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德上寨旅游扶贫模式与路径优化

    王家文 吴学成

    摘 要: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旅游扶贫是实现脱贫不返贫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对郎德上寨进行实地调查,在分析其旅游扶贫模式的基础上,提出民族村寨旅游扶贫路径,以期为我国民族村寨旅游扶贫模式提升与路径优化提供参考。

    关键词:乡村振兴;旅游扶贫;郎德上寨

    中图分类号:F592.7;F323.8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地摊经济:乡村振兴背景下民族村寨旅游扶贫的新路径——以朗德上寨为例”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4026)。引言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民族村寨旅游迎来了最佳发展机遇。民族村寨旅游作为一种有效实现民族地区农村脱贫不返贫的重要途径,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二者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支撑。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分析民族村寨旅游扶贫模式,寻求一条符合自身发展的路径,不仅有利于促进旅游更好地发展,还有利于增加村民收入,在脱贫攻坚中具有重大意义。一、郎德上寨旅游扶贫发展概况

    郎德上寨,位于贵州省雷山县郎德镇,是贵州省东线民族风情游的重点村寨之一。随着贵广、沪昆高铁、凯雷高速的开通,到达郎德上寨的外部交通十分便利。郎德上寨依托独特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发展乡村旅游,自然资源方面,望丰河呈S形从寨脚缓缓流过,正如当地村民所说“鱼住滩,人住湾”,是一座依山傍水而建的苗族寨子;人文资源方面,郎德上寨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形成了独特的婚恋文化、歌舞文化、酒礼酒俗、银饰文化、服饰文化等。加之郎德上寨是中国苗族历史上“苗族咸同大起义”领袖杨大六的故居,具有民族抗战的历史文化。

    郎德上寨是国内最早进行旅游接待的民族村寨之一。1985年,郎德上寨作为黔东南民族风情旅游点率先对外开放;1993年载入《中国博物馆志》;1997年被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2001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被中国景观村落评审委员会评为“中国景观村落”;2008年奥运圣火凯里站传递在郎德上寨举行起跑仪式;2012年入选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17年,郎德景区被评为国家AAAA级景区[1]。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发展旅游业助推脱贫攻坚行动方案等相关政策的出台,郎德村迎来了深入发展旅游的契机。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该村的经济收入逐年上升,2018年,景区游客接待量达10.06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636万元。二、郎德上寨旅游扶贫模式

    旅游扶贫是以旅游经济的发展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而脱贫[2]。从旅游开发主体进行分类,主要分为3种模式:政府主导旅游扶贫、企业主导旅游扶贫和居民主导旅游扶贫,郎德上寨旅游扶贫模式为居民主导扶贫。该模式是指居民通过自身或是组成社区参与旅游发展,减少贫困发展的概率,增加经济收入,实现生活的富裕[3-4]。即以居民参加为主,政府作为引导,旅游公司进行管理的一种旅游管理模式[5]。这一模式的优势在于村民主导,自愿参与,参与度高,政府、旅游相关部门、市场和旅游者之间沟通更为紧密,村民能直接参与分配旅游利益。但是,这一模式在旅游开发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难度。一是村民素质普遍不高,旅游产业相关知识不足;二是缺乏旅游管理能力与技术;三是在旅游开发过程中缺乏资金的投入;四是乡村中第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服务业不发达,缺乏服务知识。因此,这种模式必须与政府、企业结合进行,政府提供旅游发展政策和营造良好发展环境,政府和企业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并且为当地村民提供一定的就业岗位,例如观光車司机、售票员、保安、环卫工人等岗位,从而提高村民的收入,实现村民脱贫不返贫。目前,郎德上寨采用“政府+文旅公司+村旅游合作社+村民”的旅游扶贫利益联结机制,形成“以旅止返贫,以旅富民”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具体包括管理机制、村民参与决策机制、村民参与表演机制等。

