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技术园区和谐社会关系探析

    纪德尚 段新燕

    [摘 要]高新技术园区是我国正在进行的和谐社会建设中较有代表性的居民聚居区。以由竞争与合作所形成的竞合关系、由诚信与互惠所形成的诚惠关系、由协作与整合所形成的协整关系为基础,园区中形成了具开放性、稳定性、创新性的社会关系网络。根据Granovetter的强、弱关系理论,针对目前园区社会关系网络对行为主体及园区的消极影响,应以人际和谐为基本内容,构建以诚信为基础的人际和谐动力机制、以互惠为基础的人际和谐平衡机制、以合作为基础的人际和谐综合发展机制,从而实现园区又好又快的发展。

    [关键词]高新技术园区;社会关系网络;人际和谐

    [中图分类号]C912.8

    [文献标志码]A

    高新技术园区是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重要基地。我国已建立的54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园区历经20余年的发展,不仅成为所在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且已成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社会实体。在园区社会生活中,无论是园区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创新活动,还是园区及各类组织的管理活动,乃至园区的日常交往活动,都离不开行为主体之间的沟通和合作,由此结成了行为主体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社会关系网络。高新技术园区是我国正在进行的和谐社会建设中较有代表性的居民聚居区,对其社会关系

    进行探讨,总结其经验,将为我国的和谐社会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一、园区中的社会关系

    1.园区社会关系与强、弱关系理论

    在园区社会生活中,由个人或群体构成的社会关系,在关联度、亲密度等方面是有差异的。为探究这种关系,Mark S. Granovetter在1973年首次提出了关系力度的概念,从互动频率、情感力量、亲密程度、互惠交换四个维度将关系分为强关系和弱关系。[1]他认为强弱关系在人与人、组织与组织、个体与社会系统之间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强关系维系着群体、组织的内部关系,弱关系在群体、组织之间建立了纽带关系。

    (1)强关系的力度理论。

    根据Granovetter关于强、弱关系的测量维度,强关系是以频繁互动、情感密切、高度信任、互惠预期为特征的,它是维系园区社会关系网络的重要力量和机制。由于处在共同的区域空间内,园区行为主体在长期分工、协作或生活互动中容易形成某种强有力的联系,这种密切的联系有助于行为主体紧密地结合成一个整体,更有助于发挥整体的协同作用。同时,在频繁的互动过程中,各行为主体投入感情的广度和深度随着联系的增加而增强、加深,由此建立起来的信任关系也随着互动的频繁、感情的亲密而发展和巩固。从园区社会关系网络中信息流动的角度来看,行为主体所能获得信息的广度是与网络关系强度相关联的。行为主体间的互动越频繁、感情越亲密、信任度越高,行为主体越愿意将各自拥有的信息,甚至是一些敏感信息,予以传播和共享。在高新技术园区,由于地理邻近所带来的交往便利性,行为主体间的关系往往超出正式的经济契约关系,形成基于友谊与互惠基础上的高度信任关系和紧密网络联系,更易形成园区的相对一致性与整体性。

    (2)弱关系的力度理论。

    Granovetter提出了“弱关系的强力量”假设,认为强关系是在社会经济特征相似的个体之间发展起来的,弱关系则是在社会经济特征不同的个体间发展起来的。因此,弱关系对于在社会关系网络中信息的传递与获取起着比强关系更为重要的作用。在以强关系为特征的园区社会关系网络中,各行为主体间的经济、社会特征相似性较高,加之他们相互熟悉,所了解的信息也经常是同质的,所以通过强关系获得的信息往往重复性较高,信息的有效性很难得到保证。而在高新技术园区中,各个行为主体的经济、社会特征是不同的,在此基础上建立发展起来的弱关系能弥补这种不足。因为弱关系的分布范围较为广泛,信息源头多,且同质性小,更能实现不同信息和资源在行为主体间的传播和共享,从而在各行为主体之间起着纽带的作用。

    2.园区社会关系形成的原因

    (1)园区社会关系网络的形成始于行为主体自身能力的有限性以及所需外在资源的有限性。园区行为主体本能地具有相互关联、相互联系的需要,包括生存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这五个依次上升的层次。无论是哪种层次的需要,都是与社会交往密切联系在一起的,脱离社会交往是无法实现的。因此,园区社会关系网络形成的过程也可以看做是各种资源不断进行系统整合的过程,它的形成为各行为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及主体自身的良好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工具性动机是直接推动园区内各行为主体结成一定人际关系以达到某种目标的内在原因,即建构园区社会关系网络的主观动力。在工具性动机驱使下形成的园区人际关系中,行为主体双方是一种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关系。园区社会关系网络就是这种主客体关系在各行为主体间相互作用的体现。

