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豫剧剧目中“亲属称谓名词‘爷

    位利利

    摘要:用亲属称谓语称呼非亲属成员是现代汉语口语中十分普遍的现象,我们将这种现象称为亲属称谓语的泛化(1)。传统豫剧剧目中“爷”字称谓语有其戏剧特征,带有河南方言特色,除了表示“父亲和祖父”的亲属称谓外,产生了一系列变体,在形式上表现为~爷的形式,在意义上不表示亲属称谓,在语法上,类词缀化现象明显,在探讨地域文化方面有其独特贡献。

    关键词:豫剧;亲属称谓语;泛化;文化

    以河南方言为载体的豫剧是河南文化的品牌代表,具有浓厚的地区色彩,豫剧剧本是以文字形式呈现,和语言文字相关联。所以,这为豫剧的语言研究提供了可能性。笔者以《河南传统剧目汇编》为底本,对豫剧词汇进行收集整理时,发现豫剧剧目中亲属称谓名词有其独特的特征,而其中“亲属称谓名词‘爷'”的泛化现象是其最明显的表现之一。

    《辞源》记载了“爷”字有“父亲”与“尊人之称”两个义项。

    《汉语大字典》收录有五个义项。1)父亲。也作“耶”。2)方言。祖父。3)对长一辈或年长男子的尊称。4)旧时对主人、上官或尊贵者的称呼。如:王爷;相爷;老爷;少爷。5)迷信的人对神佛的称呼。又指上帝。

    第六版《現代汉语词典》中,收录“爷”的义项也有五个:1)父亲;2)祖父;3)对长一辈或年长男子的尊称;4)旧时对官僚、财主等的称呼;5)民间对神的称呼。

    《辞源》对“爷”字词义的分析较为粗略,而《汉语大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都认为“爷”除了表示亲属称谓“父亲、祖父义”外,还有三个其他非亲属称谓的义项。

    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亲属称谓名词“爷”主要表现为祖父义,而鲜少有“父亲”义,但在古代汉语中“爷”表“父亲”之义很常见,如在古籍《玉篇》中提到:爷,以遮切,俗為父爺字。《篇海类编·人物类·父部》也提到:“爺,俗呼父為爺。通作耶。”在古代诗歌中也常常能见到“爷”有“父亲”之义。如:“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旷大劫来自何罪,如今孤负阿爷娘”。“爷”表父亲之义现如今只能在方言中看到,如河北承德和安徽和县均称呼父亲为“大爷”。可见“爷”在亲属称谓语中可以表“父亲”义。

    在豫剧传统剧目中,“爷”表“祖父”义很常见,例如:爷、外爷、外爷爷(外祖父),除表示亲属称谓“父亲义和祖父义”外,亲属称谓语“爷”的泛化现象明显。

    在《汉语大字典》中的(~)爷的泛化归纳起来主要用于以下四种场合

    甲:爷爷(此处指与祖父辈分相当或年龄相仿的男子)

    乙:姓+爷、排行+爷 如:钱爷、李爷

    丙:少爷;老爷;官职+爷

    丁:神仙类别+爷。如:佛爷;土地爷

    和《汉语大字典》相比,传统豫剧剧目中,“爷”类称谓词泛化现象更为广泛。在意义上延伸为七种:①对长一辈或年长男子的尊称,如爷;②按排行对男子的尊称,例如六爷、七爷;③旧时对主人、财主的称呼,例如少爷、老爷;④旧时对官僚的称呼。例如太师爷、将爷、堂爷、贤爷、唐太爷、青天太爷;⑤民间对神的称呼,例如老天爷、龙王爷;⑥民间对封建君王的俗称例如文帝爷、大明爷、幼主爷、宋王爷、万岁爷;⑦表宗族血缘关系例如祖爷。

    在形式上,则表现为五种组合形式:

    甲:爷爷(此处也指与祖父辈分相当或年龄相仿的男子)

    乙:姓+爷、排行+爷

    如:有请六爷、七爷!

    丙:少爷;老爷;官职+爷

    如:众相爷笑我何故?对俺寇准说分明。

    秋香去把少爷请,唤你少爷到大厅。

    王桑氏,把你唤来非为别事,只因状元爷生身不明。

    丁:神仙类别+爷。如:

    宝玉泪双倾,龙天爷在上听。生身父母未曾养,养身父母未曾生。

    太太莫发怒,这场官司批到小衙门,我一来不贪赃,二来不卖法,上有火神爷,察看俺举家。

    天地好比一张楼,摇摆东头到西头。阎王爷好比摇耧汉,二小鬼好比带耧牛。

    戊:朝代/谥号+爷

    三上轿大比年文帝爷开科举,普天下的举子得考期《对花枪》(指隋文帝)

