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语用学视角下广西特色文化旅游外宣翻译现状及对策研究
【摘要】“一带一路”倡议带动了广西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广西旅游,众多有特殊地域特点和民族特色的广西文化游越来越受到国内外游客的喜爱,如何更好地做好外宣翻译工作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就广西特色文化旅游外宣翻译的现状进行了调研,探讨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关解决对策。
【关键词】外宣翻译;跨文化语用学;旅游翻译
【作者简介】杨文燕(1978-),北京人,桂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学士。
【基金项目】2016年广西中青年教师基础能力提升项目“跨文化语用学视角下广西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外宣翻译研究”(项目编号:KY2016YB17);广西中青年教师基础能力提升项目“媒体泛娱乐化倾向下的英文影视字幕翻译娱乐化研究”(项目编号:2019KY0287)。
近些年,广西力推发展全域旅游品牌,建设了一批文化旅游核心大项目,在提供了丰富的创新性旅游产品和旅游服务的同时,提升了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使旅游产业走向集约化、品质化、国际化,吸引了更多的境内外游客,使广西与世界经济文化的接触交流也日渐频繁丰富起来。为了向世界更好地展示和传播中国文化,特别是有特殊的地域特点和民族特色的广西民族文化,这些介绍性外宣材料的翻译工作非常重要。本文探讨了利用跨文化语用学平台,针对目前广西的文化旅游外宣翻译中存在的问题,尝试提供解决方案。
一、外宣翻译及其重要性
随着近年来中国不断发展强大,中国在国际上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大,中国现在在世界上的知名度越来越高,来自世界各国关注的目光也更多地集中在中国的发展上,想要让国际友人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中国,更进一步扩大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影响力,就必须加强对外宣传的力度,做好外宣翻译,让世界更了解中国,更清晰地听到中国的声音。因此,外宣翻译的作用十分重要。
外宣翻译,顾名思义就是要完成那些对外宣传材料的翻译任务。在我国外宣翻译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将中文翻译成英文或者其他外文,向世界传播来自中国的声音。黄友义(2004:27)曾经谈到他对外宣翻译的理解:随着中国经济的全面发展和进步,对外交流不断加深,需要把大量有关中国的各种信息,从中文翻译成外文,通过图书、期刊、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以及国际会议对外发表和传播。外宣翻译其实是应用翻译的一种类型,但又与文学翻译不同,具有自己的独特性。文学翻译的主要目的是使读者产生审美共鸣,外宣翻译则是以跨文化交流为目的的信息交换。
二、跨文化语用学阐释
跨文化语用学(cross-cultural pragmatics)是语言研究的一个新兴学科,一个新分支,它的基础是语用学理论自身的发展,是人类跨文化交际的结果。跨文化语用学内涵丰富,是语用学和跨文化交际的有机结合,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的研究:(1) 跨文化语用语言学,这是跨文化语用学研究的基础。其研究包括相同或相似的语言形式在不同文化中其语用功能存在的差异、言语行为策略选择的差异;(2)跨文化社会语用学,其研究包括不同文化中语用参数差异、会话原则策略标准差异、礼貌原则差异等;(3)语际语用学,其研究包括二语习得时的行为模式、进行跨文化交际时二语使用的语用行为。
三、跨文化语用学视角下的外宣翻译策略
跨文化语用学为跨文化传播和交流提供了一个文化互补的平台,在外宣翻译工作中起到指导作用。在进行外宣翻译时,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跨文化语用学的翻译平台和策略,使研究更多元化,用理论指导我们解决外宣翻译过程中文化因素差异化的问题。
1.音译法。音译在翻译中的作用不容忽视,特别是在跨文化外宣翻译过程中,它是一种非常友好的重要翻译策略,尤其是在进行科技术语、人名、地名等专有名词的翻译中十分常见,有利于源文本中文化信息的传播和保护,同时国外受众也能获取直接的相关信息,有助于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提高和地域文化的推广传播。但是,要充分发挥音译的作用,需要译者能精准抓取原文含义,使译文能尽可能保持中国文化特色的同时,还应尽量用国外受众能接受的方式和语言进行翻译,使之能接受并理解。
2.意译法。由于文化之间差异性的存在,当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差异较大的时候,运用直译和音译出来的译文文本会让国外受众出现无法理解或理解出现偏差的情况,可读性很差,这时采用意译法进行翻译则更合适。意译要求以文本大意为中心,翻译时关注源语言文化和目标语言文化各自独特的特点,充分考虑源语言文化内涵,将源文本通过不完全对等的语言形式展现出来,使外宣文本更加丰富色彩,达到较理想的跨文化交际效果。
