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下我国信用销售研究

    管 洲 吴 冉 朱松霞

    [摘 要]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经济面临严峻挑战,发展信用销售,有助于扩大内需,加快资金周转,丰富融资途径,优化市场信用环境。但目前我国社会信用环境较差,信息分散封闭且缺少信用销售的制度安排和信用风险的分担机制,不利于信用销售的健康发展。应营造良好的信用制度环境,加强企业自身的信用建设,保障信用销售健康有序地进行。

    [关键词]信用销售;信用风险;信用制度

    [中图分类号]F713.3

    [文献标志码]A

    信用销售是企业通过分期付款、延期付款等方式向单位或个人销售商品或服务的信用交易方式,是生产经营者之间以及生产经营者与消费者之间直接信用的重要形式。实际上,信用销售早已被广泛地应用于我国企业的经济活动中,特别是在一些资金占用量大、产品附加值低的行业中(如煤炭、木材、粮食流通等领域)。信用销售被业内形象地称为赊销。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为及时占领市场、减少库存,往往将赊销作为一种重要的促销手段,通过赊销向客户提供信用服务,促进产品销售。然而,赊销是一种以商业信用为付款保证的支付方式。赊销在提高销售额和增加利润的同时,也存在巨大的现金周转风险和坏账风险,而这些风险对企业的打击有时是致命的。特别是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信用销售的风险进一步增大,信用销售何去何从已成为众多企业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信用销售在我国的发展

    1995年,我国人均GDP约700美元,市场饱和现象开始出现,80%的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2005年,国内600种主要商品中,供过于求的商品446种,约占75%;供求基本平衡的商品154种,约占25%;已没有供不应求的商品。而且,在五金、纺织、家电等行业中,国内产能已出现大量过剩。在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交易方式成为企业继质量、价格和服务之后新的竞争手段,赊销、赊购等信用交易方式渐成潮流,信用风险普遍产生。

    科法斯的一项关于我国企业的调查显示,超过50%的企业把赊销作为主要(占2/3)付款方式,其次是货到付款和预付款。2005年,赊销比例超过30%的企业占被调查企业的60.1%;2007年,提高到93.3%,增加了33.2%。2005年,赊销比例超过75%的企业占被调查企业的32.2%;2007年提高到43.6%,提高了11.4%。换句话说,2007年有将近50%的企业其3/4以上的销售采用了赊销方式。但是,2008年后,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企业信用销售的规模开始出现萎缩的苗头。

    二、当前金融危机下我国发展信用销售的意义

    当前,受世界金融危机冲击,我国经济发展面临严峻挑战,扩大内需、促进消费、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成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在这一背景下,发展信用销售对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首先,发展信用销售有助于扩大内需,刺激消费增长。信用销售具有延期或分期付款的特点,它可以用较少的资金投入,实现同等或更大的商品购进额或消费额,使潜在需求转化为现实需求,从而带来内需和消费规模的扩张。

    其次,发展信用销售有助于加快资金周转,提高经济运行效率。据专家测算,我国企业的年资金周转率平均只有3~4次,而发达国家的企业却可以达到10~12次。通过信用销售,卖方企业可以提前实现销售、锁定目标市场,促进企业发展;买方企业可以使等量的资金发挥更大的作用,降低资金成本,提高资金周转速度,从而提高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效率和质量。

    再次,发展信用销售有助于丰富融资途径,促进银行信用和商业信用协调发展,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难。融资难一直是制约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通过信用保险、担保、保理等信用销售相关机制,可以优化企业的信用等级,改善融资条件,帮助企业解决融资困难;通过保单质押贷款等方式也可以为企业提供贸易融资渠道。

    最后,发展信用销售有助于优化市场信用环境,完善社会信用体系。企业间的“三角债”和恶意欠账曾一度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和谐发展的突出问题。建立健全信用销售的风险防范机制,有效治理各种欠账违约现象,是推动信用销售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举措。

    三、制约我国信用销售发展的因素

    目前看来,除消费文化因素外,信用销售在我国的发展还受以下几种因素的制约。

    一是社会信用环境较差,信用销售风险大。守信得利、失信受惩的激励约束机制在我国尚未形成,企业之间拖欠货款的现象司空见惯。有资料显示,美国企业的坏账率为0.25%~0.5%,而我国却高达5%~10%,是美国的10~40倍;美国企业的账款拖欠期平均为7天,我国却为90多天。很多国内企业宁愿以较低的价格出口赊销,也不愿以较高的价格对内赊销。

    二是信息分散封闭。由于散布在交易群体之间以及政府管理部门掌握的信用信息不能有效地公开、共享,企业难以准确评价交易对象的信用状况。

    三是缺少信用销售的制度安排和信用风险的分担机制。我国目前还没有一套成熟的商业或社会制度安排来有效地减少、防范、分担信用销售的风险,企业担心风险过大,不敢开展信用销售。

