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公路交通经济适应性研究
王晓梅
摘要:在我国公路网络中,农村公路作为重要组成部分,为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必要保障,主要分为村道、乡道和县道三个层次。伴随新农村建设速度不断加快,在注重农村公路规模扩张的同时,强调“适应型”公路交通的发展,包括动态与静态、局部与整体等多方面的适应统一,确保满足农村经济发展需求。
关键词:农村公路;交通经济;适应性研究
作为最广泛、最基本的交通运输方式,农村公路是联系生产、分配、交换的重要纽带,实现了劳动力资源、农产品等的空间位移。近年来,对于农村公路建设投入不断增大,以2012年为例,全年农村公路建设完成投资为2145.02亿,通车总里程逐渐攀升。但仍存在与农村经济发展不适应的问题,应当深入分析现阶段影响农村公路交通经济适应性的因素,构建相应的评价模型,为农村公路建设提供积极指导。
1农村公路交通经济适应性的基本内涵
农村公路交通经济适应性主要是指在公路交通系统中,其各方面发展与经济系统协调一致,能够有效推动农村经济持续发展。这就要求在农村公路建设时,应当充分考虑本地区经济发展实际情况,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充分发挥引导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具体而言,适应性的内涵包括以下几点:第一,在不同的經济发展阶段,对交通运输的需求量也存在一定差异,要求农村公路建设适应特定经济发展阶段,确保二者处于良性循环、协调一致的状态。第二,适应经济发展规划,近年来,新农村建设速度不断加快,对于交通运输需求量逐渐增长,农村公路网络的建设应当符合社会发展战略,综合考虑区域内自然资源、农副产品基地、村镇等的布局。第三,适应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当前农村公路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其中存在不同程度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问题,不利于构建资源节约型交通公路系统。农村公路交通经济适应性要求提高公路交通生产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尽量避免能源资源浪费,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由此可见,农村公路交通经济适用性涵盖内容广泛,具有复杂性、整体性、大系统性、动态性等特征,为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对农村路网的规模、结构、布局进行科学规划,确保二者处于协调一致的状态。
2农村公路交通经济适应性影响因素
公路交通与社会经济之间构成了相应的反馈系统。一方面,通过加强农村公路建设,形成完善的交通运输网络,逐步降低运输成本,拉动相关产业发展,加快产业集聚和产业扩散,实现农村经济结构的优化与升级。另一方面,伴随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对交通运输的需求量也逐渐增大,进而增加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提供农村公路的通行能力。
2.1外部影响因素
从系统论的角度而言,农村公路交通与社会经济属于子系统,在二者的相互作用下构成复合系统,具有动态性,存在他组织现象,受到外在因素的刺激、调节,系统状态也会发生一定改变。外部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两方面:首先是经济发展要求的影响,当前可持续发展被摆放至战略高度,要求在农村公路建设中注重交通环保,在环境、资源等客观因素的约束下,可能会影响农村公路的供给能力。其次是社会进步及发展理念的改变,现阶段新农村建设速度加快,居民生活水平逐渐提升,更加注重公路的舒适性、方便程度等,应不断提升农村公路建设质量,配备必要的交通安全设施,确保车辆通行的安全性,由于外部环境的变化,也会影响农村公路交通经济适应性。
2.2内部影响因素
(1)农村公路建设的主要目的是满足劳动力和货物空间位移需求,通过构建完善的交通运输网络能够形成区位优势,吸引外部投资,开发当地的自然资源、旅游资源等,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同时伴随农村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不仅扩大了交通运输的需求规模,对其服务水平等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内部因素的影响下,农村公路与经济的适应性也会产生一定的变化。
(2)作为实现农村公路服务功能和保障功能的基础条件,交通基础设施规模直接影响了经济适用性,要求其规模必须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相适应,尽量改善农村公路建设滞后的问题,保证农业生产经营活动正常展开。农村公路建设等级相对较低,应以“规划先导、因地制宜”为基本原则,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综合村镇整治,促使农村交通及生产生活环境得以改善。
(3)公路交通管理水平的影响,在我国公路行业存在“重建设、轻管理”的问题,尤其是农村公路后期养护管理工作不到位,降低其通行能力,无法满足经济发展需求。农村公路交通经济适应性受到内部因素的共同影响,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其具体的适应机制如图1所示,应当针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综合分析各类影响因素,为公路建设规划提供参考,充分发挥农村公路在社会经济中的积极作用,加快产业集聚与产业转移,优化农村产业结构,逐步缩小城乡差距。
3农村公路交通经济适应性定量分析模型
适应性是描述系统特性的指标,可通过协调发展度进行衡量测度,要求在发展速度、水平等方面与经济系统相协调,结合当前我国农村公路建设的实际情况,选取相应评价指标,构建协调度发展模型,明确当前农村公路交通经济适应性,为其规划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3.1农村公路发展水平指标体系
不同的经济阶段,对农村公路交通发展水平也存在一定差异,“适应型”的公路交通系统同时强调施工质量与服务水平,在选取评价指标时充分考虑多方面因素,全面、客观地反映农村公路的实际情况,为协调发展评价提供必要的基础。通常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选取评价指标,其中以评价目的和原则出发进行定性分析,要求评价指标具有针对性、完备性、独立性,与评价方法相协调。定量研究以检验为主,提升指标体系的全面性、合理性。在选取指标时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科学性,应在充分了解评价对象的基础上选择评价指标,充分利用现有统计数据,并按照要求对指标数据进行处理。二是全面性,农村公路交通经济适应性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属于复杂系统,所选取的指标必须能够全面反映各子系统实际发展状态。三是可操作性,尽量选取可操作性强、含义明确的指标,确保指标体系层次明晰,常见的有道路特征指标、交通特征指标等。
3.2经济系统综合发展水平指标体系
经济系统中涉及众多构成要素,本文主要从三方面选取相应指标,首先是规模类指标,宏观反映当地经济发展规模,诸如固定资产投资、生产总值等;其次是经济结构,各产业占GDP比例较为常见;再次是经济效益,体现当地居民生活水平。所选取的指标充分反应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结构,确保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初步构建的指标体系较为庞大,不仅数量多,且不同指标之间相关关系强,易对评价结果造成影响。因此,还应当按照要求对指标进行筛选,消除指标相关性,避免重复计算,进而得到独立的指标。
3.3协调度发展模型
构建评价模型之前,需对指标进行归一化处理,避免指标的量纲差异性对评价结果造成影响,并确定各项指标权重,通常采用熵权法,根据指标对评价的贡献度确定其权重,避免人为因素影响指标权重。农村公路与社会经济发展存在相互作用的密切关系,形成复合的非线性系统,其中两个子系统是主导因素,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假设经济系统(B)具有周期性变化,引发公路交通系统(A)的变化,在二者共同作用下,系统控制变量VAVB引发系统整体的变化,由此构建起相应的两维平面坐标系,如图2所示。
在上图中,根据a的取值,可对系统演化状态的协调程度进行判断,进而评价农村公路交通经济适应性,充分掌握农村路网建设的实际情况,明确在经济适应性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为路网规划提供参考与支持。
4结束语
综上所述,近年来农村公路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在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有效联系了生产、分配、交换等各个环节,推动农村经济持续发展。通过研究二者之间的适应性,能够明确农村路网规划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为其发展提供必要的参考。在具体实践中存在诸多影响适应性的因素,有必要对其进行深入分析,整体把握,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指标,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确保所选取的指标能够全面、客观地反映被评价对象,构建起相应的协调度发展模型,对农村公路交通经济适用性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结果掌握农村路网建设的实际情况,推动农村经济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