    (3)在高新技术园区,行为主体在匮乏性资源需要和工具性需要基本实现以后,就會强烈地追求归属感和认同感这种情感性需要。园区行为主体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实现归属感和认同感才广泛地开展人际交往,建立各种人际关系的。

    二、园区社会关系的环境及其特点

    1.多视角下园区社会关系环境分析

    (1)由竞争与合作所形成的竞合关系。

    园区社会行为主体之间的良好互动所形成的密切关系,是园区社会关系环境构建的基石。园区社会关系环境的形成要求园区内各个行为主体在技术创新、知识传播、资源流动等方面加强联系。一方面,由于每个行为主体所拥有的信息或资源的规模和性质不同,只有建立起信息资源的共享机制才能形成良好的相互合作关系,达到各行为主体之间的资源共享,增强园区社会关系环境的基础。[2]另一方面,将园区社会关系环

    境作为发展载体,园区行为主体就能够通过竞争不断从社会关系环境中获取信息资源等发展要素,实现行为主体之间的相互竞争、交错提升。因此,园区行为主体通过竞争与合作形成一种紧密的共生关系,充分体现了园区社会关系环境的重要性。

    (2)由诚信与互惠所形成的诚惠关系。诚信作为衡量园区和谐的重要标志之一,是构建园区社会关系环境的一个重要道德准则,在园区行为主体之间的相互联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处理行为主体间关系、协调园区社会生活的行为准则,也是行为主体实现自身及共同利益的基础。互惠是行为主体之间建立社会关系的必要条件,处于园区社会关系环境中的行为主体在相互作用过程中不仅要考虑自身利益,而且要考虑其他行为主体的利益以及共同的利益,互惠得以持久发生的前提是行为主体间相互信任关系的建立。因此,只有在行为主体都得到实惠的基础上才能形成诚信的社会关系环境;只有在行为主体相互信任的基础上才能形成互惠的社会关系环境。

    (3)由协同与整合所形成的协整关系。

    社会关系环境能够持续创造园区行为主体之间协同作用的条件,并作用于行为主体之间相互联系的过程,这也意味着园区社会关系环境需要广泛的社会协作,从而加强园区行为主体之间的密切关系,保证园区社会关系环境中各个行为主体之间的良好协同作用,形成有利于发挥整合功能的和谐社会关系网络。但同时也应注意到,园区的社会关系网络与社会关系环境之间始终存在着一种互动关系,且在动态变化之中,不均衡是绝对的,而均衡是相对的。在这种动态变化中,二者关系始终处于均衡→不均衡→新的均衡→新的不均衡的循环中。[3]从这个意义上说,对园区社会关系环境进行系统整合,可为园区和谐社会关系网络的发展提供更加适宜的环境和发展条件,以推动园区及其园区产业在环境保障和支持下得到新的发展。

    2.园区社会关系环境的特点

    基于上述对园区社会关系环境的理解,作为新技术革命条件下高新技术与现代经济高度融合的产物,高新技术园区的社会关系环境在弱关系和强关系的作用下呈现出开放性、稳定性、创新性的特点。

    (1)开放性。园区社会关系环境是一个开放系统,必须通过与外界环境不断沟通和交换,才能维持其生存及发展。园区社会关系环境的良好营造,对于园区各个行为主体的内部能力和外部能力达到良性互动、实现园区社会价值最大化具有重要意义。它提供了一个开放畅通、相互信任、平等互惠的平台,使各行为主体能够共享信息和资源,同时也增加了面对面的非正式交流的机会,有助于形成有效的社会交往和社会联系。

    (2)稳定性。园区内各行为主体之间基于社会关系环境的合作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长期性。在园区内,由于地理交往上的便利性,每一次的成功合作都为在园区行为主体间建立最终的多边信任添加砝码,随着合作次数的递增,信用程度随之提高,又促进了主体间的再度合作。如此良性地循环下去,社会关系环境中的主体就越趋向于稳定的、有固定伙伴的合作。这种以信用为基础、基于园区特定场域而形成的稳定的合作方式,对于维持园区社会的安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3)创新性。创新是园区发展的源动力。以科技创新为先导,从根本上实现生产力发展的质的飞跃,是园区发展的根本所在。我国高新技术园区在进入二次创业阶段后,原有的传统社会关系环境已无法满足新时期建设创新型园区发展的需要。在建设创新型和谐园区的过程中,作为最为基础的社会关系环境理应体现出创新性特点,积极优化整合各种创新要素,保证高新技术产业健康有序的发展,使创新真正成为在新的历史时期构建和谐园区的主题。