    大明爷登基来武多文少,普天下修义学派我监工。(指朱元璋)

    幼主爷在南阳有了音信,老爹爹你一心吃粮当军。(指汉孺子刘婴)

    宋王爷传下旨一通,杨文觉领旨下龙庭。(指宋真宗)

    和《汉语大词典》中“爷”的泛化相比,传统豫剧剧目中“爷”的泛化则有以下特点:在音节上,(~)爷在泛化上表现出极大的灵活性,单音节、双音节、三音节根据不同的需要,均可自如组合;在意义上,意义范围更广;在使用场合上,传统豫剧中(~)爷的使用场合更为广泛,出现了新的使用场所:朝代/谥号+爷,表示对君主的称谓。在语法上,单音节“爷”作为构词成分,其意义弱化,不再表示亲属称谓意义;语法意义增强,表示和男性有关的尊称;构词能力空前扩大,除和具有泛化标记的“老”、“少”搭配外,还能和职业,神仙类别等进行搭配;除此之外,还具有标注词性的功能且所处位置相当固定,这些特点和汉语中的词缀相当。

    传统豫剧剧目中,亲属称谓语“爷”的泛化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既有客观现实的需要,也有豫剧创作的需要,同时也是反映民众心理的需要。

    一是符合社会称谓语向亲属称谓语借用的客观需要。汉语言社会称谓语数量、形式繁多,但由于客观现实的需要,人们在实际交往中,面对交际对象、交际环境、交际需求的不同,需要不同的社会称谓语,有可能会面临社会交际语的短缺,此时,言语主体最简单、最得体的办法就是借用一个与交际对象年龄相适应的亲属称谓语称呼对方。艺术来源于生活,在豫剧创作中,为满足剧中人物交际的需要,为适应被称呼主体的特点和交际场合,需要大量的社会称谓语,在社会称谓用语不够的情况下,同样也会转向亲属称谓用语借用,因此亲属称谓语“爷”在传统豫剧剧目中产生众多的称谓变体,让这些变体各有自己适应的对象和场合。

    二是“爷”泛化反映的是一种底层平民心理。豫剧产生于民间,吸收了许多民间元素,如民间口语,戏文多采用俚语,词曲多吸收俗语,唱词内容浅显易懂。从豫剧的内容来看,豫剧主要反映的是底层草根文化,限于受众者的文化层次和社会地位,因此从豫剧创作来说,创造者需要赋予豫剧词汇口语特性、通俗特性、轻松特性,而“爷”称谓语的泛化,符合这几种特性,对于豫剧的受众来说,“爷”称谓语的泛化让群众更有代入感和家常感,拉近百姓和戏曲人物的距离。

    三是豫剧传统剧目众多,其中很大一部分取材于历史小说和演义,如瓦岗戏、包公戏,以宋朝为背景的戏如杨家将和岳家将等题材,还有很大一部分描写婚姻爱情、伦理道德的戏改编自中国古典小说。传统豫剧剧情主要是以封建社会为背景,在旧社会,人被简化为两类,一类为上等人,另一类则是伺候人的下等人。下等人伺候上等人,要懂得察言观色言谈举止,因此就低声下气地称呼上等人为“爷”;而权贵官僚都乐于当老爷,享受下等人的服务,更乐于别人称他们为“爷、老爷”。于是,“爷、老爷”成为我国封建上流社会身份的标志,这种爷称的对象不分年龄大小,主要讲究尊卑有别。由于传统豫剧剧情背景封建社会化的特点,“爷”亲属称谓语的泛化主要表示对有身份的男子的尊称。

    四是从理论上来说,亲属称谓名词“爷”泛化符合亲属称谓语泛化的亲密性和尊敬性原则。豫剧贴近百姓生活,品百姓人生之味,对百姓的心理有一个精准的把握,百姓普遍对权力抱有敬畏的心理,一方面是对特权阶级的敬畏,另一方面是对于神权的敬畏,以“爷”称呼二者,也是受教育文化水平不高的百姓在认知中对二者最大的尊敬,符合亲属称谓语泛化尊敬性原则,同时也是在心理层面把两种特权阶级纳入到以父系为主的封建家族群体,在心理上拉近二者的距离,符合亲属称谓语泛化的亲密性原则。

    注释:

    潘攀.论亲属称谓语的泛化[J].语言文字应用, 1998(2).

    参考文献:

    [1]韩德英.中国豫剧[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9.

    [2]马紫晨.中国豫剧大词典[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

    [3]潘攀.论亲属称谓语的泛化[J].语言文字应用,1998(2).

    [4]宋培杰.淺析“亲属称谓名词”的类词缀化及构成新词的特点[J].语言研究,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