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初中文学作品教学中的探究性阅读
侯福红
培养学生在学习中逐渐形成自己的思想理念、思维方式、学习习惯是非常重要的教学使命,唯有学生真正地掌握了学的方法,而不只是学的内容,才能持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语文作为一门人文类学科,它在被解读时可以有多种多样不同的方式,受到解读者的影响,因此,教师应当充分尊重语文学科的特点,在涉及到文学作品类的文本时,鼓励学生们开展探究性阅读。
一、在探究性阅读中品鉴遣词造句
汉字、词语、句式是构成一篇文章的砖瓦,是一篇文章的基本要素,因此,教师组织学生开展文学作品的探究性阅读时,首先可以从遣词造句入手。
以《为你打开一扇门》为例,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从品鉴题目的字词选择入手。比如,为什么要用“为”字,而不是“替”字“帮”字,这三个字在使用时有什么区别,置放到题目中,尤其是结合文本内容来分析,“为”字在使用时有怎样的讲究?比如,为什么是“你”,而不是“你们”,“大家”等,学生可以借此探究第一人称代词、第二人称代词、第三人称代词的区别用法。比如,为什么是“打开”,而不是“拉开”,是物理意义上的动作区别还是情感意义上的态度区别。通过探究分析可以看出,仅仅是题目,就可以被学生细细去品鉴去思考,同样当学生在阅读正文时,更加可以从这些细节上入手,一点点地把文章的深意挖掘出来,而品鉴字词的过程,也是学生感悟语言文字魅力的过程。
二、在探究性阅读中感知情感情绪
写作是作者与读者进行思想交流,引发读者的思想共鸣,作者将在文章中倾注自己的情感情绪,因此,学生在开展文学作品的探究性阅读时,可以从感知整篇文章的情绪入手。
以《往事依依》为例,作者在文章中一共回忆了四件往事,分别是小时候看山水画与水浒传插图、学生时代读千家诗、国文老师诵读诗歌、教师的教诲这四件事情,其实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贴合度很高,部分学生或许还有过同样甚至类似的经历,因此,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自我代入”,尝试着把自己当作作者,让自己进入到情境中,就好像翻看自己曾经写下的日记,曾经记录的往事一样去感知作者在这四件事情中分别表现出了怎样的情绪。尤其是最后两件事情,同样是与教师有关,但前者是以情动人,后者是以理服人,这两者一个感性,一个理性,是同一种情感的不同表现。当学生们带着“代入感”去从情感上探究这篇文本时,越发能感受到文学世界的奥妙与美丽。
三、在探究性阅读中揣摩内涵深意
文学作品中的人物,绝大部分具有象征意义。文学作品中的事件,绝大部分具有典型代表性,因此,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揣摩文学作品的内涵深意上入手来开展探究性阅读。
以《本命年的回想》这一篇文本为例,作者在文中记叙了过年时炒年货、吃腊八粥、买糖果、挑绒花、宰牲禽、备食物、送灶神、换门神、除夕守岁、拜新年等热闹的情景,而作者只是单纯回忆热热闹闹的过年生活吗?教师要鼓励学生深入去揣摩这热闹场景的背后都有著怎样的深意?比如,传统文化伴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将会出现怎样的变化?过年时的各种文化习俗,所折射的是劳动人民怎样的希望?过年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其中一种形式,它具有怎样的典型代表性?等等。
通过揣摩文学作品的内涵深意,一方面,学生能够在探究性学习中培养自己由浅至深的阅读与理解能力。另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丰富的层次阅读能力,逐渐掌握从不同角度去思考,从不同结构去探索的阅读方法。而抓住并且理解了文学作品的内涵深意后,才能够更好地奏响与作者的共鸣之曲。
四、在探究性阅读中思考社会价值
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文学作品的探究性阅读时,还可以挖掘作品本身所兼具的,除了文学价值、艺术价值以外的社会价值。譬如鲁迅先生的文章,鲁迅先生善于通过文学作品来抨击社会的黑暗面,照拂社会的弱势力量,这些都是其作品的社会价值。
学生在探究时,一方面,要结合文学作品创作背景,当时当地的社会环境背景与作者的个人经历,将文学作品还原到其社会环境中去思考其属性,以更好地洞察其社会意义。另一方面,要结合当前的、当今的社会环境背景,将文学作品放到现在社会来看,将其过去与当下进行对比,思考探究文学作品中的内涵深意,这是一种预见还是旧时的意识形态,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缩影还是个别的社会独例,而这些又将对学生的生活与学习,个人的成长产生怎样的一种影响。比如,推动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抱负等。
社会价值是文学作品中最宝贵的价值属性,它不仅能够从知识眼界上去提高学生的能力,还能够从精神意识上去涵养学生的底蕴,这也是探究性阅读中最为核心的一个部分。
探究性阅读强调学生要善于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开动脑筋,发动脑力。在初中文学作品的探究阅读中,教师可以启发并指导学生从字词句、作者的情感态度、文章的内涵深意及其对社会的影响力这四方面入手,带领学生开启通往文学世界的大门。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树人学校(22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