    三、园区社会关系网络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新技术园区自建立之初,就非常重视园区社会关系网络的建设。20余年的成功发展实践证明,社会关系网络作为一种社会资本,在推动技术进步、促进产业发展、提升优势竞争力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同时也应看到,任何社会进步都要付出相应的代价,任何正效应都会伴生相应的负效应,园区的社会关系网络也一样。

    1.园区社会关系网络对行为主体的消极影响

    (1)排斥网络圈外人。园区特定的社会关系网络,由彼此高度关联的圈内行为主体构成。在现实性上,一定的社会关系网络能够为园区行为主体带来相关的利益支持,但同时园区内行为主体借以获益的强关系,却在很大程度上拒斥其他行为主体进入该网络获得利益。对于非园区社会关系网络的圈外人来说,想要获取园区社会网络内的资源就必须付出更高的成本。

    (2)对行为主体要求过多。[4]由于园区社会关系网络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在高度团结的强关系网中,行为主体之间的亲密关系可能产生巨大的“搭便车”问题,在社会关系网络规范的制约下,一部分行为主体可能会向其他行为主体提出更多的要求。对于提出要求的行为主体而言,园区社会关系网络就成为他们获得资源的特权。为保证园区整体的发展,逐渐形成的社会关系网络中的强关系,要求各行为主体各方面行动都要保持一致性、消除异质性。这虽然有利于园区初期的发展,但这种一致性要求在一定阶段有可能转化为园区发展的阻力。

    (3)限制了行为主体的自由。行为主体在群体参与过程中凭借其强烈的群体意识而凝聚,从事或参与园区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等相关活动,但同时群体约束又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个体的自由。这种交往密切而复杂的社会关系网络把行为主体紧密联系在一起,为快节奏的园区生活提供了基础,但同时也意味着行为主体的隐私和自主的消失。社会关系网络内部关系的强化,使得园区整体的获益在一定程度上是以牺牲个体自由为代价的,这将导致社会关系网络对行为主体自由的相对限制。

    2.园区社会关系网络对园区的消极影响

    对于园区这一共同体而言,社会关系网络的主要作用是维持共同的稳定和行动的相对一致性,从而提高园区内部行为主体的行为效率。但是,社会关系网络在满足园区凝聚力的功能需求方面发挥促进园区系统整合正功能的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带来了没有被预料到、也没有被充分认识到的反功能。

    (1)强关系所带来的网络封闭问题。根据Granovetter的弱关系强效应的观点,新信息或新资源是行为主体与园区社会保持一定的联系而获得的。然而,在强关系影响下的各行为主体由于在知识结构、经验、背景等方面存在很多相似之处,他们获得的信息或资源往往是园区各行为主体所共享的,因而在很多情况下是重复性的。这种信息或资源的重复性获得显然不利于园区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和园区的综合发展。

    (2)结构性嵌入的锁定性效应。一方面,园区行为主体间的过度团结将削弱园区内部彼此的竞争,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园区进一步发展的动力;另一方面,行为主体交往结构的高度相似将导致园区社会关系网络结构的同形体化,使得園区社会缺乏外来的新信息以及新机会进入的途径,从而导致园区各种机制僵化,缺乏创新氛围。

    (3)公平性的缺失。园区发展过程中所定出的决策与政策,往往倾向于以中立的立场体现公平,所导致的结果是:一方面,园区各行为主体之间关系的强弱不同,致使他们获取信息、资源的途径与质量有所差异,使得“公平”中的互动有失公平;另一方面,园区内各行为主体的个人背景、基本状况及社会分工等方面的差异性,使得看似公平的政策对于不同的主体来说有失公平。再者,中立的政策往往站在园区内现存行为主体的利益层面考虑,不利于园区外行为主体的融入,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园区的发展。

    四、以人际关系为基础的和谐园区建设

    西方发达国家的高新技术园区成功发展的经验表明,和谐的人际关系是社会关系的基础,和谐的社会关系是影响园区健康发展的关键。因此,构建和谐园区就必须在营造和谐人际关系的基础上,丰富和谐园区的内容,构建和谐园区的运行机制,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增加和谐因素,从而实现园区又好又快的发展。

    1.构建以人际关系为基础的和谐园区的内容

    随着我国高新技术园区的进一步发展,构建和谐园区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日益凸显。和谐人际关系的营造作为和谐园区构建的坚实基础和主要内容,需要每一行为主体的广泛参与和共同努力,更需要建立在人际关系基础上的相互交往和相互支持。因此,以人际关系为基础的和谐园区,作为一个需要持续改进与建设的系统工程,应包括以下内容。