    (一)管理机制

    大陆旅游专业合作社(以下简称“大陆旅游”)是由以郎德村委会为主体而建立的村旅游合作社。该合作社由13位村民组成,包括2位经理、8位组长、1位财务和2位芦笙队长。2017年,因县政府引进文旅发展有限责任公司,郎德上寨得到较好的宣传和管理,从此郎德上寨旅游由大陆旅游与文旅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共同进行管理。大陆旅游作为文旅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与村民联系的桥梁,其作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由文旅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和大陆旅游直接进行对接,避免了文旅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与村民沟通存在语言障碍等方面的问题;另一方面,村里面的表演活动直接由大陆旅游安排,包括经济收入、分配等问题,从而减少了文旅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的工作量。形成了“政府+文旅公司+村旅游合作社+村民”管理机制,有效地提高郎德上寨旅游工作的效率,有利于完善旅游发展体制,进一步促进旅游扶贫发展。

    (二)工分制计酬

    郎德上寨由文旅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给予10万元作为文化展演经费,大陆旅游拿出20%作为村寨集体资金,用于村寨节日、维护文物等所需经费,以及其他与旅游相关的集体性支出;剩余的80%则按劳分配,以工分制计酬,由大陆旅游进行统计,每天两场表演所获得的工分。工分按角色来计,有7种角色分别为演员、学生、敬酒、桌长、芒筒、高排、树皮号,其中演员又分为便装演员和盛装演员,而这些角色对应的工分各不相同,例如,演员所获得的工分略高于其他角,每场工分总计为15分,分三次发放。第一次,在迎接游客之前按时间到位者;第二次,十二道拦门酒活动结束后在场者;最后一次,表演结束,吹芦笙和跳团结舞者。此项制度的优势在于不仅可以避免迟到早退的现象发生,而且还鼓励村民穿着民族服装参与表演。待所有表演结束后,由各组长收集每户所获得的工分卡,并以户为单位进行统计其所获得的工分,按比例换算成工资并按月发放。

    (三)表演管理

    表演时间由文旅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规定,为一天两场,上午为10:30开始,下午为16:30开始,其中两场表演都含十二道拦门酒,每次拦门酒时间原则上不能超过15分钟,表演不低于45分钟。参与表演人员为文旅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演员和郎德上寨全体村民,但主要是郎德上寨村民,包括主要演员和观众演员,观众演员就是所谓的陪场。大陆旅游专业合作社的两位经理负责安排表演的具体事项,每天通知村民表演,8位组长、财务协助其做旅游表演收入分配方面的工作,主要就是发放工分卡、统计工分和发放工资。

    (四)村民参与决策机制

    在还没有引入文旅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之前,该村旅游由村委自行管理。为了制定科学合理、持续性强的旅游发展规划,由村委会组织村中所有村民开会讨论,听取大家的意见后再来制定旅游发展规划方案和村规民约。目前,管理方式存在一定的差异。例如,以前的表演安排是由村委和游客决定的,游客通过联系村委出钱邀请村民表演,并且需提前预约;从而导致表演时间不固定,完全取决于当天的旅游团队数量和需求,一天有可能表演七八场甚至更多,也有可能一场都没有,表演费用由旅游团队提供。表演所获得的资金除了提取一部分作为村基金,其余全部发放到参加表演的村民手中。引入文旅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后,每天表演的场数为固定两场,表演收入的资金也由文旅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提供,而不再由游客直接提供。

    (五)村民参与旅游机制

    民俗表演的演员都是由当地的村民扮演,到了最后一个节目团结舞,旅游者也可以参与其中。由于表演报酬是按工分制分配收益,多劳多得,因此村民的参与都是自觉性的,而且参与度很高。此外,郎德上寨的刺绣、蜡染等手工技艺具有悠久的历史,村民不仅以表演的形式参与旅游,而且还在景区做买卖进行参与,利用其独有的民族服饰出租或售卖给游客,这样的参与方式不仅可以让游客体验当地民宿文化,还可以为当地村民增加一定的收入。随着社会的发展,郎德上寨的民族文化传承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如大多年轻人都不愿意学古歌、不愿意穿着民族服装等。三、郎德上寨旅游扶贫发展的路径