3.套译法。套用是指用目标语言文化中和源语言文化中意思相通或相近的表达代替原文,这种翻译方法能将信息更加准确地传递,使译文更易于被国外受众理解接受。比如在翻译“桂林山水甲天下”时,若套用英文中常见的谚语“East or west, home is best”,将其翻译为“East or west, the scenery of Guilin is best”,这样国外受众能非常轻松地理解其中的意思,增加他们对中国文化的兴趣。
4.增译法。在外宣翻译文本中一些富有中国特色的词汇不时出现,进行外宣翻译时为国外受众提供相关的信息越多,他们对这些特色词汇的解读就越准确。因此译者可在译文中适当地增添一些源文本中不存在的解释性词句或注释,使译文更加流畅通顺,增加可读性。比如现在中国在大力宣传和实施的“一带一路”,通过增译法可以翻译为 “the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and the 21st-Century Maritime Silk Road”,这样能确保读者对内容的正确理解,将文化信息差降低。
5.减译法。汉语中存在大量的重叠表达、四字成语、华丽辞藻堆叠等现象,如果将这些过多重复或冗余的词语直接对应翻译,对于习惯直线思维方式的英语读者来说,想直接获取核心信息的难度较大,降低了文本对他们的吸引力。因此在外宣翻译中,译者应根据译文文本以及受众的阅读及思维习惯,进行适当的删减处理,既保留源文本的主要信息,又使得译文通俗易懂,增強可读性。
四、广西特色文化旅游外宣翻译现状及遇到的问题
广西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发祥地之一,拥有丰富的旅游、民族、边关、山水、红色革命文化资源。近些年,广西除了传统的山水游,各种会展游、康养游,民俗文化游、赛事游等也吸引了大量中外游客。为了向世界更好地展示和传播来自中国广西的民族文化,各地在加大向国内游客进行宣传的同时,也推出了针对国外游客的英译版本。但是调研过程中发现,这些外宣翻译文本除了数量不足、普及面不大之外,还存在一些问题,使外宣翻译的质量得不到保证。
1.译者业务水平不佳。在一些知名景点介绍的英译中,由于翻译人员的工作态度、敬业程度以及业务水平的高低不同,基本的语言错误屡屡出现,这导致翻译不准确,真实含义与字面含义大相径庭甚至不知所云,造成不利的负面影响。比如,在桂林日月双塔景点介绍的英译本中,“修身养性的圣地”翻译成“the place to cultivate the hearts”,显然这里用“hearts”是不合适的,应使用“minds”。涠洲岛的“海滨浴场”译成了“Bathing area”,译为“Bathing Beach”更合适。
2.有些中式英语的译文不能顺应目标语的文化习惯和思维方式。在翻译时受到汉语思维方式或者文化的影响,而翻译出具有中国特征的英语译文,给读者带来困惑。比如在景区公厕常见的“小心地滑”警示语被译成“carefully slip”,这肯定会给外国人带来困扰,改成“Caution! Slippery Floor”更合适。
3.译名不统一。同一个名胜古迹、山川河流、道路街名等,因为在不同时期不同背景之下,翻译工作人员所应用的翻译原则和理解有所不同,这就出现了一物多名或者多物一名,使得在交流过程中信息比较混乱。如壮族和侗族特有的食物“酸肉”就有“sour meat”“tart meat” “pickle pork”和“pickled pork”等多种翻译方法。桂林“两江四湖”的译本存在几个不同的版本:“Two Rivers, Four Lakes”“Guilin Water system”“Dreams on Water”。再如,之前漓江时而翻译成“Lijiang River”, 时而又译成“Li River”。 桂林市旅游局在2014年9月正式发布了《桂林旅游标识英文译法通则》,明确指出,漓江的英文名为“Lijiang River”,对此进行了统一,提供了规范。笔者呼吁相关部门对此加大管理,出台政策,提供规范,保证翻译的效果。
4.缺乏监管。一些外宣资料的翻译错誤百出,信息更新速度慢,许多译本文本出现格式错误、漏译,随意性很强。由此可见,我们应该加大力度培养一批了解广西民族文化,熟练掌握汉、英甚至一些当地民族语言的翻译人才。同时,政府部门应该重视外宣翻译,一些相关职能部门也应该适当介入,成立管理机构,审核翻译文本,对外宣翻译进行规范化管理。
五、结语
广西特色民族文化旅游外宣翻译对广西旅游产品走出广西、走出国门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广西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有着各自特有的文化烙印,要将之传递到另外一个文化系统,对翻译工作者有着较高的要求。因此在旅游外宣翻译过程中,翻译工作者必须使译文符合外国游客的认知规律、语言习惯和文化心理因素,灵活处理语言与文化的差异和冲突,尽量做到外国游客能产生怀源语文化背景中同样积极的心理回应。 此外,我们应该完善翻译人才培养,最大限度地服务区域和地方经济,有效地将广西独特的文化旅游资源传播出去。
参考文献:
[1]黄友义.坚持“外宣三贴近”原则,处理好外宣翻译中的难点问题 [J].中国翻译,2004(6):27-28.
[2]王守宏.跨文化语用学视角下的外宣翻译策略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
[3]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4]陈小慰.对外宣传翻译中的文化自觉和受众意识[J].中国翻译, 2013(2):95-100.