    (1)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和谐园区构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人与人的和谐。

    园区社会作为一个拥有丰富人力资本的社会实体,更需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观,把各个行为主体看成是最重要的资产,尊重其个性和才能的发挥,尊重其人格,保障其权利,维护其权益。对包括科研人员与一线人员、企业主与普通员工、管理者与服务者等在内的所有园区成员都应该一视同仁,密切关注他们的多样化需求,真正做到“社会和谐人人共建,和谐社会人人共享”。

    (2)加强园区文化建设。园区文化对树立核心价值理念,提高行为主体的凝聚力、向心力,促进园区经济增长,推动园区全面发展,起着基础性作用。高新技术园区应努力挖掘和构建具有园区特色、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先进文化,为园区的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园区文化具有开放、兼容、先导、传承等特质,潜移默化地作用于行为主体的各个方面。随着园区文化对行为主体影响的加深,以及各行为主体对园区文化认识、体验、认同的深化,园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也随之增强。

    (3)营造和谐氛围,倡导和谐人际关系。创造宽松、祥和、友爱、良好的人际环境,有利于各行为主体之间和谐相处。简单和谐的人际关系的营,使得他们能够坦诚相待、和睦共处,从而有利于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激发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营造园区的和谐氛围,减少行为主体之间的冲突,及时化解由于社会关系不和谐而导致的行为活动的失调,能够促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也有助于在园区社会形成尊重劳动、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氛围。

    (4)创造安定有序的园区环境。安定有序,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也是作为社会缩影的和谐园区建设的基本准则。安定有序,强调了社会组织机制的健全和社会运行管理的完善,旨在搭建安定团结、安居乐业的社会生活平台,为和谐的人际互动提供社会秩序支撑。安定有序的园区环境,不仅能使园区行为主体良性运行,而且会促使园区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

    2.构建以人际关系为基础的和谐园区的机制

    人际和谐是园区社会和谐的内在要求和基本内涵,在人际互动中形成的社会文化规范构成了人际关系网络和谐运行的内在机理:以诚信为基础构建人际和谐的动力机制;以互惠为基础构建人际和谐的平衡机制;以合作为基础构建人际和谐的综合发展机制。

    (1)以诚信为基础构建人际和谐的动力机制。和谐园区建设的一个基本特征是诚实守信,它也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诚信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园区社会生活中人际互动的各种内耗和摩擦,减少园区社会生活的风险和代价。诚信可以为人际交往提供情感认同,激发人们参与互动的欲望,并促使交往成为理性计算与风险防范追求的社会行为,推动人际交往的顺利展开,保障人际关系网络的形成和繁衍。[5]同时,诚信有助于构筑良好的人与社会关系的环境,消除矛盾激化的潜在因素,增加园区社会的价值认同和凝聚力,激发园区的活力和创造力。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诚信不仅是和谐园区的一个基本特征,更为重要的是作为一种社会文化规范,为人际关系和谐运行提供了动力源。

    (2)以互惠为基础构建人际和谐的平衡机制。互惠指人们在交往中要考虑双方的共同价值和共同利益,满足共同的心理需要,使双方在交往中都能得到实惠。正如德国著名社会学家G.Simmel所说:“人与人之间的所有接触都以给予和回报等值这一图式为基础;无此一基础,社会之平衡与团結将无法达到。”[6]园区行为主体之间持续的互动不仅需要动力,而且需要广泛参与其中的行为主体持续的满意感和稳定的预期来支撑,只有互惠的人际互动,才是持久的和谐人际关系。人际交往的互惠过程,也是深化和改善人际关系的过程,它使交往双方随着关系的不断巩固而不断进步和发展。因此,在以人际关系为基础的和谐园区的构建过程中,只有体现参与园区建设和发展的各行为主体之间的互惠关系,才能真正实现园区和谐的目标。

    (3)以合作为基础构建人际和谐的综合发展机制。从总体上来说,合作是贯穿在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一种个体与整体并重的价值观、一种强调协同行动的意识和精神,对于园区社会的和谐运行至关重要。合作关系所体现的人际关系以及社会关系和谐是高新技术园区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基础。这就要求园区社会关系网络中的行为主体必须具有维持合作关系长期稳定发展的强烈愿望,必须在构建和谐园区的一致性目标基础上展开各自的行动,必须在行动中始终保持行为主体之间的协调和互助。因此,合作既是一种信任机制,又是一种互惠共赢机制,是动力机制与平衡机制相统一的综合发展机制。在信息化时代,合作精神的培育有利于各行为主体更好地适应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从而推动园区健康、快速的发展,增强园区的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