    四、推进我国信用销售健康发展的建议

    1.营造良好的信用制度环境,保障信用销售健康有序进行

    第一,完善金融机构建设,加强企业与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解决信用销售中的融资困难。

    信用销售延长了账款回收期,造成企业资金紧张。能否有效解决企业资金缺口是信用销售持续发展的关键。首先,要不断完善金融机构建设。一是在完善金融信贷体系方面,建立适合企业的授信体制、政策和程序,完善信贷管理机制,减少对企业申请贷款的管理层次和简化审批程序,允许基层银行在核定的额度内自主审查发放贷款,对有市场、信誉好、效益高的中小企业适当放宽贷款条件。二是加强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产品创新,积极推出适合中小企业的信贷产品。如在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设立专门的中小企业贷款机构,开发中小企业在各金融服务领域的需求,满足不同层次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需求。

    其次,要加强企业、银行、保险机构之间的合作。在商业信用销售链条中,企业主动投保,可以充分利用保险机构分担信用风险;保险公司积极承保,帮助企业把好信用关;银行通过信用保险质押贷款业务,帮助企业解决融资困难。通过企业、保险机构、银行之间的合作,建立信用销售、信用保险和银行信贷顺畅衔接的机制,实现三方共赢。

    第二,完善信用销售中风险分担及防范机制。

    首先,要进一步完善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立和完善信用担保机构的资本金补充机制,通过多种途径解决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规模小及担保能力不足的问题;组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风险基金,用以弥补信用担保机构的担保损失;建立科学的担保风险内部控制制度,如在担保合同中设定完善的限制性契约,限定资金用途,也可以向被担保企业派驻财务总监来监控企业财务或定期了解企业经营管理和财务状况。通过信用担保为企业信用销售提供风险保障。其次,推动交易数据交换系统建设,推动企业间交易数据的归集共享。按照政府引导推动、协会牵头组织、企业自愿参加的原则,鼓励企业加入由行业协会、第三方中介机构建立的会员制或区域性的交易数据交换系统,把成员企业信用销售客户的交易记录汇集起来,用于客户对信用风险的分析、评估和防范,从而建立健全信用销售风险防范机制。

    第三,强化社会约束机制,打击欺诈违约现象。

    要强化社会约束机制,就必须建立有效的分类监管和激励惩戒机制。分类监管就是对守信企业实行信誉服务和指导扶持为主,对警示企业实行规范管理为主、对失信企业实行强化监督为主的管理政策。信用经济不是仅有道德软约束就可以形成的,还需要社会制度的硬约束。应将企业信用监管评价的资料在规定的程序下予以公布,将企业信用与经营者个人信用相结合;也可以实行市场退出制度,对不遵守行业操守、不守信用的企业追究责任。在完善市场激励和行政激励机制方面,一是制定行政措施为守信企业提供更多的市场机会,如在政府采购和工程招标中,向守信企业倾斜;二是给予守信企业更多的经营便利。

    第四,促进和规范信用销售相关服务业的发展。

    信用销售的发展需要门类齐全、运作规范、专业化水平高的信用服务业与之相配套。需要发展商账追收、保理、信用调查与风险评估、资产处置及变现以及信用交易数据系统的开发与维护等信用服务业。要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促进、引导、规范相关服务业发展的制度和措施。

    2.加强企业自身的信用建设

    企业自身信用建设的目的是为证明企业资信情况,并通过制度来规范企业信用活动当事人的信用行为,提高守约意识,降低信用销售中的违约风险。

    第一,培育和提高企业职业经理人阶层的整体素质。企业的管理和控制是由经理人来完成的。从一定意义上来讲,企业信用就是经理人的信用。一位出色的职业经理人应当是对投资者、对员工、对社会公众负责的社会活动家和示范者,应通过多种途径提高自身素质,赢得社会信任。

    第二,将信用理念渗透到企业文化建设中。必须把企业对自身、对公众、对社会负责的精神,体现到生产、流通、消费、分配等各个环节中去,把信用道德渗透到产品的质量、设计、商标、包装、广告、营销和服务等各个环节之中,并在上下级之间、员工之间营造一种珍惜企业品牌信用的默契。

    第三,制定企业内部信用管理规范,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一是引导企业加强自我信用控制能力,防止企业偿债能力不足、不履约等情况的发生。建议通过引导企业建立客户资信管理制度、内部授信制度和应收账款管理制度和回收机制等,提升企业的信用管理水平。二是提高企业内部的信用风险防范能力。企业的信用风险存在于经营交易的全过程,应在客户开发、合同签订、货物发运、货款回收等各个环节加强企业信用管理,避免信用风险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