻的情节,或人物评价等,这样让经典的浸润“看得见”。
下面是《童年》读后的分享交流课的教学设计。
1.通读经典,我会选
同学们,经过近一个月的自主阅读,我们已经通读了《童年》这本书。读得怎么样?老师考考大家。这些题你会选吗?
(1)《童年》的作者是(?)
A.高尔基?B .法布尔? ? C.托尔斯泰
(2)阿廖沙几岁丧父?(?)
A. 1? ?B. 3? ?C. 4
(3)阿廖沙第一次看到两个舅舅吵架是关于(?)
A.分家? ? B.抚养侄子?C.继承父业
(4)大火后,外祖父搬到了(?)
A.小酒館上面? ? B.澡堂上面?C.没有邻居的楼
(5)( )在大火扑灭后死了。
A.外祖父? ? B.外祖母?C.娜塔莉娅舅妈
2.走进经典,我来说
(1)说人物:“同学们,《童年》刻画了哪些鲜明的人物形象呢?他们有着怎样的性格特点?请你选择一个人物说一说。”
(2)谈情节:“这部小说给你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故事情节是什么?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3)聊主角:“阿廖沙在成长过程中经历了哪些痛苦与磨难?请举例说一说。”
(4)获启示:“面对苦难的童年,阿廖沙有着怎样的生活态度?这给你什么启示?”
(5)悟表达:“小说刻画的人物形象鲜明生动,作者是如何抓住人物特征来描写呢?举例说明。”
3.推荐经典,我会读
同学们,在儿童文学作品中,还有很多关于童年成长的经典作品。如,徐光耀的《小兵张嘎》,写了一个在抗日战争中不断成长的小男孩张嘎的故事;曹文轩的《草房子》,写了几个孩子面对生活的考验,不断成长的故事。课后,让我们找来读一读,感受不一样的成长经历。
四、班级读书会的实践要领
(一)扎实行进,有的放矢
统编语文教材的每一册都设置 “快乐读书吧”栏目,为学生推荐必读书目和选读书目。为确保这些经典能够真正捧在学生手心,读到他们心里,需要教师的读前引导、读中跟进,需要学生的读后交流。这几个环节相互联系、层层递进,能有效推进学生的阅读。班级读书会唯有扎实行进,学生阅读才能落地生根。
(二)有效跟进,落到实处
班级读书会经历“选书—阅读—讨论”的过程,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不可忽视。在选书环节,通过师生谈话、设置悬念等方式,激发学生阅读经典的好奇心,学会正确选择图书。在阅读环节,教师要创造条件给学生阅读,提供充裕的阅读时间,营造舒适的阅读氛围,让学生安心地读整本的书。在讨论环节,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理解感悟,并给学生充分地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让学生通过口头交流、撰写读后感、制作读书推荐卡、编辑读书小报等多种方式,呈现阅读成果。只有每一个环节都真正落到实处,学生的阅读才能逐渐看到成效。
(三)持续推进,循序渐进
“快乐读书吧”推荐的经典书目包括童话、寓言、神话、小说等不同的文学体裁,体现了儿童阅读的序列性。班级读书会唯有从低年段开始持续推进,延续到高年段,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证学生的阅读,不断拓展他们的阅读面,提高他们的阅读量,提升他们的阅读素养。
全民阅读形象大使朱永新先生曾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随着统编语文教材在全国的推广和使用,课外阅读已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重点之一。如何让“快乐读书吧”推荐的书目真正读到学生的心里,滋润他们的心灵?可以说,班级读书会为学生和这些经典搭建了一座桥梁。通过“选择—阅读—讨论”经典,原本陌生的心灵会一点点靠近,学生会逐渐拥有共同的精神世界、相同的文化基因。唯有如此,这些未来的接班人才会拥有共同的精神支柱,我们民族的文化才能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