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紫砂艺术的发展
朱雪芬
摘 要:“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再微不足道的努力也都是一大进步,再微不足道的气馁甚至放弃,终究会走向失败。我们期待的是历史悠久的紫砂艺术能在我们这一代人的努力下能姹紫嫣红遍地开,芬芳袭人繁盛时。
关键词:紫砂;历史;发展;老艺人
1 前言
宜兴紫砂陶器从文明开始至今,已有将近五百年的历史了。在这五百多年的风雨历程中,紫砂都在以它坚强的性格令人敬佩。紫砂陶在浩瀚的中华文物史上有着瑰丽的地位,人们称为高超的艺术品。在明清两代,地处江南人文荟萃之地的宜兴,所生产的紫砂器,更充满着丰富的文化气质。
紫砂壶的造型千变万化、千姿百态,各个时代紫砂壶名,表现出与众不同的文学意味,浓郁的生活哲理的人生情昧,给人以闲远之思,同时也能赋予紫砂欣赏者美好的想象和精神慰藉。在我国陶瓷文化中,陶器厚实而质朴,瓷器丰富而多彩,唯紫砂器清高儒雅、文质彬彬。宜兴紫砂是独具特色、独具风格、独树一帜的。紫砂陶器器皿或平中见奇、或华而不奢、古朴典雅、干奇百态,堪称为陶瓷艺术品类之佼佼者。
2 紫砂艺术的发展
追溯紫砂壶的发展历史,我们先从北宋开始,北宋的人们开始时做一些粗常用品,例如,煮茶的陶壶,这是紫砂壶的起源。随后,煮茶演变成了沏茶,于是陶壶被改良的越来越精致漂亮,越来越气质高雅。
随后,紫砂壶从北宋走到的明代,经过五百多年的开拓创新,在大明皇朝期间,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周高起在《正始》篇中论及了一位艺人供春:“供春,学宪吴颐山公青衣也。颐山读书金沙寺中,供春于给役之暇,窃仿老僧心匠,亦淘细土抟坯,茶匙穴中,指掠内外,指螺文隐起可按,胎必累按,故腹半尚现节腠,视以辨真。今传世者,栗色暗暗,如古金铁,敦庞周正,允称神明垂则矣!世以其孙龚姓,亦书为龚春。”供春的出现,推动了紫砂艺术的历史性发展。随后的年代中,除了供春,其他紫砂大师也是层出不穷的出现,例如明万历年间的时大彬,清乾隆年间的陈鸣远等等。他们都塑造了紫砂壶界最经典的壶式,为紫砂历史写上了一个新的篇章。
乾隆年间陶瓷艺术的繁缛之风有所抬头,为适应世俗需求和宫廷趣味,紫砂壶的造型装饰上也出现了“炉均釉”等华丽装饰,这和紫砂陶的质朴无华显然是格格不入的。陈曼生的出现扭转了这个颓势。他设计的紫砂壶,一扫繁复粗俗的格调,洋溢着清新自然之风,在晚清历史上留下浓抹重彩的一笔。
紫砂壶之后走向了近代,新中国成立初期,政府重振紫砂业,大力组织生产与出口,老艺人带徒,为紫砂繁盛的到来准备了充足的人才,从而迎来了紫砂最长时期的繁荣。1956年,江苏省人民政府为薪传紫砂工艺特地任命了七位“老艺人”,厂里面普遍称“老辅导”,他们分别是:任淦庭、朱可心、裴石民、吴云根、王寅春、顾景舟、蒋蓉。他们各怀奇技,精心创作,培养了数以百计的青年艺徒,这些青年艺徒后来都各有所成,位数不少的优秀者成为大师级人物,使紫砂艺术踏进了历史发展的空前繁荣。这个时代的历史功绩无疑要归功于七位老艺人。其中顾景舟老艺人更是被誉为紫砂界的泰斗。他们为紫砂的发展奉献终身,更是研究和创作出了名垂千史的紫砂壶。
由此可见,紫砂艺术的发展离不开紫砂艺人夜以继日的努力,也离不开紫砂艺人的求知与探索。现今的紫砂壶,继承了历代紫砂艺术的精华和精髓。
3 总结
紫砂艺术今后的发展如何?我们不得而知。但我们知道应该如何去做,如何去将紫砂文化发扬光大。我们应该继承老一辈的光荣传统,在此基础上推陈出新,用心创作出更美丽动人、更美轮美焕的紫砂艺术作品。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再微不足道的努力也都是一大进步,再微不足道的气馁甚至放弃,终究会走向失败。我们期待的是历史悠久的紫砂艺术能在我们这一代人的努力下能姹紫嫣红遍地开,芬芳袭人繁盛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