    郎德上寨旅游扶贫模式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旅游资源有待挖潜、旅游商品有待丰富、基础设施有待完善、文化保护与传承有待加强、发展思路有待提升等。在民族村寨旅游发展过程中,只有将村民自身利益放在首位,并与旅游发展直接挂钩,才会使村民自觉参与旅游发展中,并有利于保护村寨生态环境,提高服务质量。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探寻能够实现产业兴旺繁荣的旅游扶贫路径,不仅有利于当地村民脱贫不返贫,还可以促进生态环境保护、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一)深度挖掘旅游资源,促进旅游可持续发展

    旅游资源挖掘是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前提。目前,郎德上寨旅游发展仍停留在以简单的农家乐接待和田园风光游览为主,对观光资源、生态资源开发的较多,而对民俗文化资源开发较少,导致了民族文化、服饰、银饰等旅游资源发挥的作用较小,民族文化挖掘深度不够并且展示面也狭小,不能满足游客体验异域文化的心理。要深度挖掘与充分利用当地民族文化(如崇拜文化、祭祀文化等),突出自身旅游资源的独特性,促使旅游得到更好的发展。利用刺绣、蜡染等手工艺让旅游者参与亲手制作,提升游客体验,丰富文化体验等,不仅能够增加游客停留时间,而且能够吸引更多的游客。

    (二)突出旅游商品特色,满足旅游消费需求

    村民除了参与表演获得收入外,售卖旅游商品同样是村民收入的一种有效途径。村民通过兜售特色产品给旅游者,既能增加村民的收入,也能满足旅游者的购物需求。村民应深入挖掘民族传统文化,开发富有民族特色及原生态的旅游商品,例如蜡染、刺绣、芦笙、民族服饰、银饰及农副产品等,结合最近火热的地摊经济,集中开设旅游商品购物点,既不会损害景区风貌,又能满足旅游者的购物需求。

    (三)完善基础设施,加强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

    基础设施是旅游者能够直接感知到的,可以映射出旅游地的發展状况,也是评价一个旅游地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而民族文化是民族村寨旅游发展的重要资源。因此,基础设施的完善和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是民族村寨旅游发展的关键。首先,完善村寨环境保护机制与村委管理制度,落实村规民约。其次,完善游客服务中心、提高景区接待游客能力、加强服务设施建设、智慧旅游网络建设等方面的规划与设计。最后,构建民族文化保护体系,提升村民文化保护意识,建立民族文化传承奖励机制,推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活化,促进民族文化传承和保护。

    (四)结合“互联网+”发展旅游

    随着时代背景的变化,信息产业在国家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日益突出,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要利用网络的便利性和高效性,结合“互联网+”发展旅游。“互联网+”不仅是渠道,更是整合各种旅游资源的平台,借助“互联网+”改善咨询服务、转变传统观念和加大宣传力度。因此,在发展旅游过程中必须重视“互联网+旅游”,培养与引进旅游信息化专业人才。

    (五)提高村民素养,加强技能培训

    村民的素养在旅游发展过程中有一定的影响,存在跟不上旅游发展的速度等问题,所以必须提高村民素养,通过当地政府组织村民外出学习或者定期开展服务培训,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旅游服务水平,进一步规范乡村旅游接待的整体水平。在加强技能方面,构建培训机构,通过专业人员培训旅游管理技术,非遗传承人进行传授非遗文化、手工艺等。四、结语

    目前,旅游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各旅游地竞争力不断提高,促使各旅游地不断寻求符合自身发展的路径,突出自身特点,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郎德上寨的旅游扶贫模式是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而制定的,郎德上寨旅游扶贫路径的提出有利于其适应时代需要,摆脱发展困境,顺应市场发展趋势,创新扶贫模式。实现以旅止返贫,以旅富民,助力乡村振兴。参考文献

    [1] 杨芬芬.旅游导向下郎德苗寨女性增权研究:基于社会性别角色视角[D].贵阳:贵州民族大学,2019:48.

    [2] 李芬芬.贵州少数民族村寨旅游扶贫模式的比较研究[D].贵阳:贵州财经大学,2019:23.

    [3] 张志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旅游扶贫模式的比较与审视[J].产业研究,2020(11):92-93.

    [4] 陈慧英.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乡村旅游发展创新模式[J].武汉轻工大学学报,2019(5):86-89.

    [5] 李榕.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旅游经济发展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8(36):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